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有限手术原则治疗腰椎管狭窄6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认识并应用有限手术原则治疗腰椎管狭窄。方法:对66例腰椎管狭窄采用椎管有限减压术治疗,其中,12例马尾型行广泛椎板切除,屈曲位“H”植骨术或双侧椎板扩大开窗术,34例根管型行单侧或双侧神经根管减压术,20例混合型行单侧或双侧椎板和神经根管同时减压术或椎板切除、屈曲位“H”植骨术,结果:经3年以上随访,疗效优良率92.4%,结论:有限手术原则是根据术前的定性、定量、定位诊断及术中的病理发生,决定手术减压范围。  相似文献   

2.
时志松  张宝岑 《中原医刊》2007,34(18):58-58
目的研究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双侧椎板间开窗切除肥厚黄韧带及突出髓核,有钙化并形成骨赘者,予以切除。结果经6~18个月随访,双侧椎板间开窗治疗腰椎管狭窄症37例,优23例,良1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4.6%。结论双侧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骨赘切除,椎管减压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56例腰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手术及术后随访等临床资料。结果:156例腰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全椎板切除103例,半椎板切除38例,开窗术15例,术后疗效优良率全椎板切除95%,半椎板切除90.1%,开窗术86.2%,腰背肌锻炼好的患者无一例发生脊柱不稳,结论:全椎板切除治疗腰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症疗效优于半椎板切除术和开窗术,三种方法对脊柱稳定性影响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1年1月-2006年1月期间,对26例老年人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病例的采用双侧潜式扩大开窗椎间盘髓核摘除、椎管减压术治疗,并采用Nakai疗效标准进行评定。结果:26例经过平均18月的随访,以Nakai疗效标准评定,优良率达92.3%。结论: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症,采取潜行双侧椎板间隙开窗减压及突出椎间髓核摘除方案,在减压的同时,能保持较好的脊柱稳定性,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选择性椎板间开窗潜行式扩大椎管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52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选择性地行椎板间开窗潜行扩大椎管减压术。结果:优29例,良15例,可8例。结论:有选择性椎板间开窗潜行扩大椎管减压术,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6.
杨衡  王克勤  陈鄂 《新疆医学》2004,34(4):71-72
腰椎管狭窄减压手术经历了全椎板切除;部分椎板切除和椎板间开窗阶段。一般认为全椎板切除破坏了后张力带结构,术后腰椎不稳和交界处椎管再狭窄发生率高,手术率明显上升。我科自1998年开始棘突截骨椎管成形术治疗单纯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近期和中期临床与影像学满意,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56例腰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手术及术后随访等临床资料。结果:156例腰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全椎板切除103例,半椎板切除38例,开窗术15例,术后疗效优良率全椎板切除95%,半椎板切除90.1%,开窗术86.2%,腰背肌锻炼好的患者无一例发生脊柱不稳。结论:全椎板切除治疗腰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症疗效优于半椎板切除术和开窗术,三种方法对脊柱稳定性影响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目前尚无统一术式,全椎板切除术后腰椎不稳,单纯开窗半椎板切除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避免术后腰椎不稳又达术中减压充分,自1999年~2005年9月,在半椎板切除对侧扩大开窗减压基础上演化为双侧开窗椎管内侧壁切除,共收治20例,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男16例,女4例,年龄48岁~64岁,平均56岁,病程3个月~16年,平均3年。病变部位:L4、5节狭窄14例;L5~S1狭窄4例,同时上述两节段狭窄2例。术前均行CT或椎管造影检查证实。2手术方法:以术前检查定位病变节段为中心,症状明显一侧先开窗,同时行椎管内侧壁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和探讨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其并发症的特点及手术方法选择方面的经验。方法 采用侧隐窝和神经管扩大减压,单侧椎板扩大开窗,双侧椎板开窗,半椎板切除,全椎板切除等手术方法共治疗60-70岁患者125例。结果 平均随访14个月。按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74例;良35例,可9例,差7例,本组手术病人总优良率87.2%。结论 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并发侧隐窝狭窄,神经根管狭窄及腰椎管狭窄等并发症较多。临床表现较青壮年复杂,治疗上也有不同,手术方式的选择上应以不破坏脊柱稳定为前提,采取半椎板切除,侧隐窝及神经根管扩大及双侧椎板间开窗等术式,疗效较好,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0.
