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扶阳气""存阴液"的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仲景《伤寒论》的理论来源于《内经》."扶阳气"包括了扶心阳、扶肝阳、扶脾阳以及扶肾阳;而"存阴液"在临床包括了三阳病固护胃阴、阳明腑实急下存阴、三阴病重在救助肾水.现代研究表明,阳气、阴液是人体的根本,"扶阳气""存阴液"可应用于多种危急重症及消耗性疾病的治疗,起到减轻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吴鞠通于《温病条辨》中最早提出“甘苦合化利小便”法,即甘寒养阴药配伍苦寒清热药治疗热灼阴伤之小便不利。本文对《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全面整理,探讨其作用机制及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3.
"戴阳"辨析     
在中医现代化的进程中,专业术语的规范越来越显得重要,而目前中医界对戴阳的认识,尚无确切的定义。如《中华医学大辞典》认为戴阳是“阳气上越而面赤也。《中医大辞典》则认为戴阳有两个含义:“戴阳,证名。指以面颧色淡红如妆,游移不定为特征,下真寒而上假热的危重病证。多因下元虚衰,真阳浮越所致……参之阴盛格阳条。亦可由阳气怫郁在表所致”。七版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则把戴阳等同于阴盛格阳,虚阳浮越,并把戴阳当作一个具体的证候:“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游移不定者,属戴阳证。是因久病肾阳虚衰,阴寒内盛,阴盛格阳,虚阳上越所致,属病重”。  相似文献   

4.
邢梦秋 《河北中医》2004,26(11):868-868
柴胡劫肝阴之说,元明之后,论者颇多。人们对此早有不同的看法。当前,肝病较多,柴胡在临床应用广泛,因而“柴胡劫肝阴”问题仍为人们关注。自从《神农本草经》而后。论柴胡功能综合有:长于和解,能引邪外出,升阳举陷,引药上行,疏肝解郁,理气而和血,祛邪以养正。在临床运用时能入和、汗、下、补、泻火、滋阴诸剂。  相似文献   

5.
肝气虚一证,《内经》中即有论述,但后世医家多强调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阴肝血常不足,肝气肝阳常有余,以致肝气虚较少被论及。当代医家对肝气虚证的论述不乏其人,如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中指出肝的虚证“应该包括气、血、阴、阳在内,即肝血虚、肝气虚、肝阴虚、肝阳虚四种”。张伯臾老中医指出:“临床中肝气虚、肝阳虚并不少见,在肝炎、肝硬化病例中尤多。”表明肝气虚正在日益受到重视。因此,对肝气虚证的诊治进行探讨,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试论《伤寒论》六经中的"亢害承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亢害承制"理论是《黄帝内经》中重要理论之一。运用"亢害承制"理论来研究《伤寒论》,可知三阴三阳存在"亢害承制"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揭示不仅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伤寒论》中的原文内涵,并有助于六经辨证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说"魂"话"魄"     
“魂”与“魄”虽皆可用以表示精神、神志等,但就本义而言,有“阴”与“阳”之分。中医学中与之相关的许多名词术语及理念,既发端于先民对“魂”、“魄”不同初始义的认识,又促进了其词义的外延。  相似文献   

8.
张其江 《河北中医》2007,29(6):524-524
《灵枢·大惑论》说:“夫卫气者,昼晶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意为卫气日间行于阳分,夜间行于阴分。故卫气行尽阳分而入阴分时人就要睡眠,行尽阴分而入阳分人就从睡梦中醒寤。故《内经》是从卫气的循行来解释人的睡眠的机制,日间卫气由里出表行于阳。故人觉醒;夜间卫气由表入里行于阴分,故人睡眠。  相似文献   

9.
陈贞民 《国医论坛》2004,19(1):45-46
“者”、“所”是两个很有代表性的文言虚词,在《医古文》中频频出现,并在不同的文言环境中,用法灵活、异同难分。笔者将其归类、比较,概括出用法规律,希望能对爱好古籍的读者有些许教益。  相似文献   

