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于华  师彬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8):929+961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作用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12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常规使用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包括扩冠、抗凝及对症等治疗,治疗组于以上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拮抗血小板聚集,首剂负荷量300mg,以后75mg,1次/d,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远期心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组用药后第1周心绞痛控制率及1年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减少心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效果可靠,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制剂,氯吡格雷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研究证实,氯吡格雷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有良好的疗效.但高负荷剂量及高维持剂量氯吡格雷是否有效,现就应用高负荷剂量及高维持剂量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有效性、耐受性和安全性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氯吡格雷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氯吡格雷(clopidogrel,CPG)是一种新型抑制血小板凝集的噻吩吡啶类衍生物,具有不可逆的血小板抑制作用.该产品于1998年3月率先在美国上市,随后进入欧洲、北美、澳洲、新加坡等多国市场,并于2001年8月在中国上市.现就氯吡格雷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氯毗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疗效。方法将ACS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小板凝集率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ACS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血小板凝集率,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早期应用氯吡格雷75mg/d及氯吡格雷75mg/d加阿司匹林100mg/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202例ACS患者随机单盲分为3组.A组(阿司匹林组)67例,首剂150mg/d,而后100mg/d;B组(氯吡格雷组)68例,首剂300mg/d,而后75gm/d;C组(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组)67例,阿司匹林100mg/d,加氯吡格雷75mg/d,随访2年,观察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抗炎症因子,改善心功能及减少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作用、药物不良反应.结果:3组住院期间及随访2年中均能降低心脑事件发生,但住院期间反复发作心绞痛(AP),心律失常,心力衰竭(HF)发生危险C组优于B组(但P>0.05),优于A组(P<0.05),而B组优于A组(但P>0.05);随访2年中,复发性AP,再发生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I),心律失常、HF、需做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术/冠脉旁路移植术(PCI/CABG)、因缺血发作需再住院等,C组明显比A组减少(P<0.05).同时,3组治疗6周后,P-选择素、血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而C组在降低上述5项炎症物作用优于B组(P<0.05),优于A组(P<0.05);B组作用优于A组,但P>0.05.3组治疗6周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二尖瓣快速充盈期和心房收缩期血流速度比(E/A)(3组P均<0.01),上述3项指标改善C组优于A组(P<0.05)和B组(P>0.05),B组优于A组(但P>0.05);同时3组治疗1年和2年,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颈内动脉(ICA)的IMT和颈总动脉(CCA)的IMT(P均<0.05~0.01),上述作用C组优于A组(P<0.05)和B组(P<0.05),而B组优于A组(但P>0.05).3组不良反应均轻微.结论:ACS早期应用氯吡格雷75mg/d或氯吡格雷75mg/d加阿司匹林100mg/d且一直用2年,能明显减少住院和随访期心脑事件发生,明显抑制炎症因子,改善收缩/舒张功能,减少ICA/CCAIMT,且安全耐受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早期应用氯吡格雷75mg/d及氯吡格雷75mg/d加阿司匹林100mg/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202例ACS患者随机单盲分为3组。A组(阿司匹林组)67例,首剂150mg/d,而后100mg/d;B组(氯吡格雷组)68例,首剂300mg/d,而后75gm/d;C组(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组)67例,阿司匹林100mg/d,加氯吡格雷75mg/d,随访2年,观察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抗炎症因子,改善心功能及减少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作用、药物不良反应。结果:3组住院期间及随访2年中均能降低心脑事件发生,但住院期间反复发作心绞痛(AP),心律失常,心力衰竭(HF)发生危险C组优于B组(但P&;gt;0.05),优于A组(P&;lt;0.05),而B组优于A组(但P&;gt;0.05);随访2年中,复发性AP,再发生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I),心律失常、HF、需做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术/冠脉旁路移植术(PCI/CABG)、因缺血发作需再住院等,C组明显比A组减少(P&;lt;0.05)。同时,3组治疗6周后,P-选择素、血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lt;0.01)。而C组在降低上述5项炎症物作用优于B组(P&;lt;0.05),优于A组(P&;lt;0.05);B组作用优于A组,但P&;gt;0.05。3组治疗6周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VS),二尖瓣快速充盈期和心房收缩期血流速度比(E/A)(3组P均&;lt;0.01),上述3项指标改善C组优于A组(P&;lt;0.05)和B组(P&;gt;0.05),B组优于A组(但P&;gt;0.05);同时3组治疗1年和2年,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颈内动脉(ICA)的IMT和颈总动脉(CCA)的IMT(P均&;lt;0.05-0.01),上述作用C组优于A组(P&;lt;0.05)和B组(P&;lt;0.05),而B组优于A组(但P&;gt;0.05)。3组不良反应均轻微。结论:ACS早期应用氯吡格雷75mg/d或氯吡格雷75mg/d加阿司匹林100mg/d且一直用2年,能明显减少住院和随访期心脑事件发生,明显抑制炎症因子,改善收缩/舒张功能,减少ICA/CCA IMT,且安全耐受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3月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将其分为负荷剂量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40例。负荷剂量组患者给予第1天口服氯吡格雷300mg,之后改为75mg,1次/d,常规治疗组患者从入院起一直给予口服氯吡格雷75mg,持续用药30d。对比两组患者给药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及Barthel评估指数变化情况。结果: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负荷剂量组患者7d后的血小板聚集率有明显下降,30d时的Barthel评估指数有显著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能够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效果。方法:选择102例ACS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C三组各34例。