张伟宏 《华夏医学》2006,19(3):537-538
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以手术减压为主,传统的全椎板或半椎板切除可达到彻底减压的目的,但其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往往部分患者术后出现顽固性的腰痛。自2000年11月以来,笔者对36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经后路椎管环形减压术治疗,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将显微内镜(MED)下双侧扩大开窗减压与全椎板切除治疗腰椎管狭窄进行比较。方法:把腰椎管狭窄病人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在显微内镜下行双侧扩大开窗减压50例,对照组42例采用全椎板切除减压。结果:2组疗效无明显差异,X2检验,p0.05。结论:2组疗效无明显差异,MED具有创伤小、脊柱稳定性好等优势。  相似文献   

12.
李德平  毛波  潘伟明  娄冰  李军  熊亮  张大保 《海南医学》2014,(18):2747-2749
目的 观察腰椎管狭窄症伴退变性Ⅰ度滑脱患者经半椎板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单枚Cage)+单侧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34例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症伴退变性Ⅰ度滑脱的患者,平均年龄(63.4±7)岁,平均病程(48±8)个月。病变平面:L4~520例、L5~S114例。均应用半椎板减压+椎间植骨+单侧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方法。采用北美脊柱外科协会的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术后3、12个月腰椎功能改善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术前、术后3、6、12个月随访时的腰痛及腿痛症状进行评分,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28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2个月,平均(26±5)个月。术后3、12个月功能改善优良率分别为89.3%、85.8%。术后功能3个月及1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腰腿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术后3、6、12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其中硬脊膜撕裂3例、神经根损伤1例、切口感染1例。随访12个月全部椎间植骨融合没有滑脱及内固定断裂发生。结论 腰椎管狭窄症伴退变性Ⅰ度滑脱患者,采用半椎板减压+椎间融合+单侧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椎板间隙扩大减压结合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探讨该术式较全椎板减压术的优势。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09年3月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5例,均应用经椎板间隙扩大减压结合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术后1天JOA评分改善率25%~100%,平均63.5%,3个月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34%~100%,平均72.3%,术后及随访时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提高(P0.05)。随访时X线平片,所有病例均无腰椎不稳征象,内置物无松动、断裂、变形。结论经椎板间隙扩大减压结合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是一种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能够减少全椎板切除减压带来的术后腰痛等问题;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背景]比较观察椎板切除术和多节段开窗术对腰椎管狭窄的治疗结果.[病例报告]对资料完整的69例腰椎管狭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接受椎板切除术者为35例,接受多节段开窗术者为34例,分别于术后1,5年进行JOA疗效评分及影像学观察.椎板切除术组术后1年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6%,多节段开窗术组为88%;椎板切除术组术后5年临床疗效优良率为69%,多节段开窗术组为8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术后1年X线检查均未见腰椎不稳,术后5年椎板切除术组6例出现腰椎不稳或I0腰椎滑脱.[讨论]椎板切除术和多节段开窗术治疗椎管狭窄的近期疗效均满意,而多节段开窗术远期疗效明显优于椎板切除术,且腰椎不稳及腰椎滑脱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解剖学方法探讨单侧入路双侧减压(ULBD)方法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可行性。方法:选取10具成人脊柱区标本,在尽可能地保护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前提下,对标本腰椎各节段进行ULBD手术,手术前后对腰椎各节段行CT扫描,测量上终板、间盘、下终板平面椎管面积、椎管前后径和左右横径。结果:手术后标本的上终板水平、间盘水平和下终板水平椎管纵径、横径及椎管面积均比手术前增大(P<0.01)。结论:在最大限度地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前提下,ULBD手术能够有效地进行腰椎管扩大,即完成神经减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试用异体半脱钙股骨片重建椎板,预防与减少全椎板切除后的并发症。方法:对18例节段性腰椎管狭窄症,其中10例合并椎间盘突出的病例行业全椎板切除,并用异体半脱钙骨片根据椎板切除范围(1~1.5个椎板)进行设计。H型覆盖,与上下椎板相连,并用缝线加以固定,同时紧密缝合两侧骶棘肌。结果:术后随访0.5~3年,15例患者恢复原来的工作和生活。症状体征基本消失。3例虽有轻度腰或腿痛,但比术前明显好转。无明显的排异反应。CT和MR显示腰椎管扩大,椎板无移位。脊髓无压迫。2年后异体椎板已完全被自体骨替代。结论:异体半脱钙骨是一种良好的重建材料,在节段性(1~1.5个)椎板重建中,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17.
