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正常人股骨近端骨密度变化(附445例DXA测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正常人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变化。材料与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445例正常人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值,其中女性255例,平均年龄45.7岁;男性190例,平均年龄46.9岁。按10岁一个年龄组统计分析。结果男性股骨近端各部位骨量峰值高于女性。男性各部位骨量峰值均在20~29岁年龄组,女性股骨颈骨量峰值位于20~39岁年龄组之间;Ward区值位于10~29岁之间;大粗隆区值位于10~19岁年龄组。男性股骨近端骨密度在70~79岁年龄组也有上升趋势。女性股骨近端各部位峰值虽与欧美女性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股骨颈峰值骨量显著高于日本女性(P<0.05)。结论提供了正常人各年龄组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的正常数据及变化特点,为股骨近端骨质疏松的研究积累了数据和资料。  相似文献   

2.
正常人腰椎骨密度变化:附445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分析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目的:了解正常人腰椎骨密度变化,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奠定基础。材料与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分析445例正常人腰椎正侧位骨密度值,其中女性255例,平均年龄45.7岁;男性190例,平均年龄46.9岁。按10岁一个年龄组统计分析。结果:男、女正位骨密度测量(PA-DXA)峰值均分布在30~39岁年龄组。侧位骨密度测量(L-DXA)和椎体中部骨密度测量(mL-DXA)峰值较早,男性均分布在20~29岁年龄组,女性均分布在10~19岁年龄组;除男性70~79岁年龄组外,骨密度值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女性正位测量峰值及其后的各年龄组的骨密度值均高于日本女性(P<0.05),且除50~59岁年龄组外,也不低于欧美女性;本组及日本女性50~59岁年龄组的骨量丢失明显多于欧美女性(P<0.001)。结论:正常人腰椎骨量积累过程中,皮质骨和松质骨的骨量积累是不同步的,松质骨骨量积累至峰值在先,皮质骨骨量积累至峰值在后;男性骨密度变化并非峰值形成后持续性减少,于70~79岁时有升高趋势;本组女性骨密度同日本和欧美女性比较也有所不同;侧位测量优于正位测量。  相似文献   

3.
成年男性人群皮质骨和松质骨骨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光子吸收技术和双能X射线吸收技术,分别对健康成年男性桡骨中远1/3部位、腰椎和股骨近端的密度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皮质骨骨峰值较松质骨晚形成10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各部位骨密度呈线性丢失(r=0.24~0.37,P<0.01);皮质骨平均每10年约丢失1.87%~6.86%,中轴骨骼松质骨每10年平均丢失率为0.72%~7.42%;70岁以后部分部位骨量丢失速率加快;骨折部位骨密度明显低于骨峰值。结果提示,男性存在着与年龄有关的骨丢失,皮质骨丢失的方式在某些方面与松质骨丢失不同。  相似文献   

4.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腰椎骨密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情况。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了300例绝经后妇女腰椎正侧位骨密度,年龄42~72岁,平均年龄56.38岁。结果:诊断为骨质疏松者123 例,占41% ,骨质疏松病人随年龄增长而增加,40岁年龄组与50岁年龄组比较无差异(P> 0.05),而以上2组分别与60岁以上年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1)。骨质疏松患病率还随绝经年限增长而增加,绝经5 年以下者患病率无显著差异(P> 0.05),绝经5 年以上者患病率明显增高(P< 0.005)。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在60 岁以后或绝经5年以上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5.
定量CT测量腰椎和近端股骨骨矿含量的初步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椎体和股骨近端松质骨在骨代谢中的关系以及椎体定量CT(QCT)测量在检测近端股骨骨质疏松的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对20~59岁正常人(男、女各100例)的第3腰椎和近端股骨的松质骨做了QCT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了统计学相关性分析。在1个月内对10例受试者的腰椎、近端股骨进行了4次测量,测量在同一层面采用同一扫描条件,对两部位的测量精确性进行了计算。结果:椎体与近端股骨松质骨矿物质含量(简称骨矿含量)在自身个体中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男、女总体相关系数r分别为0.86和0.82(P<0.001),且均随年龄增长两部位骨矿含量逐年减少。QCT对腰椎和近端股骨测量的精确性分别为1.8%和3%。结论:椎体和股骨近端松质骨结构和代谢一致,由于椎体QCT测量方法简便,在检测骨矿含量变化、诊断骨质疏松症方面可替代测量较为烦琐的股骨QCT测量。  相似文献   

