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与心房颤动(AF)导管射频消融(RFCA)术后复发的相关性及其机制。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RFCA的AF患者156例,男性97例,平均年龄(62.2±9.1)岁,其中阵发性AF(PAF)患者135例(86.5%),持续性AF患者21例(13.5%)。术后随访,并对可能影响AF患者术后复发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FT4对AF患者RFCA术后复发的影响。结果 156例AF患者中,复发50例(32.1%),其中PAF组复发39例(28.9%),持续性AF组复发11例(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05,P=0.032)。以FT4四分位数进行分组,从低水平组到高水平组的复发率分别为12.8%、22.5%、36.8%和56.4%(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T4是AF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28,95%CI:1.106~1.594,P=0.002),并且较高的FT4水平会增加AF的复发率(OR=5.030,95%CI:1.450~17.446,P=0.01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FT4对RFCA术后AF复发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AUC=0.707,95%CI:0.622~0.792,P<0.001,敏感度72.0%,特异度61.3%。结论较高的FT4水平会增加AF患者RFCA术后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导管射频消融(RFCA)和冷冻球囊消融(CBA)对心房颤动(AF)行肺静脉电隔离(PVI)后早期复发(ERAF)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1月于郑州人民医院心内科就诊的AF患者86例,其中男性58例(67.4%),平均年龄52~73(61.7±9.8)岁,阵发性房颤(PAF)76例(88.4%)。所有患者均接受PVI术治疗AF。根据手术方法分成两组,每组各43例,RFCA组平均年龄54~73(63.4±9.2)岁,男性28例(65.1%),CBA组平均年龄52~71(60.1±10.2)岁,男性30例(69.8%)。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对两组复发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90 d随访,共24例患者(27.9%)复发,其中RFCA组11例(25.6%),CBA组13例(30.2%),Kaplan-Meier生存分析得出两组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Log-Rank:P=0.758)。Cox多因素分析表明,左房内径(LAD,P=0.017)和持续性房颤(PeAF,P=0.019)是CBA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LAD是RFCA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3)。结论两组手术方法术后早期复发率无显著差异。LAD是RFCA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LAD和PeAF是CBA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导管射频消融术对特发性心房颤动(AF)患者左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2007年10月至2009年11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成功行射频消融术后未复发的特发性AF患者28例。包括持续性AF组(SAF)13例,阵发性AF组(PAF)15例。于术前、术后1个月、半年、1年时随访超声心动图检查,分别测量二尖瓣血流频谱、左心房射血力(LAEF)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同时行生存质量问卷调查。结果射频消融术成功治疗AF后,3例SAF组患者二尖瓣血流频谱A峰未出现,其余A峰流速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术后半年PAF组患者LAEF基本恢复正常(P<0.05),术后1年SAF组患者LAEF有所升高,但和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组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增加[SAF组(55.79±8.96)%对(48.13±5.18)%,P<0.05;PAF组(64.59±7.41)%对(51.09±5.63)%,P<0.01];各组总生存质量评分显著改善(P<0.05);PAF患者左心功能较SAF组恢复更为明显(P<0.05)。结论射频消融术后PAF患者左心功能恢复较SAF更加显著及迅速,预后更好,提示SAF患者射频消融术后须长期随访及相应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冷冻球囊消融术(CBA)和射频消融术(RFCA)对心房颤动病人的近远期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2月—2017年7月药物治疗失败行射频消融治疗的心房颤动病人108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CBA组与RFCA组,每组54例。比较两组肺静脉隔离(PVI)成功率、术后复发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心功能。结果 CBA组PVI成功率为100.0%(54/54),RFCA组成功率为98.1%(53/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BA组手术和消融时间分别为(13.63±2.17)min和(8.25±1.13)min,均显著低于RFCA组的(15.82±2.64)min和(10.32±1.64)min(P0.05或P0.01)。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FCA组术后12个月复发率为41.5%(22/53),显著高于CBA组的25.9%(14/54)(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CBA组LVEF均显著高于RFCA组,LVDd、LVDs均显著低于RFCA组(P0.05或P0.01)。结论冷冻球囊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PVI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射频消融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冷冻球囊消融术后12个月心房颤动复发率显著低于射频消融术,冷冻球囊消融术对心房颤动病人的心功能改善作用也优于射频消融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心房颤动(AF)射频消融(RFCA)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选取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AF患者129例,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校正影响RFCA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评估NLR对AF术后复发的影响,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NLR对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经过平均15个月的随访后,共40例(31.0%)复发,其中阵发性AF复发25例(24.8%),持续性AF复发15例(5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以NLR的四分位数进行分组,从低到高的复发率分别为5(15.6%)、8(24.2%)、9(28.1%)、18(56.3%),存在显著差异(P=0.00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示,女性、左房内径(LAD)、持续性AF和NLR是AF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将NLR以四分位数纳入Cox回归分析进一步证实,高水平NLR会增加术后复发的可能(HR=3.917,95%CI:1.363~11.257,P=0.011)。