RF椎弓根系统加后路减压融合治疗腰椎滑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RF椎弓根系统加后路减压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39例腰椎滑脱症患者经保守治疗无效后采用RF-Ⅱ椎弓根螺钉系统进行后路减压融合手术治疗,其中退变性腰椎滑脱22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17例,Ⅰ度滑脱12例,Ⅱ度滑脱18例,Ⅲ度滑脱9例。比较手术前后临床症状及X线片。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均超过6个月。退变性腰椎滑脱及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分别为81.8%和82.3%;脊柱活动改善率分别为86.4%和88.2%;腰背痛改善率分别为86.4%和88.2%;下肢疼痛改善率分别为90.9%和94.1%;椎体复位满意率分别为90.9%和88.2%。出现并发症共6例,其中术中并发症3例,发生率为7.7%;术后并发症3例,发生率为7.7%。结论RF椎弓根螺钉系统能使腰椎滑脱得到较为确实的复位和固定,脊柱融合率高,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李军  陈扬  徐勤 《广州医药》2012,43(6):29-31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减压椎弓根系统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1月_2011年1月,我院共行短节段减压椎弓根系统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患者36例,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45—82岁,平均年龄63岁,术后随访。结果本组病人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疗效评估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腰痛评分标准评价,优22例,良9例,中5例,差0例,优良率为86.1%。结论后路短节段减压椎弓根系统固定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9):84-88
目的 研究超声骨刀辅助通道下单侧开窗减压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18年6月~2019年6月本院诊治的32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分为采用超声骨刀辅助通道下单侧开窗减压治疗的超声骨刀组16例,采用电动磨钻辅助通道下单侧开窗减压治疗的传统减压组16例。统计有关手术观察指标:椎板减压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根据VAS(Visual analogue scale)和ODI(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评定手术效果,应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2例均获随访,两组患者椎板减压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患者均未出现神经根损伤、硬脊膜撕裂等相关并发症。两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骨刀组:术前与术后3 d 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13,P=0.001);术前与术后3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42,P=0.002);术后3 d与术后3月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2,P=0.452)。传统减压组:术前与术后3 d 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93,P=0.046);术前与术后3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607,P=0.020);术后3 d与术后3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13,P=0.200)。两组术后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骨刀组:术前与术后3 d OD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36,P=0.044);传统减压组:术前与术后3 d OD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83,P=0.009)。结论 超声骨刀辅助通道下单侧开窗减压术作为微创手术,创伤小、减压充分,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无需内固定,大大缩短手术时间,并且术中出血较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腰椎管狭窄常合并椎间盘突出较常见。根据临床特点将本组68例分为三种类型:(1)间歇性跛行型21例;(2)根性疼痛型42例;(3)间歇跛行-根性疼痛型5例。全部施行手术治疗,随访58例,平均访程22个月。优41例,良14例,无变化3例。本文对腰椎管狭窄与椎间盘并存者之病理、临床特征及诊治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