6.
237例门诊男性股骨近端骨密度测定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门诊男性股骨近端骨密度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患病率。方法对我院237例门诊男性患者,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237例股骨颈,Ward氏区,大转子骨密度,年龄4岁~85岁,按10岁为一年龄组,将其分为8组。结果门诊男性股骨颈和Ward's区骨密度峰值均在20岁~30岁组,大转子骨密度峰值出现在30岁~40岁组。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密度逐渐下降,患病率逐渐增加。结论BMD随年龄增长而下降,骨质疏松发病率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7.
不同年龄组正常人血清hBMP含量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用抗人骨形态发生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了80名正常人血清中hBMP的变化情况。80人中,男29人,女51人,取血前均查血肝功、HBsAg、肾功,无异常。将男、女受试者各按<20岁、21-30岁、31-40岁、>50岁分成4组。结果发现,年龄<20岁的男性血中hBMP的水平最高,>50岁的男性,血中hBMP明显减少,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女性血中hBMP的高峰年龄比男性大1个年龄组,在21-30岁,而且,女性血中hBMP到31-40岁组就明显下降(P<0.01),比男性血中hBMp水平的下降早1个年龄组。因此推测,不同年龄的健康人血中hBMP水平的改变可能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有关。正常人血中hBMP水平的改变正好与女性从35岁起开始发生骨丢失,男性发生骨丢失的年龄比女性晚,在50岁左右等相吻合。因此认为,血中hBMP减少可能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8.
成年男性人群皮质骨和松质骨骨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单光子吸收技术和双能X射线吸收技术,分别对健康成年男性桡骨中远1/3部位,腰椎和股骨近端的密度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皮质骨骨峰值较松质骨晚形成10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各部位骨密度呈线性丢失;皮质骨平均每10年约丢失1.87%-6.86%,中轴骨骼松质骨每10年平均丢失率为0.72%-7.42%;70岁以后部分部位骨量丢失速率加快,骨折部位骨密度明显低于骨峰值。结果提示,男性存在着与年龄有关的骨  相似文献   

9.
游泳对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23名坚持4年以上游泳锻炼的绝经后妇女和不参加锻炼的绝经后妇女(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游泳组妇女的骨矿含量及雌二醇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01、0.01或0.05),泳龄长短与骨密度值呈正相关(r=0.470,P<0.01)。表明长期坚持游泳运动可以促进骨密度增加,从而起到预防骨质疏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胫骨超声速在不同年龄组妇女皮质骨中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对不同年龄组妇女胫骨皮质骨超声速测量的可能性。材料和方法:126名健康妇女分为30-39岁(n=25)、40-49岁(n=38)、50-59岁(n=33)和≥60岁(n=30),应用soundscan2000仪器测定胫骨超声速。对其中33名应用DPX-L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骨密度以检测胫骨超声速与L2-L4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测定的变异系数为0.37%。30-39岁组胫骨超声速(3966.69±73.08米/秒)与40-49岁组胫骨超声速(3933.39±86.48米/秒)相似(P>0.05),50-59岁组和≥60岁组胫骨超声速(3848.71±79.57、3723.82±84.95米/秒)明显低於前二组(P<0.01)。≥60岁胫骨超声速较50-59岁组明显降低。胫骨超声速与L2-L4骨密度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r=0.644,P<0.01)。结论:超声骨密度仪可理想区别≥50岁妇女与30-49岁妇女的胫骨超声速,老年妇女(≥60岁)的胫骨超声速较其他年龄组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