ROC曲线评估NLR对AF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所有AF患者中AUC为0.701(95%CI:0.597~0.805,P0.001),阵发性AF患者中AUC为0.675(95%CI:0.543~0.806,P=0.009),持续性AF患者中AUC为0.80(95%CI:0.625~0.975,P=0.007)。结论高水平NLR与AF行RFCA术后复发相关,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PAF)伴快-慢综合征(TB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RFCA治疗的PAF患者118例,依据术前24h动态心电图(Holter)结果分为3组:PAF伴TBS为第1组(16例);PAF伴窦房结功能不良(SND)但不伴TBS为第2组(12例);单纯PAF为第3组(90例)。比较术后各组的房颤(AF)复发率、起搏器(PM)植入率、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Holter中的最长RR间期(MRRI)值。结果:平均随访12个月,第1组的AF复发率和PM植入率与第3组无差异(P0.05);第2组在AF复发率和PM植入率上均显著高于第1组(P0.05)和第3组(P0.05)。第1组术前的MRRI(MRRI0)显著高于第2、3组(P0.05);第1组术后3个月的MRRI(MRRI3)与第3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AF伴TBS患者,无论是否合并SND,均可选择行RFCA;而PAF伴SND,但不伴TBS的患者,应首选PM植入加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前患者血浆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与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连续选取100例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其中阵发性房颤60例,持续性房颤40例。阵发性及持续性房颤患者随访1年后根据房颤复发情况再分为复发组和无复发组。术前检测血浆TGF-β1水平,并行超声心动图等临床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12个月,房颤消融术后的复发率为30%(30/100),其中阵发性房颤术后复发率为21.6%(13/60),持续性房颤复发率为42.5%(17/40)。30例房颤术后复发患者术前血浆TGF-β1水平较70例术后无复发患者高[(35.49±8.47)ng/ml vs(27.00±8.61)ng/ml),P<0.05],其中阵发性房颤复发组术前血浆TGF-β1水平较无复发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90±8.44)ng/ml vs(22.47±6.64)ng/ml,P<0.05];持续性房颤复发组亦高于无复发组[(40.52±3.37)ng/ml vs(36.26±2.66)ng/ml,P<0.05]。对患者年龄、性别、房颤类型、体重指数、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TGF-β1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术前血浆TGF-β1水平与房颤消融术后复发有关[OR=1.17,95%CI(1.05,1.31),P=0.004]。进一步分析显示,术前血浆TGF-β1水平与阵发性房颤的术后复发有关[OR=1.16,95%CI(1.05,1.52),P=0.01],与持续性房颤术后复发也有关[OR=1.71,95%CI(1.12,2.62),P=0.013]。结论:房颤消融术前血浆TGF-β1水平与房颤消融术后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的外科修复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1998年11月至2007年10月对210例二尖瓣前叶脱垂患者行二尖瓣修复术,并在术前、术中、术后利用超声心动图对心脏结构及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采用缘对缘技术修复二尖瓣前叶脱垂134例(63.8%).出院时心脏功能(纽约心脏病协会分级)Ⅰ级168例,Ⅱ级40例.随访1~150(25.7±29.0)个月,围术期死亡2例(0.95%).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术前左心房舒张末径为(47.5±12.7)mm,术后1年减小为(37.7±9.2)mm(P<0.05);术前左心室舒张末径为(67.7±10.3)mm,术后1年减小为(51.7±7.9)mm(P<0.05);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为(52.2±6.4)%,术后1年提高为(62.2±3.2)%(P<0.05);术前二尖瓣反流面积为(10.4±4.1)cm~2,术后1年减少为(4.1±1.7)cm~2(P<0.01).结论 二尖瓣修复术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缘对缘技术修复二尖瓣前叶脱垂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压水平与心房颤动(AF)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术后复发的关系及机制。方法:收集首次行导管RFCA的AF患者318例,随访12个月,其中阵发性AF患者207例(65.1%),持续性AF患者111例(34.9%),根据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66例和非复发组252例,分析可能对AF消融术后复发产生影响的因素,并行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影响RFCA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压对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比较,舒张压(DBP)、AF类型、AF病程、左房内径(LAD)、高密度脂蛋白(HDL-C)、术后他汀类用药史、术后早期复发史、房颤抗凝(CHA2DS2-VASc)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DBP越高,病程越长,HDL-C越高,LAD越长,CHA2DS2-VASc越高,有持续性AF,术后未服用他汀类药物,术后早期出现复发,AF术后复发率越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BP、AF类型、AF病程、术后他汀类药使用史、术后早期复发史是AF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32,95%CI:1.004~...  相似文献   

10.
