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JCI标准应用于急诊患儿安全接诊中的意义,以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保证患儿安全。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5月来急诊科就诊的患儿87 496例为对照组,以传统方式接诊;选取2015年2~5月来我院急诊科就诊的患儿107 620例,设为观察组,按JCI标准接诊。比较两组患儿分诊准确率、急诊就诊时间、抢救成功率与死亡率、院内转运时间与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满意度。结果两组患儿分诊准确率、就诊时间、抢救成功率与死亡率、院内转运时间、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JCI标准能提高急诊患儿分诊准确率,缩短就诊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节约院内转运时间,降低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儿及其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优化急诊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6月来本科就诊的采用急诊常规流程护理模式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照组; 2016年7~12月来本科就诊的采取优化后的急诊流程护理模式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首次心电图时间、进出急诊室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入院-介入或CCU时间、死亡率、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首次心电图时间、进出急诊室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入院-介入或CCU时间、死亡率、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提供一套从就诊、疾病评估、诊断、治疗到转运等优化和规范的急诊救治流程,能够有效缩短患者分诊评估、进出急诊室、转运时间,为患者赢得更多救治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和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一体化救护路径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前救治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将2016年1~12月64例AMI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性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将2017年1~12月64例AMI患者作为观察组,应一体化救护路径模式进行护理,比较两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接诊至送院时间、送院后预检分诊时间、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医疗纠纷发生率及患者满意率情况。结果:观察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接诊至送院时间、送院后预检分诊时间、抢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患者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并发症发生率、医疗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一体化救护路径模式能有效缩短AMI患者抢救救治时间,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及满意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JCI标准下分诊与接诊方式对儿科危重症急诊室安全接诊的影响,建立完善的急诊室分诊与接诊制度,以促进儿科危重症患儿的医疗安全,提高患儿及其家属满意度。方法将2012年2—5月分诊为危急、紧急的危重症患儿1 243例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分诊与接诊方式;将2013年2—5月分诊为1级、2级的危重症患儿1 309例设为观察组,按JCI标准分诊与接诊方式。比较两组间的抢救成功率、死亡率、患儿及其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抢救成功率为99.8%,高于对照组99.2%;死亡率0.2%,低于对照组的0.8%;患儿家属满意度92.4%,高于对照组7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JCI标准下分诊与接诊方式优于传统分诊与接诊方式,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促进儿科危重症患儿的急诊室接诊安全,提高患儿及其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急危重症老年患者急救效果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接诊、分诊评估、救护小组的人员分工等护理流程进行优化管理,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平均接诊时间、入抢救室护理干预时间(根据病情安置合适卧位、吸氧、心电监护、留置针建立静脉通道)、总急救时间、基本生命支持5min内完成率、抢救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患者比较,观察组平均接诊时间、抢救室护理干预时间明显缩短;总急救时间也显著缩短;患者基本生命支持5min内完成率及抢救成功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救护理流程优化对急危重症老年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在急危重症孕产妇院前急救及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本院急诊室对急危重症孕产妇院前急救及转运过程中应用PDCA循环管理,观察PDCA循环管理实施前6个月(对照组)及实施后6个月(观察组)急诊科室护理质量、意外风险及患者满意度等情况。结果:实施后急诊基础护理、特级护理、病房管理、文书管理、重点环节管理、急救药品管理及总护理质量评分及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实施后意外发生及护理纠纷事件发生情况低于实施前。实施后接诊时间、院前转运时间低于实施前,结论:PDCA循环管理能有效提高急危重症孕产妇院内转运中护理质量,降低患者意外风险,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接诊流程改进对门急诊急救患者急救效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该院门急诊科收治的接诊流程改进前8100例患者,另选取2018年1~12月院门急诊科室收治的接诊流程改进后8200例患者,将改进前的就诊患者设为对照组,改进后的就诊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接诊流程护理服务,观察组患者给予接诊流程改进后的护理服务,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在接诊流程改进前后的患者急救效率及预后结局。结果实施接诊流程改进后,观察组患者的病情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和抢救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接诊流程不仅可为患者节约就诊时间,提升患者急救效率和改善预后,对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有着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大力推广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学科团队协作在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院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院际转运的180例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以常规院际转运模式转运的90例患者为对照组,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开展多学科团队协作院际转运模式转运的90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平均转运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转运成功率和转运满意度的差异。结果:观察组转运反应时间短于对照组、现场评估救治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前往目的地时间、返回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转运成功率和患者/家属转运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基于多学科团队协作所构建的院际转运模式可以有效缩短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院际转运反应时间,为现场评估及救治赢得更充足的时间,减少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转运成功率和转运满意度,为推行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院际转运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救中双人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急诊抢救的效果。方法 2018年1月—6月成立急救中双人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救治,比较对照组实施前(2017年7月—12月)及观察组实施后(2018年1月—6月)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救治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就诊至心电图诊断时间、等候给药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急诊救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溶栓成功率、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不良事件发生率、医疗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救中双人护理流程能有效缩短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救治时间,降低救治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及治疗满意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诊流程再造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0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急诊流程,观察组患者接受急诊流程再造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分诊至EGG功情况、临床满意度、不良事件、家属决策时间、血液送检时间、分诊评估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分诊至EGG时间、入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家属决策时间、血液送检时间、分诊评估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急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流程再造是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不良事件、提高抢救成功率的有效方法,值得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五级制分诊标准对儿科危重症急诊安全接诊的意义,建立完善的分诊制度,以促进儿科危重症患儿的医疗安全,提高患儿家长满意度。