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铅对小鼠卵母细胞成熟和体外受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铅对小鼠生殖作用的影响。方法 :采用小鼠卵母细胞体外培养、体外受精的方法研究了铅对小鼠卵母细胞的成熟和体外受精的影响。结果 :铅对小鼠卵母细胞生发泡破裂没有影响 ,但可以抑制卵母细胞第一极体的释放 ,影响卵母细胞的存活率并可降低体外受精率和超排卵的卵母细胞数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延续 ,卵母细胞的第一极体的释放率和体外受精率都有显著提高。结论 :铅可以破坏卵母细胞减数分裂进行 ,降低卵母细胞的受精能力 ,影响小鼠的正常生殖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BDE-209(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209)对小鼠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过程中第一极体释放率和卵母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方法:通过对性成熟未孕健康母鼠进行超排卵处理,取得成熟卵母细胞,将0 μg/mL作为对照组(A组),将10、20、40μg/mL作为实验组(B组、C组、D组),用不同浓度的BDE-209进行体外培养,观察各组在8 h和16h的第一极体释放率和卵母细胞存活率,并比较其差异.结果:分别比较A、B、C、D各组8 h和16h第一极体释放率,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间于8 h和16 h两时段分别比较其第一极体释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比较A、B、C、D各组8 h和16 h的卵母细胞存活率,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D各组16 h组比8 h组卵母细胞存活率均有所降低(P<0.05),于8、16 h时段分别比较4组间卵母细胞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DE-209不抑制小鼠卵母细胞第一极体释放率,但降低卵母细胞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3.
卵泡刺激素和卵丘细胞对小鼠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卵泡刺激素和卵丘颗粒细胞对体外培养的卵母细胞核成熟的影响。方法:未成熟卵母细胞来自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刺激后的小鼠卵巢。所得生殖泡期卵母细胞分成裸卵组和卵丘-卵母细胞复合物组,在分别添加0.1,0.5和1u/mL卵泡刺激素的合成人输卵管液培养液和不添加卵泡刺激素的合成人输卵管液培养液(对照组)中培养36h。培养过程中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卵母细胞生殖泡破裂和第一极体出现。出现第一极体的卵母细胞判为核成熟。结果:裸卵各卵泡刺激素组与对照组的卵母细胞生殖泡破裂发生率及第一极体排出率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卵丘-卵母细胞复合物各卵泡刺激素浓度组比对照组卵丘-卵母细胞复合物有更高的卵母细胞生殖泡破裂发生率及第一极体排出率(P〈0.05);但各卵泡刺激素浓度组间卵丘-卵母细胞复合物的卵母细胞生殖泡破裂发生率及第一极体排出率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卵丘-卵母细胞复合物各组的卵母细胞生殖泡破裂发生率和第一极体排除率明显高于裸卵各组(P〈0.05)。结论:(1)卵丘细胞对卵母细胞的核成熟有重要作用。(2)卵泡刺激素对卵丘-卵母细胞复合物中卵母细胞核成熟有促进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通过颗粒细胞介导的。(3)卵泡刺激素对卵母细胞核成熟的促进作用可能主要是促进减数分裂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将活细胞工作站(LCS)应用于实时观察小鼠卵母细胞后期成熟和极体排放过程。 方法:运用LCS技术平台,利用hoechst 33342标记DNA,同时结合明场观察,实时记录小鼠卵母细胞后期成熟和第二极体排放过程。 结果:在建立最适工作条件后,成功将LCS技术平台应用于小鼠卵母细胞观察,获得了第二极体排放的实时影像。 结论:LCS技术可成功地应用于小鼠卵母细胞观察,为进一步扩展LCS应用范围,获得卵母细胞及早期胚胎生长发育过程的实时影像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正>小鼠体外受精胚胎培养技术作为辅助生殖重要的质量控制实验,可对培胚培养体系进行全面监控,近年来有研究表明促排卵药物可对卵母细胞的功能产生影响[1],本文对促排卵药物应用后卵母细胞数量,受精率,卵裂率及囊胚形成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以期找到促排卵药物影响卵母细胞功能的哪些方面,在鼠胚实验中加以避免。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1.1动物雄性昆明小鼠:14周,单笼饲养3  相似文献   

6.