【】 目的 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AF)患者采用冷冻球囊消融( CBA) 与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效果的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AF患者的住院病历资料、手术记录和门诊随访资料,并进行对比。 结果 76例AF患者纳入研究,CBA组及RFCA组各38例。CBA组与RFCA组术中即时肺静脉隔离(PVI)成功率( 92% vs 96%) 和主要并发症发生率( 2.6% vs 10.53%) 均无明显差异。CBA组手术时间[(105.5±22.2)min vs (136±25) min,P<0.01]、X线曝光时间[(19.3±6.0) min vs (22.4±5.2) min,P<0.05]及消融时间[( 36.9±12.8) min vs(47±20.1) min,P<0.05]均短于RFCA组。两组患者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均较低,其中CBA组的发生率为2.6%,RFCA的发生率为10.53%,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结果显示,CBA组12个月的复发率为2.63%,RFCA组12个月的复发率为7.89%,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AF患者的导管治疗中,CBA组和RFCA组具有相似的手术安全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本院干部病房住院老年心房颤动(AF)病人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1999年2月—2017年3月在我科住院的老年AF病人43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36例老年AF病人中阵发性AF占24.8%、持续性AF占31.9%、永久性AF(慢性持续性AF)占43.3%。高血压病为老年AF病人常见的病因(66.7%)、其次为冠心病(41.8%)、老年性瓣膜病(31.8%)、糖尿病(13.6%)、肺心病(12.8%)、甲状腺功能亢进(3.5%)、先心病(房缺)(0.4%)、其他不明显原因AF(7.2%),常为多病因共存。左房内径:阵发性AF持续性AF永久性A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射血分数(EF):持续性Af、永久性Af降低与阵发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性与永久性AF出现血管栓塞事及心衰事件明显增多;阵发性AF多采用药物(76.8%)复律,少数可自行转律;持续性AF和永久性AF治疗以药物控制心室率为主(88.2%);抗栓治疗以抗血小板治疗为主(86.5%),极少数使用华法林(4.8%)抗凝治疗。结论高血压病、冠心病、老年瓣膜病是老年AF病人的主要病因,AF是多种病因共同所致应引起重视,老年AF病人以控制心室率为主,抗栓治疗大多数易接受风险小,不需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和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BMV)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合并三尖瓣反流患者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二尖瓣狭窄合并三尖瓣反流患者,以76%泛影葡胺17 ml递增法扩张,每次增加0.5~1 ml,扩张终点使左心房压下降50%以上,或左心房平均压达到15 mmHg以下,二尖瓣区舒张期隆隆样杂音消失或明显减轻.结果:60例患者经PBMV后二尖瓣口面积(1.6±0.3)cm2,较术前(0.9±0.3)cm2显著增加(P<0.01);术后三尖瓣反流面积(6.2±4.0)cm2,较术前(10.3±6.4)cm2显著减少(P<0.01);术后左心房直径(45.4±7.4)mm,较术前(49.7±7.9)mm显著减小(P<0.01),术后右心房直径(28.7±5.6)mm, 较术前(46.5±6.3)mm显著减小(P<0.01),术后左心房平均压(15.6±6.1)mmHg(1 mmHg=0.133 kPa)较术前(25.5±6.6)mmHg显著减小(P<0.01),术后右心房压力(13.2±2.4)mmHg较术前(18.5±4.7)mmHg显著下降(P<0.01);二尖瓣区舒张期隆隆样杂音从中重度减为轻度,收缩期吹风样杂音从术前0~1/6级升高到1~2/6级,胸闷气促症状明显缓解,即术前可登楼2~4层即感觉胸闷气促,术后可以登4~7层,随访2个月~9年,无并发症的发生.结论:PBMV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中重度狭窄合并三尖瓣轻中度反流患者,可以减轻症状,减轻三尖瓣返流面积,改善生活质量,近中期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Inoue法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分析我院自1992年至今资料相对完整的1625例PBMV患者,评价手术前后心导管、超声心动图与临床心功能等各项指标,并统计手术成功率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技术性成功率98.71%.左房平均压术前(22.76±8.85)mmHg(1 mmHg=0.133 kPa),术后(14.15±6.11)mmHg(P<0.001);左房内径术前(49.42±9.71)mm, 术后(45.16±8.27) mm(P<0.001);二尖瓣瓣口面积术前(1.11±0.29)cm2,术后(2.01± 0.65)cm2(P<0.001);跨二尖瓣平均压差术前(12.18±5.85)mmHg,术后(3.21±3.77)mmHg(P<0.001).手术并发症例数96例(5.90%),二尖瓣反流71例(4.37%),心脏穿孔或心包填塞13例(0.80%),系统性栓塞9例(0.55%),其他5例(0.31%).导致死亡2例(0.12%),需要急诊外科干预11例(0.68%).