10.
“治求其属”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其谓:“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强调探求疾病的本质属性、疾病证候与治法之间的内在联系。笔者遵循“治求其属”的治疗法则,常收到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李会勤 《河南中医》2004,24(11):79-79
所谓“毒”者,物之能害人者是也。然而,祖国医学中“毒”的含义,远非止此。现就中药学中“毒”的含义,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徐祖传 《北京中医药》2007,26(8):530-531
"阳非有余,阴常不足"论,属明代医家张介宾首提.阴不能没有阳,无气便不能生形,阳不能没有阴,无形便不能载气,所以物生于阳而成于阴,故阴阳二气不能有所偏,不偏则气和而生,偏则气乖而死."阳非有余"论突出地反映在他所著的《大宝论》中.  相似文献   

13.
沈开金 《北京中医药》2006,25(6):351-352
《内经·疏五过论》曰:"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五中,决以明堂,审于终始,可以横行".其中"揆度阴阳,奇恒五中"一句,含义深刻,短短八字之中寓有中医基本核心理论.笔者不揣简陋,试作如下探析,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刘永红 《北京中医药》2006,25(3):184-185
《内经》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精血津液必得阳气外固方可周密,而阳气又必须得阴液充养方能外固;若阳气虚弱而失其固摄,阴精失去内藏而泄于外,出现渗漏不止,便是"漏液证".临床上如果对本病能抓住病机进行辨治,则会收到得心应手之效.  相似文献   

15.
对《伤寒论》"病发于阳,病发于阴"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病发于阳,病发于阴"的"阴"和"阳"应是代表两种不同体质类型,实为揭示不同体质类型对疾病发生、发展、传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张家山汉简《引书》全文多次出现"阴"字,其在文中不同处的含义不尽相同,可指身体阴面部位、五脏、前后二阴、阴邪外气等。以"阴"字为脉络,对《引书》中与"阴"相关的词语进行梳理,旨在厘清"阴"在原文不同位置和语境中的具体含义,探析其背后的中医医理。  相似文献   

17.
标本中气理论在《内经》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标本中气从化规律中存在着阴阳寒热属性相互对应的生化关系,也就是说阳明厥阴其标本与中气之间存在着阴阳寒热属性相互对应的生化关系。三阴三阳为六气之标,所谓阳明从中气而化,即“金从湿土之化”,厥阴从中气而化,即“木从相火之化”也。所以在生化关系上与其他四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周易》的两个哲学原理“一分为二”与“一分为三”是两个哲学命题,讨论的不是一个范畴的内容。“一分为三”《周易》称之为“三极之道”,是对时空的划分,是宇宙的生成论,研究的是事物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秩序;“一分为二”《周易》称之为“一阴一阳之为道”,是事物的属性论,是阴阳的对立统一。既不能把阴阳学说中的阴阳平衡作为“一分为三”的立论依据,也不能把事物的空间结构和时间过程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分割,二者不能混淆。“三阴三阳”是“一分为二”即“一阴一阳之为道”和“一分为三”即“三极之道”的有机结合,是“兼三才而两之…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中“心开窍于舌”的说法始于《内经》,其中对舌与心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后世也宗其说法,用于指导临床的诊断与治疗。《内经》认为,“心开窍于舌”对于生命活动、临床辨证尤其在治疗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月晴  王松耀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1):2841-2842
透热转气,最早见于《吴医汇讲》,书中收集了叶天士《温证论治》:“乍入营分,犹可透热,仍转气分而解”。王孟英将其辑载入《温热经纬》后,篇名为《叶香岩外感温热篇》,其文改为“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它是热传入营分的一种治疗方法,也是后世温病学家从事温病理论和临床研究所遵循的原则。至于“透热转气”的内涵,叶天士并未明确提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