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枢性高热物理降温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周红娣 《护理研究》2005,19(3):193-195
中枢性高热是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受损而引起的 ,可使脑组织耗氧量增加 ,加重脑细胞损害而危及生命。因此 ,必须掌握好降温时机、方法及注意事项 ,以有效地预防或控制中枢性高热 ,从而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中枢性高热物理降温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红娣 《护理研究》2005,19(2):193-195
中枢性高热是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受损而引起的,可使脑组织耗氧量增加,加重脑细胞损害而危及生命。因此,必须掌握好降温时机、方法及注意事项,以有效地预防或控制中枢性高热,从而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黄允香 《全科护理》2013,11(3):266-267
脑卒中是严重危及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常伴有中枢性高热、意识障碍、偏瘫等并发症。中枢性高热是脑卒中引起下丘脑综合征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为非感染性高热,体温在发病早期(48h内)可骤然升高至39℃,热型多为稽留热,多无寒战,抗生素治疗无效。持续高热可使脑血流量、脑组织氧代谢增加,造成颅内压增高,加重脑细胞损害;高热还可导致机体代谢大大增加,热能消耗,从而加速各器官的衰竭。因此,早期、及时、有效地采取降温措施,对防控中枢性高热对脑组织的损害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将脑卒中中枢性高热物理降温护理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中枢性高热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发生异常所产生的高热。持续高热会加速患者机体各器官的衰竭,带来较大的危害,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降温方式十分重要,而物理讲温时中枢性高热患者首选的降温方法。本文从物理降温的时机、使用范围和降温方法进行总结,发现各种降温方法都有其利弊,我们应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降温方法。  相似文献   

5.
续建华 《家庭护士》2009,7(2):134-135
中枢性高热护理是一个系统的护理.中枢性高热发生于下丘脑、第四脑室和上颈髓部位的手术者及伤者,其特点为切口或其他部位无感染征象,脑脊液细胞数正常,血常规正常;体温可骤然升高至40℃以上,持续不降呈稽留热,但无寒战;四肢温度不高,头部及躯干部温度极高;皮肤干燥、无汗;单纯用药物降温效果不好,物理降有一定疗效[1].  相似文献   

6.
中枢性高热的降温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213例开颅手术和颅脑外伤后发生中枢性高热的患者所采取的降温护理进行了总结,着重介绍了在降温的时间、措施、速度、温度保持、复温和其他护理等六个方面的环节,指出在降温过程中无论忽视哪个环节都将导致降温失败而使患者生命受到威胁,因此笔者认为中枢性高热的降温护理应是一个系统的护理。  相似文献   

7.
续建华 《全科护理》2009,(2):134-135
中枢性高热护理是一个系统的护理。中枢性高热发生于下丘脑、第四脑室和上颈髓部位的手术者及伤者,其特点为切口或其他部位无感染征象,脑脊液细胞数正常,血常规正常;体温可骤然升高至40℃以上,持续不降呈稽留热,但无寒战;四肢温度不高,头部及躯干部温度极高;皮肤干燥、无汗;单纯用药物降温效果不好,物理降有一定疗效。我院2006年5月-2008年10月对150例开颅手术和颅脑外伤后发生中枢性高热的病人所采取的降温护理进行了总结。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枢性高热特定的、方便有效的降温方法.方法根据中枢性高热的诊断标准,将108例病人随机分为传统降温和程序降温两组.传统组按传统降温法在病人发热时实行降温,体温正常时停止降温,程序组按照预测评估、降温措施、降温速度、体温监控、复温管理、症状监测6个程序进行并实行亚低温管理.结果两组体温效果比较,传统组有效率为31.14%,程序组为84.38%.传统组死亡率为35.71%.程序组为25%.结论两组方法相比,程序降温组优于传统降温组,并可提高意识状态评分,在临床上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中枢性高热降温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 探讨中枢性高热特定的、方便有效的降温方法。方法 根据中枢性高热的诊断标准,将108例病人随机分为传统降温和程序降温两组。传统组按传统降温法在病人发热时实行降温,体温正常时停止降温,程序组按照预测评估、降温措施、降温速度、体温监控、复温管理、症状监测6个程序进行并实行亚低温管理。结果 两组体温效果比较,传统组有效率为31.14%,程序组为84.38%。传统组死亡率为35.71%。程序组为25%。结论 两组方法相比,程序降温组优于传统降温组,并可提高意识状态评分,在临床上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临床护理工作中,对中枢性高热患者进行物理降温时,常采用橡胶冰袋冰敷额部及大动脉处。降温过程中,由于冰袋与体表接触面积不多,降温速度不快。为此,我们采用市场上出售的水凉垫冰冻后垫于降温部位,降温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1方法从市场上购置120 cm×60 cm、90 cm×60 cm、80 cm×50 cm、60 cm×40 cm等规格的水凉垫,卷好放于冰霜冷冻柜中备用。2临床应用中枢性高热患者常规物理降温效果不理想时,根据患者身高选用合适规格的水凉垫,冷冻后装入特制棉布袋内,铺于病床上,患者仰卧,头颈、腰背部、臀部平置于垫上,足底放热水袋保温。3优点(1)经…  相似文献   

