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双心房 -右室起搏治疗阵发性快速心房纤颤 (慢 -快综合征 )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 :采用右心耳及冠状窦双根电极同步起搏左右心房以克服房间阻滞 ,减少因房间折返激动发生的阵发性心房纤颤 ,右室起搏以治疗病窦综合征伴慢 -快综合征。术后随访 8个月 ,观察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发作情况及心功能。结果 :双心房 -右室起搏 (起搏频率 70 - 80次 /min)明显减少阵发性房颤次数 ,心功能恢复 级。结论 :双心房 -右室起搏治疗慢 -快综合征具有一定可行性和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右室起博对心房纤颤长R-R间距后的VA(室性心律失常)治疗。方法:对1例冠心病、心房纤颤长R-R间距后的频发VA患者行VVI起搏器安置术,并比较起搏前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及VA发生情况。结果:本例患者行VVI起搏后,未出现PS(起搏综合征),分别以50bpm、60bpm、70bpm起搏在室,结果以60bpm起搏右室时,起搏后与起搏前相比,临床症状缓解,VA减少最显著。结论:右室起搏能减少或消除房颤长R-R间距后的VA发生,并且60bpm频率起搏右室可能是缓解症状,消除VA发生的较适频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房纤颤发生的原因之一——Bachmann束阻滞,以及心房纤颤连缀及蜕变成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原因及预防和治疗。方法:阵发性房颤的发作期、间歇期描记12导联心电图。根据Bachmann束阻滞所致房间阻滞的标准分析。结果:96例阵发性房颤中,由于Bachmann束阻滞所致5例,占5.2%。结论:Bachmann束阻滞是造成心房纤颤的原因,双心房同步起搏可有效的预防房颤的发生。心房纤颤并非良性心律失常,应及早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慢快综合征患者心脏起搏器类型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评价起搏器治疗慢快综合征的疗效,积累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时起搏器选择的经验。方法 对35例慢快综合征患者分组进行单腔VVI、AAI和双腔DDD起搏器治疗,并在植入起搏器后1年内进行随访。结果 接受DDD和AAI起搏器的患者,房颤的发作情况均大为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如心悸、胸闷、头晕、乏力、气促等,在植入AAI和DDD起搏器后半年内全部消失。而植VVI的患者,症状虽然有改善,但不及另外两组。所有病例在1年内,起搏阈值均无明显的改变及组间差异。结论 对于合并阵发性房颤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患者,应积极选用AAI及DDD起搏器治疗,选用AM起搏器的病例应具备:①阵发性房颤发作频度每周不超过2次;②持续时间不超过2h;③多能自行恢复窦性心律;④房颤发作心室率≥80次/min。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心房起搏与心室起搏对病窦综合征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远期临床效果。方法 :从1990年 5月~ 2 0 0 3年 7月应用心房起搏治疗和预防房颤 5 9例 ,并建立对照组为植入心室起搏组 4 2例 ,两组性别比例 ,年龄 ,病程及合并基础心脏病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心房起搏组房颤及慢性房颤发生率低于心室起搏组 ,单心房起搏预防房颤效果肯定 ,房颤的发生率较术前下降 39% ,与心室起搏相比房颤发生率显著下降 (P <0 . 0 1) ,并具有显著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心房起搏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心力衰竭及死亡率均低于心室起搏组。心房起搏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心室起搏组。结论 :永久性心房起搏能有效预防和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人房颤的发生 ,改善临床症状 ,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避免心力衰竭的加重 ,减少死亡率 ,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对17例生理性起搏器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及随访观察。;在手术后3-45个月经随访未发现起搏器综合征;无1例再发心房纤颤,除1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死于急性左心衰外,其余16例患者心功能均较以前有明显改善,平均提高1-2级。生理性起搏的优点就是可维持正常的房室收缩顺序和心室激动顺序,保持较高的心排血量,避免了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心房起搏与心室起搏对病窦综合征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远期临床效果。