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家属微信视频探视在ICU探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某三级甲等医院的ICU住院病人家属中随机抽取80个病人家属,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人。观察组在限制性探视的基础上,采用微信视频探视,对照组采用限制性探视,比较两组病人家属的焦虑状况、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病人家属焦虑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干预后观察组焦虑得分显著低于干预前(P0.001),观察组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微信视频探视可有效减轻病人家属的焦虑状况,提高护理满意度,促进和谐的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家属远程弹性探视对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病人家属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方法:便利抽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郑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首次入住EICU且入住时间在24 h以上病人的家属为研究对象,根据探视模式的不同,采用非同期对照的方法进行对比研究,将2021年1月—2021年6月入住EICU的234名病人的家属纳入对照组,实行限制性探视制度,将2021年7月—2021年12月入住EICU的218名病人的家属纳入观察组,实施家属远程弹性探视制度,比较两组病人家属的疾病不确定感评分。结果:两组病人家属在病人入住EICU未探视时,对照组疾病不确定感得分为(89.77±5.23)分,观察组疾病不确定感得分为(89.05±7.31)分,均处于较高水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出科时,对照组家属疾病不确定感得分为(88.53±7.38)分,观察组家属为(72.77±2.71)分,两组病人家属疾病不确定感得分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病人家属疾病不确定感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属远程弹性探视较限制探视能够更加有效地降低E...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在重症监护室探视家属手卫生中的应用方法。方法成立品管圈,确立"提高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探视家属手卫生依从性"为活动课题,对ICU探视家属手卫生依从性现状进行调查,分析ICU探视家属手卫生依从性存在的问题,确立无洗手意识、洗手标志不明显、家属不知可使用手快速消毒剂为此次活动的问题点,制定相应对策并组织实施,再进行效果检查。结果品管圈活动使ICU探视家属手卫生依从性从3.0%提高到了94.4%。结论 QCC提升了ICU探视家属洗手的依从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家属鼓励视频改善谢绝探视型心脏外科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心理状态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外ICU住院的30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
n=150)和对照组(
n=150)。观察组患者采取观看家属鼓励视频的干...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视频探视制度在外科重症监护室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外科监护室(SICU)和心内科监护室(CCU)患者共160例,其中对照组和实验组各80例。外科重症监护室作为实验组,患者采用视频探视制度;心内科重症监护室作为对照组,采用进病房探视制度。观察比较视频探视制度在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和谐护患关系,减少护理工作量方面所具有的优势。结果 视频探视制度优于进病房探视制度,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实行视频探视制度有利于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和谐护患关系,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室针对不同中医诊断的患者运用音乐五行疗法,进行情志调护,舒缓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的效果。 方法 在2013年1月~2014年3月的77例住院患者中,按床位奇数偶数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42例,对照组35例,住院期间两组均采用常规的治疗与护理,对实验组根据疾病的五脏五行的关系来选择曲目,定时播放,采取焦虑自评量表(SAS)测评患者焦虑情况,结果 两组人员在干预前焦虑自评量表(SAS)测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干预7、14天进行测评结论对比后,实验组干预后比对照组SAS评分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重症监护室患者,运用五脏五行的关系选取的曲目,定时播放调畅情志,可明显改善患者焦虑情绪,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促进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8.
护理风险识别是对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进行系统的分类,并分析产生护理风险事件的过程,是护理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为此,我院规定,当患儿进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后,护理人员除了对患儿进行安全有效地治疗、 相似文献
9.
手卫生干预措施提高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手消毒依从性的观察与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提高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手消毒依从性。方法建立手卫生干预措施,并用视频监测手段观察干预前后共13个月的各类接触。结果实施手卫生干预措施后手消毒依从性从25.15%上升为88.20%;培训后护理员的手消毒依从性较医生和护士低,夜间护士和护理员的手消毒依从性低于白班(P〈0.01)。结论手卫生干预措施能有效提高手消毒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并评价儿科重症监护室患儿家长焦虑心理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对入住我院儿科重症监护室的74例患儿家长经焦虑自评量表及应对方式量表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患儿家长SAS量表总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患儿家长的SAS分值明显高于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者(P<0.05);在积极应对方面,父亲显著高于母亲,父亲在消极应对方面明显低于母亲(P<0.05);消极应对与患儿家长的焦虑程度呈明显的正相关(P<0.01)。结论:儿科重症监护室患儿家长具有焦虑心理,在应激反应面前常选择积极应对方式,而且积极应对方式能够有效缓解其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11.
