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报告应用显微外科皮瓣修复船员四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 14种皮瓣、肌皮瓣及骨皮瓣 ,其中躯干部 4种 18块 ,下肢 5种 10块 ,上肢 5种 16块 ,通过游离移植或带蒂转位方法 ,修复四肢因严重创伤所致软组织缺损、肌腱及骨外露或缺损。结果 移植的组织共 44块 ,其中成活 42块 ,坏死 2块 ,成活率 95 .5 %。经 3个月~ 5年 (平均 11个月 )随访 ,皮瓣成活良好 ,所有修复的肢体保留和恢复了功能。结论 采用皮瓣、肌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见效快 ,疗效好 ,能取得良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最近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查出周围神经外科的文献有43823条。把范围缩小至周围神经外科里的诊断与治疗也有16121条文献。2003年底,笔者曾做过综述,2003年有950条文献。此后,光是2004年1-7月至少就有300篇,内容也非常丰富和广泛。其部位包括臂丛、腰骶丛以及四肢六大神经。  相似文献   

3.
四肢血管战创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对四肢战伤伤所致血管伤的显微外科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比较。方法1979年3月-2001年6月收治血管火器伤和一般血管创伤670例,应用显微外科治疗。结果 经积极救治后,痊愈613例,功能障碍25例,截21例,死亡11例。结论 大部分四肢战创伤所致血管伤的显微外科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临床上周围神经损伤极为常见,修复困难,致残严重,是当今临床医疗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寻找既能促进损伤神经快速修复与生长,又能保证其再生纤维功能的有效治疗方法,一直是神经修复基础与临床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周围神经损伤康复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我们自1985年至1993年共收治四肢血管损伤25例37条,血管重建后,肢体全部成活,无一例截肢,收到良好效果。本文对四肢血管损伤的诊断,急救,显微外科修复及术后处理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6.
四肢严重创伤的显微外科修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严重肢体创伤由于伤情严重,肢体血管、神经和骨组织严重受损,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缺损,给保留肢体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患者合并其他器官的损伤,增加了救治难度。自1991年以来,笔者对39例四肢严重创伤进行治疗与修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周围神经损伤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8.
1 手术治疗原则( 1 )认真细致的临床检查与先进手段的检测 ,较准确地诊断出神经损伤的性质 ,尤其是对运动和感觉的定量评估 ;( 2 )确定神经损伤后 ,应尽早手术治疗 ;( 3 )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操作 ,减少术中损伤 ,提高神经修复的精确度 ;( 4)显露神经时 ,应由健康处向神经损伤段进行 ,以免误伤神经 ;( 5)用锐刀彻底切除神经瘤或损伤段 ,使正常神经乳突裸露 ;( 6)神经两断端对合无张力时 ,在显微镜下用 1 0 -0无创性缝线缝合 ;( 7)将神经吻合口或移植神经段置于血运丰富的软组织床 ;( 8)术后积极进行康复治疗。2 修复方法2 1 神经外膜缝…  相似文献   

9.
汶川地震转运部分伤员闭合性周围神经损伤的早期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汶川地震转运我院的合并闭合性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的早期治疗方法与初期疗效.方法 收集21例汶川地震所致闭合性周围种经损伤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受伤机制,总结早期治疗方法及初步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于伤后2月随访,桡神经、尺神经、闭孔神经损伤恢复较好,腓总神经、股神经、坐骨神经次之,腰骶丛、部分臂丛、正中神经损伤恢复较差,1例股神经和1例腓总神经损伤因保守治疗无效采取手术探查松解.结论 地震致闭合性周围神经损伤多为挤压或压迫时间过长所敛,早期及时进行正规的综合治疗,预后一般较好;对部分压迫伤较重、压迫时间较长、神经损伤较重者,应积极进行手术松解.  相似文献   

10.
周围神经损伤与修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仍是一个未解决的难题。本文介绍了周围神经损伤的病因、病理改变、分类以及影响神经修复效果的因素。强调神经损伤后应借助于显微外科技术尽早修复,神经的修复应无张力下进行。如果神经缺损较多,断端存在较大的张力,则可以通过改变患肢的姿势、游离神经两断端、改变神经的路径、缩短骨骼或神经移植等方法来加以克服。  相似文献   

