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同侧支循环患者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差异及近期预后。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心内科住院的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或者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错过血运重建时间半月以上仍有症状的患者42例,根据Rentrop分级将所有患者分为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组(A组,Rentrop 0~1级,17例)和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组(B组,Rentrop 2~3级,25例)。PCI术后采用压力导丝测定冠状动脉(罪犯血管)的微循环阻力指数(IMR),PCI术后及术后3个月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1)A组患者IMR均值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53±8.0比20.88±4.6,P0.001);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分级与IMR呈负相关(r=-0.671,P0.05)。(2)术后3个月LVEDd的变化值,A组平均为5.76 mm,B组平均为-0.28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术后3个月LVEF的变化值,A组平均为-3.82%,B组平均为5.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分级与术后3个月LVEDd变化值呈负相关(r=-0.669,P0.001),与术后3个月LVEF变化值呈正相关(r=0.657,P0.001)。(5)IMR与术后3个月LVEDd变化值呈正相关(r=0.686,P0.001),线性回归方程为:LVEDd变化值=0.366×IMR-7.213;IMR与术后3个月LVEF变化值呈负相关(r=-0.664,P0.001),线性回归方程为:LVEF变化值=-0.554×IMR+15.812。结论侧支循环不良患者与侧支循环良好患者相比,更容易发生微循环功能受损,开通梗死区域相关血管,侧支循环良好、微循环功能良好的患者心功能恢复情况优于侧支循环不良、微循环功能受损的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侧支循环对完全闭塞的冠状动脉病变,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术(PCI)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错过时间窗至少有1支或以上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的患者102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按照Rentrop分级法将102例患者分为两组,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组(A组,Rentrop=2~3级,57例)和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组(B组,Rentrop=1~2级,45例),比较两组患者PCI前后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的改善情况。结果:PCI术后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PCI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组的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内径(LVEDD)较PCI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前:两组间LVE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I术后3个月:两组LVEDD、LVE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良好的侧支循环对左心功能有显著的保护作用,择期行PCI术则可以明显改善具有良好侧支循环的冠状动脉闭塞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侧支循环对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未能及时血运重建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12年4月至2014年2月间,在北京安贞医院急诊科就诊未能行急诊介入治疗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76例,入院后均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成功开通罪犯血管。根据择期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按Rentrop方法评价侧支循环情况,分为有侧支循环组(n=33)和无侧支循环组(n=43)。分别于术后24小时内和术后30天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心功能情况。结果:PCI术后24小时内,有侧支循环组和无侧支循环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出现室壁瘤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天门诊随访,有7例患者失访。术后30天超声结果显示两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室壁瘤的发生比例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择期冠状动脉造影时显示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可能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未及时血运重建患者择期PCI术后的心功能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微循环阻力指数(index of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IMR)对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患者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预测价值并分析IMR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及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错过时间窗(12 h以上)15 d以上仍有症状的患者84例,择期行PCI治疗后,对其IMR进行测定。以IMR=25 U为界值将入组患者分为:微循环正常组(n=38),微循环异常组(n=46),比较两组PCI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并对可能影响IMR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微循环异常组中糖尿病患者比例、侧支循环不良患者比例、高敏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脑钠肽、肌酐浓度明显高于微循环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进一步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敏C反应蛋白是影响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危险因素(OR=2.365,95%CI:1.852~6.025)。微循环正常组PCI治疗后3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明显增加,微循环异常组PCI治疗后3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MR能够可靠地预测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患者择期行PCI治疗后左心室功能恢复情况,高敏C反应蛋白可以预测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的患者是否有微循环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与非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差异和近期预后。