《Journal of infection and chemotherapy》2014,20(10):627-630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 is a serious complication in neonatal patients on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VAP, particularly in every 7-day versus every 14-day ventilator circuit changes, in a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 Seventy-one neonates hospitalized in the NICU were enrolled. First, the neonates were divided into groups with and without VAP. On un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es, prolonged mechanical ventilation, frequent re-intubation, low gestational age, and low birth weight (BW) were significant risk factors for VAP development. After adjustments for other variables, only BW <626 g was a significant independent predictor for VAP in NICU infants. Second,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the frequency of changing ventilator circuits on the incidence of VAP, circuit chang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every 7-day group and the every 14-day group. The incidence of VAP per 1000 ventilator days was 9.66 for the every 7-day group and 8.08 for the every 14-day group,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2 groups. BW <626 g was a significant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VAP, and decreasing the frequency of ventilator circuit changes from every 7 days to 14 days had no adverse effect on the VAP rate in the NICU.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原因及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的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981例患儿的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生医院感染23例,感染率2.33%,感染部位以胃肠道为主,其次为呼吸道、皮肤黏膜、口腔、其他等,病原体以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结论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合理使用抗生素,尽量缩短住院时间等相应措施可有效减少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表格式出院指导在早产新生儿监护( NICU)的应用效果。方法针对NICU特点,制定表格式出院指导。使用前加强护士培训,完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比较使用口头式出院指导(n=560)和表格式出院指导(n=500)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对出院指导的依从性的差异。结果使用表格式出院指导后,患儿家属对服务可及性、健康教育、人文关怀满意度得分别为(4.13±0.27),(4.52±0.33),(4.56±0.34)分,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7.30,27.53,41.74;P<0.01)。使用表格式出院指导后患儿各项复查率均高于使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 NICU使用表格式出院指导,可以提高家属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提高对健康教育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集束照护策略对提高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作用.方法 通过开展品质罔活动,实施医护人员手卫生的集束照护策略(care bundle),即:(1)加强培训和管理,增强手卫牛意识,强化手卫牛观念;(2)进行环境改造和流程再造,创建手卫生的氛围和方便的洗手设施;(3)加强监督,医护人员共同参与,保证洗手的正确性.对实施集束照护策略前后NICU医护人员入室及接触患儿前手卫生的落实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NICU医护人员入室、接触患儿前手卫生实施率分别由集束照护策略实施前的32.1%、92.0%上升至实施后的97.4%、99.3%;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由实施前的2.22%下降到实施后的1.38%.结论 集束照护策略能有效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预防医院内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5.
循征医学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感染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循征医学的方法建立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感染控制流程.方法 通过对NICU感染控制相关资料的调查,确定存在的问题,利用医学文献数据库(Medline)等相关医学网站检索相关文献,进行评价整合证据,以系统科学的方法建立NICU感染控制流程.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对比:奶瓶奶嘴清洁消毒合格率,空气、物体表面、保温箱湿化水监测以及两组医护人员洗手依从性,各项监测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应用循征医学的方法建立NICU感染控制流程,是科学、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护士职业倦怠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护士职业倦怠的情况。方法整群抽样抽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浙江省中医院三家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的护士65人,通过发放护士工作压力源表、中文版M氏职业倦怠量表及一般情况调查表收集资料。结果65位护士的工作压力平均值85.43分,属中度压力水平;职业倦怠检出率为81.54%,护士轻、中、重度倦怠分别为9.23%、43.08%、29.23%,与杭州市医院护士群体职业倦怠相比有显著差异,与杭州市医院急诊科护士群体相比有显著差异。结论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工作压力较大,是倦怠的高发人群。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是治疗危重新生儿的重要场所,是一个对危重新生儿的病情进行持续不断的监护、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的集中病室。国内外的医学和护理文献中大量记载着关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声音水平标准研究的报道,然而大多数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因其人员密度大, 操作抢救频率高, 高精密仪器聚集,使其存在着声音水平远远高于国际规定水平的隐患[1]。大量文献研究中显示,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噪音会对新生儿的听力系统、生理和行为、中枢神经系统等造成一系列的危害,从而影响新生儿的生长发育以及康复[2-4]。本文就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噪音的水平、来源、对新生儿的影响,以及降低噪音的措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Journal of neonatal nursing : JNN》2023,29(4):662-666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 discharge often causes concern for mothers since they are solely responsible for the care and safety of their infants. This study assesses the feasibility of simulation-based education on managing respiratory emergencies for mothers and investigates changes in mothers' confidence. It used a pilot one-group pre- and post-test design in an NICU. The general estimation equation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simulation-based education and factors affecting mothers' confidence. The simulation-based education increased mothers' confidence in managing respiratory emergencies, and these effects continuedeven after discharge. Mothers with multiple pregnancies and mothers of infants with low birth weight, long gestation, and NICU stays showed increased confidence compared to their counterparts. Teaching using a simulation approach is feasible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s mothers' confidence in infants’ respiratory emergency management. The findings demonstrate the feasibility of simulation-based education in terms of clinical education for improving infant health outcom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