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 为了解本地区小儿药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慨况,以便进一步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察。方法 以计量统计分析方法对我院1997-1999年诊断为药物致病住院的252例小儿病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地区小儿药源性疾病以A型为主;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过敏(36.51%),过敏性休克(14.68%)以及嗜睡等神经系统反应(17.06%)等;发病年龄呈正态规律分布;药物包括p-内酰胺等15大类85个品种,维生素,疫苗及中药的发生率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结论 引发小儿药源性疾病的药物趋于离散状态,小儿药源性疾病的发生不仅与药物有关,还与小儿自身的生理,心理因素和监护人的文化素质高低有关。  相似文献   

2.
252例小儿药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刚  梁荆芬 《儿科药学》2000,6(4):40-41
目的 为了解本地区小儿药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概况,以便进一步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察。方法 以计量统计分析方法对我院1997-1999年诊断为药物致病住院的252例小儿病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地区小儿药源性疾病以A型为主;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过敏(36.51%),过敏性休克(14.68%)以及嗜睡等神经系统反应(17.06%)等;发病年龄呈正态规律分布:药物包括β-内酰胺等15大类85个品种,维生素,疫  相似文献   

3.
王刚  梁荆芬 《医药导报》2001,20(5):298-299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小儿药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概况,进一步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察。方法:以计量统计分析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1997-1999年诊断为药物致病住院的252例小儿病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小儿药源性疾病以A型为主;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过敏(36.5%)。过敏性休克(14.7%)以及嗜睡等神经系统反应(17.1%)等;发病年龄呈正态规律分布;药物包括β-内酰胺类等15大类85个品种,维生素,疫苗及中药的发生率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结论:引发小儿药源性疾病的药物趋于离散状态,小儿药源性疾病的发生不仅与药物有关,还与小儿自身的生理、心理因素和监护人的文化素质高低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基层医院178例药源性疾病患者的发病情况和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6月基层医院178例药源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药源性疾病患者的发病、发展过程,统计患者性别、年龄分布、用药情况、过敏史、药源性疾病类型及致病的药物.结果:在178例药源性疾病患者中,男性70例(39.33%)、女性108例(60.67%);年龄分布,60~75岁患者47例,占26.40%,居于首位;68例为自主用药,主要原发性疾病包括上呼吸道感染、疼痛、腹泻;有明确的过敏史记录71例,其中有多种药物过敏史19例;药源性疾病类型中,一般药疹占78.65%,显著高于其他类型;药源性疾病的致病药物主要为抗微生物药物、解热镇痛药物及中药.结论:基层医院药源性疾病的诱发因素很多,主要在于不合理不规范用药,应在临床用药中,采取科学防控措施,加强用药指导,提高医护人员用药水平,降低药源性疾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探讨老年人抗菌药物药源性疾病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某院2006年2月~2014年3月间收治的老年人抗菌药物药源性疾病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病例136例,涉及该院38种抗菌药物。136例老年患者中,男性62例,女性74例;患者年龄最小63岁,最大96岁;按药物分类前3位分别为喹诺酮类(33例)、青霉素类(25例)、头孢菌素类(21例);原发疾病涉及的主要系统以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多见;药源性疾病发生时间在用药5d内患者较多,有96例(70.59%);药源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52例(38.24%),其次是毒性反应31例(22.79%);发生率较多的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有83例(61.03%)。结论:医护人员需重视老年人抗菌药物药源性疾病,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并积极进行用药监护,为安全、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儿童因药源性疾病入院的现状,对1578例儿科住院病人进行了一次回顾性药物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①有23例因药源性疾病入院,占全部儿科住院病的146%;②引起药源性疾病的药物包括解热镇痛药、抗生素、磺胺类、中药及外用药,药物种类及病例数均以解热镇痛药居首位,其次为抗生素;③临床表现的前三位依次为药疹、药物性血尿和青霉素过敏;④23例中死亡1例,病死率为4.35%;⑤解热镇痛药的非处方应用及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是导致儿童药源性疾病入院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杨君燕  徐璐敏  汤宇华 《海峡药学》2008,20(11):142-145
对我市2007年ADR监测中心收集到的1451例ADR报告药品类别筛选,分别从年龄、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年度统计分析.发现中成药导致的药源性疾病中一种药物可引起数种疾病,数种药物也可引起同一种疾病,给药方式以静脉为主,累及的系统以皮肤、心血管、消化系统最多见.临床应重视ADR的监测工作,深入加强对中成药导致的药源性疾病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  相似文献   

