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晖 《山东医药》2008,48(4):61-62
将86例心脏病患者分为永久性房颤(AF)组和窦性心律(SR)组,SR组AF组用氯沙坦治疗;采用放免法、发光法及超声检测两组的血浆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血清脑钠素(BNP)及平均左心房内径(LAD).结果AF组血BNP、PRA、AngⅡ、ALD水平及LAD均高于SR组(P<0.05),其血BNP与LAD、AngⅡ水平明显相关(P<0.05);与治疗前相比,其治疗后血BNP及LAD降低,PRA、AngⅡ升高(P均<0.05).提示AF患者血BNP升高可能与心房重构有关,氯沙坦可能通过干预AF的心房重构,降低BNP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清心房利钠肽(BNP)水平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慢性心衰合并房颤患者74例,其中合并阵发性房颤35例(A组)、慢性房颤39例(B组);同时选择慢性心衰窦性心律患者36例作为对照(C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BNP水平,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房前后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用逐步回归法分析影响血清BNP水平的因素.结果 随着心功能NYHA分级的增加,各组血清BNP水平逐渐升高(P均<0.05),A、B组血清BNP水平均高于相同心功能级别的C组(P均<0.05);三组间LVEF、LAD比较,P均<0.05.年龄、LAD和LVDD是慢性心衰合并房颤患者血清BNP升高的独立预测因素(P均<0.05).结论 心衰合并房颤患者血清BNP水平升高,其可作为心衰合并房颤病情及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心力衰竭患者心房纤颤与血浆脑钠肽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心房纤颤(房颤)与血脑钠肽(BNP)水平的关系。方法 9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心力衰竭住院患者按是否存在房颤分为:房颤组(n=50)和对照组(n=40),对两组患者的血BNP水平进行测定。结果不同级别心功能合并房颤组患者血浆BNP水平均高于窦性心律组(P0.05)。结论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BNP水平比窦性心律患者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纤颤病人的相关因素和临床特征。方法将66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纤颤病人作为心房纤颤组,56例慢性心力衰竭窦性心律病人作为窦性心律组。比较两组心房钠尿肽(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左心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参数。结果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纤颤组病人BNP水平、hs-CRP水平均高于窦性心律组病人,心房纤颤组病人的左房径大于窦性心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房纤颤组病人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窦性心律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大于窦性心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纤颤与体液、心脏结构、血流动力学、炎性反应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左心房内径(LAD)、尿酸(UA)水平与心房纤颤(房颤,AF)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1月~6月于深圳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AF患者239例作为病例组,同期住院的窦性心律且无AF史的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病历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超声诊断仪测量左室收缩末期的左心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F的危险因素。结果病例组患者TC、TG、LEVF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UA、LA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UA、LAD是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阵发性AF患者和持续性AF患者UA水平和LA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持续性AF患者UA水平和LAD高于阵发性AF患者(P0.05)。结论 LAD与血清UA水平是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可能与房颤的进展相关,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脑钠素(BNP)、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变化及氯沙坦的治疗价值。方法:入选患者分为阵发性房颤组(房颤组)40例,窦性心律组(对照组)40例。房颤组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又分为2亚组,A亚组服用胺碘酮及氯沙坦,B亚组单纯服用胺碘酮;对照组患者行原发病治疗。分别检测房颤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及房颤组的A、B亚组治疗后24个月的血浆肾素(PRA)、AngⅡ、BNP水平及平均左心房内径(LAD),进行对照分析。结果:①房颤组BNP、PRA、AngⅡ水平及LAD较对照组增加(P<0.05);②房颤组血BNP水平与LAD、AngⅡ浓度明显相关(r分别为0.362,0.294,P<0.05)。③房颤组治疗后A亚组较B亚组BNP水平降低(P<0.05),PRA、AngⅡ水平升高(P<0.05)。④氯沙坦干预能提高窦律维持率(P<0.05),可降低47%的房颤复发危险(RR=0.45,95%CI0.260~0.749,P<0.05)。