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来治疗老年人的脑梗死疾病的效果.方法 在医院收集到100 名患有腔隙性脑梗死的老年患者,将他们分为2 组,即西医治疗组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依据治疗后的3 个标准来进行评价,即神经功能、脑梗死的治疗情况、预后的生活能力.结果 评价效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要比单纯的西医治疗效果好.结论 对于老年人腔隙性脑梗死的治疗,在临床上要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它是一种比较好的治疗方法.另外还要深刻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好处和带来的社会影响、价值.  相似文献   

2.
宋晓华  赫留党 《中医药导报》2007,13(9):86-87,93
文章概述了中西医结合分型分期治疗脑梗死的研究进展,主要从中西医中风理论的相通性为临床指导脑梗死的分型分期治疗提供思路和方法,强调个体化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的优越性,并介绍了目前研究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急性脑梗死是现代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其高发病率、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给患者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受到普遍关注.研究发现,目前脑血管病治疗中,最有效的方法即为卒中单元[1].但仍有相当多神经科医生对于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仅仅维系在单一的对症治疗,寄予过多的期望在新的治疗方法及药物上.方法的缺陷反映了认识的不足,必须解决急性脑梗死治疗观念上的滞后性问题.本文基于中西医结合的观点,从中西医多维视野下探讨急性脑梗死的多位点治疗.  相似文献   

4.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65例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方法:12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治疗组65例采用中西医结合、观察组60例用单纯西医治疗等方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0%,对照组总有效率81.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能有效地稳定和改善生命体征,减少病死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1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0例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66例用西医治疗,3周后比较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血脂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变化亦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优于单用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6.
陈火花 《光明中医》2006,21(12):29-31
脑梗死,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疾病.证情复杂,中西医对脑梗死的复杂表现,显示出认识上的相近性,都认为不能一概而论.治疗脑梗死应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选择针对性强的个体化方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而分型分期,辨证论治,针灸康复是个体化治疗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动脉硬化性脑梗死40例总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 4 0例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中药补阳还五汤治疗 ,对照组 32例单用西药治疗。结果 :两组愈显率比较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1。治疗组治疗前后肌力、语言表达、综合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检测均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8.
从中药、西药、中西医结合治疗3个方面阐述了肝纤维化的药物治疗概况,说明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纤维化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从中药、西药、中西医结合治疗3个方面阐述了慢性心力衰竭药物的治疗概况,说明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分期整体治疗脑梗死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0例急性发病,首次住院的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间时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而治疗组加用分期整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的效果.结果:治疗组在降低脑梗死中医证候计分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而且治疗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分期整体治疗脑跟死偏瘫疗效优于对照组,分期整体疗法可杜绝或减轻废用综合症的发生,缩短康复疗程,使患者残存机体得到最大恢复,减轻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水岭脑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水岭脑梗死观察。[方法]2006年10月至2007年12月住院分水岭脑梗死病人,采用西医对该病进行临床诊断与分析,并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分水岭脑梗塞的主要病因多由体循环低血压,动脉狭窄或闭塞,微栓子栓塞及不同的发病机制共同作用所致,而治疗效果及愈后与脑灌注压的及时恢复和梗塞血管供血区域大小有关,治疗后治疗组(生脉注射液)总有效率91.30%和对照组总有效率69.56%比较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肝肾阴亏、肝阳偏亢型急性脑梗死病人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两组分别采有西医常规治疗、西医常规治疗加中医辨证论治。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肝肾阴亏、肝阳偏亢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8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理想治疗方案。方法 选择 15 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 2组 ,对照组给予葛根素、脑代谢活化剂等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补肾活血化痰方治疗。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P <0 .0 1) ,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分期整体治疗脑梗死瘀证伴偏瘫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治疗的脑梗死瘀证伴偏瘫患者120例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组增加分期整体治疗。治疗后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等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病类诊断计分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分期整体治疗脑梗死瘀证伴偏瘫临床疗效显著,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死伴发焦虑患者焦虑水平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采用特质焦虑量表(TAI)、纽芬兰纪念大学主观幸福感量表(MUNSH)对60例2型脑梗死伴发焦虑患者进行测评,并随机分成西药组、中西医结合组各30例。西药组予以帕罗西汀治疗,中西医结合组给予帕罗西汀加中药逍遥散加减治疗8,周后再次测定TAI、MUNSH水平。[结果]8周后,两组患者特质焦虑量表得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组主观幸福感得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中西医结合组主观幸福感得分较西药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显著降低患者的焦虑程度,提高患者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失眠的疗效。方法:7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两组均用西药针刺治疗,观察组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PSQI评分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失眠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5例。两组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加用化痰祛瘀汤及针刺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Barthel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方法将80例脑梗死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予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对照组(予单纯西医治疗)各40例.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脑梗死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李莉 《湖北中医杂志》2001,23(11):23-23
急性脑梗死在临床脑血管疾病中较为多见,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临床工作实践中,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该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张鹏  高寅 《中医临床研究》2011,3(10):101-102
目的: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疗效更加确切。方法:将患者按照年龄、性别、病程、梗塞面积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俩组,每组30人。对照组以常规西医治疗原则治疗,治疗组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2月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2人,好转26人,无效1人;对照组治愈0人,好转20人,无效10人。治疗组比对照组有显著的治疗疗效。结论:对于脑梗死患者,我们单纯的以西医药物治疗,同时结合中药口服、康复治疗,对患者中枢神经的有效正性刺激,更加有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