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上海中医药大学乐秀珍教授从医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古方的运用,深思敏悟,其运用古方治疗胎死不下即可略见一斑。胎死不下目前临床多采用清宫术,然常有出血过多之虞。故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尤其是不孕患者运用黑神散合疗儿散加减,损伤小,出血少,具有独到之处。笔者随师学习,据此法治疗8例患者,均获较满意的疗效。特将其经验简介如下:胎死不下,多为气血虚弱,不能促胎外出,或瘀血内阻,碍胎排出之故。但临床每每见到病实而体虚之证。胎死腹中属实,胎死留滞于胞脏,必伤母气,孕妇或素体虚弱,或久病体虚,气血亏…  相似文献   

2.
滑胎证治谈     
王学兰 《山西中医》1996,12(4):50-51
滑胎证治谈广东省惠阳市中医院(516211)王学兰关键词滑胎,辨证施治滑胎即现代医学所谓的习惯性流产,为小产或堕胎之后连续3次或3次以上受孕却如期而堕者。其病理特点为流产后冲任受损,肾气虚衰,胎元不固。而中焦脾虚、肝郁化热对胎气的影响亦不容忽视。诊治...  相似文献   

3.
李雁  毋中安 《河南中医》2000,20(4):17-18
  相似文献   

4.
引起流产的原因很多。母体先天不足,复损于肾气,以致不能荫胎系胎;或后天受损,以致女精不健;有父体先、后天原因以致男精不壮;或因男女双方皆不足(即男方精子质量低下,女方黄体功能不全,母体宫颈内口松弛,子宫畸形),或近亲婚配,影响胎元发育,不能成实;或因后天人为因素,如过度劳力,不节房事,或刮宫过频、跌仆损伤、情志不调等内伤冲任,肾失闭藏而致。现代医学从免疫学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流产中有1/5是由于亲代生育的不相容,即母体对父体的组织抗原、血型抗原的致敏所引起的。妊娠是一种同种异体异植。胎儿的一半基因…  相似文献   

5.
张雪茹 《陕西中医》2005,26(5):408-409
探索补气、温肾、活血化瘀法治疗因利凡诺中晚期妊娠引产72h~1周无宫缩的临床疗效。方法:用中医药辨证分型为气虚施补中益气汤合失笑散;肾阳虚以金匮肾气汤合脱花煎。结果:共治疗本证13例,全部治愈。提示胎死不下,皆以虚为本,治疗立法当以补开塞结合运用。  相似文献   

6.
胎怯从补肾健脾证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受传 《新中医》1997,29(7):10-12
胎怯从补肾健脾证治研究汪受传汪受传,男,1946年生,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医儿科学教研室主任、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讯评议专家组成员、中国中医药学会儿科学会副会长、江苏省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等职,享受国务院政...  相似文献   

7.
牛凤云 《辽宁中医杂志》2004,31(10):848-848
凡胎儿在(因)母体受邪而致病,生后出现各种疾患者为胎疾,涉及到多种疾病,本文仅从中医预防保健学角度论述胎热(胎毒)、胎寒(胎怯)的成因及证治。  相似文献   

8.
脾胃湿热证是临床常见的实证,属湿热病证的范畴。随着社会进步、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等原因,脾胃湿热证逐渐增多,脾胃湿热证亦成为慢性胃炎的常见证。因此加强对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的探讨,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9.
中风病气虚证证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气虚的成因中风病气虚的成因有二 :一是病前即已气虚 ,如年老体衰 ,正气不充 ,或久病 (如消渴、眩晕、胸痹 )气虚 ;二是病后邪甚伤正 ,脏腑功能失调 ,或饮食调摄失宜 ,气之化源不足 ,由此导致了气虚。气的化生与功能主要在于脾肺二脏 ,因此气虚之根也责之脾肺。2 气虚与中风发病气虚是中风病主要病机之一。据临床资料统计 ,中风病人中 ,以气虚为主证 (气虚血瘀、气虚挟痰、气阴两虚 )的近半数 ,可见气虚与中风发病密切相关。前人对气虚致中风早有认识。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王履“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 ,或忧喜忿怒伤其气 ,多有此疾…  相似文献   

10.
11.
痛风病证治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痛风为嘌呤代谢紊乱所引起的疾病,临床上典型表现有急性或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等,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步升高趋势。祖国医学将本病归入“痹证”范畴,《金匮》则称其为“历节病”。今结合病案及临床用药心得,对本病的临床辨治作如下探讨。1 急性发作期 重在痰热瘀痛风急性发作,常因疲劳、饮食不节、酗酒、关节损伤、精神紧张、手术或感染等情况下,为风、寒、湿、热等邪侵袭而引发。起病急骤,多数患者往往在夜半突感关节剧痛并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而惊醒,受累关节以拇趾关节及趾关节最多,其次为踝、手腕、膝、肘及足部其他关节等,肩及髋关节甚…  相似文献   

