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对比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使用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的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于宜昌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拟实施急诊PCI的STEMI患者87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33例。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43例)和氯吡格雷组(44例)。PCI术前和术后替格瑞洛组应用替格瑞洛,氯吡格雷组应用氯吡格雷。对比两组PCI术前、术后即刻的TIMI血流;采用血栓弹力图检测两组术后24 h、1个月的血小板抑制率。记录两组药物治疗12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TIMI血流均明显改善。PCI术后,替格瑞洛组TIMI 3级83.72%、TIMI 2级11.63%、TIMI 1级4.65%,氯吡格雷组TIMI 3级63.64%、TIMI 2级25.00%、TIMI 1级11.36%。替格瑞洛组的血小板抑制率术后24 h为(84.2±11.4)%、术后1个月为(75.8±9.7)%,均高于氯吡格雷组的(69.1±12.7)%和(62.5±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替格瑞洛组严重心衰发生率低于氯吡格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MACE及出血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STEMI患者急诊PCI前后应用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具有更好的血小板抑制效果,术后血流灌注效果更好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分别联合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应用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围术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2017年9月—2018年6月190例急诊PCI手术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病人入院单双日均分为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每组95例,比较各组治疗前后(术前、术后1 h、术后6 h、术后24 h)TIMI血流分级、心电图指标、心室重构指标和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术后6 h和术后24 h比较,氯吡格雷组TIMI分级显著优于替格瑞洛组,且随着时间迁移,TIMI分级由TIMI1向TIMI2、TIMI3转变。两组术后6 h和术后24 h比较,心电图指标Tp-e、Tp-e/QT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组心电图多项监测指标下降幅度低于替格瑞洛组,并且随着时间迁移,心电图指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两组心室重构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重量指数(LVMI)比较,术后6 h和术后24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延长,两组LVEDd、LVMI指标明显上升,LVEF指标明显下降,并且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中再发心绞痛、心律失常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提高病人TIMI血流分级的能力强于替格瑞洛,且发生血管不良事件的概率较低,但是改善心脏指标方面替格瑞洛更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诊介入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病人服用氯吡格雷及替格瑞洛后是否抑制血小板聚集,评价临床疗效和药物安全性。方法选取40例急性STEMI病人,均接受急诊介入术前嚼服氯吡格雷600 mg,术后第二日应用血栓弹力图(TEG)测定的ADP途径诱导血小板聚集功能抑制率(IPA)小于50%,即考虑为氯吡格雷药物作用低下。将这40例病人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给予替格瑞洛90 mg,一天两次;B组常规氯吡格雷75 mg,一天一次。在术后1周和1月时再次行TEG检测IPA,临床观察这1月中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发作、再次心肌梗死、猝死)及出血并发症(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结果两组术后一天的IPA无统计学意义,A组在术后一周和一个月的IPA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的临床观察中两组均无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猝死病人,并在药物安全方面未发生消化道出血和颅内出血。结论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相比,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更强效,在药物安全性方面与氯吡格雷相比未增加主要出血事件的发生,显示了其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并发2型糖尿病(T2DM)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患者中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对血小板聚集功能影响的比较。 方法 回顾性的收集2013年3月~2015年3月我院ACS并发T2DM行PCI患者175例,按使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分为两组:替格瑞洛组(n=22)和氯吡格雷组(n=153),采用光比浊法分析血小板聚集功能,比较两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差异。 结果 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氯吡格雷组为(32±20)%,替格瑞洛组为(26±17)%,两组差异无显著性;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氯吡格雷组为(51±18)%,替格瑞洛组(40±18)%,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 对于ACS并发T2DM行PCI患者,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显著减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不影响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非氯吡格雷抵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长期服用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121例PCI患者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60例)与氯吡格雷组(61例),在口服阿司匹林基础上,替格瑞洛组术后加服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疗,每日2次,每次90 mg;氯吡格雷组加服氯吡格雷治疗,75 mg/d,随访两组术后半年血小板抑制情况、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栓标志物变化情况,比较术后1年内出血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替格瑞洛组术后半年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17. 3±4. 4) vs(13. 5±3. 8)%〕及全血高切黏度〔(0. 85±0. 18) vs(0. 67±0. 20) m Pa·s〕、低切黏度〔(1. 06±0. 21) vs(0. 89±0. 24) m Pa·s〕、血浆黏度〔(0. 43±0. 10)vs(0. 35±0. 