结论:阵发性房颤患者BNP水平的升高可能与心房重构有关,氯沙坦可通过干预房颤的心房重构降低BNP水平并降低阵发性房颤的复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心房纤颤(房颤)对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美国博适-Triag干式快速定量(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诊断仪床旁测定86例心功能正常房颤患者及3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窦性心律患者BNP水平.对房颤患者进行药物复律,测定复律前后血浆BNP水平.结果 房颤患者BNP水平显著高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窦性心律患者(P<0.01).房颤组中,复律成功组复律后的BNP水平显著下降(P<0.01);复律成功组复律前BNP水平明显低于未复律成功组(P<0.01).结论 房颤是影响BNP分泌的重要因素,BNP水平是预测房颤复律效果的重要指标,复律后BNP水平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分型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及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入选179例CHF患者,按房颤发作持续时间和心电图诊断分为永久性房颤组(n =61)、阵发性房颤组(n=48)和窦性心律组(n=70).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受试者血清NT-ProBNP水平;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患者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永久性房颤组血清NT-ProBNP水平高于阵发性房颤组和窦性心律组(P均<0.01);阵发性房颤血清NT-ProBNP水平高于窦性心律组(P<0.01).永久性房颤组LAD、LVEDD均高于阵发性房颤组和窦性心律组(P均<0.01),LVEF低于阵发性房颤组和窦性心律组(P均<0.01);阵发性房颤组LAD、LVEDD均高于窦性心律组(P均<0.01),LVEF低于窦性心律组(P<0.05).结论 房颤可显著增高CHF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永久性房颤对血清NT-ProBNP水平的影响较阵发性房颤更明显,且CHF时房颤的发生与左心室重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的变化进行观察。方法选择本院心内科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发生心房纤颤的16例患者作为A组,22例窦性心律患者作为B组,再将A组患者分为阵发性房颤(n=10)和持续性房颤组(n=6),对三组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进行检测,并给予比较。结果随着NYHA心功能分级的不断升高,三组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升高,且持续性房颤组高于阵发性房颤组,所出现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呈现显著升高现象,其水平升高程度与心功能呈反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关系。方法观察36例有PAF的老年高血压患者(A组)的血浆BNP水平、左房内径(LA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36例无PAF病史的高血压患者(B组)进行比较;并在有PAF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中,观察了19例患者在窦性心律时和房颤发作期的血浆BNP水平对照,以及5例患者在房颤发作前、中、后的血浆BNP水平对照。结果有PAF病史者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无PAF病史者[(69.99±55.18)ng/dl比(32.21±22.80)ng/dl,P<0.01]、LVEF显著低于无PAF病史者[(61.48±8.87)%比(67.66±5.06)%,P<0.05],2组左房内径无差异。此外,19例PAF者房颤发作时的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窦性心律时[(132.45±46.68)ng/dl比(62.72±38.40)ng/dl,P<0.01],5例PAF者房颤发作时的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房颤发作前及房颤中止后的BNP水平[(143.56±57.68)ng/dl比(79.68±27.08)ng/dl及(143.56±57.68)ng/dl比(95.88±38.39)ng/dl,P均<0.05]。结论PAF发作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的BNP释放。窦性心律时血浆BNP水平可能用于预测老年高血压患者PAF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尚晓斌  黄学成 《内科》2008,3(4):521-523
目的探讨血浆B型利钠肽(BNP)水平和内皮素-1水平在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55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和34例窦性心律患者,检测其血浆BNP与ET-1浓度、NYHA分级及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结果(1)心房颤动组血浆BNP、ET-1水平显著高于窦性心律组,同时在相同NYHA亚组和相同LVEDD亚组的比较中,心房颤动组BNP、ET-1水平在心功能Ⅱ级与Ⅲ亚组中显著高于窦性心律组;(2)两组血浆BNP、ET-1水平随心功能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3)两组血浆BNP、ET-1水平在LVEDD≥60mm亚组均显著高于LVEDD〈60mm亚组,在LVEDD相同亚组的对比中,两组BNP与ET-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直线相关性分析显示,两组患者血浆BNP、ET-1水平与NYHA和LVEDD均呈正相关(均P〈0.01)。结论房颤患者BNP和ET-1分泌增加,且心衰程度越重,血浆BNP、ET-1浓度越高。另外,随着LVEDD的增大,血浆BNP、ET-1水平升高越明显,相关分析显示血浆BNP、ET-1水平随着心衰程度加重及左心室内径扩大而上升。  相似文献   

12.
