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动脉瘤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长期卧床、血管机械性损伤、手术及应用脱水止血药物等是深静脉血栓的发病原因。结论对于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应提高警惕,一旦确诊尽早实施综合治疗,并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以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正>颅内出血是指由于先天性颅内动脉瘤、动脉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因素引起颅底或表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系列床症状。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高血压颅内血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  相似文献   

3.
正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又称血栓性静脉炎,是指血液在静脉腔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阻碍~([1])。深静脉血栓是脑血管疾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有文献~([2])报道神经外科病人手术后DVT的发病率为19%-50%,另有~([3-8]研究指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波动在1.5%-25%。为降低病人术后风险,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术后并  相似文献   

4.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是动脉瘤患者致残及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术前积极地预防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对患者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对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危险因素的研究较多,本文将对可能导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的危险因素进行阐述,指出当前争论焦点,分析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疲乏程度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收治的95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疲劳严重度量表(Fatigue Severity Scale,FS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评价其疲乏程度、社会支持水平,分析患者疲乏程度与社会支持水平的相关性,并对患者疲乏程度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95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疲乏程度总分为4.22±0.69。经单因素分析可见,患者的疲乏程度评分在不同年龄、婚姻状况、学历、Hunt-Hess分级、并发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95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均低于国内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可见,年龄、婚姻状况、Hunt-Hess分级、社会支持水平是影响患者疲乏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患者疲乏程度与社会支持水平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疲乏程度与社会支持水平呈负相关,且年龄、婚姻状况、Hunt-Hess分级、社会支持水平是影响患者疲乏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尽早采取针对性措施,缓解患者疲乏程度,提升其社会支持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规范化路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5~2009年在本院神经内科监护病房的急性期(发病72 h内)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规范化路径建立前的患者123例,建立后的患者146例,分别采集患者的性别、年龄、Hunt-Hess、Fisher分级等基线信息,完成全脑血管造影术(DSA)的时间和结果,如发现责任动脉瘤给予动脉瘤处理的时间、发病前和出院时患者改良的Rankin量表 (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 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预后及平均住院日等。结果两组患者再出血、继发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发生率及死亡率、临床预后、平均住院日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规范化路径的建立使早期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预后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7.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3月至2007年3月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均痊愈出院,病程平均21d;平均随访时间1.6年,无1例再出血。结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并发症少见,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对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效果,并观察其对患者的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及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的不同手术治疗方法,将入选患者分成介入组与夹闭组,其中夹闭组(61例)行...  相似文献   