方法根据患者病史及糖化血红蛋白情况将患者分为2型糖尿病组(24例)和非2型糖尿病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冠状动脉(罪犯血管)的微循环阻力指数(IMR)和PCI术后即刻及术后3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比较两组PCI术后3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对糖尿病和LVEF恢复情况进行风险评估。结果 (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术前生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2型糖尿病组患者血糖[(9.4±3.6)mmol/L比(6.1±2.5)mmol/L,P0.010],糖化血红蛋白[(8.4±0.6)%比(5.7±0.9)%,P0.010],微循环阻力指数[(29.12±7.45)比(22.74±6.87),P=0.011]显著高于非2型糖尿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3)两组患者术后即刻LVEDD和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2型糖尿病组PCI术后3月LVEDD[(52.3±4.8)mm比(48.6±5.1)mm,P=0.019],LVEDD增加值[(4.1±6.3)mm比(0.8±4.4)mm,P=0.005]显著高于非2型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LVEF[(48.6±7.3)%比(56.1±4.7)%,P=0.003],LVEF增加值[(–1.9±6.8)%比(4.3±5.4)%,P=0.007]显著低于非2型糖尿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死亡病例。2型糖尿病组术后3月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16.7%比3.1%,P=0.043],心肌梗死相关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率[20.8%比6.3%,P=0.049],MACE发生率[37.5%比9.4%,P=0.018]均显著高于非2型糖尿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对糖化血红蛋白与IMR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糖化血红蛋白与IMR呈正相关(r=0.324,P=0.048)。糖化血红蛋白与PCI术后3月LVEDD呈正相关(r=0.324,P=0.036),与PCI术后3月LVEF呈负相关(r=–0.416,P=0.006),LVEDD增加值呈正相关(r=0.347,P=0.024),与LVEF增加值呈负相关(r=–0.422,P=0.005)。2型糖尿病是LVEF恢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6.25)。结论 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患者比较容易发生微循环功能受损并且PCI术后3个月心功能恢复不良,择期PCI术后近期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微循环阻力指数(IMR)对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患者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的预测价值,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择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或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错过时间窗(12小时以上)半月以上仍有症状的34例患者,择期行PCI后,使用一根头端带有压力-温度传感器的冠状动脉导引导丝进行IMR测定。以IMR=25 U为界值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微循环正常组(n=16),微循环异常组(n=18)。比较两组患者PIC术前及术后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对两组间有差异的指标用二分类Logistic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微循环异常组侧支循环不良患者比例、糖尿病患者比例、肌酐(C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空腹血糖(FBG)、B型脑钠肽(BNP)明显高于微循环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的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证实:hs-CRP(OR=2.41,95%CI:1.145~5.074,P0.01)是影响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患者微循环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2)微循环正常组PCI术后3个月LVEF较术前明显增加,微循环异常组PCI术后3个月LVEDD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微循环阻力指数是一种表示微血管完整性的新型指数,能够提早且可靠地确定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患者择期行PCI后左心室功能恢复情况。(2)在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的患者中,hs-CRP是预测冠状动脉微循环异常的独立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后hs-CRP高的患者即使是择期开通了闭塞血管,也会出现微循环障碍,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建立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介入治疗(PCI)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急诊PCI术治疗的STEMI患者共257例,根据有无侧支循环分为A组(侧支循环组,n=51)和B组(无侧支循环组,n=206)。比较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术后和术后1年的WEF,以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恶性心律失常、室壁瘤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平均年龄[(60.04±11.55)vs.(63.80±12.05)岁,P=0.045]、梗死前心绞痛发生率(31.4%vs. 11.2%,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LVEF比较[(54.70±4.45)vs.(51.31±6.67)%,P=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CE事件、恶性心律失常、室壁瘤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年龄和梗死前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建立的显著性影响因素,早期侧支循环的建立有助于改善STEMI患者的左心室功能,但其对术后12个月内MACE事件、室壁瘤及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对冠状动脉急性闭塞且成功进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全因死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入选346例STEMI合并急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且行直接PCI成功的老年患者,根据Rentrop分级水平分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不良组(Rentrop 0~1级)和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良好组(Rentrop 2~3级),共随访12个月。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不良是否是心肌呈色分级(MBG)3级、Killip心功能分级≥Ⅱ级、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独立预测因素;采用Log-Rank时序检验筛选对死亡有影响的因素;采用Cox回归分析识别对死亡有明显影响的因素。