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谈《伤寒论》中姜的妙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在《伤寒论》中仲景对其非常重视,用法极其奥妙,或为君臣,或为佐使,配方严密,各显其效。《伤寒论》113方中59方有姜,约占总方的一半之多。其中含生姜37方,干姜23方。以姜为君的方虽不多,但以姜命名的方有11首,约占总方的十分之一。关于姜的用量,生姜最多达半斤之多,最少的只有一两,一般为三两;干姜一般用二两,最少的只有六铢。《本经》载干姜“味辛温大热”主“胸满咳逆  相似文献   

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半夏泻心汤及其类方配伍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半夏泻心汤为<伤寒论>调和脾胃的代表方.由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甘草及大枣7味药组成,用于治疗小柴胡汤证误下所致的心下痞证.半夏泻心汤类方生姜泻心汤为该方加生姜,减干姜用量;甘草泻心汤为在此基础上重用甘草.  相似文献   

3.
建国40余年来,以实验为主对<伤寒论>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伤寒论>方单味药的药理研究;<伤寒论>方"药物配伍"的药理研究;<伤寒论>方整体的药理研究;六经实际的研究;<伤寒论>辨证论治、统一内因外因的研究.提出了<伤寒论>课题科研设计研究的思路,即:立足于对<伤寒论>方剂的综合研究,建立符合六经病证特点的证候动物模型,注重<伤寒论>类方的研究,运用数学方法研究<伤寒论>包括阐释辨证,使六经辨证规范化、标准化、客观化,研究<伤寒论>方药,整理<伤寒论>文献.  相似文献   

4.
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136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代医家张仲景<伤寒论>中"三泻心汤"之首方,由法夏、川黄连、黄芩、干姜、党参、大枣、甘草共七味药组成,主治伤寒少阳证因误下出现"心下满,但满而不痛"的痞证.  相似文献   

5.
笔者在校勘<外台秘要方>有关<伤寒论>的内容时,发现<外台秘要方>[1]卷一"千金翼方一十三首中",涉及"白虎汤"的三条条文,<伤寒论>皆作"白虎加人参汤".而在细考该文时,发现<外台>所引可能是<伤寒论>另一传本之条文.  相似文献   

6.
理中汤(丸)全方共四味药,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该方来源于<伤寒论>.张仲景提及此方共四条(<伤寒论>3条,<金匮要略>1条).原文如下.159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与理中汤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也,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386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此条有理中丸方及加减八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桂枝汤本方、类方、药对和单药运用等方面来探讨桂枝汤方药在<伤寒论>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以桂枝汤方药为主线贯穿于<伤寒论>中,有利于学者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伤寒论>主旨.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药物剂量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通过对<伤寒论>药物剂量的考证,明确仲景经方的实际药量,为提高治疗急、危、重症及疑难病的疗效提供思路和借鉴,为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药物剂量应用范围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药物实测、炮制方法、方药配伍、煎服方法、安全性及临床用药特点等方面考证<伤寒论>药物剂量.结果 文献研究结果表明<伤寒论>1两折合今秤15.625g;药物实测证实<伤寒论>药量远较现代教科书所标明的剂量为大.并通过中药炮制、配伍及特殊煎服等手段能确保用药安全.<伤寒论>方药少而精、药专力宏、中病即止,多为治疗急危重症而设,然慢性病的治疗、调理尤其是长期大剂量用药应谨慎.结论 <伤寒论>经方1两约合今称15.625g(简为15.6g).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医著之一,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伤寒论>的方剂,古人誉之为"经方",其组成药精味简,力专效宏,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故备受古今中外临床医家的推崇.熟练掌握经方的组成、功效及主治证候,是学习<伤寒论>的主要任务之一.现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谈谈<伤寒论>方剂的掌握技巧.  相似文献   

10.
小议桂枝汤     
桂枝汤是<伤寒论>开宗明义第一方,被誉为"群方之冠".张仲景在其所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取桂枝汤之意加减化裁的系列方剂计有26首.  相似文献   

