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压迫器减压时间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使用 TR-Band止血气囊压迫穿刺部位的适宜止血时间.方法 300例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术后采用 TR-Band止血气囊压迫止血,观察组(148例)和对照组(152例)分别于压迫1 h、2 h开始给气囊减压放气.比较两组术后出血、血肿等不适症状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术后手部肿胀、麻木发绀、创口疼痛、桡动脉闭塞和血管迷走反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局部渗血血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R Band止血气囊用于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穿刺部位的压迫止血,术后减压时间改为1 h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经股动脉无肝素化和经桡动脉小剂量肝素行冠状动脉造影(简称CAG)术后,患者舒适度以及血管穿刺局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便利取样法选取经股动脉行无肝素化CAG患者217例(股动脉组),经桡动脉行小剂量肝素CAG患者198例(桡动脉组),对两组患者血管穿刺成功率、术后穿刺局部疼痛、术肢肿胀不适、血管穿刺局部并发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股动脉组血管穿刺成功率较桡动脉组高,股动脉组术后穿刺局部出血、血肿、疼痛、术肢肿胀不适感的发生率低于桡动脉组,两组各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术后排尿方式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股动脉行无肝素化CAG穿刺成功率高,术后血管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的舒适度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李惠 《当代护士》2010,(1):20-21
目的比较经不同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115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桡动脉组59例,即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股动脉组56例,即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患者的血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较股动脉组患者低(p〈0.05)。结论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治疗的并发症较股动脉穿刺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经桡动脉或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比较经桡动脉与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优缺点,以提供给医护人员及患者更好的选择.方法 随机选择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患者160例,其中观察组(经桡动脉穿刺组)80例,对照组(经股动脉穿刺组)8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术中和术后局部疼痛情况、术后并发症、患者术后舒适度及住院时间.结果 经桡动脉穿刺与经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相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患者即可下床活动,术后疼痛轻于对照组,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结论 经皮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安全有效,疼痛小,更加舒适,术后不需卧床,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以作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一个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3例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冠心病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98例和对照组105例,观察组行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对照组按照常规途径行经股动脉介入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穿刺部位出血情况、术后穿刺点压迫时间、术后尿潴留发生率、一次动脉穿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出血发生率、尿潴留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穿刺点压迫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无一例发生死亡、紧急冠状动脉闭塞行旁路血管移植术等严重并发症,观察组术后桡动脉搏动良好,无局部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医用冷敷贴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40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医用冷敷贴组、纱块组以及常规组,3组患者术后穿刺处予桡动脉止血器压迫止血。在此基础上,医用冷敷贴组予冷敷贴覆盖穿刺处,纱块组以纱布覆盖,常规组不予覆盖,并对3组发生血管并发症进行对比。结果 3组患者术后穿刺处出血、肿胀及程度比较,医用冷敷贴组明显降低穿刺局部出血、肿胀的发生率,低于2个对照组(P0.05);3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舒适度评分比较,医用冷敷贴组术后疼痛评分、舒适度评分与2个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医用冷敷贴可降低PCI术后局部出血、肿胀发生率,并减轻疼痛,提高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和股动脉两种穿刺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即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并发症以及近期疗效。方法选择因冠心病心绞痛入院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且结果显示明确的冠状动脉病变,并选择即刻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者。其中经桡动脉穿刺途径即桡动脉组134例,经股动脉穿刺途径即股动脉组427例。分析和比较两组靶血管病变特征、介入治疗成功率、疗效和并发症,并随访术后1月内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男性患者和吸烟者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股动脉组(P<0.01)。桡动脉组PCI成功率为93.3%,与股动脉组(94.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桡动脉组病变血管的血运重建率为81.8%,低于股动脉组(93.4%),P<0.01。而且桡动脉组成功PCI者中慢性闭塞病变所占的比例(9.5%)也明显低于股动脉组(17.3%),P<0.05。但桡动脉组术后与穿刺有关的总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且术后平均卧床时间也明显短于股动脉组(P<0.01)。术后1个月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与经股动脉穿刺相比,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刻行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和近期临床疗效基本相同,但术后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较少。