结果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不良是Killip心功能分级≥Ⅱ级(OR 0.210,95%CI 0.061~0.724,P=0.013)、使用IABP(OR 0.272,95%CI 0.092~0.805,P=0.019)及MBG 3级(OR 4.554,95%CI 2.148~9.655,P0.001)的独立影响因素;随访12个月,失访52例(15.0%),死亡19例(5.5%),Log-Rank时序检验提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不良对全因死亡有显著影响(P=0.046),而Cox回归分析提示在排除其他混杂因素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是否良好对全因死亡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9)。结论对于只有一支心外膜冠状动脉急性闭塞且成功进行直接PCI发病不超过12 h的老年STEMI患者,急性期冠状动脉侧支循环是否良好对随诊12个月的全因死亡没有明显影响,但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良好的患者在直接PCI术后MBG为3级的比率更高,Killip心功能分级≥Ⅱ级的比率更低,说明良好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仍然能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一定有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探讨相关指标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和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66例,采用Rentrop分级方法,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进行分级,分为侧支循环不良组(n=98)和侧支循环良好组(n=68)。红细胞分布宽度值和平均血小板体积值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结果侧支循环不良组红细胞分布宽度水平显著高于侧支循环良好组(18.20%±1.83%比13.17%±0.84%),平均血小板体积值显著低于侧支循环良好组(8.16±1.22 fl比11.31±1.34 fl)(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的红细胞分布宽度、肌酸激酶同工酶、低水平的平均血小板体积和无梗死前心绞痛与不良侧支循环密切相关。结论高红细胞分布宽度、低水平的平均血小板体积、高肌酸激酶同工酶、无梗死前心绞痛是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只有一支主要心外膜急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ATO)时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的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18年6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住院的209例STEMI合并ATO患者和80例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患者,所有患者都只有一支主要心外膜冠状动脉闭塞。根据发病时间将ATO患者分为第1~4组,相应发病时间为≤3 h、3~6 h、6~12 h、12~72 h,CTO患者为第5组,比较5组患者不同闭塞冠状动脉、不同冠状动脉优势型、左前降支是否绕过心尖等不同情况下CCC Rentrop分级的差异,采用Spearman法分析CCC分级与发病时间的相关性。结果 5组患者同侧侧支循环、对侧侧支循环及最终Rentrop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与第5组(CTO患者)相比较,第1组、第2组、第3组及第4组同侧侧支循环及对侧侧支循环Rentrop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最终Rentrop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Spearman相关分析法显示,Rentrop分级水平与闭塞时间相关(r=0.577,P0.001)。不同闭塞冠状动脉同侧侧支循环Rentrop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但对侧侧支循环及最终Rentrop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冠状动脉优势及左前降支是否绕过心尖同侧侧支循环、对侧侧支循环及最终Rentrop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STEMI合并ATO患者,冠状动脉闭塞时间对CCC的影响较大,闭塞时间越长,Rentrop分级越高;不同闭塞动脉对CCC有较大影响,右冠状动脉闭塞时Rentrop分级最高,左前降支次之,左回旋支最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微循环阻力指数(index of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IMR)预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1年内再住院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2月至2015年6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内科心脏重症监护病房(CCU)住院的急性STEMI患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入组48例,根据PCI治疗后测量的IMR值分为3组:A组IMR≤25(n=18);B组IMR为25~32(n=16);C组IMR≥32(n=14)。收集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浓度,PCI治疗后及治疗后1年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dimension,LVEDd),术后1年内再住院率和住院时间。结果 3组年龄、性别、吸烟、糖尿病和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血清NT-Pro BNP浓度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734.83±1 009.40)pg/m L vs.(4 929.68±1 611.52)pg/m L vs.(7 480.64±2 082.78)pg/m L,F=35.449,P=0.000]。术后3组间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00%±5.99%vs.52.31%±4.35%vs.49.29%±4.68%,F=3.376,P=0.043)。三组间LVE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3组间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7.28%±5.21%vs.54.43%±3.69%vs.46.43%±5.33%,F=16.744,P=0.000);术后1年3组间LVED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8.94±1.95)mm vs.(50.63±2.68)mm vs.(52.14±2.69)mm,F=6.875,P=0.002]。3组术后1年内再住院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14.804,P=0.001);3组再次住院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425,P=0.002)。结论 STEMI患者PCI治疗后测量IMR能有效预测患者心功能及1年内再住院率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远程肢体缺血预适应(LIP)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影响。方法连续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于粤北人民医院因错过再灌注时间窗而行择期PCI术的STEMI患者130例。其中随机选择65例为预适应组行远程肢体缺血预适应[PCI术前3 d开始使用缺血预适应训练仪行双上肢缺血预适应,袖带加压高于基础血压50 mm Hg(1 mm Hg=0.133 k Pa)压迫肱动脉,持续5 min后放气休息间隔5 min,重复5次,早晚各执行一组];余65例为对照组,术前不行远程缺血训练。