11.
麻黄升麻汤来自于张仲景<伤寒论>,是由麻黄、升麻、当归、知母、黄芩、玉竹、芍药、天冬、佳枝、茯苓、炙甘草、石膏、白术、干姜组成.升阳益胃汤,方出自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卷中,药物有黄芪、半夏、人参、炙甘草、独活、防风、白芍、羌活、陈皮、茯苓、柴胡、泽泻、白术、黄连.我们发现二方颇有共通之处,均可用于慢性肺系疾病的治疗.通过对二方的分析,能为临床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2.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第五篇>日:"气味辛甘发散为阳."而甘草干姜汤中甘草味甘平,干姜味辛热,正是<内经>这一理论的体现.由于该方药味精炼,配伍严谨,成为温中复阳的基本方.笔者就甘草干姜汤的配伍运用特点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3.
"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是唐代医家孙思邈在撰写<千金要方>时,为见不到仲景<伤寒论>而叹惋的一句牢骚话,也是他晚年为寻求仲景要方,再编人<千金翼方>卷九、卷十的唐本<伤寒论>的动力.  相似文献   

14.
经研究对比葛洪<肘后备急方>中与宋臣校本<金匮要略方>文字,并与<外台秘要>、<医心方>、<证类本草>内容核对,推测今本<金匮要略方>卷下第23篇部分文字及24、25篇,可能在王洙发现的<金匮玉函要略方>中已被视为张仲景内容,或者宋臣根据流传不可靠的张仲景医书抄本而加入<金匮要略方>中,本非张仲景文字.研究同时表明,<外台秘要>所引"张仲景伤寒论"含有今本<金匮要略方>内容,不同于今本<伤寒论>,当为张仲景医书的综合性流传本;<医心方>及<证类本草>所参考的张仲景医书不同于宋臣参考本,亦不同于<外台秘要>所参本;宋臣整理张仲景<金匮要略方>时所参考的王洙本<金匮玉函要略方>中,可能已经夹杂了原非张仲景医书文字.  相似文献   

15.
在《伤寒论》中 ,仲景对姜之用法极妙 ,或为君臣 ,或为佐使 ,配方严密 ,效果显著。论中 59方有姜 ,其中 3 7方用生姜 ,2 2方用干姜 ,以姜命方者达 11首 ,生姜用量多达 6两 (如吴茱萸汤 ) ,少则 1两 ,常用 3两 ;干姜多达 10两 (如乌梅丸 ) ,少则六铢 ,常用 2两。现就《伤寒论》中姜的运用归纳如下。1 生姜的应用 风寒之邪是伤寒病主要的致病因素 ,其侵犯肌体后最易导致营卫不和 ,使肌体卫外功能失调。伤寒中风 ,仲景师以辛温发散 ,解肌祛风 ,调和营卫之法 ,首用桂枝汤主之 ,取生姜辛温通阳助卫 ,一则助桂枝解肌祛风 ,二则辛温发散 ,散邪而…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乃群方之祖,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从方证照合人手,阐述了方证研究对于<伤寒论>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张俊杰 《中医研究》2004,17(2):49-50
正确运用<伤寒论>方治病,确能起沉疴而显良效,挽危笃而愈重病.周庚生教授临证善用经方,其活用<伤寒论>方治疗汗证、咳证,腹痛、不寐、头痛等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方药味简练,组方严密,疗效确切,以桂枝汤为例,其方规严明,药味精练,一目了然,<伤寒论>中的桂枝汤类方,仅有19味药却演变为20余首方,足见其组方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笔者在临床中恪守"辨证施治"之则,灵活化裁经方,每取良效,现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之精方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伤寒论附翼>).<金匮心典>日"桂枝汤,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和阴阳".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中记载三个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其组成药物类似,治疗病证相似,组方结构亦相似,在20世纪30年代敦煌出土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一书中,载有救误治方泻心汤一首,主治"心下痞满,食不下,利反不止,雷鸣腹痛",而且其组成与此亦十分类似,同时书中提到<伤寒论>方的创制与此有密切关系,本文以此为基础,就<伤寒论>三个泻心汤的组方原理作一溯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