11.
重度脑卒中患者,一方面是由于病变累及到了大脑体温调节中枢,其次是由于病后并发感染,导致了患者体温的异常升高,出现高热或超高热,且持续时间长。在疾病原有的基础上,高热又加重了对脑组织的损害,增加了病情的危险性,给患者的预后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必须及时对患者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将其体温控制在适当的低水平状态,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和总结重度脑卒中高热患者比较有效的降温方法,我们通过对50例脑卒中高热患者应用物理降温仪实施降温疗法及护理,体会到该法降温效果明显优于其它传统的降温方法(如冰敷、酒精擦浴、药物降温、人工冬眠等).弥补了其它降温方法的不足,并且能有效地避免有关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为患者病情的改善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枢性高热头部降温病人体温测量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风青  杨海新 《护理研究》2006,20(12):3204-3205
介绍了中枢性高热的特点、头部物理降温的意义及监测体温的部位和方法。认为耳温测量是中枢性高热头部降温病人最理想的测温方法,测温快速、准确、安全、省时。  相似文献   

14.
中枢性高热头部降温病人体温测量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风青  杨海新 《护理研究》2006,20(35):3204-3205
介绍了中枢性高热的特点、头部物理降温的意义及监测体温的部位和方法。认为耳温测量是中枢性高热头部降温病人最理想的测温方法,测温快速、准确、安全、省时。  相似文献   

15.
体温超过39℃以上者称为高热,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高热期间病人代谢率和耗氧量增加,易引起体内环境的改变,导致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因此,选择适当的降温方法,使病人体温得到及时有效的恢复是很重要的,而物理降温是高热病人首选的降温方法.现就物理降温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6.
刘梅 《全科护理》2008,6(21):1934-1934
体温超过39℃以上者称为高热,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高热期间病人代谢率和耗氧量增加,易引起体内环境的改变,导致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因此,选择适当的降温方法,使病人体温得到及时有效的恢复是很重要的,而物理降温是高热病人首选的降温方法。现就物理降温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7.
体温超过39℃以上者称为高热,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高热期间病人代谢率和耗氧量增加,易引起体内环境的改变,导致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因此,选择适当的降温方法,使病人体温得到及时有效的恢复是很重要的,而物理降温是高热病人首选的降温方法.现就物理降温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脑控制降温仪用于高热病人的疗效. [方法] 将52例高热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采用电脑控制降温仪降温,对照组22例,采用乙醇、温水擦浴,冰袋、冰帽等降温措施,观察两组病人降温效果.[结果] 观察组降温效果的时效性和稳定性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电脑控制降温仪降温比传统的降温措施起效快而平稳,减轻了病人的不适感,降低了护士的工作强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上呼吸道感染高热患儿快速有效物理降温方法.方法 将325例体温≥39℃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3组.温水擦浴组(105例)采用32~35℃温水全身擦浴;常温酒精擦浴组(108例)采用32~35℃的酒精按酒精擦浴常规拍拭;温热酒精擦浴组(112例)采用温度为41-43℃的酒精按酒精擦浴常规擦拭.比较擦浴后30min、60 min、90min降温的效果.结果 温热酒精擦浴组降温有效率最高,降温后60min测得的体温的降幅最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3组物理降温方法均有效果,其中温热酒精擦浴组有效率最高;降温后60 min测得的体温更能真实反映降温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诊高热患儿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64例急诊高热患儿作为本次临床研究的对象。应用随机数字分配法将此64例急诊高热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个研究小组,每个研究小组均有32例患儿。对照组患儿采用药物降温,观察组患者采用物理降温。对比两组患儿的降温有效例数以及降温后体温回升例数。结果:观察组患儿的降温有效例数以及降温后体温回升例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物理降温的效果明显优于药物降温,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