方法:从1990年5月~2004年12月应用心房起搏治疗和预防房颤89例。其中(AAI)起搏器组44例,(DDD)起搏器组45例,合并房颤41例,术前房颤发生率46.1%,男性50例、女性41例,年龄63.9±8.64(18~84)岁。置入后即刻实施连续超速抑制频率心房起搏,使用高于基础心率15~20次/min频率起搏,多数设置在70~75次/min之间,随访中根据临床症状及心功能变化随时进行调整,并建立对照组为植入心室起搏组(VVl)46例,合并房颤18例,房颤发生率39.1%,男性31例、女性15例,年龄64.6±9.12(36~81)岁。两组年龄、病程及合并基础心脏病无统计学差异。结果:心房起搏组房颤及慢性房颤发生率较低。术后心房起搏组房颤发生率10.1%(9例),心室起搏组术后阵发性房颤45.7%(21例),单心房起搏预防房颤效果肯定,房颤的发生率较术前下降36%,与心室起搏相比房颤发生率显著下降(P=0.01),并具有显著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心房起搏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0,心力衰竭2.2%(2例)及死亡率2.2%(2例),均低于心室起搏组分别为10.8%(5例)、26.1%(12例)和13.0%(6例)。心房起搏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心室起搏组,表现为心律失常减少,尤其房颤发生明显下降,使用药物减少或停用所有药物;运动量与同年龄组相比保持正常,参加部分体育活动,生活能完全自理;部分患者每年均外出观光旅游,能胜任乘机、乘车等旅途颠簸和疲劳。结论:本研究经长期临床随访观察得出:永久性心房起搏能有效预防和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人房颤的发生,改善临床症状,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避免心力衰竭的加重,减少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心房起搏对心房电生理学特性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房颤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39例不伴器质性心脏病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病人,于射频消融成功后给予心房起搏(RAA起搏,DCS起搏和双心房起搏),分别测定不同起搏状况下RAA处的心房有效不应期(ERP)和心房传导时间(RAA-His,RAA-DCS)。结果:DCS和双心房起搏后,RAA起搏相比较,RAA处的心房传导时间明显缩短,ERP显延长(P<0.01);且DCS起搏与双心房起搏相比,前对心房传导时间和ER的影响更为显。14例阵发性房颤病人(包括既往有阵发性房颤病史和起搏过程中诱发房颤的思)与25例非阵发性房颤病人相比,前RAA起搏时的心房传导时间较长,ERP较短(P<0.05)。结论:DCS起搏和双心房起搏可改变心房的电生理学特性,缩短心房传导时间,延长ERP,其中尤以DCS起搏的改变最为显。心房起搏对心房电生理学特性的改变可能是其治疗和预防房颤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9.
心房起搏治疗阵发性房颤疗效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院自 1997年开始采用心房起搏治疗阵发性房颤 ,共完成 2 2例 ,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与临床资料  2 2例患者 ,男性 2 0例 ,女性 2例 ,年龄 45~ 80 (平均 5 8 4± 8 3 )岁。共分为三组 :I组 :慢快综合征共 11例 ,动态心电图结果 :平均心率 3 8~ 5 7次 /分 ,R R间期 >2 0秒者 0~ 811次 /2 4小时 ,阵发性房颤 1~ 2 5次 /2 4小时。Ⅱ组 :迷走神经介导性房颤 8例 ,平均心率 5 2~ 68次 /分 ,房颤多在夜间及餐后发作 ,每月发作 5~ 40次 ,口服抗心律失常药无效。Ⅲ组 :病窦综合征伴房间传导阻滞 3例 ,动态心电图示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心房起搏对心房电生理学特性的影响 ,探讨其治疗房颤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3 9例不伴器质性心脏病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病人 ,男 2 3例 ,女 16例 ,平均年龄 7.8± 12 .4岁 ,其中 5例有阵发性房颤病史。于射频消融成功后给予心房起搏 (RAA起搏 ,DCS起搏和双心房起搏 ) ,分别测定不同起搏状况下RAA处的心房有效不应期 (ERP)和心房传导时间 (RAA -His,RAA -DCS)。结果 DCS和双心房起搏后 ,与RAA起搏相比较 ,RAA处的心房传导时间明显缩短 ,ERP显著延长 (P <0 .0 1) ;且DCS起搏与双心房起搏相比 ,前者对心房传导时间和ERP的影响更为显著。 14例阵发性房颤病人 (包括既往有阵发性房颤病史和起搏过程中诱发房颤的患者 )与 2 5例非阵发性房颤病人相比 ,前者RAA起搏时的心房传导时间较长 ,ERP较短 (P <0 .0 5 )。DCS和双心房起搏可显著减轻阵发性房颤病人的心房传导延迟 ,延长ERP(P <0 .0 1)。结论 DCS起搏和双心房起搏可改变心房的电生理学特性 ,缩短心房传导时间 ,延长ERP ,其中尤以DCS起搏的改变最为显著。心房起搏对心房电生理学特性的改变可能是其治疗和预防房颤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1.
