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8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皮电刺激联合多维康复干预对小细胞肺癌(SCLC)化疗病人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及肺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0年9月收治的95例SCLC化疗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7例,对照组给予多维康复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经皮电刺激干预,比较两组病人肺功能康复、胃肠道不良反应、骨髓抑制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病人化疗第11天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数量、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FVC)及最大自主通气量(MVV)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电刺激联合多维康复干预应用于SCLC化疗病人可有效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增加红细胞、血小板及白细胞数量,并促进肺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5E康复管理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6例患者按照入院顺序进行编号,根据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5E康复管理模式,比较两组用药依从性、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用药依从率96.23%,对照组79.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最大呼气流量等肺功能指标高于对照组,健康状况调查简表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5E康复管理可显著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用药依从性,有效改善其肺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对肺癌患者术后康复锻炼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福建省某医院2019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88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持续干预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锻炼依从性、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呼气流量峰值、最大通气量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康复锻炼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圣乔治呼吸问卷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肺癌患者的康复锻炼依从性和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肺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活动对急诊重症监护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2月医院EICU收治的9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运动干预,观察组实施早期康复活动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治疗时间及并发症。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治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康复活动能够减少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改善其肺功能,加快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气球吹摆法联合膈肌电刺激训练在肺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8例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气球吹摆法联合膈肌电刺激训练。比较两组护理前、护理后2周肺功能康复情况[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高呼气流量(PEF)、6分钟步行试验(6MWT)]及生活质量[采用中国癌症生活质量量表(QOL)]评分。结果:护理后2周,两组FVC、FEV1、PEF及6MWT高于护理前(P<0.05),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2周,两组QOL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护理前(P<0.05),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肺癌术后患者应用气球吹摆法联合膈肌电刺激训练,可改善呼吸功能,促进疾病快速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呼吸训练器联合康复护理在肺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7月行手术治疗的78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呼吸训练器联合康复护理,比较2组术后肺功能恢复与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个月用力肺活量、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一秒量比预计值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为5.13%,低于对照组的23.08%(P<0.05)。结论呼吸训练器联合康复护理能够有效促进肺癌患者术后肺功能恢复,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肺癌接受放疗患者的肺功能、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放射治疗的肺癌患者98例,随机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在放射治疗后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改善情况和生存质量评分。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通气量(MVV)、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及用力肺活量(FVC)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日常生活能力、社会活动能力、抑郁和焦虑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肺癌放疗患者的肺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回授式肺康复训练对肺癌术后化疗患者肺功能、自我效能感及癌因性疲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11月滨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肺癌术后化疗患者3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肺康复指导训练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回授式肺康复训练指导。测量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肺功能情况、自我效能感及癌因性疲乏程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第1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总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自我效能感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癌因性疲乏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回授式肺康复训练指导可以帮助肺癌患者掌握疾病知识及康复训练方法,有助于减轻患者呼吸困难等不良症状,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和改善癌因性疲乏程度,最终提升整体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团队干预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2014年6月~2016年6月选取本院呼吸内科收治的120例老年COPD患者,并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出院时行常规出院宣教;观察组出院接受康复护理团队干预,干预时间为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肺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6 min步行实验(6MWT)、第1秒用力呼气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率、最大呼气中段平均流速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呼吸症状、活动受限、疾病影响及总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护理团队干预模式能有效提高老年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促进患者预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于加速康复理念的预康复管理对肺癌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11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10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55例)和观察组(5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实施基于加速康复理念的预康复管理。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结果术后1周及1个月,2组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和用力肺活量均大于入院时,一秒率均高于入院时,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均短于入院时,Borg量表评分均高于入院时,血清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细胞角蛋白19片段水平均低于入院时;观察组的上述各项指标均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更低(P<0.05)。结论基于加速康复理念的预康复管理可改善肺癌患者术后的肺功能和呼吸功能,提高其运动耐力,降低血清肿瘤学标志物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电刺激联合多维康复护理对颅内动脉瘤手术促醒效果及康复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手术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正中神经电刺激联合多维康复护理,比较两组的促醒效果及术后康复状况。结果观察组术后促醒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恢复状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正中神经电刺激联合多维康复护理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能改善术后促醒效果,促进术后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体外膈神经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8月至2021年5月恢复期脑卒中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各25例.两组均予以常规康复,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体外膈神经电刺激.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评估膈肌功能、肺通气功能、呼吸肌肌力.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膈肌活动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进行性呼吸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肺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进行性呼吸肌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对2组患者的肺功能、躯干控制功能、平衡功能及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的用力肺活量(...  相似文献   

14.
