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猪链球菌病的实验室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简史 1954年英国从爆发败血症、脑膜炎和关节炎的仔猪中分离出1株α溶血链球菌,按兰氏(1ancefieid)分类法属于R或S或T群不十分确定,1966年Elliott称该菌为猪链球菌,Elliott(1968)按荚膜分类法,称该菌为荚膜2型猪链球菌.1987年Kilpper—Balz和Schleffer正式命名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is suis)。  相似文献   

2.
猪链球菌及其感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仲兴  张新华 《临床荟萃》2006,21(5):368-371
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suis)是1966年由Elliott首次报告,1987年由Kilpper-Balz等再次进行了化学分类及DNA同源研究,认为应属于一个新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肺炎克雷伯菌(KPN)主要荚膜血清型、毒力基因的分布特点和细菌耐药特征,并初步探讨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1-9月该院临床分离的KPN,由DL-96Ⅱ细菌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和体外药敏试验;黏液丝试验检测黏液表型;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扩增6种主要荚膜血清型(K1、K2、K5、K20、K54和K57型)和6种毒力基因(rmpA、magA、wcaG、fimH、kfu和Aero)。结果 93株KPN中6种荚膜血清型均有检出,分别为K2型(21.50%)、K1型(13.98%)、K57型(8.60%)、K54型(3.23%)、K20型(3.23%)和K5型(1.08%)。毒力基因中fimH构成比最高(96.80%),其次是rmpA(64.52%)和Aero(64.52%);6种毒力基因在13株K1型菌中全部都有检出;rmpA+fimH+Aero的基因组合最为多见(33.33%)。高黏液表型菌(HvKP)检出率为54.84%,非高黏液表型菌(cKP)为45.16%;6种荚膜血清型、毒力基因rmpA、Aero、wcaG在HvKP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cKP的检出率。细菌耐药方面,cKP的耐药情况较HvKP严重;多重耐药菌在黏液表型、荚膜血清型、rmpA、magA、wcaG、Aero的检出率明显低于敏感菌株。结论 K2、K1、K57型是KPN常见的荚膜血清型,K1型携带的毒力基因最多;HvKP携带的荚膜血清型和毒力基因明显高于cKP,但其耐药率低于cKP;多重耐药菌携带的荚膜血清型和毒力基因明显低于敏感菌。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血液分离肺炎克雷伯菌的高黏液(HM)表型、荚膜血清型及主要毒力基因,并测定其生物膜形成情况。方法收集血源性肺炎克雷伯菌82株,黏液丝试验检测HM表型。PCR筛查6种常见高毒力荚膜血清型(K1、K2、K5、K20、K54、K57)和7种常见毒力基因(rmp A、rmp A2、aerobactin、mrk D、iro N、mag A、wca G),利用微孔板法检测生物膜的形成。毒力分数(毒力基因个数)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率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82株血源性肺炎克雷伯菌中,黏液丝试验阳性占31.7%(26/82),高毒力荚膜血清型菌株的阳性率为40.2%(33/82),二者均阳性24株,阳性率为29.3%(24/82),毒力分数的第50百分位数P50为2。