景艳莉  杨真勇 《中国医药导报》2010,7(24):142-142,145
目的:探讨老年人心房纤颤的病因诊断和药物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56例老年人心房纤颤的特点,明确病因后行药物治疗。结果:据调查心房纤颤以冠心病居首位占69.8%,阵发性房颤占48.2%,持久性房颤占51.8%。结论:治疗时注意对因和对症的兼治,联合用药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正常QRS患者在长期频率适应性起搏时是否会导致右室起搏比例增多进而引起房颤增加和心功能损害。方法163例行双腔起搏器治疗的患者被随机分为DDD起搏组及DDDR起搏组;DDDR组再分为3个亚组:右室起搏(VP)组;经房室结传导组;部分右室起搏组。所有患者随访2年,比较各组心力衰竭和房颤的发生率。结果亚组分析显示在部分右室起搏组中的心力衰竭、房颤发生率及VP%于DDDR组较高(P〈0.05)。结论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可能会在部分患者中通过右室起搏比例增多而损害心功能,对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患者通过各种方式减少右室起搏比例对防范此种不良趋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房程序起搏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有效性。方法:对9例阵发性房颤患者置入Vitatron Selection900E(AF2.0)型起搏器,采用自身交叉对照试验,将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1月作普通双腔起搏作为空白对照,术后第2月起根据患者房颤发作不同特点打开相应房颤起搏治疗模式。并记录阵发性房颤事件数、总数、总持续时间及房颤负荷。结果:比较患者术后1月与术后第2、3月的阵发性房颤事件数(10.21±6.37 vs 7.53±4.83)、房颤阵发总数(114.52±97.65vs 86.56±52.17)、房颤总持续时间(5.77±3.62 vs 4.13±2.35)、房颤负荷(24.36%±15.23%vs 18.21%±11.57%)均降低(P均<0.05)。结论:心房程序起搏能够减少阵发性房颤事件的发生,降低房颤负荷,有望成为阵发性房颤药物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4.
胺碘酮治疗预激综合征并发房颤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静脉用胺碘酮注射液治疗预激综合征并发快速性心房纤颤的疗效。方法:29例顽固性心房纤颤患者,静脉应用胺碘酮,观察治疗前后心率、血压、心功能变化。结果:29例复律成功24例(82.8%),平均复律时间为6.2h,未复律者5例(17.2%),但心室率显著降低,疗效满意,未见严重毒副反应。结论:静脉用胺碘酮治疗预激综合征并发快速房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心房起搏(AAI)既符合生理性又经济价廉,但有发生传导阻滞及心房纤颤的风险,颇受争议。为探讨AM的实用性及安全性,对我院1998年1月~2003年9月安装AAI的病窦综合征(SSS)患者进行了随访,现将一些情况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老年人心房纤颤(AF)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抗凝治疗的情况.方法:对我院近5年180例老年人心房纤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老年人心房纤颤患者中,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的发生率分别为11.2%、17.5%、71.3%,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病因(56.67%),冠心病次之(47.22%),其他还包括老年性瓣膜病(23.89%),甲状腺功能亢进(6.11%).永久性房颤与阵发性房颤相比有较大的左房内径(P<0.01)和较低的左室射血分数(P<0.01),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65.00%,华法令应用率为4.44%.结论:老年人心房纤颤的常见病因是高血压病,血栓栓塞是老年人房颤的重要并发症,抗凝治疗的重要性应得到临床医生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美托洛尔治疗心房纤颤临床疗效。