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丹参、青蒿、地锦草和天花粉等制剂的剂型和疗效关系的分析,指出中药剂型的改变,就会使临床疗效增加、降低、无效、减少或增加毒副作用、老剂型发挥新用途等等变化。说明剂型因素对临床疗效的发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提示我们在研制新药选择剂型时,应以中医药理论为依据,遵循剂型选择原則,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全面分析,合理制药,确保临床用药的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2.
临床实践证明中药复方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深入探讨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对靶细胞的作用机制,对开发新的纳米中药制剂和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概述了中药复方的抗肿瘤研究进展及单味中药的抗肿瘤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析了目前传统纳米中药剂型的研究进展,然后以中药紫草中的紫草素为例阐述如何根据单味中药的作用机制,利用纳米材料和纳米自组装技术,围绕临床治疗中的难点设计新型纳米高分子中药剂型。  相似文献   

3.
对中药复方制剂制备思路和方法进行探索.提倡复方制剂制备工艺研究须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组方进行分析.选择适宜的剂型,优选合理的制备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4.
文章试述中药新制剂研制的思路与方法。其思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注重和学习中药复方现代研究成果,结合西药制剂学的科学技术,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改造传统剂型,创制新式中药制剂,使改革后的新剂型既要保持、发扬原剂型的优点,又要吸收现代剂型的长处,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中药复方制剂以独特的中医药理论体系为指导,在防治疾病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进步,笔者从法规及技术层面,回顾了现代中药复方制剂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中药复方制剂的研发水平及相关技术要求,提出了现代中药复方制剂的研发思路.  相似文献   

6.
药物剂型是影响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的中药口服制剂大多为固体和半固体,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新药层出不穷,中药剂型也有了相当程度的改进。但是,有的在改进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工艺的复杂,组合混合的配伍禁忌,药物疗效的高低等,为了保持中药方剂和成药的特点,改进中药剂型,提高临床疗效,笔者认为应  相似文献   

7.
中药研究及其资源开发应注意医药结合疗效优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没有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的指导,离开中医临床需要的依托,搞“纯中药”的研究是不可能的,也是无意义的。因此,中药研究,应当始终注意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的指导,并与中医临床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服务于临床的实际需要,提高疗效和水平。从中药研究及其资源开发来看,应当医药结合,找准中药研究的立足点,搞好中药新药研发;将医药结合作为搞好濒危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出发点与归宿。中药复方的研究应确保疗效优先,以确保和提高疗效为根本前提,以药效学的有效度作为中药复方研发的基本要求,分离提取及剂型选择应以确保和提高疗效为核心。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药现代化进程的日益推进,运用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理论研究中药和中药复方作用机制、设计及优选给药方案,促进其新药开发、剂型改良及标准化已经成为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药复方在弱视的治疗方面取得了良好疗效.对近10年来治疗弱视中药复方的剂型、组方及临床疗效进行综述,提出了中药复方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中药复方治疗弱视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经过剂型改革和新药研究而成的“荆银颗粒”,历时近20年,通过了药理、剂型、质量、临床试验等新药申报程序后,于2009年2月获得国家中药新药证书和药品注册批件,填补了上海市中医医院自主研发中药新药的空白。“荆银颗粒”是由曙光医院全国急诊基地中心主任、上海市名中医王左教授,根据祖国医学“疏风散热”的治则和临床经验拟定的处方,主要由荆芥、金银花、四季青等9味中药组成。自制制剂荆银合剂作为曙光医院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常规用药应用至今已30多年,对治疗肺经风热证,以发热、恶风、咽痛、咳嗽为主症的病毒性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有很好的临床疗效。上世纪90年代初,曙光医院制剂室开始对该制剂进行剂型改革和新药研究,2000年获得临床批件,随后在进一步的临床研究中表明,荆银颗粒质量稳定、安全有效。区别于以往中医院院内制剂处方转让给制药企业研发的常规做法,“荆银颗粒”是我市中医医院首个自主研发和拥有成果权的中药新药,为中医院院内制剂寻求科技转化开辟了一个新的模式。通过新药审批后,该药可生产上市,为更多的患者服务。  相似文献   

11.
自古以来,“鬼门关”一诗在琼、粤、桂等省区流传颇广。但人们对此诗之出处和“鬼门关”位于何处并不了解,多有讹传。现将考证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三因司天方》与《辅行诀》协同应用于临床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文献法对《三因司天方》与《辅行诀》进行研究,从诊断和治疗两方面作梳理分析和比较,依据中医经典理论体系,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合理推导得出结论。[结果]《三因司天方》以五运六气为理论核心,《辅行诀》以五脏补泻为理论核心。《三因司天方》的诊断以发病时间和临床表现为依据,重视症状。《辅行诀》的诊断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除症状外,更加注重发病以及就诊时间这个重要因素。《三因司天方》的组方思路基于五行生克之理,利用药物的五味,而不是单纯依据药物的功效来治疗。《辅行诀》方药更有特点,结构严谨,有明确的组方规则;从五行五脏论治的角度,细分药物。[结论]《三因司天方》与《辅行诀》都以《内经》为理论基础,并加以发挥和创新,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是互通的,同时又各有侧重和优势,可以互为补充。对《三因司天方》与《辅行诀》的互补性进行深入研究和阐发,并在临床实践中应用与验证,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经方"溯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解释“经方”的说法很多,见仁见智,难于统一。有的人认为“经方”者,乃经验之方也。也有的人认为“经方”乃是《伤寒论》方子的尊称。我认为研究“经方”,勿论继承与发扬,首先必须弄清它的历史源流和来龙去脉,抓住它的核心内容,才能做到事半而功倍。1什么是“经方...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