对于复杂病变选择经股动脉PCI可能优于经桡动脉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远端桡动脉穿刺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65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治疗的患者按穿刺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85例和对照组80例,研究组采用经远端桡动脉穿刺,对照组采用传统桡动脉穿刺。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穿刺时间、压迫止血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造影剂用量、X线曝光时间、术后3 h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率及桡动脉内径。结果 两组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穿刺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压迫止血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两组手术时间、造影剂用量及X线曝光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3 h疼痛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P<0.01),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左侧、右侧桡动脉内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左侧、右侧远端桡动脉内径与传统桡动脉内径呈显著正相关(r=0.455、0.470,P<0.05)。结论 经远端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安全有效,与传统桡动脉穿刺相比,可缩短压迫止血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止血方法的效果。[方法]将100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病人分为两组,分别经桡动脉穿刺采用TRBand压迫止血(A组)和经股动脉穿刺采用Angio-Seal血管闭合器止血(B组),观察两组病人术后开始活动时间、止血效果、并发症和病人舒适度。[结果]两组止血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即可下床活动,B组术后4h~6h下床活动;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P0.05)、病人舒适度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应用TRBand压迫止血器止血效果确切、开始活动时间早、并发症少、舒适度高且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经股动脉、桡动脉两种途径行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护理效果.方法 238例适合介入治疗的冠心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119例和对照组119例,治疗组均经桡动脉途径插管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照组均经股动脉途径插管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效果.结果 治疗组皮下血肿及出血、迷走神经反射、血管并发症、腰背部疼痛、尿潴留等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股动脉途径相比,经桡动脉穿刺行冠心病介入治疗,具有容易压迫止血,术后不适及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术后护理容易等优点,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上肢操对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9月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20年11月-2021年4月的患者作为对照组,2021年5月-9月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常规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上肢操进行康复锻炼。比较术后两组患者术肢疼痛情况、1周内桡动脉血栓发生率、术肢穿刺点出血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疼痛情况在分组效应、时间效应、交互效应方面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周内桡动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术肢穿刺点出血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肢操能够减轻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肢体的疼痛感,降低桡动脉血栓发生率,但术肢穿刺点出血情况在此次研究中结果尚未有定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个体化调节桡动脉压迫止血带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4年5月住院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的患者198例,按手术时间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98例,采用常规方法调节桡动脉压迫止血带,观察组100例采用个体化方法调节桡动脉压迫止血带。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穿刺部位并发症及手部舒适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穿刺手部肿胀程度及手部麻木、疼痛时间2 h、皮肤水泡、睡眠障碍者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桡动脉闭塞的发现及处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但穿刺点出血等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个体化方法调节桡动脉压迫止血带,既减少了术后穿刺点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又提高了患者术后舒适度及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疼痛评估法预防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前臂血肿的效果。[方法]选取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病人9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围术期行介入科常规性护理,观察组围术期应用疼痛综合性评估量表评价病人肢体疼痛情况,并根据评估结果给予病人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病人疼痛评分、肢体肿胀情况、前臂血肿发生率、焦虑发生率、应用镇静剂情况、满意率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穿刺后疼痛评分、肢体肿胀直径低于对照组(P0.05),而疼痛持续时间、肿胀持续时间、局部皮肤温度增高持续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前臂血肿发生率、出血率、焦虑发生率、使用镇静剂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病人治疗舒适率及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疼痛综合性评估量表能有效评价经桡动脉穿刺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肢体疼痛情况,能有效预防肢体血肿发生,提高病人治疗舒适性及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手鼻烟窝部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鼻烟窝动静脉内瘘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对169例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患者行直接动静脉内瘘术,分别为鼻烟窝部83例,前臂远端腕部86例(Cimino瘘),比较两组内瘘成熟时间、血流量、近远期通畅率及并发症等.结果两组在内瘘成熟时间、血流量上无显著差异(P>0.05).