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观察内镜下息肉勒除器冷切除术治疗大肠小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粤北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大肠小息肉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冷圈套组、活检钳除组及电切组,每组50例。三组患者均在内镜下实施息肉切除手术。冷圈套组采用息肉勒除器冷切除息肉;活检钳除组采用活检钳切除息肉;电切组采用高频电凝电切设备切除息肉。比较三组患者息肉的位置、大小、数量,手术时间,治疗费用,术中出血率,术后两周出血率,手术并发穿孔率,结肠息肉的完整切除率及标本回收率。结果:三组患者在息肉的位置、大小、数量方面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切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冷圈套组和活检钳除组、治疗费用高于冷圈套组和活检钳除组(P<0.05);冷圈套组、活检钳除组手术时间、治疗费用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切组术后两周出血率高于冷圈套组和活检钳除组(P<0.05);三组患者术中出血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均未出现肠穿孔。冷圈套组、电切组结肠息肉完整切除率均高于活检钳除组(P<0.05);冷...  相似文献   

2.
内镜下高频电切除大肠巨大息肉40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电切对大肠巨大息肉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电子结肠镜下电切除大肠巨大息肉40例资料.结果40例大肠巨大息肉直径2~5cm,直肠13例,乙状结肠14例,降结肠9例,横结肠4例;均为单发,对有蒂的18例及亚蒂的6例直接用电圈套器切除,其余16例广基息肉分别行粘膜切除术和粘膜分块切除术.该40例巨大息肉切除顺利,无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病理结果为40例均为腺瘤性息肉,其中管状腺瘤26例,绒毛状腺瘤6例,绒毛管状腺瘤8例.40例中有8例为局灶癌变(粘膜内癌),未追加外科手术治疗.所有病例术后随访1~2a均未发现复发.结论内镜下高频电切除可有效安全地治疗大肠巨大息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内镜检查和治疗大肠息肉的疗效及技术特点。 方法 :对 10 3例大肠息肉患者的 15 1枚息肉行内镜下电切除术。镜下采用混合电凝、电切法 ,息肉过大者采用分次套切法 ,无蒂息肉先进行粘膜下注射生理盐水 ,使息肉隆起后再分块电切。息肉离断残基无活动出血后退镜。 结果 :15 1枚息肉中 5 3枚 (35 % )完整切除 ,术后 1年复查未发现残留癌组织。 98枚 (6 4 .9% )分块切除 ,有 1例术后 1年复查发现有残留癌组织。随访中发现9例患者有新生腺瘤。 结论 :经内镜检查切除大肠息肉是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下尼龙圈套扎联合高频电切治疗消化道大息肉(直径≥2cm)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内镜下对息肉先行尼龙绳圈套扎,阻断根部血流后再行高频电切术切除。结果:56例64枚息肉中,52枚套扎后一次切除,12枚无蒂或蒂较粗大的息肉摘除手术分2~4次完成。术中、术后无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发生,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有2例2枚息肉发现癌变,行开腹手术做根治治疗。息肉摘除后3个月复查内镜,创面愈合良好,近似周围正常粘膜组织。结论:尼龙绳圈套扎阻断息肉根部血流联合高频电切术治疗消化道大息肉效果肯定,操作安全、简单、无出血及穿孔并发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武成   《中国医学工程》2013,(2):125-125
目的探讨应用内镜治疗大肠巨大息肉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期间行电子肠镜检查发现的116例患者的124枚大肠巨大息肉进行内镜下治疗,将切除病变取出送病理检查,术后电子肠镜随访。结果本组116例病例共124枚息肉,带蒂息肉84例,其中62例经圈套器直接套扎切除,22例经圈套器分次套扎切除,切除标本病理检查后发现癌变者4例,后追加行根治术。无蒂息肉32例,其中有25例经圈套器直接套扎切除,另7例使用注射针在息肉基底部注射生理盐水后切除,切除标本病理检查后发现癌变者2例,后追加行根治术。本组病例术后复查电子肠镜,4例复发或出现新生息肉予以再次电切,未发现癌变病例。本组病例术中出血者8例,经电凝术或喷洒注射止血药后止血成功,无术后迟发型出血者。术后病理诊断腺瘤样息肉恶变者6枚,癌变率为4.8%。结论内镜下治疗大肠巨大息肉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孙庆悦 《中级医刊》2013,(12):57-58
目的 探讨无痛胃镜下高频电切与皮圈套扎结合治疗贲门息肉的临床效果及其评价.方法 收治的贲门息肉患者28例,无痛胃镜下,根据息肉大小和形态分别使用皮圈套扎和高频电切法治疗贲门息肉.直径小于0.5cm,无蒂小息肉,以热活检钳钳夹后提起通高频电流凝切.直径0.5~1.5cm的粗蒂或广基息肉、直径大于1.5cm的广基息肉,均使用COOK六环食管静脉曲张套扎器结扎.对直径小于0.5cm的有蒂息肉、直径0.5~1.5cm的细蒂息肉、直径大于1.5cm的非广基息肉,则使用传统的高频电圈套切除.结果 28例贲门息肉患者中,热活检钳钳夹息肉3例,套扎治疗息肉16例,高频电流套圈切除息肉9例.术后均无出血或穿孔等严重并发症,顺利出院.结论 无痛胃镜下高频电切与皮圈套扎结合治疗贲门息肉是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频电凝切除大肠息肉的方法及意义。方法:对137例大肠息肉患检出息肉218颗,内镜下视其大小、形态酌情选择圈套器圈套电凝切除或电活检钳夹凝切除。结果:息肉切除率100%,无1例发生大出血、肠粘膜严重灼伤、肠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是治疗大肠息肉预防大肠癌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大肠镜下高频电凝切治疗大肠息肉的疗效、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使用高频电凝切器,在大肠镜下采用热烧灼活检钳和圈套器对88例大肠息肉患者(共110枚息肉)进行治疗。