方法我科确定心房纤颤住院患者82例随机分组,均给予常规抗凝、扩血管、抗心律失常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加用美托洛尔,剂量50-100 mg/d,口服,1-2次/d,长期维持剂量。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左心房前后径变化,阵发性心房纤颤复发或转为持续性心房纤颤情况。结果治疗组房颤再发率转为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的发生率为9.5%,对照组为27.5%,(χ^2=3.9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心房纤颤左心房前后径(34.1±4.2)mm,对照组(37.4±4.3)mm,t值为3.51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美托洛尔治疗心房纤颤是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起搏治疗对阵发性房颤的预防作用,并针对房颤不同的发作特点,选择理想的起搏模式.方法:3例阵发性房颤、病窦慢-快综合征患者,男性2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50岁,2例安装Vitatron Selection 900E、1例安装Pacesetter Integrity 5346抗房颤起搏器.房颤由多个房性早搏诱发者采用房早后反应(post PAC response,PPR)及房早抑制(PAC supression,PS)两种起搏模式,房颤由单个房早触发者采用起搏调控(pace conditioning,PC)或动态心房超速抑制(dynamic atrial overdrive,DAO)模式.术后随访3~5个月,比较抗房颤起搏治疗前后房颤负荷、房颤发作频率、房性早搏的变化.结果:抗房颤起搏治疗后1例患者房颤负荷(h/d)、发作频率(episodes/d)、房性早搏(beats/d)明显降低(0.06 vs 0.29、2.15 vs 11.28、1 340 vs 4 700);1例患者改善不明显(1.18 vs 0.76、1.48 vs 4.59、1 688 vs 1 206);1例采用DAO起搏患者3项指标均有增加,联用胺碘酮后明显降低(0.04 vs 2.48、0.12 vs 30.66、780 vs 8 446).结论:部分病窦慢-快综合征采用抗房颤起搏治疗,不仅有效治疗缓慢心律失常,还能预防房颤发作.单纯抗房颤起搏效果不佳时联合抗心律失常药物也可有效降低房颤负荷,缓解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报道家兔快速心房起搏心房纤颤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取家兔25只,采用外科穿刺技术置入电极,X线透视定位,测定右心房起搏阈值,利用高频起搏器进行心房刺激起搏,600次/m in,时间3~12 h,分别取起搏后0、3、6和12 h的右心耳组织观察超微结构改变。结果:20只家兔完成实验。起搏前所有家兔均未诱发出非持续性心房纤颤。在起搏6 h组有2只发生非持续性心房纤颤,起搏12 h组有4只发生非持续性心房纤颤。全组中共有6只经程序性刺激诱发出非持续性心房纤颤,其平均持续时间为(25±8)m in。透射电镜观察心房肌组织,结果发现,在快速起搏3 h时就出现了超微结构改变,在12 h时,心房肌细胞出现线粒体、肌浆网和核膜结构的病变加重,间接提示细胞内钙离子超载。结论:家兔快速心房起搏心房纤颤模型建立简单,心房纤颤诱发率高,重复性好。快速心房起搏可导致细胞内钙离子超载。  相似文献   

20.
厄贝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心房纤颤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学增 《中外医疗》2011,30(5):109-109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心房纤颤临床疗效。方法把120例心房纤颤病人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厄贝沙坦组各60例,2组均给予抗凝、扩血管及洋地黄类药物等治疗,厄贝沙坦组加厄贝沙坦及美托洛尔口服,连用半年。观察2组病人治疗前后左心房前后径变化,阵发性心房纤颤复发或转为持续性心房纤颤以及持续性心房纤颤转为窦性心律的情况。结果厄贝沙坦组左房前后径明显变小,阵发性心房纤颤复发或转为持续性心房纤颤较对照组减少,持续性心房纤颤转为窦性心律较对照组明显增多。结论厄贝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心房纤颤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