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究多感官促醒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急性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8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例,分别应用常规护理和多感官促醒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术后脑积水的循证护理方法。方法:将84例动脉瘤性SAH术后发生脑积水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观察者采用循证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措施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在护理措施有效率、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有效改善动脉瘤性SAH术后脑积水患者的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感官促醒护理干预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2月我院接受治疗的9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入院标号尾数奇偶数分为两组,奇数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偶数视为试验组,给予多感官促醒模式进行护理。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GCS,DFS评分无明显差异(P 0. 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GCS,DFS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P 0. 05);对照组患者苏醒时间为(19. 53±3. 65)d,试验组患者苏醒时间为(12. 35±2. 31)d,试验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0. 05)。结论为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进行多感官促醒护理模式效果理想,可较快恢复患者感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是患者致死或致残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治疗的种类和方法均有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并发脑血管痉挛(CVS)病人的护理方法。[方法]对在神经内科住院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术后并发CVS的 aSAH 24例病人实施全面的护理,包括监测 CVS前驱症状及体征、保持等容和正常循环血量、正确使用尼莫地平、做好腰椎穿刺放脑脊液的护理及心理护理。[结果]23例治愈出院,1例发生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遗留右侧肢体轻瘫出院。[结论]对血管内栓塞治疗aSAH 后CVS的病人实施全面的护理,可及早发现病人的病情变化,遏制CVS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2003年1月~2005年10月,我院收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57例,现将血压调控及护理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7例,男23例,女34例,32~71岁,平均53.3岁。均经DSA、CT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常规CT扫描存在不同程度、不同部位SAH。主要表现为剧烈头痛、恶心、呕吐,6例伴癫痫发作。Hunt-Hess分级:Ⅰ级5例,Ⅱ级17例,Ⅲ级26例,Ⅳ级6例,Ⅴ级3例。入院时血压90~160/75~90mmHg13例,161~180/80~100mmHg28例,181~200/90~110mmHg11例,200/110mmHg以上5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9例。2结果本组行显微镜下动脉瘤夹闭术35例,弹簧圈栓塞术13例,放弃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7月~2014年7月收治13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舒适护理进行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焦虑程度、满意度。结果实施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程度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舒适护理可有效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焦虑情绪,并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舒适护理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7年1月~2008年3月,我们对4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实施舒适护理干预措施,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正颅内动脉瘤是指局部脑血管壁异常导致的瘤样突起[1],在脑血管意外中,颅内动脉瘤仅次于脑梗死和高血压性脑出血,居第三位[2]。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原因,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的外科治疗包括2种策略:一是动脉瘤夹闭术,二是血管内介入手术;介入治疗和夹闭手术治疗各有优劣[3]。随着神经介入栓塞材料的发展完善和技术的逐步成熟,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适应症有了很大的  相似文献   

11.
常玲  凌莉 《全科护理》2013,11(17):1551-1552
[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干预在蛛网膜下隙出血后脑血管痉挛防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蛛网膜下隙出血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采用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病人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和痉挛持续时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显著降低、痉挛持续时间显著缩短(P〈0.05)。[结论]对蛛网膜下隙出血病人进行有效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随着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治疗、护理技术的发展,SAH的再出血及其死亡率大大地减少了.而引起SAH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CVS)受到了研究人员日益的重视.近年对SAH性CVS的病因、预防、治疗的研究也不断有了新的进展,因此,对CVS的进一步认识对提高SAH的护理质量,降低SAH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3.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护理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凤泰 《现代护理》2002,8(8):636-637
随着对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的治疗、护理技术的发展 ,SAH的再出血及其死亡率大大地减少了。而引起SAH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CVS)受到了研究人员日益的重视。近年对SAH性CVS的病因、预防、治疗的研究也不断有了新的进展 ,因此 ,对CVS的进一步认识对提高SAH的护理质量 ,降低SAH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尤其重要。1 SAH性CVS概况CVS也称颅内动脉痉挛 ,为脑底大动脉一支或多支由于动脉壁平滑肌的收缩或血管损伤引起血管形态学变化———管腔狭窄及管腔痉挛 ,严重者可造成脑…  相似文献   

14.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排便的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阐述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排便问题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以护理程序为指导 ,通过评估影响患者排便的因素 ,制定护理目标、护理计划 ,采取一系列护理措施 ,如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行按摩通便法、温水泡足疗法、指导正确的排便方法等 ,并及时进行效果评价 ,有效地防止了便秘的发生 ,且蛛网膜下腔再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将54例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昏迷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27例,对照组27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治疗技术干预,试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技术基础上进行改良移动法则干预。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GCS评分、CRS-R评分、FOUR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试验组治疗后GCS评分、CRS-R评分、FOUR评分、GO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康复干预总天数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作者认为在常规康复治疗技术的基础上应用改良移动法则能显著改善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昏迷患者的意识状态。有的审稿专家认为本研究设计理论依据不足;也有审稿专家认为本研究立题新颖。故现将此文放在"争鸣"栏目发表,以期读者就此开展深入讨论并给以临床尝试,从而进一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6.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护理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促进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知觉、记忆、语言、智能等认知功能恢复的方法。方法对45例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随机分组,实验组23例实施认知护理干预,通过心理干预、认知功能训练、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促使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能力的恢复。对照组22例采取常规护理。结果实验组在认知功能恢复方面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认知功能障碍早期进行护理干预,可缩短康复进程,大大减少因神经功能、神经心理障碍造成的后遗症。  相似文献   

17.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血液流人脑表面软膜与蛛网膜之间的腔隙即蛛网膜下腔.80%的自发性SAH是由脑动脉瘤破裂引起的,主要表现为突然的剧烈头痛,伴以呕吐,意识不清、抽搐、大量出汗等,严重者可致昏迷及各种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如失语、偏瘫、偏感觉障碍及偏盲等.本研究重点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疼痛原因及护理对策,旨在早期发现疼痛,安全镇痛,促进积极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脑内血肿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伴脑内血肿患者的护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88年10月~2001年10月神经科14例aSAH伴脑内血肿住院患者的护理过程.结果12例经DSA明确动脉瘤的患者经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后出院,2例Hunt-Hess 4~5级,未作DSA检查,均死于脑疝.结论这部分病例病情凶险、再出血与延迟性脑血管痉挛等情况的发生率较高.做好应急救治准备,及时处理心律失常、持续发热、意识障碍、抽搐等临床常见症状,细致观察瞳孔和眼位变化,提前做好手术准备,注重再出血、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等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可以显著改善aSAH伴脑内血肿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伴脑内血肿患者的护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88年10月~2001年10月神经科14例aSAH伴脑内血肿住院患者的护理过程.结果12例经DSA明确动脉瘤的患者经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后出院,2例Hunt-Hess 4~5级,未作DSA检查,均死于脑疝.结论这部分病例病情凶险、再出血与延迟性脑血管痉挛等情况的发生率较高.做好应急救治准备,及时处理心律失常、持续发热、意识障碍、抽搐等临床常见症状,细致观察瞳孔和眼位变化,提前做好手术准备,注重再出血、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等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可以显著改善aSAH伴脑内血肿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运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9月~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9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舒适护理。比较2组患者护理后的舒适度评分、抑郁程度评分、焦虑程度评分和护理满意率。结果观察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分别为(40.01±5.29)分、(42.58±6.67)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舒适度评分和护理满意率分别为(8.43±0.27)分、95.56%,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予以舒适护理,可以显著改善患者舒适度,减少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提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是一种较好的护理干预方法,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