结论:PBMV治疗二尖瓣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左房主动排空分数(LAaEF)在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首次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术后心房颤动(AF)复发的机制及再次RFCA的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首次行RFCA术后AF复发并再次行RFCA的PAF患者73例。患者再次RFCA术前行经胸心脏超声测算LAaEF等左房参数。将所有患者依据再次RFCA术中明确的复发机制分为单纯肺静脉(PV)组、上腔静脉(SVC)组和其他部位(non-PV/SVC)组,比较3组患者的LAaEF等参数。另依据LAaEF分为高LAaEF组和低LAaEF组,对比两组患者在再次RFCA术中明确的AF复发机制。所有患者再次RFCA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使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复发组与非复发组临床特征的区别,筛选再次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机制分组中,PV组的LAaEF明显高于SVC组和non-PV/SVC组。LAaEF分组中,高LAaEF组比低LAaEF组单纯PV机制的比例明显较多,non-PV/SVC机制的比例明显较少。随访过程中,总体复发率24.7%;其中,PV组的复发率为10%,SVC组为10%,non-PV/SVC组为42.4%;高LAaEF组的复发率为10.8%,低LAaEF组为38.9%。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单纯PV机制、non-PV/SVC机制和LAaEF是再次RFCA术后AF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其中PV机制和LAaEF是保护性因素,non-PV/SVC机制是危险性因素。结论:LAaEF对于预判首次RFCA术后AF的复发机制及预测再次RFCA术后AF的复发率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RFCA)后早期复发与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6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初次行RFCA术。测定术前、术后3d、1周、2周、4周和6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68例患者术后3dhs-CRP升高,1周时达到最高,分别为(17.6±6.3)mg/L和(49.5±9.6)mg/L,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周时恢复正常。术后6周内28例复发,复发组(A1组)比未复发组(B1组)hsCRP明显升高,两组患者3个月后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消融6周后仍有18例复发(A2组),50例未复发(B2组)。A2组3个月后复发率高于B2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后6周内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血hs-CRP手术前后最大差值;6周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左房内径;3个月后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术后6周后复发、左房内径。结论:RFCA术后6周内房颤复发可能由导管消融损伤心肌引起的炎症过程所致,不能评价房颤治疗效果,6周后房颤复发提示房颤治疗成功率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两种不同导管消融术式对老年患者短病程持续性心房颤动(AF)的疗效差异。方法持续性AF病程小于2年并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老年患者60例,其中接受环肺静脉隔离(CPVI)+左心房顶部+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术式的患者33例,纳入A组;接受CPVI+左心房顶部+二尖瓣峡部+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术式27例,纳入B组。观察记录两组接受手术总时间、CPVI时间、线性消融时间、X线曝光时间、术后房颤复发率、术后房性心动过速或心房扑动发生率。结果 B组手术总时间、线性消融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比A组明显要长(均P0.05);在术后AF复发率上,A组(33.3%)与B组(36.4%)差异不明显(P0.05);在术后房性心动过速或心房扑动发生率上,A组明显低于B组(7.4%vs 30.3%)(P0.05)。结论对于短病程持续性AF患者,与CPVI+左心房顶部+二尖瓣峡部+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术式相比,CPVI+左房顶部线+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术式的临床综合疗效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75岁以上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导管消融(RFCA)及冷冻球囊消融(CB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连续选取2016年8月至2020年12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应用三维标测系统行环肺静脉电隔离及二代冷冻球囊消融隔离肺静脉的年龄>75岁的房颤患者, 根据手术方式分为RFCA组(33例)及CBA组(70例)。