结果78例行一次性高频电凝切除,4例分二次成功切除,6例分三次圈套切除,无并发症。结论经大肠镜高频电凝切治疗大肠息肉是一种有效、安全、简单、经济的治疗方法。充分做好术前准备,选择合适的方法,术后仔细观察,对手术成功和并发症的预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内镜下切除早期大肠癌38例随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早期大肠癌内镜下切除近期和远期效果。方法 息肉 (IP、ISP)型者 ,采用高频电蒂部切除术 ;扁平隆起 (Ⅱa)型采用内镜粘膜切除术。术后 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进行结肠镜全结肠复查。结果  (1) 37例早期大肠癌术后经 3年的追踪复查切除部位无复发 ,1例Ⅱa型粘膜切除术后 1个月复查时残根处糜烂 ,行补充外科手术根治性治疗 ,经 3年复查无复发。 (2 )癌伴多发性腺瘤在术后 1~ 3年新生腺瘤发生率 71% ;而单发早期癌同期新生腺瘤发生率 9.5 %。结论 结肠镜下高频电凝切除IP、ISP型大肠早期癌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对Ⅱa型应慎重选择  相似文献   

10.
李远美  吴传良  万成乐  金雷 《中外医疗》2010,29(10):31-31,123
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消化道息肉采用内镜下高频电电切除术、电凝术、热活检钳钳除术、活检钳钳除术、尼龙绳圈套术等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283例消化道息肉(共501枚)患者,采用单纯高频电切除术215例,尼龙绳套扎+高频电切除术7例,热活检钳钳除术23例,电凝术11例,活检钳钳除术27例。其中271例一次性治疗成功,9例治疗2次,3例治疗3~5次(一例多发巨大腺瘤性息肉治疗5次)。结论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息肉具有简单、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杨德忠  孙安仁  张雷 《重庆医学》2007,36(11):1088-1088,1098
目的 通过结肠镜及联合腹腔镜治疗结直肠腺瘤,探索双镜联合治疗结直肠腺瘤的适应范围、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对我院2000年3月~2005年5月收治的188例结直肠腺瘤患者采用结肠镜或结肠镜联合腹腔镜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2例结直肠腺瘤内镜下切除,其中150例腺瘤直径<2cm,12例直径>2cm,分别行圈套电灼切或采用钛夹、尼龙圈套止血、分块切除等方法切除腺瘤.术后无肠穿孔,1例于术后7d出血,保守治疗后血止.26例分别因腺瘤无蒂且直径>2cm或腺瘤生长部位隐匿单纯内镜治疗困难或腺瘤恶变,选择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其中内镜定位腹腔镜下行肠段切除20例,局部切除3例,根治性切除3例.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术后无出血、肠穿孔及吻合口漏等并发症.本组术后有153例获得1~5年随访,其中8例复发.结论 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结直肠腺瘤可以增加内镜治疗腺瘤的适应范围和安全性,对内镜治疗困难和需要追加手术治疗的恶性病变腹腔镜是一个安全可靠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极电凝钳与电凝钩配合施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该手术方式的25例结直肠癌(A组)和25例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B组),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副损伤、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腹痛、腹胀程度、术后并发症及远期疗效。结果:50例手术皆顺利完成,全部康复出院。A组手术出血量少于B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短于B组、A组平均手术时间长于B组,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肿瘤直径、淋巴结清扫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腹痛轻于B组(P<0.05),两组腹胀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有1例吻合口瘘和1例切口感染,均经治疗好转。随访1~24个月无复发。结论:双极电凝钳与电凝钩配合施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是一种安全可行、更微创美观、更利于保肛且降低手术费用的一种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肠腺瘤术后内镜随访检查的临床意义,提高对大肠腺瘤与大肠癌关系的重视。方法总结分析我院外科大肠镜室1984年1月~2004年1月间经内镜下摘除或行手术切除并获得大肠镜随访检查的657例大肠腺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腺瘤摘除术后3个月~20年共进行了3258次内镜随访检查,共发现腺瘤376例,总阳性率57.3%(376/657),其中遗漏腺瘤23.7%(89/376),新生腺瘤75%(282/376),复发腺瘤1.3%(5/376);腺瘤伴Ⅱ~Ⅲ级不典型增生65.9%(248/376),腺瘤重度不典型增生局灶癌变2.4%(9/376);腺瘤直径2~30mm不等。结论应进一步提高大肠镜的诊断准确率和手术效果,术后定期内镜随访检查对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5-羟前列腺素脱氢酶(15-PGDH)在腺瘤和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选取肠镜检查和手术活检组织标本118例,其中正常大肠黏膜30例,大肠腺瘤43例,大肠腺癌组织45例。