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又称血栓性静脉炎,是指血液在静脉腔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阻碍~([1])。深静脉血栓是脑血管疾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有文献~([2])报道神经外科病人手术后DVT的发病率为19%-50%,另有~([3-8]研究指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波动在1.5%-25%。为降低病人术后风险,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术后并  相似文献   

2.
3.
吝娜  曹磊 《临床荟萃》2020,35(2):148-152
目的 评估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再出血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为aSAH再出血的预防提供指导。方法 对12例再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资料、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12例再出血患者首发症状表现为头痛10例(83%),意识障碍8例(67%);入院时Hunt Hess评分Ⅲ~Ⅳ级8例(67%),改良Fisher Ⅲ~Ⅳ级10例(83%)。在SAH后的最初24小时内发生再出血7例(58%)。入院后再出血时平均动脉压显著增加。再出血患者责任动脉瘤位于大脑前动脉(ACA)及前交通动脉(AComA)4例(33%),多发动脉瘤5例(42%),所有患者均对动脉瘤进行处理。SAH后并发急性脑积水9例(75%),行脑室外引流6例(50%),减压颅骨切除术1例(8%),最终死亡5例(42%)。结论 SAH后院内再出血死亡率高、预后差,积极干预危险因素,从而减少残疾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是动脉瘤患者致残及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术前积极地预防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对患者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对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危险因素的研究较多,本文将对可能导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的危险因素进行阐述,指出当前争论焦点,分析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影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早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脑外科2007~2009年收治的152例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对年龄、高血压、意识障碍史、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等23项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SAPSⅡ)、脑血管痉挛、意识障碍史、高血压、年龄、白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与预后有显著相关性(P<0.01或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改良Fisher分级[OR=19.51,95%可信区间(CI)1.84~206.73,P=0.014]、APACHEⅡ评分[OR=17.34,95%CI 2.53~119.06,P=0.004]、脑血管痉挛[OR=27.84,95%CI 2.17~357.19,P=0.001]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改良Fisher分级、APACHEⅡ评分、脑血管痉挛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慢性脑积水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08例经CT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根据出血2周后CT检查有无脑积水分为脑积水组(25例)和非脑积水组(183例),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高血压史、Hunt—Hess分级、多次出血、动脉瘤位置、脑室积血、急性脑积水等方面的差异。结论:脑积水组和非脑积水组在性别、年龄、发病后的Hunt—Hess分级、多次出血、脑室积血、急性脑积水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慢性脑积水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是出血性卒中的常见亚型,具有较高的致死率、致残率.经过显微神经外科、介入外科和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数十年的发展,aSAH的存活率较前明显升高,但是大部分aSAH患者预后仍然较差,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探究aSAH预后影响因素成为了神经科医师的重点.自身因素、临床分级、动脉瘤的...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采用SAS V6.12统计软件,对年龄、性别、Hunt&Hess分级、血管痉挛程度、动脉瘤的大小及部位、手术时机和Fisher's分级共8项34个水平对其预后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然后引入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求得判别方程。【结果】血管痉挛的程度(rs=-0.73215,P〈0.01)及SAH的Fisher's分级(rs=-0.54601,P〈0.01)与预后明显相关,并得到判别方程。【结论】脑血管痉挛的程度及Fisher's分级是aSAH预后最为重要的两个独立判别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头痛的病因。方法对107例发病后24h内CT诊断为SAH,并经全脑动脉造影(DSA)明确存在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分别在出血后1、2、3、5、7、10、14d行头痛数字评分(NRS),对中、重度头痛患者行头颅CT和经颅三维多普勒(TCD)检查,分析头痛发生原因,观察不同类型头痛的临床特点。结果86.9%(93/107)的动脉瘤性SAH患者病程中存在中、重度头痛,其中9.7%(9/93)源自动脉瘤再出血,其临床特点是突然出现剧烈头痛或原有头痛骤然加重,常伴有意识障碍或其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16.1%(15/93)的头痛患者CT显示继发性脑积水,且头痛多持续性加重,但有时可突然自行缓解;TCD检查显示12.9%(12/93)的头痛患者存在颅内血管痉挛,并可因病情持续加重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及意识障碍,61.3%(57/93)的患者无阳性发现,但临床表现类似。结论大多数动脉瘤性SAH患者存在中、重度头痛。  相似文献   