目的:治疗性克隆应用于临床中需有效解决体细胞克隆及干细胞培养两大技术。观察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后不同时间体内成熟卵母细胞MⅡ期染色质与第一极体相对位置,确定以第一极体为标志,盲吸法去核时间和与染色质的位置关系,解决克隆过程中卵母细胞来源与去核率。方法:实验时间为2004-09/11,实验地点为哈尔滨医科大学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组织工程研究中心层流实验室。4~6周雌性昆明小鼠在明暗循环的环境饲养,做超数排卵处理。卵母细胞用含10mg/L Hoechest33342的M2液染色5min,在Olymopus荧光显微镜下经紫外荧光激发,观察MⅡ期染色质与第一极体的相对位置,并且用不同的角度记录(0&;#176;~30&;#176;,30&;#176;~90&;#176;和90&;#176;~180&;#176;)。Moteic软件测量卵周隙,明确卵周隙变化规律。结果:①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2h,开始排卵,可见第一极体的卵母细胞占72.22%,23.08%第一极体已开始退化。排卵后,随着卵母细胞在体内的老化,退化的第一极体增多,到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9h退化第一极体的比率达到100%,可见第一极体的卵母细胞比率降到7.14%。②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2和14h MⅡ期染色质与第一极体位置比邻,在0&;#176;~30&;#176;区域的卵母细胞较其他时间段多,为61.54%和50%;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3和17h的卵母细胞MⅡ期染色质与第一极体位置以在30&;#176;~90&;#176;区域为主;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5hMⅡ期染色质与第一极体位置在0&;#176;~30&;#176;和90&;#176;~180&;#176;区域的卵母细胞数相等,为30.77%,且少于30&;#176;~90&;#176;区域的卵母细胞(38.46%);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6,18和19hMⅡ期染色质与第一极体位置在90&;#176;~180&;#176;区域的卵母细胞逐渐增多,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9h达到最大值66.67%。③卵周隙随卵母细胞在体内的老化逐渐增大。结论: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2h可以进行小鼠卵母细胞去核操作,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4h为最佳去核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治疗性克隆应用于临床中需有效解决体细胞克隆及干细胞培养两大技术。观察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后不同时间体内成熟卵母细胞MⅡ期染色质与第一极体相对位置,确定以第一极体为标志,盲吸法去核时间和与染色质的位置关系,解决克隆过程中卵母细胞来源与去核率。方法:实验时间为2004-09/11,实验地点为哈尔滨医科大学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组织工程研究中心层流实验室。4~6周雌性昆明小鼠在明暗循环的环境饲养,做超数排卵处理。卵母细胞用含10mg/LHoechest33342的M2液染色5min,在Olymopus荧光显微镜下经紫外荧光激发,观察MⅡ期染色质与第一极体的相对位置,并且用不同的角度记录(0°~30°,30°~90°和90°~180°)。Moteic软件测量卵周隙,明确卵周隙变化规律。结果:①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2h,开始排卵,可见第一极体的卵母细胞占72.22%,23.08%第一极体已开始退化。排卵后,随着卵母细胞在体内的老化,退化的第一极体增多,到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9h退化第一极体的比率达到100%,可见第一极体的卵母细胞比率降到7.14%。②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2和14hMⅡ期染色质与第一极体位置比邻,在0°~30°区域的卵母细胞较其他时间段多,为61.54%和50%;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3和17h的卵母细胞MⅡ期染色质与第一极体位置以在30°~90°区域为主;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5hMⅡ期染色质与第一极体位置在0°~30°和90°~180°区域的卵母细胞数相等,为30.77%,且少于30°~90°区域的卵母细胞(38.46%);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6,18和19hMⅡ期染色质与第一极体位置在90°~180°区域的卵母细胞逐渐增多,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9h达到最大值66.67%。③卵周隙随卵母细胞在体内的老化逐渐增大。结论: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2h可以进行小鼠卵母细胞去核操作,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4h为最佳去核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鼠胚实验对该院新建生殖实验室培养体系进行评估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昆明系小鼠进行体内及体外受精胚胎进行培养,观察常规培养条件下不同受精方式来源的小鼠胚胎及不同培养环境下对小鼠体外受精胚胎的受精率、卵裂率、囊胚率。结果体内周期数共35个,获得受精卵共844枚,受精率95.8%,卵裂率92.7%,囊胚率96.2%;体外周期数42,获得卵母细胞1 119枚,受精率79.2%,卵裂率94.8%,囊胚率85.8%;体内受精的受精率和囊胚率与体外受精之间差异显著,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体外受精胚胎在三气培养箱培养卵裂率为79.3%,受精率为95.4%,囊胚率为88.4%;在二气培养箱中卵裂率为82.7%,受精率为95.1%、囊胚率为84.4%;体外受精和体内受精培养在受精率、卵裂率、囊胚率差异不显著。结论无论是体内受精还是体外受精培养的囊胚率均达到了质控标准,所以本实验室的培养环境适合进行人的体外受精操作;小鼠胚胎对二气或者三气培养箱的环境不具有敏感性,小鼠胚胎具有局限性,可重复性不高。  相似文献   

9.
