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邵英 《全科护理》2021,19(27):3821-3824
目的:探究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PICCO)容量性指标在重症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病人液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医院收治的行CRRT疗法治疗的120例重症感染休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密封法随机将120例重症感染病人分为两组.两组病人分别采用PICCO监测(PICCO组,n=60)和中心静脉压监测(CVP组,n=60),比较两组病人不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28 d病死率等指标.结果:治疗24 h后PICCO组MAP、ScvO2明显高于CVP组(P<0.05),HR明显低于CVP组(P<0.05).治疗24 h后PICCO组病人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心指数(CI)、全心舒张末容积指数(GEDVI)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PICCO组机械通气时间、入住重症监护室时间明显短于CVP组,28 d病死率、MODS发生率低于CVP组(P<0.05);治疗24 h后PICCO组B型脑钠肽(BNP)、乳酸水平明显低于CVP组(P<0.05).结论:PICCO监测仪在重症感染性休克病人中的应用能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有效改善心功能及乳酸水平,降低血管外肺水,缩短病人入住重症病房时间,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8):1890-1892
将入住重症医学科56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8例。观察组经肺热稀释技术和脉搏波型轮廓分析技术(PICCO)指导容量管理,并进行护理治疗。对照组行中心静脉压(CVP)监测指导容量管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1、2、3d的APACHEⅡ评分与血流动力学变化、3d液体总入量、治愈率、死亡率、机械通气时间等情况。结果观察组2d、3d APACHEⅡ评分、HR较第1d降低明显,MAP升高(P<0.05);对照组3d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2d、3d各项指标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差异显著(P<0.05),3d液体总入量、治愈、死亡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应用PICCO监测技术对危重患者更有效地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和总容量的管理,可准确判断血容量状态,指导恰当补液。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技术在小儿支气管肺炎合并心力衰竭容量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10月收治的支气管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在PiCCO监测下行容量管理,对照组在中心静脉压(CVP)指导下行容量管理。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心脏指数(CI)、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和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以及PICU住院时间和治疗后28 d病死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CI高于对照组(P<0.05),ITBVI和EVLWI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28 d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O监测下的容量管理应用于支气管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可有效改善其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脉搏指数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指导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容量管理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PICCO指导下容量管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2周后,两组的GCS评分均升高,APACHEⅡ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48 h后,两组的PaO2/FiO2均升高,乳酸、BNP水平及CVP均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日平均液体量少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肺水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O指导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容量管理效果显著,能快速改善患者疾病危重程度,降低肺水肿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PICCO)监测技术的液体管理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5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分为PICCO组和常规组,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结果两组治疗6h后乳酸<2mmol/L和ScvO2≥70%的比例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PICCO组与常规组比较复苏的液体量及去甲肾上腺素用量明显减少(P<0.05);肺水肿发生率低;应用呼吸机时间短;预后28d内死亡率低,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PICCO为感染性休克患者提供了血流动力学监测的量化指标,导液体复苏,及早脱机,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在重度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液体管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56例重症监护病房(ICU)的重度心衰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28例。治疗组运用PICCO 监测技术指导液体管理,对照组运用传统的中心静脉压(CVP)监测技术指导液体管理,比较两组患者 ICU住院时间及28 d 病死率,并观察治疗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数(CFI)和容量指标[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舒张末期总容量指数(GEDV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 ITBVI 、GEDVI 、EVLWI 恢复正常,CFI 改善;治疗组在 ICU 住院时间及28 d 病死率皆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ICCO监测技术用于指导重度心衰液体管理可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预后,缩短患者 ICU 住院时间,是较为理想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重症腹膜炎患者术后脉波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指导下的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三级水平精细化容量管理方案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重症腹膜炎患者术后入住ICU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确诊病例均采取CRRT治疗,以达到特定的血流动力学特性,提高患者CRRT治疗的耐受性为目标,将病例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根据出入量及PICCO监测参数制定出三级水平精细化容量管理方案,对照组根据一般临床监测和CVP监测采用三级水平容量管理护理方案。对比两组患者行CRRT治疗的平均每次治疗时间、被动下机次数、去甲肾上腺素的使用量及心率、单小时尿量。结果:试验组患者CRRT被动下机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平均每次CRRT治疗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72 h内去甲肾上腺数用量、APACHEⅡ评分、心率均低于对照组,CVP、单小时尿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O指导下的CRRT三级水平精细化容量管理,能够精确调整患者的容量状况,有利于重症腹膜炎患者的救治,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肺温度稀释法(PICCO)监测联合被动抬腿试验(PLR)与中心静脉压(CVP)监测在严重脓毒血症早期液体复苏中的疗效比较。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1-12月收治的严重脓毒症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8例与对照组32例。