08) m Pa·s〕下降绝对数值均显著高于氯吡格雷组(P均<0. 05);替格瑞洛组术后半年金属基质蛋白酶-9〔(102. 5±26. 7) vs(91. 8±22. 3) mg/L〕、D-二聚体〔(106. 3±21. 5) vs(94. 1±20. 5)μg/L〕、瘦素〔(3. 27±0. 95) vs(2. 89±0. 87)μg/L〕下降绝对数值显著高于氯吡格雷组(P均<0. 05);替格瑞洛组与氯吡格雷组术后1年内出血发生率(14. 0%vs 10. 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替格瑞洛组呼吸困难发生率显著高于氯吡格雷组(15. 8%vs 3. 4%,P<0. 05),而氯吡格雷组术后MACE发生率显著高于替格瑞洛组(16. 9%vs 5. 3%,P<0. 05)。结论对非氯吡格雷抵抗者,替格瑞洛、氯吡格雷分别联合阿司匹林均是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方案,前者能在不明显增加出血事件前提下,降低血小板反应性与血液黏度,并表现出减少MACE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双倍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及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的影响。方法选择AMI患者1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62例。两组PCI后行氯吡格雷维持治疗,对照组剂量为75 mg/d、观察组剂量为150 mg/d,持续治疗2周。2周后,两组均采用75 mg/d维持剂量继续治疗。比较两组PCI前、PCI后2周血小板聚集率、hs-CRP水平以及两组的预后情况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PCI后2周,两组血小板聚集率、hs-CRP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降低效果更明显(P均<0.05)。两组预后及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双倍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可降低AMI患者PCI后血小板聚集率及hs-CRP水平,进而减少术后血栓等发生,有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荟萃分析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用于接受溶栓治疗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根据检索关键词,检索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建库至2020年10月的相关文献。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对纳入研究进行风险评估。使用RevMan 5.3软件比较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应用于STEMI溶栓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心肌梗死(MI)、全因死亡、卒中、主要出血事件、所有出血事件以及呼吸困难的发生率。结果:纳入4项RCT共4334例STEMI溶栓患者,接受双联抗血小板(DAPT)治疗,其中氯吡格雷组2149例,替格瑞洛组2185例。结果发现,两组患者的MACE发生率(OR=1.13,95%CI:0.82~1.54,P=0.46)、MI发生率(OR=1.32,95%CI:0.74~2.36,P=0.35)、全因死亡率(OR=1.12,95%CI:0.76~1.65,P=0.56)、卒中发生率(OR=1.07,95%CI:0.57~1.99,P=0.84)以及主要出血事件(OR=1.06,95%CI:0.62~1.80,P=0.84)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显著增加了所有出血风险(OR=0.65,95%CI:0.49~0.86,P=0.003)和呼吸困难风险(OR=0.51,95%CI:0.41~0.63,P0.000 01)。结论:替格瑞洛在降低STEMI溶栓患者的MACE、MI、全因死亡、卒中、主要出血风险等方面与氯吡格雷相当,但显著增加了所有出血和呼吸困难风险。基于目前的循证证据,本研究结果不支持STEMI溶栓患者使用替格瑞洛用于抗血小板治疗,而应尽早使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高维持量氯吡格雷、替格瑞洛治疗STEMI的疗效,为提高STEMI患者的疗效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1月收治的STEMI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遵循随机抽样原则将其分为治疗1组与治疗2组,各45例。治疗1组接受高维持量氯吡格雷治疗,治疗2组接受替格瑞洛治疗。比较两组在终点事件发生几率上的差异。结果在出血事件发生几率上,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MACE发生几率、呼吸抑制事件发生几率上,治疗1组明显高于治疗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STEMI患者的临床治疗上,替格瑞洛的疗效明显优于高维持量氯吡格雷,且应用替格瑞洛能够有效降低MACE发生率与呼吸抑制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清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Angptl 2)的表达及观察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两种抗血小板药对其浓度的影响。方法:入选同期入住我院心血管科患者40例为对照组,接受急诊PCI术的急性STEMI患者125例作为研究组,后者又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A组)50例(采用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和氯吡格雷组(B组)75例(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分别检测术前、术后24h、术后1周、术后1个月血清Angptl 2水平。结果:急性STEMI患者Angptl 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入院时A、B两组Angptl 2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24h两组血清Angptl 2水平升高,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时A组较B组Angptl 2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ngptl 2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风险预测指标,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更强的降低炎性因子Angptl 2的水平,提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在氯吡格雷中间代谢类型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预后评价。方法:选取2016-01-2018-06入住我院接受PCI的氯吡格雷基因检测为中间代谢类型的老年ACS患者132例,氯吡格雷组72例,替格瑞洛组60例。替格瑞洛组给予180 mg负荷剂量嚼服后90 mg bid维持1年;氯吡格雷组给予300/600 mg嚼服后75 mg qd维持1年。观察两组治疗前后5 d血小板抑制率和随访12个月内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第5天,替格瑞洛组血小板抑制率高于氯吡格雷组(P<0.01)。12个月内两组MACE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总出血事件分别为10例(16.7%)和3例(4.2%)(P<0.05);两组均未发生主要出血;轻微出血为7例(11.7%)和2例(2.8%)(P<0.05);呼吸困难分别为例8例(13.3%)和1例(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轻度呼吸困难为6例(10.0%)和1例(1...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两种剂量氯吡格雷的起效时间及安全性,为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患者用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6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使用不同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患者随机分为A组(300mg)和B组(600mg),均予氯吡格雷75mg/d后续治疗。