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冠脉支架内血栓形成是指支架置入术后,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支架置入处形成血栓,导致冠脉管腔完全性或不完全性阻塞,在临床上可表现为心脏性猝死,急性心肌梗死或恶性心律失常等。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与未形成患者相比,1年内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和靶器官再次血运重建率明显增高[1]。能否及时的发现与恰当的诊治直接关系患者的预后与生命。。ACUITY Trial[1]研究发现急性和亚急性血栓的发生率为1.4%,晚期血栓发生率为0.8%。在圈  相似文献   

2.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49岁,因"突发胸痛8h"急诊入院。患者于8h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持续性疼痛,性质呈烧灼样,伴出汗、恶心、呕吐,呕吐为胃内容物,为明确诊治入我院。既往高血压病史20余年,血压最高达200/120 mmHg(1 mmHg=0.133kPa),不规律口服"依那普利、吲达帕胺",自诉血压控制尚可。入院后体检:体温:36.5℃,脉搏:97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56/97mmHg,颈静脉  相似文献   

3.
支架内血栓形成是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术后少见、但却严重、甚至可危及生命等并发症。虽然药物涂层支架的广泛应用已经大大降低了冠脉内支架再狭窄的发生率[1],但支架内血栓形成仍然是临床上较为棘手的问题,其形成与多种因素相关。现将我科收治等冠脉介入术后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抢救成功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再发血栓形成是PCI术后由于多种原因相互作用,在支架置入部位再次形成血栓,导致冠状动脉狭窄或完全闭塞,使心肌急剧缺血缺氧引起一系列心脏相关症状的疾病。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最新指南分型中其属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相关的心肌梗死(IVa)一型,是PCI术后少见的并发症,严重者甚  相似文献   

5.
<正>患者,男,62岁。因"反复胸闷、胸痛6个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4 d,症状加重1 d"于2013年5月17日入院。患者胸痛为心前区闷胀样不适,每日发作3~4次,每次持续5~10 min,与活动关系不明显。既往:高血压病史3年,最高血压180/90 mmHg,未规律服用降压药物,有脑梗死病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了1例合并严重血小板减少的间日疟病例,入院后给予平衡盐液、门冬氨酸钾镁、并输注1个治疗单位血小板,口服氯喹、伯氨喹抗疟治疗,8 d后体温恢复正常,血小板接近正常上限。一年后随诊无复发。  相似文献   

7.
<正>患者男性,47岁,主因"发作性胸闷伴胸骨后烧灼感1月余"就诊于解放军第252医院心血管病中心。外院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一过性下壁、侧壁急性缺血性ST-T改变。入科心电图:窦性心律,大致正常心电图。既往体健,吸烟20余年,每日约20支。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入院诊断: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行冠脉造影术示前降支近段局限性狭窄95%,前向血流TIMI2级,左主干、回旋支、右冠状动脉未见明显狭窄,于前降支病变处置入一枚  相似文献   

8.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57岁;于16时40分因"突发胸痛0.5h"入院;急诊心电图示ST V1~V5段抬高达0.3~0.5mV,以"急性广泛性前壁心肌梗死"收入院。体检:神清;血压106/78mmHg(1mmHg=0.133kPa);双肺呼吸音正常,未听及明显的干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相关原因及对策,进一步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及处理措施。结果支架贴壁、膨胀不良、未完全覆盖病变,分叉病变,停服阿斯匹林、氯吡格雷和(或)药物抵抗等为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结论急性和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可能与技术因素有关支架贴壁不良等;晚期和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可能与支架再狭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不当有关。强化抗血小板治疗、血栓抽吸导管负压抽吸,反复球囊扩张或重新置入支架是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针对心脏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采取的一种治疗方式,现已成为有效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1,2〕。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是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少见的并发症,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3〕。药物支架时代,术前、术后常规应用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药物治疗,仍未能完全杜绝支架内血栓(ST)的发生。ST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其危险因素包括抗血小板治疗、支架因素、介入操作因素、患者及病变因素等〔4〕。本文拟探讨ST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目前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主要手段。而提高PCI手术的成功率,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至关重要。但在治疗同时也需要注意相关并发症的防治。以下为PCI术后致血小板减少1例详细报道。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分析PCI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影响因素及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7月我院心内科冠心病住院患者行PCI术后6例发生支架内血栓的基础病史、好发部位及危险因素。结果2012年1~7月,我院心内科共完成PCI术570例,6例患者(男性5例,女性1例)术后发生急性支架内血栓2例,亚急性支架内血栓4例,发生率1.0%。6例患者根据临床特点均行冠脉造影术+PCI术,其中1例术中发生低复流,冠脉内注人硝普钠、硝酸甘油、替罗非班,可见远段血栓影,予替罗非班强化治疗,出现心率、血压下降,予以临时起搏器治疗。术后6例患者均出现胸痛,除1例未予采集心电图外,其余5例心电图示相关血管支配的心肌sT段抬高。对临床高度疑诊患者均紧急行再次PCI术,其中4例造影证实支架内血栓(3例经血栓抽吸术后症状消失,TIMI达到3级,存活出院,1例因反复发生心力衰竭而最终死亡),余2例突发胸痛来不及行PCI术而死于心跳骤停。结论支架内血栓形成与患者临床特点、病变因素、支架因素、介人手术相关因素、药物因素相关,急诊介入手术是治疗支架内血栓的首选。  相似文献   