11.
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及基因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经组织和非神经组织材料移植以及外源性促神经生长因子的应用 ,一直是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主要方法。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迅速进步 ,基因治疗将有可能成为提高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水平的主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截瘫并发四肢骨折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36例患者中除1例尺骨骨折、2例挠骨骨折、手法复位外,余均行手术治疗,并遵循先脊柱后四肢的原则。对脊髓神经损伤的病例,早期行椎管减压内固定术,对四肢骨折按照治疗原则处理。结果:36例中按frankel标准评定,术前A级9例,术后恢复到B级3例,C级1例,D级1例;术前B级13例,术后恢复到C级8例;术前C级9例,术后恢复到D级5例,E级4例;术前D级5例,均恢复到E级。四肢骨折全部骨性愈合。结论:本组病例所采用的治疗方案和手术术式,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牢靠,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异物损伤周围神经并存留体内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异物损伤周围神经并存留体内40例,其中男,35例,女5例,平均年龄23.4岁。根据异物与神经的解剖位置关系和临床表现,采取不同的神经探查、修复、松解术,取出异物。结果:40例中随访32例,优23例,良6例,可3例。结论:异物损伤周围神经并存留体内诱治要点为正确判断神经与异物的位置关系,择期行神经探查修复、异物取除术。  相似文献   

14.
1电生理学与生化检测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迅速发展,神经修复的方法越来越精细,单从形态学神经束定位图难以确定可吻合的神经束,更不能区分混合神经中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Hakstian(1968)采用电刺激方法区分感觉束和运动束;Terns(1976)应用单纤维检测作为诊断手段,拓宽了肌电记录在周围神经外科的应用和推广,使电生理方法成为诊断和修复神经的重要工具。70年代开始采用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感觉纤维和运动纤维.Grubar(1973)应用胆碱脂酶的硫代胆碱直接显色法,检测出运动神经纤维的乙酰胆碱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高原军训中周围神经损伤后采用高压氧配合显微外科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00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高原军训中周围神经损伤患者41例,共52条神经损伤,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27条神经)及对照组(20例,25条神经),治疗组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神经损伤,术后给予高压氧治疗,对照组仅进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根据单根神经功能评定标准对神经修复效果进行评定发现,治疗组优7条,良16条,优良率85.2%,对照组优2条,良11条,优良率52.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X2=6.71,P<0.05). 结论 在高原条件下采用高压氧配合显微外科手术修复周围神经损伤可以有效提高神经功能恢复的效果,在降低伤残率的同时减轻伤员的身心压力,提高部队战斗力.  相似文献   

16.
四肢大血管损伤治疗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院自1980年3月~1998年6月共手术治疗四肢大血管损伤51例。笔者就四肢大血管损伤特征、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45例,女6例;年龄11~61岁。以青壮年为主,其中18~50岁42例,占82.3%。损伤原因:坠落伤12例,...  相似文献   

17.
简述周围神经损伤及再生因素的多样性和再生机制的复杂性及修复方法的多样性。分析了当前影响周围神经再生与修复研究进展的原因:(1)研究缺乏系统性;(2)还原论的研究思维在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缺乏整体性思考。周围神经再生与修复应在系统方法和原则指导下,依靠科学技术,走基础和临床、学科与学科结合的研究道路。  相似文献   

18.
我院自1980-1984年共收治四肢血管损伤27例,其时26例治愈,1例失败。其中锁骨下动脉损伤1例,肱动脉损伤3例,尺桡动脉损伤4例,股动脉损伤5例,胴动脉损伤4例,胫前、胫后动脉损伤7例,足背动脉损伤3例,开放性损伤19例,合并骨折18例,伴行静脉损伤12例,  相似文献   

19.
四肢血管损伤,伤情复杂,预后严重,而重建血管的连续性,恢复血流通道,是保全肢体成活的关键。我院自1991年6月~1996年10月收治四肢血管损伤16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6例,计22条血管,男11例,女5例。年龄14~42岁,平均29岁。致伤原因:刀刺伤7例,电锯伤2例,枪弹伤3例,车祸及工伤6例。合并骨折5例。损伤血管:股血管8例(A5条,V6条)。脑血管  相似文献   

20.
四肢主要血管损伤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90例四肢主要血管损伤病例临床资料,分析其损伤特点、诊断及治疗,认为四肢血管损伤要早期诊断,正确处理,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