以腺苷二磷酸(ADP)5μmol/L及20μmol/L作为诱导剂检测服药前及服药后2h和6h的血小板聚集率,并检测服药前及服药后第3天的血自细胞及血小板计数。结果在ADP20μmoL/L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检测中,两组均显示服药后6h比服药后2h达到更高的血小板聚集抑制水平[A组(29.75±12.11)%比(43.63±14.31)%,P〈0.05;B组(28.86±10.24)%比(34.86±10.84)%,P〈0.05]。B组与A组相比,在服药后2h即起到更加明显的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34.86±10.84)%比(43.63±14.31)%,P〈0.05]。服药后3d内所有人选患者均无出血、自细胞减少及血小板减少等事件发生。结论氯吡格雷600mg作为负荷剂量较之300mg可以更快地达到较高水平的血小板抑制作用,且两者安全性相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家兔血小板聚集率与创伤性出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1只健康家兔,随机分为3组,A组为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5 ml·kg-1·d-1灌胃,B、C组给予浓度为0.575 mg/ml的氯吡格雷药液5 ml·kg-1·d-1灌胃,B组连续灌胃7 d,C组连续灌胃14 d。检测3组家兔服药前、服药7、14 d的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计数,并检测各组家兔服药14 d的出血时间、凝血时间,记录创伤的出血量。结果 3组家兔服药前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差异(P>0.05)。服药后第7天,B、C组家兔血小板聚集率较A组明显降低(P<0.001);第14天,B组家兔血小板聚集率与A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出血时间无明显延长,创伤性出血量无明显增加(P>0.05)。第14天C组血小板聚集率与A、B组相比显著降低(P<0.001),C组的出血时间较A、B组显著延长(P<0.01),创伤性出血量较A、B组有所增加,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B、C组家兔凝血时间及血小板计数与A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创伤性出血量与血小板聚集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不停用常规剂量的氯吡格雷未明显增加创伤性出血量;血小板聚集率暂不能作为术前停药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和双倍剂量氯吡格雷在氯吡格雷抵抗的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急性冠脉综合征出现氯吡格雷抵抗(血小板抑制率30%)患者12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替格瑞洛组(A组,63例)和双倍剂量氯吡格雷组(B组,61例)。分别予入院第7天检测患者血小板抑制率、入院第2天及第7天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浓度,观察1个月及6个月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及轻度出血发生率。结果入院第7天时检测患者血小板抑制率,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抑制率较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血小板抑制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入院第2天检测的血清hs-CRP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时两组血清hs-CRP浓度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血清hs-CRP浓度比B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个月两组MACE及轻度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6个月时A组MACE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轻度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出现氯吡格雷抵抗患者,选用替格瑞洛具有更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血小板功能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入选2013年1月~2014年2月于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ACS患者84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32例,年龄50~71(60.48±8.96)岁。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每组各42例。替格瑞洛组应用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组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两组患者均观察治疗12个月。于治疗前、术后24 h、术后7 d、术后28 d检测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P2Y_(12)反应单位(PRU)、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 CD40L)、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并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随访12个月的缺血事件和出血事件。结果术后24 h、术后7 d、术后28 d替格瑞洛组患者的MPAR及PRU均显著低于氯吡格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均在术后24 h出现峰值,随后下降。术后24 h、7 d、28 d替格瑞洛组患者的hs-CRP和s CD40L水平均低于氯吡格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12个月内,替格瑞洛组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氯吡格雷组(2.38%vs.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患者PCI术后应用替格瑞洛抗血小板聚集和炎症反应优于氯吡格雷,并降低缺血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诊断为ACS并择期行PCI术的患者1 159例随访1年,依患者服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不同分为替格瑞洛组(n=312)和氯吡格雷组(n=847),其中3例在随访过程中排除,27例失访,最终纳入1 129例,替格瑞洛组(n=303)和氯吡格雷组(n=826)。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差异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包含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和大出血事件(美国出血学术研究会制定的出血分级标准中Ⅱ型、Ⅲ型及Ⅴ型出血)的发生率。结果 替格瑞洛组患者肌钙蛋白I(TnI)偏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偏低,植入支架数多,最大狭窄率高,复杂病变比例高,桡动脉入路少,分次PCI比例高(均P<0.05)。替格瑞洛组发生MACE事件(15.2%)与氯吡格雷组(12.6%)相比〔危险比(hazard ratio,HR)=1.226,95%可信区间0.867~1.735,P=0.249〕及大出血事件替格瑞洛组(0.7%)与氯吡格雷组(0.7%)相比(HR=1.093,95%可信区间0.212~5.634,P=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男性、城市来源、LVEF、分次PCI是保护性因素;高脂血症、脑梗病史、病变血管数目、安放支架数目、最大狭窄率、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是危险性因素,利用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作为因子多元逐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模型分析结果是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HR=1.118,95%可信区间0.755~1.656,P>0.05。