治疗组采用PICCO监测联合PLR,对照组采用CVP监测。比较两组治疗6、24、48、72h血浆钠尿肽(BNP)和血乳酸(LAC)水平变化及血管活性药物停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和死亡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24、48、72h血浆BNP水平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24、48、72h血浆LAC水平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管药物停用时间快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MODS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O监测联合PLR在严重脓毒血症早期液体复苏疗效优于CVP监测,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以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PICCO)技术为指导的液体管理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9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按照不同液体管理方式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n=45)采取以中心静脉压(CVP)技术为指导的液体管理,观察组患者(n=45)采取以PICCO技术为指导的液体管理。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比较2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比较2组患者日平均液体量、ICU时间、住院时间;记录2组患者死亡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2周,2组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GO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率为4.44%(2/45),低于对照组的6.67%(3/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日平均液体量、ICU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8.89%,高于观察组的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O技术在重度颅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技术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5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根据治疗过程中是否应用PICCO监测技术将患者分为PICCO组(28例)和对照组(3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早期目标导向治疗的液体复苏(EGDT)达标率、乳酸水平、中心静脉压(CVP)、氧合指数,72 h内液体入量、液体平衡、ICU内呼吸机应用时间、ICU住院时间、ICU内72 h后多脏器功能不全(MODS)发生率、28 d病死率.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PICCO组72 h内总的液体入量[(9565±1623) ml与(12 245 ±2253)ml,t=2.673,P=0.021]及正平衡[(3656±1904) ml与(5465±2765) ml,t=2.357,P=0.012]较对照组明显减少.(2)PICCO组72 h氧合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增高(252.6±87.4与226.8±69.4,P<0.05),呼吸机应用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134.7±42.8)h与(193.3±92.4)h,t=1.356,P=0.023].(3)两组在相同时间段乳酸水平、CVP值、6 hEGDT达标率、ICU住院时间、72 h后ICU内MODS发生率、28 d病死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与CVP指导的常规液体复苏相比,PICCO监测技术可以更准确地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容量管理,指导早期液体复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脉搏指数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在脓毒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0例符合脓毒性休克入选标准的病例随机分为PICCO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在抗感染等基本治疗基础上, PICCO组患者于PICCO监测容量指标指导下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参照中心静脉压指导进行常规治疗。通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复苏治疗6 h、24 h 后,血乳酸值<2 mmoL/L 和中心静脉氧饱和度≥70%的病例数,以及24 h复苏液体量、去甲肾上腺素用量、肺水肿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天数、28 d病死率等指标评价PICCO的应用价值。结果经过液体复苏6 h后,两组的血乳酸<2 mmoL/L 和中心静脉氧饱和度≥70%的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0.11、0.11,P均>0.05),而经复苏24 h后两组的发生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2.75、2.98,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PICCO组24 h复苏的液体量、去甲肾上腺素用量及肺水肿比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33、-2.27,χ2=5.16,P均<0.05),而两组的机械通气治疗时间、住ICU天数和28 d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1.97、-1.72,χ2=0.00,P均>0.05)。结论 PICCO监测可以准确、可靠地评估患者容量状态,指导对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治疗及血管活性药物应用,但不能明显改善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天数、28 d病死率等方面指标。  相似文献   

12.
梁继娟  诸蕊玉  张志兰 《护理研究》2006,20(14):1261-1263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病人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40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实施系统规范的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随意自我锻炼。比较两组病人术后并发症、监护时间、住院时间、术后15 d的6 min步行试验(6-MWT)结果和生存质量指标(SF-36)。[结果]康复组病人监护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后并发症少,术后15 d的6-MWT结果和生存质量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康复训练可以促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病人的心脏康复,明显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每搏量变异(SVV)和中心静脉压(CVP)监测对胃肠道手术患者术中输液管理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2年12月行择期全麻下胃肠道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CVP组和SVV组,每组加例。CVP组术中监测CVP及桡动脉压,sVV组术中SVV及心输出量。记录并比较两组病人术前、术中、术后的输血、输液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排气排便时间、术后进食时间等。结果SVV组患者术中输液量明显少于CVP组(P〈0.05);SVV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CVP组(P〈0.05);术后3天输液总量、术中尿量及患者术后排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VV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CVP组(P均〈0.05)。术后并发症CVP组9例,SVV组5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VV指导输液可以减少术中输液量,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手术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冠脉搭桥手术患者脑氧饱和度(rSO2)、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122例行全身麻醉冠脉搭桥患者,采取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采取常规液体治疗的4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前30min(T0)、麻醉诱导后15min(T1)、术中1h(T2)、2h(T3...  相似文献   

15.