近交系小鼠体细胞核移植胚胎的构建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己成功用于多种动物的克隆,但其过程中核移植技术的成功率较低。 目的:通过对卵母细胞不同去核方法的对比分析,观察其对小鼠体细胞核移植胚胎体外发育的影响,并利用微卫星DNA技术进行核移植囊胚鉴定,幸刀步建立小鼠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平台。 设计、时间及地点:以卵母细胞为观察对象的对比实验,于2005—09/2007-10在广西医科大学医学科学实验中心及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选用C57BL/6小鼠卵母细胞为受体、BALB/c小鼠卵丘细胞为供体。取600枚受体卵母细胞,根据去核方法不同分为3组。每组200枚。 方法:①盲吸法:吸出卵母细胞第1极体及其附近的适量胞质。②蔗糖辅助去核法:以含蔗糖显微操作液预处理卵母细胞,吸出可见的细胞核等遗传物质。③荧光染色去核法:Hoechest33342预处理卵母细胞,在紫外光下用去除遗传物质。乙醇联合二甲氨基嘌呤进行重构胚激活,激活后卵裂培养基液滴中培养。根据Mouse Genome Database设计小鼠微卫星DNA多态聚合酶链反应引物,提取近交系小鼠体细胞核移植囊胚、供体BALB/c小鼠、受体C57BL/6小鼠及昆明小鼠的基因组DNA,使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选定的序列。最终扩增出4个微卫星位点DNA片段,即D3Mit28,D11Mit258,D12Mit136及D14Mit50。主要观察指标:比较3种去核方法的去核率、卵裂率、囊胚率及囊胚细胞数差异。对巢式聚合酶链反应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验证。 结果:①盲吸去孩法的去核率、处理重构胚的体外发育能力均低于荧光染色去核法和蔗糖辅助去核法(P〈0.05)。②荧光染包去核法的去核率高于蔗糖辅助去核法(P〈0.05),两组的囊胚率及囊胚细胞数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巢式聚合酶链反应可扩增微量基因组DNA。通过微卫星DNA序列的扩增,证明核移植囊胚的微卫星DNA与供体细胞完全相同,而与受体细胞或者对照细胞无亲缘关系。 结论:荧光染色去核法和蔗糖辅助去核法适用于小鼠核移植,可支持小鼠体细胞核移植胚胎的早期发育。微卫星分析证实体细胞核移植囊胚为供体BALB/c小鼠的克隆,微卫星DNA分析可用于小鼠体细胞核移植囊胚的鉴定。  相似文献   

10.
在体外受精操作中,受精率、卵裂率与卵母细胞质量密切相关。卵和胚胎的质量是影响植入率和妊娠率的重要因素。目前评价卵细胞的质量尚无明确的统一标准,但主要涵盖于对卵母细胞形态和成熟度的考察。非侵袭性方法以不损伤细胞为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在成熟培养液中联合添加或单独添加1-磷酸鞘氨醇(S1P)和溶血磷脂酸(LPA)研究对小鼠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和受精后胚胎发育的影响,以期为优化人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系统和提高体外胚胎发育率奠定实验基础。方法 (1)成熟培养液中单独添加50~2 000 nmol/L S1P或1~100μmol/L LPA,体外成熟后的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得到的胚胎观察并统计卵裂率、8-细胞率、囊胚率。(2)成熟培养液中联合添加不同浓度组合S1P和LPA,体外成熟后的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得到的胚胎观察并统计卵裂率、8-细胞率、囊胚率。(3)对各组体外成熟得到的卵母细胞进行免疫荧光法染色,以评估MⅡ期卵母细胞纺锤体的完整性。(4)对各组得到的数据应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结果添加100 nmol/L S1P组的成熟率(81.0%)和8-细胞率(81.9%)显著高于0 nmol/L和2 000 nmol/L组;添加30μmol/L LPA的成熟率(81.8%)和8-细胞率(81.5%)显著高于0μmol/L和100μmol/L组;500 nmol/L S1P+30μmol/L LPA组的成熟率(90.7%)显著高于100 nmol/L S1P组、30μmol/L LPA组合和不添加组;500 nmol/L S1P+30μmol/L LPA组的囊胚率(77.6%)显著高于100 nmol/L S1P组和不添加组。结论联合添加S1P和LPA可能要比单独添加更能促进小鼠卵母细胞成熟,虽然在正常纺锤体百分率方面没有显示出优势,但通过体外受精得到的胚胎得到了较高的囊胚发育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线粒体对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昆明白小鼠为动物模型,以其卵丘颗粒细胞、卵母细胞、受精卵为试验材料,提取年老小鼠卵丘细胞线粒体,将其注入年老小鼠卵母细胞和体内冲出的受精卵中,结论:通过卵丘细胞线粒体移植,给卵子补充了一定量的线粒体,可以部分弥补卵母细胞因变异引起的功能不足。