结论 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用于ACS择期PCI术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氯吡格雷羧酸衍生物血浓度和血小板聚集率,观察阿托伐他汀和氯吡格雷有无相互作用。方法:对照组为25例健康受试者,ACS组为66例ACS患者。均口服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阿托伐他汀20mg/d,5d后暂停阿托伐他汀,继续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口服4d,分别于第5天、第9天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量氯吡格雷羧酸衍生物血浓度,流式细胞仪测定血小板聚集率,比较两组差异。结果:对照组第5天和第9天氯吡格雷羧酸衍生物血浓度分别为(5.76±0.87)ng/dl和(5.67±0.88)ng/dl(P=0.351),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44.25±16.37)%与(47.61±16.67)%(P=0.083)。ACS组第5天和第9天氯吡格雷羧酸衍生物血浓度分别为(5.96±0.87)ng/dl和(5.86±0.97)ng/dl(P=0.115),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47.70±15.07)%与(47.02±15.45)%(P=0.622)。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氯吡格雷羧酸衍生物浓度和血小板聚集率呈正相关。结论:氯吡格雷羧酸衍生物血浓度和血小板聚集率相关性良好,氯吡格雷和阿托伐他汀未见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替格瑞洛在氯吡格雷抵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15年2月~2016年8月收治的行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37例,所有患者均氯吡格雷抵抗。随机将8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均为40例,两组于PCI术前后均给予阿司匹林,在此基础上,实验组在PCI术前给予替格瑞洛,术后给予常规剂量维持,治疗7 d。分别于PCI术前和术后检测血小板聚集率,血肌酐以及谷草转氨酶,并记录不良反应情况。随访6个月,记录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结果术后2 h、1 d以及7 d,实验组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两组血肌酐水平均高于术前,实验组血肌酐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实验组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5.0%(10/40)和5.0%(2/40),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低于实验组的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反应时间较短,可耐受,中断治疗可终止。结论替格瑞洛在氯吡格雷抵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中,可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且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较低,不良反应患者可耐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氯吡格雷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血小板功能状态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3年12月于本院进行介入治疗的7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氯吡格雷治疗,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35例)和大剂量组(35例,负荷量600mg,维持量150mg/d),比较两组介入治疗后6h、12h及24h的血小板功能状态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状况.结果:与常规剂量组比较,大剂量组介入治疗后6h、12h及24h的血液流变学指标[6h:全血低切黏度(11.13±1.53) mPa·s比(8.89±1.33) mPa·s,血浆黏度(1.75±0.16) mPa·s比(1.41±0.14) mPa·s,全血还原低切黏度(24.83±2.18) mPa·s比(21.87±1.99) mPa·s],血小板活化指标-糖蛋白Ⅱb/Ⅲa[6h:(15.98±1.53)%比(13.85±1.38)%],血小板其他功能指标:P选择素[6h:(17.38±1.33) μg/L比(14.76±1.23) μg/L]、血小板聚集率[6h:(41.57±4.68)%比(35.24±3.76)%]均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大剂量氯吡格雷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血流变及血小板功能状态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替格瑞洛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病人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进而评价替格瑞洛在急诊PCI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急行PCI的病人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术前1h给予阿司匹林300mg+替格瑞洛180mg口服;对照组术前1h给予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口服;术后两组病人均口服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每日1次。观察时间为7d,随访30d。观察用药前及用药后2h、2d及7d时血小板聚集率,30d内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及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替格瑞洛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P0.05);两组7d和30d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创意无统计学意义(19.7%比8.7%,P0.05;32.0%比14.3%,P0.05);两组均无颅内出血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替格瑞洛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更快、更强,而且在药物停用后,药物效应终止也快。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组没有发生大出血的增加,而且出血事件发生率更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自愿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采用氯吡格雷治疗,实验组采用替格瑞洛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疗效。结果术后1年内对照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31%,实验组未见心血管不良事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发现,对照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临床治疗中应用替格瑞洛的效果优于氯吡格雷,可有效降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