比较两组PCI术中侧支循环发生率及级别水平(0~3级)。根据侧支循环级别重新分组,以侧支循环2~3级为侧支循环良好组,0~1级为侧支循环不良组,跟踪两组1年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按侧支循环Rentrop分级标准,评价两组患者术中侧支循环分级情况。预适应组与对照组的平均侧支等级比较[(1.60±0.24)级比(0.83±0.18)级,P=0.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预适应组侧支循环分级为0级的患者占比远低于对照组(29.2%比53.8%),而侧支循环分级为3级的患者占比远高于对照组(35.4%比10.8%)。两组侧支循环分级的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K-M生存曲线提示,侧支循环良好组较侧支循环不良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远程肢体缺血预适应对STEMI择期PCI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可改善患者术后1年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取温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2014年6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55例NSTE-ACS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替格瑞洛组(28例)和氯吡格雷组(27例),两组患者在支架置入后即刻行微循环阻力指数(IMR)测定和术后24 h内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6个月再次行IMR和LVEF测定,比较两组患者IMR、LVEF的差异。结果支架置入后即刻,替格瑞洛组IMR为(26.51±16.14)U,氯吡格雷组IMR为(34.04±16.06)U,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术后6个月,替格瑞洛组IMR为(17.93±9.25)U,氯吡格雷组IMR为(25.63±11.68)U,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术后24 h,替格瑞洛组LVEF为(51.14±5.37)%,氯吡格雷组LVEF为(48.78±5.6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术后6个月,替格瑞洛组LVEF为(59.29±7.97)%,氯吡格雷组LVEF为(54.93±7.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直线回归分析显示,IMR和LVEF存在一定的负相关(r=0.54)。结论行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NSTE-ACS患者,应用替格瑞洛相较于氯吡格雷可改善患者术后6个月冠状动脉IMR、LVEF,且IMR和LVEF存在一定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脉侧支循环对于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影响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60例,入院后均急诊行冠状动脉造影,行急诊介入治疗,成功开通罪犯血管。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按Rentrop方法评价侧支循环情况,分为有侧支循环组(16例)和无侧支循环组(44例)。分别于术后24h、7d后抽取静脉血行NT-proBNP检查,术后7d和术后30d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心功能情况。结果 STEMI患者急诊PCI后有侧支循环组24h内的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无侧支循环组NT-proBNP水平[988.0(428.2-1658.0) pg/mL比3023.0(1947.5-4935.5) pg/mL]、入院7d的有侧支循环组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无侧支循环组NT-proBNP水平[832.0(561.7-1062.0) pg/mL比2219.0(1149.0-3445.8)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患者入院Killip分级≥2级的比例为6.2% 比34.1% (P=0. 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脏超声结果比较PCI术后7d的心脏超声结果显示,有侧支循环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无侧支循环组[(53.4±7.1)%比(47.1±8.4)%,P<0.05]。术后30d门诊随访心脏超声结果显示,有侧支循环组的左室射血分数依然高于无侧支循环组[(56.3±6.9)%比(49.5±8.9)%,P<0.05]。结论 早期开放的侧支循环可降低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NT-ProBNP水平并且对心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围术期微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46例行早期介入治疗的NSTEMI患者,术中行微血管功能评估。监测肌钙蛋白I(cTnI)水平,计算cTnI绝对量的围手术期变化(ΔcTnI)。使用配备多普勒和压力传感器的导丝同时测量基线及充血期间的冠状动脉内压力和流量,计算相关血液动力学指标,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最终入选41例。结果:PCI术后,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和远端冠状动脉压力显著改善。PCI术后的血流储备分数(FFR)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运重建术后,微循环阻力指数(IMR)显著增加,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49±13.86)vs.(90.99±20.51) mmHg.cm~(-1)·s~(-1)(P0.001)。25例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PPMI)。在未发生PPMI患者组中,围术期IMR无明显改变(80.18±9.35)vs.(82.21±7.38) mmHg.cm~(-1)·s~(-1)(P0.05)。在发生PPMI的患者中,PCI术后IMR显着增加(72.47±3.11)vs.(96.62±4.83) mmHg.cm~(-1)·s~(-1)(P0.001)。术前IMR与术前FFR之间无相关性(r=0.233,P0.05)。IMR围术期变化值与cTnI围术期变化值成正相关(r=0.699,P0.001)。结论:NSTEMI患者围术期微血管功能与PPMI的发生有关,发生PPMI患者的微血管功能显著恶化。IMR有利于对PCI术后微循环功能的判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侧支循环在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朝阳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接受急诊PCI的老年(60岁)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206例为研究对象,分为侧支循环发育良好组(n=82)和发育不良组(n=124)。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手术相关指标与预后情况。结果侧支循环发育良好组患者心绞痛病程[(18.4±9.2 vs. 10.4±7.9)月,P0.001]显著长于侧支循环发育不良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86.4±23.1 vs. 112.8±42.4)ng/ml,P=0.021)]和肌钙蛋白I(cTnI)峰值[(6624.2±1893.4 vs. 8724.2±2314.1)pg/ml,P=0.034]显著低于侧支发育不良组。与侧支发育不良组比较,侧支循环发育良好组PCI相关心肌梗死发生率(14.6%vs. 30.6,P=0.012)和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更低(13.4%vs. 26.6%,P=0.025),术后校正的TIMI帧数[(20.1±10.0 vs. 24.7±14.6)帧,P=0.033]显著低于侧支发育不良组。