12.
颈椎病在骨伤科临床上比较常见。它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疾病,是一种缓慢进展的退行性骨质疾病。中医药治疗颈椎病具有显著的疗效,是保守治疗的主要方法。我们经过长期观察实践,对颈椎病的中医药辨证论治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 肝硬化为肝功能减退、门脉高压及多系统受累的临床综合征。多因脏腑阴阳不交,清浊逆乱,气、血、水相互博结所致,预后甚差,治疗困难。笔者受益于上海已故名医夏德治肝经验,又经多年来的临床摸索,对本病的辨证论治规律,有了初步认识,现探讨如下。一、门脉高压症门脉性肝硬变在我国多为肝炎(乙肝)所致,见于肝病晚期阶段。中医学认为肝气失于疏泄,气郁血凝,脉络瘀阻是其因果,以致整个病程都有不同程度的胁下胀痛,脉络怒张,红蛛赤缕等气滞血瘀症状。然而,若单纯辨为气郁血凝,脉络瘀阻,运用理气活血,利水消肿方法,往往难以奏效。余认为这与湿毒未尽,影响及肾(阳)有关,临床上除有面色黧黑,形寒肢冷,下肢水肿等表现外,还突出表现为口淡,小便短少,舌根部白腻苔不  相似文献   

14.
五苓散证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通过对《伤寒论》的学习 ,本人对五苓散证的定位及其功用有了一些新的体会。《伤寒论》中五苓散证并非都是蓄水证 ,缺水证占大部分 ;五苓散蓄水证的蓄水部位应在胃而不是在膀胱。下面结合《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阐述如下。《伤寒论》首次出现五苓散在第 71条 :“太阳病 ,发汗后 ,大汗出 ,胃中干 ,烦躁不得眠 ,欲得饮水者 ,少少与饮之 ,令胃气合则愈。若脉浮 ,小便不利 ,微热消渴者 ,五苓散主之。”习惯认为 ,此条五苓散证病机为 :表证未解 ,同时邪气入里 ,邪与水结在下焦成蓄水证。如此解释不免让人产生如下几个疑点 :(1)如为蓄水…  相似文献   

15.
SARS证治探讨     
在与SARS做斗争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我们通过对SARS病例的中医证候系统观察(包括用数码相机动态拍摄患者舌象变化)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对SARS中医病因病机及证候演变规律、在中医温病学理论指导下辨证施治、以及中医药对改善SARS患者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缩短病程的作用有了较深刻体会,以下就SARS证治的有关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6.
笔者在汲取前人治黄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临证探索,将黄疸分为三型治疗,收到较为满意效果,介绍如下。1湿热蕴滞,重在清利表现为身目小便俱黄,食少恶心,口干口苦,腹胀便秘,舌苔黄腻。以口渴、便秘、苔黄为辨证要点。为湿热蕴滞,胆汁外溢。治宜清热化湿,利胆退黄。用小陷胸汤加味。  相似文献   

17.
闭经证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妇女生理中,肾气、任脉、冲脉、胞宫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性系统。它的功能基于性系统内、外环境的稳定。  相似文献   

18.
心绞痛证治探讨原平市中医院(034100)皇甫云喜关键词心绞痛养血扶阳活血心绞痛的病名古代有胸痛、心痛、厥心痛、真心痛、胸痹等。最早记载见于《内经》。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有较深入的认识,并有一些有效的方药如瓜蒌薤白白酒汤,...  相似文献   

19.
痛风证治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痛风,以往认为是欧美的一种常见病,我国及日本等发病甚少,但是日本自1960年以来,发病率上升较快,我国自七十年代开始,发病率亦在增加,西医有关杂志报道本病,已屡见不鲜,几年来,用中医药治疗该病及对该病机制的探讨,各地也有报道,我院因痛风来就诊者,为数不少,说明痛风已成为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了,应该重视,加强研究。痛风是以侵犯关节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关节疼痛,故又称痛风性关节炎。在急性发作时,起病急剧,多于夜间突然发作趾关节剧痛,首先症状70%左右为第一(足母)趾关节红肿热痛,疼痛剧烈,次见其它小关节,渐至踝、膝、腕、肘,甚至所有关  相似文献   

20.
黄褐斑证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宁 《四川中医》1994,12(9):6-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