田晓红 《现代护理》2005,11(21):1774-1776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冠状动脉左主干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的影响,并与常规护理比较.方法随机对82例冠状动脉左主干患者分为2组,分别给予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比较2组不同护理在围术期的影响.结果干预组与对照组在围术期发生意外、术后拔管时间、住ICU时间、术后恢复出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护理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或减轻手术对冠状动脉左主干患者围术 期的影响,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以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为炎症标志物,对比传统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评价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后全身炎症反应。方法入选36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分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组15例,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组21例,采用胶乳比浊法测定人选者围术期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评价两组术式的对全身的炎症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术中肝素化后1h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12h后开始升高(P〈0.05),24h达到峰值(P〈0.01)。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体外循环后1h后与术前比较即开始升高(P〈0.05),体外循环12h后明显升高(P〈0.05),24h达到峰值(P〈0.01)。两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总体变化趋势相似,但OPCAB组相对处于低水平(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低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能有效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全身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及经验。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25例采用OPCAB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总结在OPCAB中的护理管理措施。结果本组25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无患者死亡。手术时间(209.85±38.41)min,输血量(1311.234±423.70)mL,引流量(491.984±142.46)mL,重症监护病房监护时间(4.224±1.23)d,住院时间(10.104±1.89)d,搭桥根数(4.004±0.51)根。2例患者术后出现体温偏高、咳嗽反应,及时予以药物静脉滴注和雾化吸痰后缓解;2例发生轻微伤口感染,经应用抗生素后逐渐控制;2例疼痛不能耐受者,遵医嘱给予盐酸哌替啶一次止痛;1例因神经刺激而胸疼痛者给予硝酸甘油后缓解。结论OPCAB具有创伤小、出血少、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等优点,做好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护理,是确保手术顺利开展,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应用胺碘酮在预防非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房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我科进行非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A组为试验组,术前口服胺碘酮,600mg/d(200mgtid),连续7d,之后改为200mg/d至术前,术后当天开始静脉滴注胺碘酮,负荷量为5mg/kg,之后给予维持量0.5mg.kg-1.h-1,能进食后改为200mg/d口服。B组为对照组,不给予胺碘酮治疗而仅用常规药物。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房颤发生率及心率变化,同时检测试验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2天的胺碘酮血药浓度。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特征及手术情况相近。试验组100例患者中术后有10例(10.0%)发生房颤,对照组100例患者中有36例(36.0%)发生房颤(P=0.015)。试验组房颤时最大心室率为(126.0±20.8)次/min,房颤持续时间为1.0d,对照组房颤时最大心室率为(150.0±25.6)次/min,房颤持续时间为(3.0±1.5)d(P<0.05)。试验组术后心率慢于对照组,两组Q-T间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的住院时间为(10.6±2.8)d,对照组住院时间为(15.4±3.2)d(P<0.05)。胺碘酮血药浓度平均值术前为(797±136)ng/ml,术后第2天为(763±94)ng/ml(P>0.05)。结论胺碘酮在预防非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房颤中的作用显著,能安全有效地降低术后房颤的发生率,缩短房颤持续时间,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运动处方对提高冠脉搭桥术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非同期对照的方法将105例患者分为实验组(61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按照常规进行康复锻炼,实验组制定针对性的运动处方,并由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具体指导。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的各种考核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出院时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1个月后实验组基础心率、基础血压较对照组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3个月时实验组基础心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9.764±7.41)比(82.41±7.25)次/min,t=-2.1689,P〈0.05],基础血压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氧分压较对照组明显上升(P〈0.05),6个月时进一步改善;同时运动时最大呼吸频率也有明显下降[(33.22±2.72)比(37.56±3.52)次/min,t=-6.631,P〈0.01]。结论运动处方可有效改善冠脉搭桥术(CABC)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有效增加患者的运动耐受性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