A组单用阿司匹林治疗,B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低剂量氯吡格雷(50 mg/d)治疗,C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常规剂量氯吡格雷(75 mg/d)治疗,疗程3个月。比较三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检测并比较三组血小板聚集率(IPA)、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水平,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B、C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4.12%、97.06%,均明显高于A组的7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个月,B、C组的IPA和GMP-140水平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IPA和GMP-14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无不良反应,与C组的5.8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无MACE发生,与A组的8.8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治疗ACS的效果优于单纯阿司匹林,与阿司匹林联合常规剂量氯吡格雷治疗的效果相当,但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两种剂量组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效果.方法:随机双盲分配21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为两组,以双剂量的氯吡格雷(600mg负荷剂量,1天,以后150mg/日,6天,然后75mg/日)加用阿司匹林100mg,或标准剂量的氯吡格雷(300mg负荷剂量,75mg/日)加用阿司匹林100mg,随访>3个月,分别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双剂量的氯吡格雷方案和标准剂量的方案,在心血管不良事件中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我科2005年6月至2006年9月确诊为ACS并采取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患者(治疗组)的临床资料,与40例我科2004年1月至2005年1月期间确诊为ACS采取单纯阿司匹林治疗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比较两组患者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及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两种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平均聚集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下降(P〈0.0 5),且治疗组AR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CS在采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功能的同时,加用氯吡格雷可明显降低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更有效的减少了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氯吡格雷和噻氯匹定治疗非ST抬高(NSTE)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两组患者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效果、心脏事件发生率及药物副作用。方法:NSTE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183例,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129例和非ST抬高心肌梗死(NSTEMI)54例,分入治疗组94例和对照组89例,治疗组在给予阿司匹林标准剂量抗血小板治疗的同时给予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则用阿司匹林加噻氯匹定进行抗血小板治疗,检测治疗前和治疗8周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血栓和止血功能,统计两组治疗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总结两物的副作用。结果:治疗8周后的血小板聚集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而止血和血栓功能相似;治疗后两组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相似;噻氯匹定与氯吡格雷的副作用中性粒细胞减少(3.4%比0)、胃肠道反应(11.2%比6.3%)、皮疹(9.0%比3.2%),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两组均无需要停药病。结论:氯吡格雷治疗NSTE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噻氯匹定同等有效,而副作用的发生率较噻氯匹定减少,其主要是胃肠道反应和皮疹,但不影响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替格瑞洛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介入治疗近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入选的拟行冠状动脉支架植人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ACS 283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氯吡格雷+常规治疗)和试验组(替格瑞洛+常规治疗).检测两组PCI治疗前后TIMI血流分级、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计数;随访30 d,记录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观察治疗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PCI术前TIMI血流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试验组TIMI血流3级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CI术后试验组血小板聚集率为0.27±0.0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37±0.09(P<0.05);术后随访30 d,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与试验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对于行PCI的ACS患者,替格瑞洛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TIMI血流分级,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改善近期临床疗效,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冠脉支架术后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行冠脉支架术的136例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70例)和对照组(66例).试验组在冠脉支架术后长期联合应用(6~12个月,平均9个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至随访结束;对照组在PCI术后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1个月,以后长期应用阿司匹林.观察两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性死亡、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复发进行靶血管再通治疗)及出血(严重出血、轻微出血)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发生7例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2例、靶血管再通治疗5例);对照组发生16例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性死亡1例,心肌梗死4例,靶血管再通治疗11例),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出血,轻微出血率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冠脉支架术后长期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安全、有效,可减少冠脉支架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出血并发症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5.