14.
病毒性肝炎所引起的血液学变化,常发生肝炎后再障,但亚急性重症肝炎并粒细胞缺乏(下称粒缺)、血小板减少症,较为罕见,现报道1例.男,24岁,4周前因纳差、乏力、尿黄及肝功异常在当地诊断为急性黄疸肝炎住院,后因病情加重转我院。体检:T36.5℃,P60次,Bp130/70,巩膜及皮肤黄染,心肺正常,肝肋下2 cm,脾未及.总胆红素194.9μmol/L,1分钟胆红素80.4μmol/L,GPT67u,尿二胆阳性,血常规正常,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附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和探讨支架内亚急性血栓(SAT)的发生机制和预防。方法随访和分析2004-2007年5例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发生SAT患者的临床和冠脉造影特点。结果(1)在529例冠心病支架置入患者中有5例(0.94%)发生SAT,多于术后2~5d出现。其中3例冠脉造影证实SAT,积极治疗后6个月冠脉造影随访支架内无再狭窄;2例可能为SAT;死亡2例,1例在院外死亡,均为未及时介入治疗。(2)上述5例患者中3例表现为ST抬高型心肌梗死,1例表现为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1例表现为不稳定性心绞痛。4例患者为药物洗脱支架后SAT,1例为裸支架后SAT。结论支架内SAT可能与C型病变,术中支架贴壁不良,急性心肌梗死有关,及时介入治疗可以减少不良后果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1病例简介患者女,59岁。因“突发右下肢麻木、发凉、疼痛及左下肢乏力半月余”于2005-03-10收入院。患者于1个月前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当地医院用激素治疗(具体药物不详),半月余前无明显原因突然出现右足及右下肢麻木、发凉、疼痛,疼痛为间歇性,无静息痛,活动受限,左下肢行走后感乏力、酸胀,无疼痛、麻木及发凉,在当地医院行输液治疗(具体不详),症状无明显缓解,曾在外院行CT及血管造影检查,拟诊断为“腹主动脉及髂动脉血栓形成”。入院查体:双足皮色稍发白,皮温低,右侧低于左侧,双股动脉、腘动脉搏动减弱,右侧股动脉搏动弱于左…  相似文献   

17.
男性患者,82岁,既往高血压病、脑梗死、高脂血症病史;因"肩背部痛1日余,加重半小时"入院。入院诊断:"冠心病、急性前间壁、右室心肌梗死、心功能KillipⅡ级"。入院查体:血压150/70mmHg,心率76次/分,神志清晰,双肺  相似文献   

18.
刘毅  陶凌  王琼 《心脏杂志》2016,28(4):471-473
正1对象与方法患者,男性,41岁,山西芮城县人,长期居住于农村。主因胸痛4 d入院。患者于4 d前劳累后感心前区绞痛不适,伴有胸闷、全身乏力、大汗,休息后不能缓解,无呕血、头晕、意识丧失等。患者家属立即拨打120急诊入院,入院后胸痛加重,心电图显示为室颤,给予电除颤后转为窦性心律,心电图提示:急性心肌梗死(AMI),见图1。给予溶栓(具体不详)、氯吡格雷600 mg负荷,此后75 mg,口服1次/d,阿司匹林100 mg,口服1次/d等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后急性、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AST/SST)的危险因素及其冠脉造影特点,以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并减少该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1至2011-01收治的冠心病行PCI术者5 129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冠脉造影证实AST/SST(AST/SST组)43例。按年龄、性别(3∶1)匹配原则抽取PCI术后未出现AST/SST者1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ST/SS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AST/SST平均时间(4.1±5.7)d。院内死亡率13.95%(6/43)。AST/SST组糖尿病比例及血肌酐、空腹血糖高于对照组(P<0.05);AST/SST组支架置入前1周内心绞痛发作及1个月内急性心肌梗死史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左心室射血分数、血压、血脂等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冠脉造影AST/SST组出现B2/C病变比例、支架贴壁不良比例和支架数目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应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CI术后AST/SST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比值比1.447,95%可信区间1.101~1.902,P=0.008)、急性心肌梗死(比值比7.177,95%可信区间1.956~26.328,P=0.003)、多支架置入(比值比2.186,95%可信区间1.326~3.604,P=0.002)、支架贴壁不良(比值比7.590,95%可信区间1.389~41.475,P=0.019)是AST/SST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左心室射血分数(比值比0.988,95%可信区间0.979~0.998,P=0.016)是PCI术后并发AST/SST的保护因素(P均<0.05)。结论: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多支架置入、支架贴壁不良是PCI术后并发AST/SST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左心室射血分数是PCI术后并发AST/SST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20.
<正>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1]是冠脉介入治疗中少见却很严重的并发症,冠脉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并急性左心衰更是极其危重,如不积极诊断和治疗,会造成严重后果。本文就急性心衰发生的原因,冠脉内血栓形成的分期、形成原因,循证研究等方面进行简单分析。同时,就避免冠脉支架植入术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提出规范化抗血小板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