郭长磊  李红军 《山东医药》2010,50(49):47-48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在心力衰竭(心衰)合并房颤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100例心衰患者按是否存在房颤分为房颤组、窦性心律组。分别检测两组血浆BNP、NYHA分级以及左房、左室舒张末内径。结果①房颤组血浆BNP浓度高于窦性心律组,在相同的NYHA心功能分级亚组中,房颤组BNP水平在心功能Ⅱ级与Ⅲ组中显著高于窦性心律组。②心衰合并房颤患者血浆BNP水平与患者年龄(r=0.794,P〈0.01)、房颤持续时间(r=0.698,P〈0.01)、左心房大小(r=0.739,P〈0.01)、左室大小(r=0.839,P〈0.01)呈正相关。结论心衰合并房颤患者BNP水平明显高,且与年龄、房颤持续时间、左房、左室内径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射血分数保留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及超声特点。方法连续入选2013年3月~2016年5月于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186例,分为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 EF)组和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组(HFrEF组)。两组受试者均进行一般资料采集、实验室检测及超声检查。结果 1HFp EF组血浆NT-pro BNP水平低于HFrEF组(P0.05)、总胆固醇水平高于HFrEF组(P0.05)。2HFp EF组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二尖瓣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晚期最大血流速度(E/A)小于HFrEF组(P均0.05),室间隔厚度(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射血分数(LVEF)大于HFrEF组(P均0.05)。3HFp EF组血浆NT-pro BNP水平与HYHA分级、LVEDD、LAD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16、0.307、0.253(P均0.05);与LVEF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97(P0.05)。结论 NT-pro BNP及超声指标与HFp EF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二者联合应用能够为HFp EF的诊断及病情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AF)患者心房组织中脑钠肽(BNP)的表达,探讨其在心房纤维化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对房颤发生、维持的作用,为慢性房颤患者心房纤维化及心房结构重构的临床防治提供新靶点.方法 取32例风湿性心脏病行外科换瓣手术患者左心房组织,分为A组:永久性房颤组(permanent AF组)16例,B组: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组(paroxysmal or persistent AF组)10例,C组:窦性心律组(sinus rhythm组)6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测BNP在组织中的表达并计算其灰度值;心肌胶原染色采用VG染色,光镜下观察组织纤维化程度,并计算胶原容积积分(CVF).结果 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BNP在左心房组织表达明显增多(P<0.05),BNP与CVF呈正相关.结论 BNP参与了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心房纤维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7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缬沙坦治疗组与氨氯地平对照组,比较两组用药6个月后血压、房颤发作情况、心电图P波时限(PWD)以及左房内径(LAD)、容积(LAV)、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血压均达到目标水平,且无差异。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维持窦性心律比例更高(82.8%vs53.1%,P<0.05);PWD、LAD、LAV、血浆BNP水平下降更明显(P均<0.05)。PWD与LAD、LAV呈正相关。结论缬沙坦有益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维持窦性心律,并可以改善左房结构重构和电重构。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无器质性心脏疾患的房颤(AF)患者血浆B型钠利尿肽(BNP)水平。方法连续测定61例AF患者和61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受试者的血浆BNP水平。结果AF组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左房内径和AF病程是血浆BNP升高的独立预测因素(P〈0.01)。结论阵发性孤立性AF患者BNP水平升高,其升高与AF直接相关但并非由左室功能障碍所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外周血中造血祖细胞(HPCs)及血浆心钠素(ANP)、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的改变及其意义. 方法 永久性房颤患者30例(永久性房颤组),阵发性房颤患者28例(阵发性房颤组),窦性心律心脏病患者30例(窦性心律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所有患者外周血CD34抗原阳性(CD34+)HPCs水平,放射免疫法测定其血浆中ANP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其血浆SDF-1α水平.