HM表型与非HM表型菌株中高毒力荚膜血清型的检出率分别为92.3%(24/26)和16.1%(9/56),毒力分数P50分别为5和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毒力荚膜血清型菌株的毒力分数P50为5.5,高毒力荚膜血清型菌株中,K1/K2/K57型的毒力分数与K5/K20/K54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M表型菌株和非HM菌株形成生物膜的阳性率分别为50.0%(13/26)和73.2%(41/5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毒力荚膜血清型菌株形成生物膜的阳性率为60.6%(20/33),不同高毒力荚膜血清型肺炎克雷伯菌中,K54菌株形成生物膜的能力最强,阳性率为6/8。结论致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存在多种强毒力和(或)生物膜阳性菌株,必须高度重视,避免广泛流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社区获得性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CAK)与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HAK)、高黏液表型肺炎克雷伯菌(HMVKP)与普通肺炎克雷伯菌(CKP)主要荚膜血清型、毒力基因的差异,并探讨毒力因子与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分离于临床血流感染患者肺炎克雷伯菌41株,利用拉丝试验检测高黏液(HMV)表型,PCR方法及基因测序检测主要荚膜型和毒力基因,Vitek 2 Compact系统进行菌株耐药性检测。结果 17株(41.5%)拉丝试验阳性;主要荚膜分型K1型8株(19.5%),K2型5株(12.2%),K57型3株(7.3%),3类荚膜血清型共占39.0%;黏液表型编码基因A(rmp A)阳性19株(46.3%),其中16株HMV表型阳性;20株菌需氧菌素基因aerobactin阳性,其中19株rmp A阳性。CAK与HAK的HMV表型(65%/19%)、rmp A(70%/2.38%)、aerobactin(70%/28.6%)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MVKP与CKP的荚膜血清型K1(35.29%/8.33%)、毒力基因rmp A(94.12%/12.5%)和aerobactin(94.12%/16.67%)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KP耐药情况较HMVKP严重。非产ESBL菌株较产ESBL菌株的HMV表型、高毒力荚膜型K1/K2/K57及毒力基因rmp A和aerobactin的阳性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毒力荚膜血清型、毒力基因主要见于CAK,且HMV表型菌株携带更多的毒力因子,这类菌株大多为非产ESBL的敏感株。  相似文献   

6.
背景:有研究证实白色念珠菌细胞壁外发现有一层分泌的蛋白质,而最近实验发现其具有荚膜结构。目的:通过改良荚膜肿胀试验观察白色念珠菌的荚膜结构。设计:观察对比实验。单位:赣南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材料:菌株:中央标准株(菌号:CCCMC1a)由中科院真菌菌种保藏中心提供;国际标准株(菌号:ATCC 14053)由北京大学医院真菌菌种保藏中心提供。2 株临床分离菌株(C1、C2),经中科院真菌菌种保藏中心鉴定为白假丝酵母菌。免疫血清用上述实验菌株全细胞抗原分别免疫家兔(由中山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常规制备免疫血清,备作荚膜肿胀试验用。方法:实验于 2005-12 在赣南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完成。①荚膜肿胀实验:将白色念珠菌培养物(C1, C2, CCCMC1a, ATCC)分别涂片,实验组 1 玻片加入相应的兔抗血清,对照组 1 加入正常兔血清,两组都加入 1%美蓝置湿盒,37 ℃,20 min;取出玻片,盖上盖玻片,在油镜下用测微计测定 40 个菌细胞的荚膜厚度,计算平均值。②改良荚膜肿胀实验:将白色念珠菌培养物(C1,C2,CCCMC1a,ATCC)分别涂片,实验组 2 玻片加入相应的兔抗血清,对照组 2 加入正常兔血清,不加美蓝直接置湿盒内,37 ℃,20 min;取出玻片,不盖盖玻片,待其自然干燥,然后用HISS 荚膜染色法进行染色,同样在油镜下用测微计测定 40 个菌细胞的荚膜厚度,计算平均值。主要观察指标:荚膜肿胀实验及改良荚膜肿胀实验各组荚膜厚度平均值。