8.
邓丕兰  周红兰  冯君 《中国药房》2001,12(6):367-367
目的 :研究死亡病例的疾病分布与28例药物不良反应致死因素 ,以提高疾病预防和用药的合理性及疗效。方法 :采用微机网络系统对2年来我院住院死亡患者按药物不良反应评估标准进行系统统计分析。结果 :分析表明 ,28例死亡患者直接为药物不良反应所致 ,最常见的致死药物为胰岛素和优降糖 ,占32 14 % ;其次是甘露醇、硫唑嘌呤等药。从年龄结构分析 ,药物不良反应致死的老人占63 28 %。结论 :(1)合理用药对降低老年性疾病死亡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详细询问病史 ,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和剂量 ,是防止药物不良反应致死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彭单云  董正华 《中国药业》2004,13(10):59-59
目的: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贵州省遵义医院1994-2003年的药源性过敏性休克33例监测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引起过敏性休克的药物以抗生素居首位,其次为中药制剂、循环系统药物;用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其次为肌肉注射、口服用药;过敏性休克致死4例(12.12%).结论:药源性过敏性休克的发生与个体的年龄、疾病状况、特异性体质、药物的成分、配伍用药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176例药源性疾病的药物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了解本地区的药物流行病学概况,以便进一步开展ADRS监察工作,方法:采用Poxplus系统建立数据库,对176例诊断为药疹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年龄以20 ̄40岁为高发年龄,引发药物包括从呋喃唑酮、磺胺类至阿莫西林,头孢类等β内酰胺类药,中药引发的药疹也占相当大的比例。结论:引发药源性疾病的药物已逐步趋于分散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分析抗病原微生物、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药物引发的罕见药源性疾病。方法:参阅2010年公开发表的英文期刊文献,对2010年罕见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所分析的药物引起的药源性疾病主要有皮疹、溶血、肺部疾病、肝脏疾病、血管性水肿、超敏反应综合征、横纹肌溶解症等。结论:积极普及各种药源性疾病知识,能够帮助临床医师更安全合理地用药,同时,预防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或降低由药源性疾病引起的不良后果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药学服务的实施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胡晋红  蔡溱 《中国药师》2000,3(3):155-157
当今疾病治疗最常用也是最主要的手段就是使用药物,随之带来的与药物有关的问题也日趋增多。如何有效地预防药源性疾病成为人类的一大课题。医、护、药作为人类卫生保健缺一不可的组成部分,有责任通这医疗保健(medical care)、护理(nursing care)和药学服务(pharmaceutical care)的实施,确保患者合理用药,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本文主要介绍药学服务的四大特性及成功实施药学服务的六个前提;以高血压病人的临床监测计  相似文献   