肺康复训练对肺癌术后化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肺康复训练对肺癌术后化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行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12周的肺康复训练。结果锻炼12周后两组间比较显示,观察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整体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疲劳、疼痛、呼吸困难、失眠、食欲丧失及便秘症状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减弱(P〈0.05),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和其他症状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肺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肺癌术后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人工膨肺技术在颈髓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肺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将2017年1月—2019年9月收治的66例颈髓损伤并行气管切开的患者按SPSS系统产生区组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试验组在雾化吸入、震动排痰、腹部挤压后吸痰等常规肺康复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人工膨肺技术,对照组采用常规肺康复护理。比较实施肺康复前和实施肺康复4周后两组的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最大呼气量以及干预期间两组的肺不张发生率。 结果 干预4周后,试验组的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量、最大呼气量分别是(4.17±0.70) L、(3.86±0.94) L、(266.67±36.70) L均高于对照组的(3.06±0.73) L、(2.91±0.72) L、(221.73±19.53)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对照组的肺不张发生率分别为3.03%、24.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人工膨肺技术应用于颈髓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中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肺功能,增加患者肺部的顺应性,减少患者肺不张、肺塌陷的发生,明显改善患者肺康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体感运动协同经皮穴位电刺激康复护理方案在甲状腺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取样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1月在浙江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头颈外科收治的90例甲状腺癌行颈淋巴结清扫术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试验组实施体感运动协同经皮穴位电刺激康复护理方案,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护理运动训练,干预时长均为12周。比较两组干预前及干预后第1、4、12周颈部运动度、肩关节功能评定量表评分、癌症患者生命质量量表评分的差异。结果 干预前,两组颈部运动度、肩关节功能评定量表评分、癌症患者生命质量量表功能维度及症状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第1、4、12周,两组颈部运动度、肩关节功能评定量表评分、癌症患者生命质量量表功能维度及症状维度评分的时间与组间均存在交互效应(P<0.05)。结论 应用体感运动协同经皮穴位电刺激康复护理方案可以改善甲状腺癌术后患者的颈部活动度和肩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使用Meta分析评价围术期常规治疗联合肺康复与仅使用常规治疗对肺癌患者的术后疗效。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知网(CNKI)、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万方医学网等数据库,检索时间截至2022年1月,纳入肺康复对肺癌患者术后疗效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所有文献进行筛选、资料提取并依据Cochrane系统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4软件、Stata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5篇文献,共计1448例患者,研究结果显示:较常规治疗相比,联合肺康复治疗能更有效的改善肺癌患者的肺功能状态[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WMD=0.58,95%CI:0.36~0.80,P<0.00001)、用力肺活量(WMD=0.61,95%CI:0.30~0.92,P=0.0000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WMD=5.63,95%CI:1.48~9.78,P=0.008)、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WMD=4.39,95%CI:1.22~7.55,P=0.007)、最大通气量(WMD=7.79,95%CI:2.89~12.68,P=0.002)],提高6分钟步行距离(WMD=45.46,95%CI:20.43~70.48,P=0.0004)、缩短住院时间(WMD=-2.17,95%CI:-2.47~-1.87,P<0.00001)。纳入15篇文献中,9篇提到了术后并发症,经常规治疗联合肺康复的肺癌患者术后发生支气管胸膜瘘(1例)、呼吸衰竭(1例)、肺炎和肺不张(3例);仅常规治疗的肺癌患者术后发生支气管胸膜瘘(5例)、肺炎和肺不张(5例)、呼吸衰竭(4例)、心力衰竭(1例)、心律失常(1例)、术后疼痛(1例)、呕吐及腹泻(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常规治疗相比,联合物理治疗肺康复能更有效的改善肺癌患者的术后疗效,其显著改善了肺功能各项指标、6分钟步行距离和住院时间,同时,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得到了证实,在临床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8.
[Purpos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a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education program for caregivers on patients who underwent lung resection surgery. [Subjects] Subjects who underwent lung resection by visual assisted thoracotomy (VATs)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of 19 and an experimental group of 22. [Method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a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education program for caregivers,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ypical care for 4 weeks. This study assessed the subjects 2 weeks (baseline) and 6 weeks after surgery (4 weeks). The 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 and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 (FEV1) were measured to evaluate pulmonary function. A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was utilized to evaluate pain. [Results] Pulmonary function (FVC and FEV1) increased mor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Furthermore, VAS scores were lowe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A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education program for caregivers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pulmonary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after lung resection.Key words: Caregiver, Lung resection,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多维康复护理对脑胶质瘤术后肢体功能及癫痫控制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90例脑胶质瘤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多维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术后肢体功能恢复及癫痫控制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肢体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癫痫控制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多维康复护理在脑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能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控制癫痫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柯华 《华西医学》2011,(12):1825-1827
目的研究肺癌患者的气道高反应性和肺通气功能情况,并探讨其易感因素,为肺癌患者肺通气功能的临床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4月2011年4月收治的40例肺癌患者(A组)进行术前肺功能检测及气管激发试验,选取同期的健康体检者40例做对照组(B组),并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肺癌患者的气道高反应性的易感因素。结果①A组患者的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最高呼气流量(peak expiratory flow,PEF)以及最大呼气中期流量均小于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②A组的FEV1估计异常人数和PEF估计异常人数均多于B组(P〈0.05);③A组组胺气道激发试验阳性者多于B组(χ2=5.000,P=0.025),且A组PD20FEV1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69±0.82)、(8.32±1.43)μmol/L;t=13.930,P=0.000];④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A组患者的气道高反应性的因素为年龄、分型、TNM分期、病史、吸烟。结论肺癌气道反应性增高,且肺功能下降,由于肺癌气道高反应性的易感因素较多,因此需对合并因素较多者进行及时的预防,防止由于气道阻力增加和气道狭窄引起的胸闷、咳嗽、喘息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