11.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0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介入技术诊治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对3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行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诊断并进行血管内微弹簧栓塞治疗.结果: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显示,前交通动脉瘤12例,占40%;后交通动脉瘤10例,占33%;大脑中动脉瘤4例,占13.3%;海绵窦内动脉瘤2例,占6.6%;脉络膜后动脉瘤2例,占6.6%.其中2例脉络膜动脉瘤行手术摘除,2例前交通动脉瘤行瘤颈夹闭术,其余动脉瘤均行血管内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结论:血管内治疗技术对明确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有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手术时机、方法以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09年12月经翼点入路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36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aSAH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确诊,均行瘤颈夹闭术。手术效果按GOS评分,恢复良好30例(83%)、中度残疾4例(11%)、死亡2例(6%)。结论 aSAH按Hunt-Hess分级为Ⅰ~Ⅱ级的患者应尽早手术,Ⅲ~Ⅳ级应结合患者颅内出血量及全身状况综合考虑,Ⅴ级待病情稳定后积极手术治疗。经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前循ASAH,手术中暴露清楚,夹闭瘤颈可靠,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SAH)是一种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目前治疗aSAH的外科手术方式主要包括开颅夹闭术及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两种手术方式各有其优缺点,目前根据动脉瘤瘤体形状、直径、位置及瘤颈大小等因素选择具体术式,但临床具体选择尚有争议。本综述通过回顾相关文献,对目前关于aSAH不同治疗方式及其疗效进行综合性阐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患者疲乏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为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借鉴。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某院111例aSAH患者使用疲乏程度量表(FS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进行调查,了解aSAH患者的疲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aSAH患者疲乏平均得分为2.67~5.78(4.18±0.71)分,疲乏发生率为54.05%;发病后一年内患者疲乏平均得分为(4.47±0.64)分,发生率为65.22%;发病一年后患者疲乏平均得分为(3.96±0.55)分,发生率为35.71%。疲乏的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Hunt-Hess分级、并发症、社会支持得分会对疲乏产生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纪轻、未婚或离婚者、Hunt-Hess分级高、社会支持得分低者疲乏得分高。结论aSAH患者的疲乏的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发病后1年内的患者,应重视对SAH患者的身心干预和社会支持,完善动脉瘤的延续护理,以缓解患者的疲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脑积水的发病因素及临床防治措施。【方法】选取本院神经外科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aSAH后发生脑积水患者共68例列入研究组,同时随机选取同期本科asAH但未发生脑积水患者60例列入对照组,探讨两组脑积水发生的相关因素及治疗效果。【结果】68例脑积水患者动脉瘤手术后好转54例,轻残8例,重残6例,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或非手术治疗,脑积水消失,未出现引流期间颅内感染及动脉瘤破裂再出血病例。研究组患者高龄、高血压史、意识障碍史、临床出现脑血管痉挛和动脉瘤多发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医护人员应及时了解和关注患者asAH后是否存在脑积水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有效借助CT扫描判断脑积水发病及病变程度;治疗时应注意区分急性和慢性脑积水。  相似文献   

16.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是一种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疾病,癫痫是a SAH后的常见并发症,是患者预后有不良的重要预测因子。本文对患者体质、疾病因素、伴随疾病、并发症、手术方式等因素进行梳理总结,为评估和降低aSAH继发癫痫的风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其病因有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垂体卒中等.血管造影为SAH的重要辅助检查方法之一,有助于查明出血的原因和部位.临床上,微小动脉瘤、动脉瘤完全破裂、瘤颈狭窄等致动脉瘤显影不良或不能显影,或动脉瘤处于特殊部位、血管间相互重叠、造影角度、时间或技术欠缺影响结果,或血管畸形等均可导致SAH患者全脑血管造影阴性[1].  相似文献   

18.
<正>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是由于脑动脉管瘤壁破裂局部血液外溢到中枢神经系统表面脑脊液的腔隙,易产生恶性后果的疾病。aSAH发病后,约半数生存者有不可逆的脑损害,病死率高达70%[1,2]。国内外均有aSAH预后的危险因素研究分析,试图找到早发现、早诊断aSAH预后的危险因素,尽管早期预后的研究较多,但各研究报道不一,对于如何降低aSAH带来的致残率及致死率护理措施尚未达成一致。本研究旨在探讨各危险  相似文献   

19.
正颅内动脉瘤是指局部脑血管壁异常导致的瘤样突起[1],在脑血管意外中,颅内动脉瘤仅次于脑梗死和高血压性脑出血,居第三位[2]。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原因,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的外科治疗包括2种策略:一是动脉瘤夹闭术,二是血管内介入手术;介入治疗和夹闭手术治疗各有优劣[3]。随着神经介入栓塞材料的发展完善和技术的逐步成熟,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适应症有了很大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进行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以期为其早期临床评估和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2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动脉瘤性SAH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患者出院时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n=32)和预后良好组(n=88),对比两组一般资料的差异,以预后情况作为因变量,以各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并赋值,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预后不良组年龄偏大,多发性动脉瘤患者更多,Fisher分级以及Hunt-Hess分级更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多发性动脉瘤、Hunt-Hess分级是颅内动脉瘤性SAH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259、1.353、1.6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大、多发性动脉瘤以及Hunt-Hess分级的SAH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风险加大,临床要高度重视并针对性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