13.
李燕  徐璐敏  汤宇华 《海峡药学》2009,21(3):164-166
通过查阅近年来有关中成药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文献资料,总结归纳中成药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的特点、发生原因。提出对策和建议。结果中成药的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是广泛的,复杂的;引起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药物本身因素、制剂工艺及质量控制、临床使用、个体差异等多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中国药房》2019,(19):2662-2667
目的:研究四川南派藏医药的学术特色及内涵,为南派藏医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相关信息,为其中常用药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的数据挖掘、统计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系统分析属于四川南派藏医药的藏医院中使用的672个医院制剂的品种特点、药物频次、主治疾病及其用药规律等,并采用熵层次聚类方法演化出基于核心组合药物的新方。结果:四川南派藏医药方剂中共使用了624种药物,其中植物药509种(81.67%)、矿物药61种(9.77%)、动物药54种(8.65%);使用频次>120的药物有16味,排名前3的药物为诃子(57.44%)、红花(43.15%)、木香(42.26%);主治疾病包括13类,排名前3的依次为胃病(28.13%)、肝胆疾病(12.80%)和神经疾病(11.90%)。在治疗胃病方面,主要使用诃子、红花、豆蔻、荜茇、木香、石榴子等,常用药物组合共61个,最常用的药对为荜茇-豆蔻;治疗肝胆疾病主要使用诃子、红花、波棱瓜子、獐牙菜、渣驯等,常用药物组合共64个,最常用药对为红花-诃子;治疗神经疾病主要使用肉豆蔻、诃子、木香、丁香、沉香、广枣等,常用药物组合共73个,最常用药对为诃子-肉豆蔻。采用熵层次聚类方法演化出包括紫草茸-紫草-茜草-石榴子在内的5个候选新方。结论:所得四川南派藏医药医院制剂治疗常见疾病的高频药对及基于核心组合演化出的候选新方可为治疗胃病、肝胆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的现代藏药新药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药并用引发的严重迟缓血管神经性水肿的相关性。方法对相关检查异常变化原因分析;对所用7种药物进行相关性排查。结果本组病例反应为发生在用药后10 d,停药后2 d出现的血管神经性水肿反应,符合激发性抗原-抗体反应的时间规律,说明迟缓血管神经性水肿反应确与药物的结构组成有关,也与地塞米松的使用和停用有关;可排除的药物:巴曲酶注射液、右旋糖酐40注射液、利多卡因注射液、地塞米松磷酸钠;不能排除的药物:血栓通注射液、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高度相关性药物:甲钴胺注射液。结论临床药学人员从药源性疾病的药历入手,进行相关性排查,可以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促进药物的合理使用,简单易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是控制切口感染的常用措施,但抗菌药物使用不当会造成菌群失调、出现药源性疾病等后果,导致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率上升.为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卫生部办公厅于20019-03颁发了<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以严格控制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了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  相似文献   

17.
我院抗感染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抗感染药物所致不良反应(ADR)。方法:对我院216例抗感染药物所致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起ADR最多的药物为氟喹诺酮类,发生率最高的药物是左氧氟沙星;与合并用药有关的ADR占总例数的41.59%,以静脉给药方式为主;ADR表现以皮肤损伤最为常见,其次是消化系统损伤等;较严重的ADR有1例。结论:应加强抗感染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8.
药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s,DID)又称药物诱发性疾病,简称药物病,是医源性疾病的主要组成部分,已发展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1]。要预防和减少药源性疾病,应针对药源性疾病的产生原因及类型,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重视药源性疾病的危害性目前人们获得药物的途径增多、方便、容易,部分人群医药知识缺乏,医护人员还没有完全认识药源性疾病的危害,这样就会增加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因此,广大医药人员及社会各界必须重视药源性疾病的危害性,掌握药源性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及时排除药物的危害,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适时调整治疗方案,减少…  相似文献   

19.
在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中,药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药物在发挥防治疾病作用的同时,也可能引起对机体的不良反应,甚至导致药源性疾病的发生。药源性疾病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药物作为致病因子诱发人体的功能或组织损伤,并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药源性疾病可在药物常规用法用量下出现,也可在超量、相互作用或其他不当使用时出现。随着各类药物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特别是不合理的应用,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明显增多,对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危害。许多国家在药源性疾病的防治及基础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并建立了相应的药政管理机构,制订了相关法规。在我国,药源性疾病也日益受到医药界和政府的关注。为更好地开展相关学术研究、搭建交流和培训平台,提高我国药源性疾病的防治水平,一个以药源性疾病的研究为主要专业方向的学术组织--“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应运而生。2014年5月23日,在“2014第六届药源性疾病及与安全用药中国论坛--消化系统和肝脏疾病药物专题论坛”开幕式上,中国药理学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副主任林志彬教授宣布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成立。第一届专业委员会由99名委员组成,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合理用药国际网络( INRUD)中国中心组成员兼临床安全用药组组长、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药剂科前主任王育琴教授担任主任委员。来自全国各地的57位委员出席了同期召开的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第一次工作会议。  相似文献   

20.
中成药致药源性疾病的中文文献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新 《首都医药》2002,9(12):44-44
近年来,由于中成药所致的药源性疾病不断上升,能致药源性疾病的中成药很多,且多为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如双黄连注射液、板蓝根制剂、清开灵注射液等,本文对近年来医药报道的中成药致药源性疾病进行了分析,以提高广大患者及医务工作者对其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