为第二次减数分裂、受精卵和胚胎发育提供足够的能量,明显改善了胚胎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小鼠卵母细胞miR-135的表达对胚胎发育的影响。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olymerasechainreaction,real-timePCR)检测小鼠不同发育质量囊胚中miR-135的表达。小鼠卵母细胞注射miR-135抑制剂(miR-135 inhibitor)后,再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分析不同质量囊胚构成比;检测植入前胚胎发育过程中2细胞期、4细胞期、桑椹胚和囊胚的数量;使用荧光染色观察囊胚中囊胚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receptor,IGF1R)的表达及分布;将囊胚植入小鼠后,观察发育后胎儿的冠臀长度。结果:miR-135在高质量发育的囊胚中高表达。卵母细胞注射miR-135抑制剂后,再进行IVF,高质量囊胚比例降低和植入前胚胎发育迟缓;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囊胚中IGF1R的表达无明显改变,但分布模式出现变化,表达集中于基底膜上;植入后胎鼠的冠臀长度明显变短。结论:抑制小鼠卵母细胞miR-135的表达会抑制胚胎发育。  相似文献   

14.
背景:铅暴露引起的动物学习记忆障碍与脑细胞中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活性改变是否有关系呢?目的:研究慢性铅暴露下发育期小鼠大脑组织PKC活性变化规律及其对小鼠记忆发育的影响。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的验证性实验研究。单位:卫生部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材料:实验在中国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选择五六周龄昆明种小白鼠72只。方法:以不同浓度的醋酸铅饲喂交配后的雌鼠,其幼崽通过哺乳和直接饮水接触铅。在幼崽生后1d(P1),8d(P8),15d(P15),22d(P22),30d(P30)将其分别处死,取出脑组织。采用[γ-^32P]ATP放射性磷标记法于体外测定铅暴露小鼠大脑组织的PKC的活性;另外取暴露于不同浓度醋酸铅的发育期小鼠,通过被动回避反应实验进行记忆行为学训练和测试,观察不同浓度的铅对小鼠记忆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①不同浓度铅暴露对发育期小鼠大脑组织内PKC活性的影响。②不同浓度铅暴露对发育期小鼠记忆行为的影响:结果:对幼鼠脑PKC的活性测定显示:在发育初期铅暴露小鼠脑中PKC活性高于正常,发育后期则低于正常,高浓度铅对PKC活性抑制较强;记忆行为学测试可见低浓度铅使小鼠发育初期记忆曲线升高,而使中长期记忆曲线减低;铅浓度升高,记忆曲线降低。结论:铅对小鼠大脑组织中PKC活性发育有抑制作用.铅浓度越高,抑制越明显;低浓度铅在短时间内似有刺激记忆的作用,长时间低浓度铅暴露使记忆抑制;高浓度铅使记忆能力降低作用更明显。铅对发育期小鼠脑中PKC活性及记忆功能的影响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不孕类型.促排卵方案和培养方法对体外受精的影响情况。方法:50个取卵周期,45个周期进行了胚胎移植,获得13例临床妊娠,移植周期妊娠率29%。44例不孕患者,21例为原发性不孕症,23例为继发性不孕症。卵巢刺激方案采用垂体降调节后卵巢刺激方案和不含GnRHa卵巢刺激方案。应用Earle’s培养基培养胚胎。结果:原发性不孕症每病例妊娠率14.29%,继发性不孕症每病例妊娠率为43.48%。比较垂体降调节后卵巢刺激方案和不含GnRHa卵巢刺激方案,促性腺激素的用量和用药时间统计学上无差异显著性。结论:原发性不孕症体外受精妊娠率低于继发性不孕症,选择合适的培养方法和超排方案可能会提高体外受精妊娠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操作温度对小鼠体外受精以及后续胚胎发育的影响,探讨较合适的实验室受精及操作温度,为提高人类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技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IVF实验室温度共设置19℃、21℃、23℃、25℃、27℃、29℃及31℃温度点,选择10~12周龄(20~25g)的ICR雌性小鼠及雄性小鼠168只。每个温度点设自然受精组和体外受精组,随机分配雌鼠8只、雄鼠4只。