9.
正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是严重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并对全身多个器官产生病理影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是全世界患者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1-2]。动脉瘤破裂出血不仅对脑组织造成原发性损伤,还可引起脑积水、迟发型脑缺血等继发性脑损伤,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伴随呼吸、循环等并发症,患者预后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影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预后因素可能包括了年龄、病情分级、动脉瘤的大小、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shunt-dependent hydrocephalus,SDHC)的发生率,并探讨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血管内介入治疗和开颅夹闭手术治疗的108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资料。比较未发生SDHC(No-SDHC组)、发生SDHC(SDHC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及临床特征,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SDHC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08例患者以女性为主(68例,63.0%),平均年龄为(59.6±8.9)岁,中位随访时间为63.0个月,随访期间SDHC发生率为30.6%(33例)。SDHC组Hunt-Hess分级4~5级、Fisher分级3~4级、急性脑积水及开颅夹闭手术比例均高于No-SDHC组(P0.01)。单因素分析表明,Hunt-Hess分级4~5级、Fisher分级3~4级、大脑中动脉瘤、合并急性脑积水、开颅夹闭手术治疗及无脑脊液引流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发生SDHC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Fisher分级3~4级(OR=6.406, 95%CI 1.800~22.799,P=0.004)及无脑脊液引流(OR=14.267, 95%CI 1.196~170.268,P=0.036)是SDHC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高级别Fisher分级(3~4级)及行无脑脊液引流的患者易发生SDHC,应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慢性脑积水的易患因素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治疗的aSAH慢性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后恢复良好18例,中残5例,重残4例,死亡1例.[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治疗以脑室腹腔分流术为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探讨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术前预测价值。方法 2019年7月—2022年7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拟行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62例,入院后均行超声检查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将862例患者根据收治病区分为训练集596例,验证集266例。收集训练集和验证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病程及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三酰甘油、总胆固醇、D-二聚体水平,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骨密度,视觉模拟评分等;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和lasso回归分析筛选训练集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其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预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列线图模型;采用ROC曲线、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评估该模型预测训练集和验证集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价值,比较列线图模型与D-二聚体预测验证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能。结果 862例患者中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70例,其中训练集115例,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Hunt-HessⅣ~Ⅴ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Hunt-HessⅣ、Ⅴ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9例,分析不同预后患者临床特征以及血液、脑脊液炎症相关指标的差异,并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预后影响因素筛选。结果动脉瘤治疗方式、手术时机、Fisher分级、术后并发症等临床特征可能与患者预后相关(P0.05);不同预后患者住院第1、3、7天的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预后患者C反应蛋白(CRP)水平存在差异,但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首次脑脊液总蛋白、IgG含量存在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7天血白细胞计数、脑脊液IgG、3天CRP水平、治疗方式、Fisher分级、术后并发症可能影响了患者的预后(P0.05)。结论除治疗方式、Fisher分级、术后并发症等相关影响因素外,炎症反应可能与Hunt-HessⅣ~Ⅴ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在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及其在外科手术和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的重要性。方法:对10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CT检查,分析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部位与动脉瘤发生部位的定位关系以及CT对动脉瘤钙化和瘤腔内血栓的显示情况。结果:前交通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瘤、大脑中动脉瘤和基底动脉瘤的破裂出血在CT图像上可表现为特定部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CT能清楚显示动脉瘤的破裂出血在CT图像上可表现为特定部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CT能清楚显示动脉瘤壁和瘤颈的钙化及瘤腔内血栓的大小。结论:在CT图像上可根据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部位,判断动脉瘤的发病部位,CT对动脉瘤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影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早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脑外科2007~2009年收治的152例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对年龄、高血压、意识障碍史、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等23项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SAPSⅡ)、脑血管痉挛、意识障碍史、高血压、年龄、白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与预后有显著相关性(P<0.01或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改良Fisher分级[OR=19.51,95%可信区间(CI)1.84~206.73,P=0.014]、APACHEⅡ评分[OR=17.34,95%CI 2.53~119.06,P=0.004]、脑血管痉挛[OR=27.84,95%CI 2.17~357.19,P=0.001]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改良Fisher分级、APACHEⅡ评分、脑血管痉挛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术后出现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03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统计患者基本资料及复发情况;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颅内动脉瘤患者夹闭术术后出现脑血管痉挛的相关因素。结果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本院收治的10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共有19例患者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占比18.4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蛛网膜下腔出血距手术时长、蛛网膜下腔出血次数、术前白细胞计数、合并基础疾病、术后钙离子拮抗剂使用情况及Fisher分级是影响颅内动脉瘤患者夹闭术术后出现脑血管痉挛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isher分级、年龄、蛛网膜下腔出血次数是影响颅内动脉瘤患者夹闭术术后出现脑血管痉挛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Fisher分级、年龄、蛛网膜下腔出血次数是颅内动脉瘤患者夹闭术术后出现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因素,临床上医护人员须结合以上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护理及预防措施,以降低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提升其治疗及康复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诊断和治疗的措施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34例,出血部位仅限于中脑周围脑池的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明显的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并发症较少,远期生活质量较高。结论正确认识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提高其临床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Logistic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98例,分析2组年龄、血压、手术时期等基本资料,并进行Logistic分析。结果 9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预后良好60例,预后不良38例。预后良好组患者年龄≥50岁、血压等级、Hunt-Hess分级、APACHEⅡ评分、再次出血及脑血管痉挛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Logistic分析显示,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脑血管痉挛、Hunt-Hess分级、再次出血及年龄是影响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PACHEⅡ评分、脑血管痉挛、Hunt-Hess分级、再次出血及年龄是影响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慢性脑积水是指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2周后发生或持续存在的脑积水。慢性脑积水的发生可使患者病情加重,引起神经功能障碍,预后不良。我科自2010年6月至2012年1月手术治疗的动脉瘤性SAH 96例,其中并发慢性脑积水的30例,占31.3%。现将其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头颅CT血管造影(CT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检查并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110例患者,分别对患者进行头颅CT血管造影(CTA)与多排螺旋CT(MSCT),将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符合率作比较,探讨CT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经病理证实,110例患者中,动脉瘤患者为95例(共115个病灶),静脉窦血栓患者11例,动静脉畸形患者例数为14例。在头颅CT血管造影检查中诊断出,110例患者中,动脉瘤患者为77例(共95个病灶),静脉窦血栓患者9例,动静脉畸形患者例数为11例,阴性患者例数为13例,符合率为88.18%。与MSCT检测方法(74.55%)相比,采用CTA进行检测的诊断符合率明显较高,数据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诊断中,能够较准确检测出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并且与MSCT诊断方法相比,头颅CT血管造影的诊断符合率较高,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