结果:①传统荚膜肿胀实验表现为阳性,实验组 1 白色念珠菌培养物C1, C2, CCCMC1a, ATCC 荚膜厚度分别为 (0.558 0.081),(0.530 0.081),(0.475 0.081),(0.600 0.068)μm,均大于对照组 1[(0.225 0.061),(0.252 0.038),(0.200 0.072),(0.225 0.046)μm,P < 0.01]。②改良荚膜肿胀实验组 2 白色念珠菌培养物 C1, C2,CCCMC1a, ATCC 荚膜厚度分别为 (0.541±0.038),(0.510±0.060),(0.487±0.041),(0.595±0.027) μm,大于对照组 2 [(0.215±0.022),(0.247±0.018),(0.213±0.033),(0.220±0.016)μm,P < 0.01]。③对照组 2 荚膜厚度小于对照组 1(P < 0.01), 实验组 2 荚膜厚度小于实验组 1(P < 0.01)。结论:作为一种定量试验,改良荚膜肿胀试验比传统荚膜肿胀试验更为稳定与准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脓肿相关肺炎克雷伯菌高毒力荚膜血清型及主要毒力基因分布情况,并分析菌株的同源性。方法收集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肝脓肿相关肺炎克雷伯菌分离株12株;所有菌株进行黏液丝试验,PCR方法检测高毒力相关荚膜血清型及主要毒力基因;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技术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同源性。结果 12株肝脓肿相关肺炎克雷伯菌黏液丝试验阳性率为75%;检出K1(6株)、K54(1株)和K57(5株)3种高毒力荚膜血清型。毒力基因wca G、rmp A、ure A、fim H、mrk D、uge、Aer和iro NB检出率均为100%;iuc B检出率为83.3%;未检出cf29a基因;mag A、all S和kfu BC基因仅在K1血清型菌株中检出。MLST发现ST23(4株)和ST25(3株)为主要检出型,其次为ST412(2株)以及ST1660、ST1049和ST11各1株;PFGE结果显示12株肺炎克雷伯菌分为8个型,其中3株K1型菌株属于同一克隆型。结论分离的肝脓肿相关肺炎克雷伯菌均为高毒力菌株,ST23和ST25为主要检出ST型别,ST1049型为首次报道。PFGE结果呈现出遗传多样性,K1型肺炎克雷伯菌存在一定的流行。  相似文献   

8.
白假丝酵母菌不同菌株荚膜厚度对动物致病性影响的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作者前期实验发现多株白假丝酵母菌菌株具有荚膜结构,荚膜与该菌的毒力是否有关? 目的:观察白假丝酵母菌标准菌株与临床分离菌株对动物的致病差异,验证荚膜是否是该菌的毒力因子,并分析不同菌株对动物致病性与荚膜厚度的关系。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赣南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材料:实验于2005—05/06在赣南医学院科研中心完成。选用BALB/c小鼠120只,健康成年家兔72只。白假丝酵母菌:中央标准菌株(菌号:CCCMC1a),国际标准菌株(菌号:ATCC 14053),分离培养的4株临床菌株暂行自编菌号为C1—1,C1—2,C1—3,C1-4。 方法:将实验动物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即CCCMC1a,ATCC14053,C1—1,C1-2,C1—3,C1-4组,每组小鼠20只,家兔12只。将实验菌种沙保氏琼脂36h培养物用生理盐水配成菌悬液,家兔耳缘静脉注射,1.5mL/只;BALB/c小鼠腹腔注射,0.5mL/只。注射后6h开始观察动物的反应,记录动物发病时间、死亡时间及死亡率。 主要观察指标:①家兔肾组织印片及小鼠腹腔液涂片观察。②Hiss荚膜染色镜检,显微测微计测量荚膜层厚度(n=40),比较各菌株荚膜层厚度均值。 结果:①与C1-1,C1-3,CCCMC1a,ATCC 14053相比,C1—2和C1—4对动物具有很强的致病性。②标准菌株和临床分离菌株在家兔及小白鼠体内均可形成荚膜,荚膜层的厚度可因菌株和动物种属不同而存在差异(P〈0.05—0.01)。兔肾感染灶的菌细胞较小鼠腹腔内菌细胞的荚膜宽厚;C1—1,C1-2,C1—3,C1-4组兔肾感染灶的菌细胞及鼠腹腔内菌细胞的荚膜分别比同种属CCCMC1a,ATCC 14053组宽厚,其中C1-2,C1—4组兔肾感染灶的菌细胞及鼠腹腔内菌细胞的荚膜最为宽厚。结论:白假丝酵母菌C1-2和C1-4菌株对动物具有很强的致病性,它们的荚膜比其他菌株更宽厚。初步验证了荚膜可能是白假丝酵母菌的毒力因子,荚膜的宽厚与动物致病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李爱芳  马凤琴 《疾病监测》1992,7(5):122-124