在上述实验室温度下对小鼠自然受精卵团与体外受精卵团进行操作、观察,并统计受精率、卵裂率、囊胚形成率及囊胚孵出率。结果体外受精组中25℃组与19℃、21℃、29℃、31℃四组间比较受精率(94.83%、52.69%、78.98%、82.76%、66.67%)、囊胚形成率(87.12%、54.17%、68.75%、70%、56.56%)、囊胚孵出率(86.62%、46.15%、66.23%、67.857%、51.78%)有统计学差异(P<0.05),尤以19℃、31℃差异明显;体外受精组中25℃组与19℃、21℃、31℃三组间比较卵裂率(98.79%、81.82%、90.32%、89.83%)有统计学差异(P<0.05),尤以19℃、31℃差异明显;顺次两组间比较,19℃与21℃、29℃与31℃组受精率、囊胚形成率、囊胚孵出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19℃、21℃、29℃、31℃组各自的受精率、卵裂率、囊胚形成率、囊胚孵出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尤以19℃、31℃组差异明显。结论实验室温度在23℃~27℃之间时,小鼠卵母细胞体外受精组与自然受精组在受精率、卵裂率、囊胚形成率和囊胚孵出率等方面较其他温度具有显著优势,提示23℃~27℃为较合适的实验室受精及胚胎操作温度范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后多原核孕卵生成的影响因素,为降低临床异常受精率探寻可行方法。方法:应用卡方检验分析927个体外受精周期研究多PN生成率与体外受精方式,女方年龄,超促排卵方案,HCG日血清Ez水平和获卵数的关系。结果:(1)常规IVF周期后多PN生成率显著高于ICSI组;当获卵数〉15个和HCG日血清E。〉4000pg/mt时,体外受精周期中多PN生成率显著升高;(2)ICSI周期中,随着女方年龄的增高,多PN生成率显著增高。结论:体外受精周期中多PN生成的机制和影响因素不尽相同,针对不同不孕因素和年龄等人群选择合适的体外受精方式有助于提高正常受精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两种冷冻方法对小鼠卵母细胞和单精子卵胞浆注射(ICSI)胚胎发育潜能的影响,以期为辅助生殖领域人卵母细胞的冷冻保存和胚胎发育潜能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别用玻璃化冷冻与程序化冷冻对小鼠MⅡ期的卵母细胞进行冷冻保存,解冻后存活的卵母细胞用于ICSI注射,然后将得到的胚胎体外发育并进行胚胎移植。用卡方和单因素的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比较两种方法冻存的卵母细胞解冻后的存活率,ICSI胚胎的2-细胞率、8-细胞率、囊胚率和妊娠率等。结果采用玻璃化冷冻法冷冻的MⅡ期卵母细胞存活率为81.6%,明显高于程序冷冻法组的70.7%。两组得到的胚胎在2-细胞形成率方面没有差异,但是8-细胞率和囊胚发育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假孕母体的妊娠率(63.6%和50.0%)和幼崽出生率(20.0%和12.4%)均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与程序化冷冻相比,玻璃化冷冻对于小鼠MⅡ期卵母细胞的保存效果较好。解冻后卵母细胞用于ICSI,玻璃化冷冻组的胚胎得到较高的8-细胞率和囊胚发育率。但这两组的囊胚移植得到的妊娠率和出生率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9.
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等在特定的培养条件下可向卵母细胞样细胞分化,但形成的卵母细胞样细胞能否进行减数分裂并进一步生成有受精能力和发育潜能的配子尚不清楚。若能在体外将成体干细胞向有功能的卵母细胞样细胞诱导分化,并通过体外受精的方式生成健康的子代,将为卵子缺乏所致不育女性提供一条新的治疗途径。本文对近年发表的有关干细胞体外向卵母细胞样细胞分化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在自然周期获取未成熟卵母细胞体外培养成熟(IVM)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57例行体外受精一胚胎移植助孕的PCOS患者,共62个周期,获取434个未成熟卵母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成熟后行单精子卵胞浆内注射,受精后取优质胚胎移植宫腔,统计获卵数、受精率、卵裂率和妊娠率。结果62个周期共培养出成熟卵子293个,成熟率为67.5%;271个卵子受精,受精率92.5%,卵裂率81.2%,其中52个周期进行胚胎移植,周期取消率为16.1%;17例患者妊娠,移植周期妊娠率32.7%。结论IVM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性不孕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