方法:将2011年5~9月在急诊室就诊的1243例患儿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分诊方式分诊为危急、紧急、急症、次急症的患儿;2012年5~9月在急诊室就诊的1309例患儿设为试验组,按五级制分诊标准分诊为1级、2级、3级、4级、5级的患儿。对两组患儿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比较两组间的抢救成功率、死亡率、患儿家长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患儿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患儿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五级制分诊标准与接诊方式传统分诊与接诊方式,可以促进儿科危重症患儿的急诊接诊安全,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提高患儿家长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李艳 《当代护士》2018,(9):122-124
目的探讨精细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64例,随机分成观察组(n=82)和对照组(n=82)。观察组给予精细化护理措施,对照组接收常规护理方案,比较两组急救护理效果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接诊时间、急诊室停留时间与抢救护理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急救诊断率、转运成功率及急救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95.12%)高于对照组(85.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细化护理能显著优化护理流程,规范化的护理路径,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刘智敏 《妇幼护理》2022,2(17):4088-4091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基于胸痛中心模式下优化院前急救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 2020 年 1 月至 12 月收 治的 3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照组。另选取 2021 年 1 月至 12 月收治的 29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 急救护理,观察组实施胸痛中心模式下优化院前急救护理。比较两组的急救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院内死亡率、急救 2h 后 救治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出诊时间、急诊分诊评估时间、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FMC2B 时间、急救总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院内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胸痛缓解率、ST 段回落率、心肌酶谱回落率优于对照 组(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胸痛中心模式下优化院前急救护理,可以缩短救治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心 血管不良事件率及院内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在主动脉夹层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2018年1月1日~10月31日75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救治转运模式; 2018年11月1日~2019年8月31日75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实施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救治效率、转运成功率、救治成功率、转运不良事件及患者满意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可有效提高主动脉夹层患者救治效率,提高转运成功率和护理满意率,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抢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0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方案救治)与观察组(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救治)各50例,比较2组分诊评估时间、首份心电图采集时间、抢救时间、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分诊评估时间、首份心电图采集时间、抢救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 0. 05); 2组干预后SAS评分、SDS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8. 00%,显著低于对照组24. 00%(P 0. 05)。结论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能缩短AMI患者诊治时间,缓解不良情绪,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结构化创伤护理团队在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急救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4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设为对照组,将本院2017年7月—2018年12月收治的4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急诊科常规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结构化创伤护理团队急救护理模式进行抢救。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时效和抢救质量。结果观察组护理人员到达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第一次CT检查时间、术前抢救时间均较对照组相短(P0.01);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投诉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结构化创伤护理团队急救护理模式能为患者赢得最佳的治疗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7.
王明珠  张天淑 《妇幼护理》2023,3(21):5155-5157
目的 探讨快速准确分诊急救护理流程在急诊胸痛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我院 2018 年 6 月至 2022 年 6 月收治的 急诊胸痛患者 70 例,以随机信封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 35 例。对照组提供常规急救护理流程,观察组提供快速准确 分诊急救护理流程。比较两组救治时间节点、满意度与不良事件。结果 观察组 FMC 至心电图时间、心电图确诊时间、FMC2B 时间、D2B 时间及总缺血时间各项救治时间节点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 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诊胸痛患者抢救实施快速准确分诊急救护理流程,可缩短患者分诊就诊时间,减少不良事件, 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在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急诊抢救中的作用。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153中心医院急诊科接诊的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180例的临床资料。按入院先后将其分为对照组(2016年1-12月)和观察组(2017年1-12月),每组9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急救护理,而观察组患者采用无缝隙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接诊时间、急诊检查时间、术前抢救时间、抢救效果、护理不良事件及投诉率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接诊时间、急诊检查时间、术前抢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投诉率分别为6.67%、2.22%,与对照组的17.78%和10.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无缝隙护理在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急诊抢救中作用显著,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方法:按照入院年份分别抽取34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院前急救时进行预见性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患者的开始抢救时间、开始洗胃时间、抢救成功率、住院天数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开始抢救时间、住院天数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院前急救中应用预见性护理措施能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护理风险管理在失血性休克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收治时间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与研究组(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各3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抢救流程,研究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转运时间及休克纠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入院后1、3 h,研究组的休克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在失血性休克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缩短患者转运时间及休克纠正时间,降低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