鼻烟窝瘘和Cimino瘘的通畅率分别为:4周96.4%和95.3%(P>0.05),1年为92.6%和80.7%(P<0.05),2年为86.7%和72.2%(P<0.05),3年为81.4%和63.0%(P<0.05).鼻烟窝瘘及Cimino瘘栓塞发生率分别为 18.6% 和 37.0%(P<0.05), 动脉瘤发生率分别为 14.3% 和 30.1%(P<0.05).结论鼻烟窝动静脉内瘘制作简便、远期通畅率高、并发症少,保留了近端血管以备重建内瘘,是血液透析最佳的永久性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入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78例成功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桡动脉组41例和股动脉组37例。对比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PCI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心功能指标。结果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与PCI术成功率显著高于股动脉组(P0.05);桡动脉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股动脉组(P0.05);桡动脉组心功能水平显著优于股动脉组(P0.05);治疗后,桡动脉组患者肌钙蛋白、肌酸激酶以及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股动脉组(P0.05)。结论采用桡动脉实施PCI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穿刺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标,提高患者生化指标水平,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SYNC桡动脉止血器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止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21年3—5月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心血管内科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或介入治疗的患者267例,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均衡可比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155)和对照组(n=112)。观察组采用SYNC桡动脉止血器,首次减压开始时间是术后1 h,压迫止血时间为3 h;对照组采用TRBand桡动脉止血器,首次减压开始时间是术后2 h,压迫止血时间为6 h,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止血效果、局部穿刺处情况及患者舒适满意度。结果术后两组局部穿刺处渗血、血肿、皮肤破损水泡、二次包扎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桡动脉闭塞。观察组发生轻度肢体远端肿胀患者6例(3.9%),少于对照组14例(12.5%),两组术侧肢体远端肿胀程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舒适满意度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冠脉介入诊疗术后使用SYNC桡动脉止血器,压迫止血时间短,止血安全有效,可降低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出血、血肿、肢体远端肿胀程度,明显提升患者舒适满意度,同时降低医护人员临床工作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气囊桡动脉压迫器在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transradial intervention,TRI)术后患者压迫止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5月在东南大学附属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行TRI的2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124例)和对照组(126例),术后分别使用气囊桡动脉压迫器和弹力加压绷带进行桡动脉压迫止血,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止血成功率、穿刺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末梢循环情况、疼痛程度、护士操作时间及局部持续压迫时间。结果两组患者的止血成功率、穿刺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和末梢循环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士操作时间、局部压迫持续时间及疼痛评分均短于或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应用气囊桡动脉压迫器进行TRI术后患者的压迫止血,有利于提高TRI术后止血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且方便护士操作,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的压迫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手指弹琴"锻炼法在预防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管并发症的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1月行经桡动脉PCI的患者共100例,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使用"手指弹琴"锻炼法。比较2组患者术后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在术后即刻、术后5、30min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h局部出血、上肢肿胀及疼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h局部出血、局部肿胀、上肢肿胀及疼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h局部出血、局部肿胀、上肢肿胀及疼痛,以及其他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2d所有评价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抑郁、焦虑和恐惧心理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指弹琴"锻炼法可有效降低经桡动脉行PCI术后患者的血管并发症,并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使患者重建健康信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和股动脉两种途径穿刺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护理体会。方法将100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经桡动脉途径穿刺和经股动脉穿刺2组,每组50例,对其护理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与股动脉途径相比较,桡动脉途径腰背疼痛、尿潴留、血管迷走反应、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桡动脉途径明显优于股动脉途径,不仅安全、创伤小而且便于护理观察,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20.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并发症的预防护理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并发症的预防护理措施。方法:针对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干预组采取手部血管条件观察,预防桡动脉痉挛、闭塞,预防低血压及预防穿刺部位出血、血肿、瘀斑等护理措施,观察其并发症发生率,并与按一般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比较。结果: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采取预见性的护理措施,对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