随访1月,侧支发育良好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43.7±8.1 vs. 40.4±6.4,P=0.012)显著高于侧支发育不良组,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114.4±22.3 vs.125.2±32.1)ml,P=0.033]和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64.4±16.4 vs. 74.6±20.1)ml,P=0.014]显著低于侧支发育不良组;侧支发育良好组心力衰竭发生率(13.2%vs. 24.2%,P=0.047)和总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28.6%vs. 42.7%,P=0.026)显著低于侧支循环发育不良组。结论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侧支循环发育良好可改善心肌微灌注,抑制心室重构,改善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远端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aemic conditioning,RIC)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心肌损伤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单中心、前瞻、随机对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中心医院76例行急诊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分为RIC组(n=39)和对照组(n=37)。RIC组患者在入院后即接受3次RIC,对照组则不做处理。统计患者术中造影结果、术后肌酸激酶(CK)峰值浓度、ST段回落率及术后3个月随访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RIC组术中无血流、慢血流发生较少(7.7%vs. 27%,P0.05),术后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浓度较低[(24.54±1.06)μmol/L vs.(28.54±1.30)μmol/L,P0.05]、ST段回落更明显(64.82%±1.88%vs. 58.19%±1.53%,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随访,心脏左心室射血分数更高(51.13%±1.28%vs. 46.92%±1.36%,P0.05)、心肌梗死面积更小[(8.22±0.08)mm~2vs. 8.46±0.08)mm~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RIC能够减少行急诊PCI治疗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损伤并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比较溶栓后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D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6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83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病历资料,根据溶栓方式不同分为溶栓后PCI组(n=45)和DPCI组(n=38)。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梗死相关动脉的TIMI血流分级情况,支架置入成功率,左心室功能,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溶栓后PCI组和DPCI组患者在行PCI治疗后梗死相关动脉(IRA)达到TIMI 3级的比例分别为88.89%和92.11%,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PCI组和DPCI组的支架置入成功率分别为93.33%和100%,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1个月,PCI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56.37±4.26)%,DPCI组为(51.84±4.02)%,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PCI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为(47.46±3.35)mm,DPCI组为(51.18±3.74)mm,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至出院后6个月内,溶栓后PCI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2.22%,DPCI组为47.37%,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溶栓后DPCI,溶栓后早期PCI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和预后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PCI中应用冠状动脉内溶栓的有效性。方法选取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139例,根据是否在行急诊PCI中经指引导管向冠状动脉内注入溶栓药物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20mg)分为观察组(61例)和对照组(78例)。对比2组校正的TIMI帧数计数(cTFC)、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ST段抬高总和回落百分比(sumSTR)、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不良心血管事件和住院期间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2组cTFC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cTFC水平明显降低[(24.3±6.3)帧vs (30.5±6.8)帧,P=0.000],TMPG≥2级及sumSTR≥30%比例明显升高(77.1%vs 53.9%,P=0.005;91.8%vs 76.9%,P=0.019)。住院期间及随访30d,观察组LVEDD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和住院期间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STEMI患者,在行急诊PCI中应用冠状动脉内溶栓可改善左心功能及大小,且不增加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依替巴肽对行直接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清可溶性致癌抑制因子2(sST2)和血清五聚素3(PTX3)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确诊的急性STEMI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依替巴肽联合PCI)48例和对照组(PCI)48例。随访6个月,记录2组患者术后90min心电图ST段抬高总和回落(STR)50%、心肌灌注3级和TIMI 3级血流比例;术前和术后1个月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血清sST2及PTX3水平;术后6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后心肌灌注3级比例高于对照组(97.9%vs 85.4%,χ2=4.909,P=0.027),STR50%比例高于对照组(91.7%vs 70.8%,χ2=6.842,P=0.009);2组TIMI 3级血流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时,2组LVEF均高于同组术前水平,LVEDD、血清sST2及PTX3水平均低于同组术前(P 0.05);且观察组LVEF高于对照组,LVEDD、血清sST2及PTX3低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术后6个月内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8.3%vs 22.9%,χ2=3.872,P=0.049),2组均无死亡患者。结论急性STEMI患者PCI联用依替巴肽疗效良好,能改善心功能,降低血清sST2及PTX3水平和MACE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