周培一  王金波  李颖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22):1862-1864
目的评价早期使用氯吡格雷对拟接受冠脉支架术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拟行择期冠脉支架治疗的UAP患者,随机分为早期用药组和对照组,早期用药组272名患者于冠脉支架术前3d开始服用氯吡格雷治疗(首次给负荷量300mg,后以75mg/d维持);对照组265名患者,于冠脉支架术前1d开始用药(首次服用氯吡格雷300mg,术后75mg/d维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0d内心血管死亡、支架血栓、心肌梗死和靶血管血运重建等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临床病情、冠脉病变及冠脉支架治疗方面无明显差异。30d内早期用药组支架血栓、靶血管血运重建及联合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脉支架术前早期使用氯吡格雷能够明显减少UAP患者MACE的发生率,显著改善患者冠脉支架术后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6.
王勤  刘爽  倪训业 《河北医学》2010,16(1):12-14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本科住院施行保守治疗的不稳定心绞痛/非ST段升高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122例,其中联合治疗组62例,对照组6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连用8d,然后停用抗凝治疗。所有患者在继续接受包括阿司匹林(阿司匹林100m/d,首剂300mg)的标准治疗的同时,联合治疗组加用氯吡格雷(首剂300 mg,以后75mg/d)口服,连续给药至1年。结果: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平均随访18个月,联合治疗组近期总心脏事件发生率为19.4%(12/62);对照组为26.7%(16/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用于保守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好,总心脏事件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引起心律失常的作用差异。方法 选择PCI择术期224例AC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每组112例。所有患者在PCI术后给予100mg/d阿司匹林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替格瑞洛组给予负荷剂量180mg,维持剂量为90毫克/次,2次/天,氯吡格雷组给予负荷剂量300mg,维持剂量为75毫克/次,1次/天。随访1年,分别在PCI术后1、6和12个月时,对两组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记录两组患者的心律失常相关的不良事件。结果 术后1个月和6个月,两组患者的心率(HR)、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无明显变化(P>0.05);12个月后,替格瑞洛组的HR和LVEF明显下降,LVESD和LVEDD明显增高,与氯吡格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患者在术后1、6和12个月时,无明显症状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和总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生房性期前收缩和室性期前收缩的次数亦均无显著变化(P>0.05)。另外,术后12个月,替格瑞洛组停搏11例(9.82%),明显高于氯吡格雷组的7例(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两组患者中, ≥ 4s的停搏率、多次停搏率和白天停搏率均高于2~4s停搏率、1次停搏率和夜间停搏率,在术后12个月时,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中,使用替格瑞洛导致的无症状心律失常不良事件主要以心脏停搏为主,其发生率明显高于氯吡格雷,必要时可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老年高危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应用600mg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5年12月—2008年12月96例住院的老年高危ACS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高负荷剂量组(600mg)和常规剂量组(300mg),PCI术前给药,其他常规治疗不变。比较两组患者PCI术后即刻罪犯血管(CV)的TIMI血流分级;术前、术后24h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A);血小板计数(PTL);术后6、12h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水平;以及术后30d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术后出血的发生率。结果高负荷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罪犯血管术后即刻的TIMI血流分级(计帧法)分别为(35.5&#177;6.1)%和(38.7&#177;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hPA(%)分别为(17.5&#177;7.6)%和(18.3&#177;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hPTL(&#215;106/mm3)分别为(159.0&#177;48.3)和(186.2&#177;6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及12hCK-MB(mmol/L)分别为:(16.2&#177;3.9)、(13.4&#177;3.9)和(18.4&#177;4.8)、(15.5&#177;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0dMACE的发生率以及术后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危ACS患者介入治疗前应用600mg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是安全、有效的,且疗效优于常规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