分别于每组中随机抽取10例患者,分离外周血HPCs并进行细胞培养,应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法检测培养后HPCs的ANP表达. 结果 (1)永久性房颤组外周血CD34+HPCs水平明显高于阵发性房颤组(P<0.05)及窦性心律组(P<0.05);阵发性房颤组外周血CD34+HPCs水平与窦性心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永久性房颤组血浆ANP水平和SDF-1α水平均明显高于阵发性房颤组及窦性心律组(均为P<0.05);阵发性房颤组血浆ANP及SDF-1α水平与窦性心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血浆ANP及SDF-1α与外周血CD34+HPCs均有明显正相关(r=0.783,P<0.01;r=0.427,P<0.01).(4)外周血HPCs经过3 d的培养,永久性房颤组外周血中部分HPCs有ANP表达,而阵发性房颤组及窦性心律对照组HPCs无ANP表达. 结论 永久性房颤患者外周血CD34+HPCs升高,血浆ANP及SDF-1α水平也相应增高,并且其外周血HPCs具有向心房肌细胞分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环肺静脉消融(CPVI)联合连续心房碎裂电位(CFAE)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入选64例经药物治疗无效且有症状的持续性心房颤动(PeAF)患者,CPVI后分为转复窦性心律(A 组)及未转复窦性心律组(B 组),未转复窦性心律患者行左心房连续CFAE(CFE-mean≤70ms)标测与消融后,分为转复窦性心律组(B1 组)与未转复窦性心律组(B2 组).两者终点分别为消除所有肺静脉电位与连续CFAE 或转复窦性心律.结果 A 组年龄、术前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手术前后心房颤动周长(AFCL)明显高于B 组(P<0.05).B1 组术前LAD、LVEDD 及手术前后AFCL 明显高于B2 组(P<0.05).A 组15 例(23%)与B1组21 例(45%)直接转复为窦性心律,B1组患者中3 例(6%)二尖瓣峡部依赖与2 例(4%)三尖瓣峡部依赖心房扑动经线性消融后转为窦性心律,1 例(2%)二尖瓣环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患者消融后转为窦性心律,28 例(57%)维持心房颤动患者行体外直流电复律成功.随访(5.8±2.3)个月,36 例(56%)维持窦性心律,A 组发生3 例(20%)快速性房性心动过速,明显低于B 组25例患者(51%,P<0.01).B1组发生快速性房性心动过速,低于B2组患者(33%、64%,P<0.01).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CPVI 联合连续CFAE 指导持续性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术有效安全,CPVI及CFAE消融对于心房电解剖重构程度较低患者的消融效果可能更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 C反应蛋白(CRP)与冠心病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3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30例,冠心病窦性心律患者30例。对照组(30例)为同期就诊于我院的非冠心病及房颤患者。测定各组患者CRP、左房前后径(LAD)水平。结果冠心病合并房颤组、冠心病窦性心律组CRP、LA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且冠心病合并房颤组高于冠心病窦性心律组(P〈0.05)。结论 CRP水平升高可能参与了冠心病患者发生房颤的过程,提示炎症可能具有促进冠心病患者发生房颤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参与心房结构重构实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对缺血性心肌病合并持续性心房纤颤(房颤)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心肌病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71例,均按其条件限制及意愿非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5例和支架植入术组3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冠心病二级预防及抗心力衰竭治疗,并均于复律后口服胺碘酮;支架植入术组在此基础上行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12个月时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内径(LAD)及窦性心律维持率。结果随访6个月支架植入术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91.7%(29/35),常规治疗组为82.9%(33/36);随访12个月支架植入术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86.1%(26/35),常规治疗组为74.3%(31/36),随访6、12个月时支架植入术组窦性心率维持率均高于常规治疗(P0.05)。随访12个月时,支架植入术组LAD、LVEDD及LVESD均小于常规治疗组,LVEF大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能更有效地改善缺血性心肌病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左心功能,缩小左心房内径,提高窦性心律维持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