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 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即刻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单次术后房颤复发率。结果共纳入103例房颤患者, 年龄(77.26±2.28)岁, 其中男38例。RFCA组(33例)中持续性房颤患者病程长于CBA组[70例, (45.00±31.07)个月对(18.92±25.19)个月, P=0.027]。RFCA组合并其他心律失常比例高于CBA组[39.4%(13/33)对5.7%(4/70), P<0.001]。其余基线资料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FCA组及CBA组两组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8%(27/33)对78.6%(55/70), P>0.05]。CBA组患者出现迷走神经反射比例高于RFCA...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二尖瓣替换术后人工瓣膜不匹配(Patient-prosthesis mismatch,PPM)的发生情况,及PPM对患者术后肺动脉收缩压及心房纤颤(房颤)射频消融术效果的影响。方法:从2004年10月至2006年10月手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或狭窄合并关闭不全的患者29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6例;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53±11.7)岁,均为持续性房颤心律。手术方法为二尖瓣人工瓣膜替换术加Cox-mazeⅢ°房颤射频消融术,使用的人工瓣膜包括机械瓣22例,生物瓣7例。术后计算瓣膜有效开口面积(EOA)和瓣膜有效开口面积指数(IndexedEOA,EOAI),并测定肺动脉收缩压。将EOAI≤1.2cm2/mm2定义为瓣膜不匹配,肺动脉收缩压≥40mmHg(1mmHg=0.133kPa)定义为肺动脉高压。结果:无手术及随访期死亡。随访12~36个月,平均(21.3±7.6)个月。29例患者中17例手术后有效瓣口面积(EOAI)≤1.2cm2/mm2,PPM发生率为58.6%,无PPM(Non-PPM)12例。PPM组与Non-PPM组相比,术后肺动脉收缩压分别下降为(51.4±9.8)mmHg及(35±6.7)mmHg(P0.01);术后持续肺动脉高压的比例分别64.7%(11/17)及33.3%(4/12),P0.01;术后1年房颤复发率分别为35.3%(6/17)及25%(3/12),P0.05;左心房经线分别减少到(50.7±11.2)mm及(42±10.4)mm,P0.05。结论:风湿性二尖瓣替换术后PPM的现象较为常见。二尖瓣位PPM对患者术后持续的肺动脉高压及射频消融术后房颤的复发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测定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意义。方法:选择84例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CHD+AF组)、42例窦性心律冠心病患者(窦律CHD组)及40例健康体检人员(健康对照组),CHD+AF组被进一步分为阵发性房颤组(31例)、持续性房颤组(27例)和永久性房颤组(26例),测定各组血清hsCRP、Hcy水平,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计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rouse积分。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HD+AF组和窦律CHD组血清hsCRP[(4.97±2.14)mg/L比(8.96±3.75)mg/L比(6.83±2.91)mg/L]、Hcy[(15.48±4.36)μmol/L比(23.64±7.06)μmol/L比(17.76±4.83)μmol/L]水平、IMT[(1.21±0.15)mm比(1.71±0.19)mm比(1.36±0.17)mm]及斑块Crouse积分[(4.13±1.06)分比(7.89±1.35)分比(4.96±1.21)分]均明显升高(P0.05或0.01);且CHD+AF组明显高于窦律CHD组(P均0.01),与阵发性房颤患者比较,永久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清hsCRP、Hcy水平、IMT及斑块Crouse积分均明显升高(P0.05或0.01),且永久性房颤组明显高于持续性房颤组(P0.05或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CHD+AF组患者血清hsCRP、Hcy水平与房颤发生时间呈正相关(r=0.619、0.527,P均0.05),与颈动脉斑块的Crouse积分呈正相关(r=0.438、0.561,P均0.05),颈动脉斑块的Crouse积分与房颤发生时间呈正相关(r=0.624,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及颈动脉粥样硬化较严重,且随着房颤时间的延长而加重。  相似文献   

20.
作者比较了17与19例分别接受过开胸与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的临床效应、投入的人、财、物等参数.结果:RFCA能有效治疗包括房室结(AVNRT)与房室(AVRT)折返的PSVT患者;对于AVRT,二者成功率、复发率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与开胸手术比较,RFCA操作时间短,参加人数少,住院天数包括术前准备与术后恢复以及术后陪床天数均明显缩短,P<0.05;而二者住院费无显著差异(P>0.05),所需最低设备投入费大致相等.提示RFCA治疗PSVT具有适应证宽、快捷、高效、安全、损伤小,易被患者接受等优点.但与开胸术比较,RFCA显著增加(P<0.05)的X线曝光量则提示:开展RFCA,需有充分的医患防护意识和良好的防护设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