有荚膜的炭疽菌标志该菌具有一定的感染侵袭力,这在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常用于检查炭疽杆菌荚膜的染色方法有:印度墨汁压片(最好用暗视野观察)、番红荚膜染色法(需要加热)、结晶紫荚膜染色法(其中所用硫酸铜液需新配制)、吕氏美兰荚膜染色法(染色液为多色性,染色时间不易掌握)等;上述方法不仅有其各自的特殊要求,而且方法均较繁锁。为了有利于基层推广应用,我们建立了两种简便快速检查炭疽杆菌荚膜的方法。方法之一:用人工感染小白鼠的新鲜脏器组织标本,用无菌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荚膜组织胞浆菌病(HP)诊断及其与结核病鉴别诊断的方法。方法提取荚膜组织胞浆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HTPM),以P-HTPM、荚膜组织胞浆菌素国外参考品和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TB-PPD)为研究试剂,以荚膜组织胞浆菌和结核分枝杆菌免疫的豚鼠和小鼠及其血清为实验对象,采用皮肤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GICA)3种方法进行HP诊断及与结核病鉴别诊断的研究。结果成功提取P-HTPM,蛋白纯度为85.8%;P-HTPM与国外参考品的皮肤反应结果一致(P0.05),1 mg/L的P-HTPM与国外参考品等效,P-HTPM与TB-PPD对致敏豚鼠皮肤试验无交叉反应;包被P-HTPM的ELISA检测小鼠抗荚膜组织胞浆菌血清全为阳性,检测抗结核分枝杆菌血清和正常小鼠血清结果均为阴性(P0.01);以P-HTPM抗原为检测线的GICA试纸条检测小鼠抗荚膜组织胞浆菌血清灵敏度为100%(14/14),特异度为93.8%(15/16)。结论以P-HTPM为抗原的动物皮肤试验、ELISA和GICA对HP的诊断及其与结核病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细菌性传染病,猪链球菌主要通过伤口、消化道等途径传染给特定人群。其特点是起病隐匿、进展迅速、病情危重。1954年由兽医首先报道该菌的感染,1968年丹麦诊断了第1例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例[1]。广东省2005年报道第1例猪链球菌感染病例,揭阳市于2012出现首例病例,至2013年共累计3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AmpC β内酰胺酶的检测   总被引:43,自引:3,他引:43  
AmpCβ内酰胺酶 (简称AmpC酶 )是由肠杆菌科细菌或/和绿脓假单胞菌的染色体或质粒介导产生的一类 β内酰胺酶 ,属 β内酰胺酶Ambler分子结构分类法中的C类和Bush Jacoby Medeiros功能分类法中第一群 ,即作用于头孢菌素、且不被克拉维酸所抑制的 β内酰胺酶。故AmpC酶又称作为头孢菌素酶[1,2 ]。AmpC酶按其产生的方式分为 3类 :诱导高产酶、持续高产酶和持续低产酶[2 ,3 ]。 (1)诱导高产酶 :AmpC酶的合成往往与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存在有关。绝大部分肠杆菌科细菌和绿脓假单胞菌在正常条件下 (即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存在的条件下 )只…  相似文献   

13.
荚膜是克雷伯菌的重要毒力因子,荚膜中 K抗原的毒力程度与其所含的荚膜脂多糖(CPS)中甘露糖的量有关,肺炎克雷伯菌荚膜可以抑制宿主的免疫反应。克雷伯菌有两种主要的菌毛,均能使细菌与粘膜或泌尿生殖道、呼吸道和肠道的上皮细胞相结合。克雷伯菌抗血清杀菌活性主要是通过补体介导所形成的连锁反应,在菌体的表面聚集成复合物,在防御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铁在细菌的生长繁殖中具有重要作用,含铁细胞主要是作为蛋白质的氧化还原催化剂,参与氧和电子的转运过程。  相似文献   

14.