用Real Time PCR检测15-PGDH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Elivision法检测组织中15-PGDH的蛋白表达。结果:15-PGDH在大肠腺癌组织中的mRNA的表达、阳性表达率及光密度值均低于大肠腺瘤及正常黏膜组(P〈0.05);且大肠腺瘤组低于正常黏膜组(P〈0.05)。结论:15-PGDH表达降低或缺失,可能是大肠腺癌发生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耵聍腺肿瘤临床分析(附1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临床对耵聍腺肿瘤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8例耵聍腺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耵聍腺肿瘤14例,多形性腺瘤1例,耵聍腺瘤2例,腺样囊性癌1例。结果:治疗首选手术切除。3例复发,其中2例术后约10个月复发,再次手术随访3年未见复发,耵聍腺瘤1例术后3年死于复发。结论:的治疗应以手术为主,手术应有足够的安全界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窥镜手术切除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的适应证、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鼻内窥镜下切除鼻腔-鼻窦恶性肿瘤4例,其中低分化鳞癌1例、黏液表皮样癌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T细胞型)1例、乳头状瘤恶变1例。其中2例行术后放疗,1例行术后化疗,1例未行放疗及化疗。结果:术后随访2.5-7年,平均4.3年,患者均健在。其中1例生存5年,因术后3年局部复发,再次行内窥镜手术。结论:经选择的鼻腔及鼻窦早期原发性或复发性恶性肿瘤,可经内窥镜手术彻底切除,术后配合放疗或化疗,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其优点是损伤小、恢复快、无面部瘢痕,易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策略及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漯河市中心医院2004年1月-2010年11月结直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右半结肠癌26例,左半结肠癌33例,乙状结肠癌12例,直肠癌7例。男性49例,女性29例,年龄32~85岁,平均66.2岁,其中60岁以上56例,均因急性肠梗阻入院。结果 78例均行手术治疗,77例治愈出院,其中行一期切除吻合51例(右半结肠一期切除吻合23例,左半结直肠一期切除吻合28例)。术后发生肠瘘3例,切口感染8例,切口裂开2例,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有选择的对结直肠癌并梗阻行一期切除吻合手术是可行的,而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正确的术中操作和围手术处理是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讨论膀胱移行细胞癌伴前列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389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中伴有前列腺癌的7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7例患者均经活组织检查和膀胱镜检查诊断为膀胱移行细胞癌,经前列腺穿刺活检,被诊断为前列腺腺癌。3例患者经尿道采用电切术将膀胱肿瘤及双侧睾丸切除,术后用丝裂霉素或者BCG对患者膀胱实施药物灌注,同时口服氟他胺治疗前列腺癌。1例患者的部分膀胱及双侧膀胱被实施切除,并在术后对患者的前列腺癌实施体外辅助放射治疗。3例实施膀胱前列腺全切术加回肠膀胱术。7例患者中,失访2例,随访5例,其中2例发生多发转移导致术后生存时间不到1年,另外3例在术后随访1.5~4.0年,恢复良好,未发现肿瘤复发或者转移。结论前列腺穿刺活检、TRUS、DRE、血清PSA测定、活组织检查和膀胱镜检综合检查是目前诊断前列腺癌伴膀胱移行细胞癌的主要方法。膀胱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是取得较好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分析可能影响结直肠腺瘤内镜摘除术后的复发因素,为结直肠腺瘤内镜摘除术后的定期随访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华东医院消化科住院行内镜下结直肠腺瘤摘除术且术后随访结肠镜的患者相关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脂肪肝情况、胆囊切除史、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相关代谢指标、腺瘤个数、腺瘤大小、腺瘤部位、腺瘤病理等。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影响结直肠腺瘤内镜摘除术后复发的因素。结果 共纳入283例患者,低危腺瘤复发率为39.3%,高危腺瘤复发率为56.3%,总复发率为52.7%。单因素分析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和基础腺瘤个数是结直肠腺瘤内镜摘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均<0.001,OR值分别为2.802和2.789,95%CI分别为1.660~4.728和1.667~4.668),多因素分析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和基础腺瘤个数是结直肠腺瘤内镜摘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均<0.001,OR值分别为3.316和2.799,95%CI分别为1.869~5.884和1.578~4.963)。结论 结直肠腺瘤内镜摘除术后的复发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和基础结直肠腺瘤的个数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