克雷伯菌致病因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荚膜是克雷伯菌的重要毒力因子,荚膜中K抗原的毒力程度与其所含的荚膜脂多糖(CPS)中甘露糖的量有关,肺炎克雷伯菌荚膜可以抑制宿主的免疫反应。克雷伯菌有两种主要的菌毛,均能使细菌与粘膜或泌尿生殖道、呼吸道和肠道的上皮细胞相结合。克雷伯菌抗血清杀菌活性主要是通过补体介导所形成的连锁反应,在菌体的表面聚集成复合物,在防御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铁在细菌的生长繁殖中具有重要作用,含铁细胞主要是作为蛋白质的氧化还原催化剂,参与氧和电子的转运过程。  相似文献   

15.
骨髓中马尔尼菲青霉菌及荚膜组织胞浆菌的形态鉴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提高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及荚膜组织胞浆菌深部感染的诊断。方法 分析送检的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及荚膜组织胞浆菌病各1例中菌体形态。结果 骨髓中马尔尼菲青霉菌大小不一致,有腊肠状细胞,单个或2个以上的核,而荚膜组织胞浆菌大小较一致,单个核。结论 骨髓中菌体的形态检查对两病的诊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及荚膜组织胞浆菌深部感染的诊断.方法分析送检的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及荚膜组织胞浆菌病各1例中菌体形态.结果骨髓中马尔尼菲青霉菌大小不一致,有腊肠状细胞,单个或2个以上的核,而荚膜组织胞浆菌大小较一致,单个核.结论骨髓中菌体的形态检查对两病的诊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肺炎克雷伯菌中高毒力型菌株的血清荚膜分型构成和特点,并对其耐药性进行分析,为临床抗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该院各种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肺炎克雷伯菌592株,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对高毒力菌株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分析其耐药情况,采用多重PCR检测高毒力型菌株的血清荚膜分型.结果 592株来源不同的肺炎克雷伯菌中共检出78株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占13.18%(78/592),其中K1、K2是主要的血清荚膜分型,分别占46.15%(36/78)、28.21%(22/78);高毒力菌株对大多数常用药物均敏感,与普通肺炎克雷伯菌株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对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低于普通肺炎克雷伯菌;鉴别出高毒力的肺炎克雷伯菌菌株,对临床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布鲁菌病又称波状热,是一种由布鲁菌引起的、世界范围分布的人畜共患疾病。布鲁菌根据感染的宿主、生化特征和抗原成分分为10个种,其中能感染人类的主要是马耳他布鲁菌(羊布鲁菌)、流产布鲁菌(牛布鲁菌)、猪布鲁菌和犬布鲁菌~([1-2])。布鲁菌是革兰阴性球杆状细菌,无鞭毛,不形成芽孢或荚膜,寄生  相似文献   

19.
1882年Friedlander从肺炎患者的组织中分离出一种具有荚膜的杆菌,命名为Friedlander杆菌,1886年更名为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1986年,我国台湾首次报道了一种可引起多部位脓肿的肺炎克雷伯菌,定义为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ypervirulent Klebsiella pneumoniae,hvKP)[1]。此后,由肺炎克雷伯菌导致的细菌性肝脓肿(pyogenic liver abscess,PLA)已成为严重威胁患者健康的感染类型,特别是在亚洲地区具有较高的发病率,须引起足够重视[2-4]。  相似文献   

20.
喻姣花 《护理研究》2005,19(19):1783-1784
组织胞浆菌病(histoplasmosis,HP)是由荚膜组织胞浆菌引起的深部真菌病[1],以侵犯单核巨噬系统或肺部为主,可累及全身各脏器.临床主要有肺型和全身播散型两大类,以肺部感染多见,胃肠道感染少见.若诊断及治疗延迟,可能危及病人生命.我科于2002年9月收治1例腹部组织胞浆菌病致小肠梗阻病人,现就此例病人的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