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患者心肌胶原变化与左心室重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2年9月入住宝安区人民医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7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后患者是否行直接PCI治疗分为直接PCI治疗组(n=30)和择期PCI治疗组(n=30),其中10例(其中直接PCI治疗组5例,择期PCI治疗组5例)患者出院后不愿意随访。所有入选患者术前、术后3 d及术后30 d均分别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Ⅰ型C端胶原前肽(carboxy-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 I procollagen,PICP)、Ⅲ型N端胶原前肽(amino-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 III procollagen,PⅢNP)和Ⅰ型C端胶原末肽(carboxy-terminal telopeptide of collagen type I,CITP)浓度;术后3 d、术后30 d均行心脏超声检查;术后30 d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测量心肌梗死面积。结果术后30 d直接PCI治疗组血清PICP、PⅢNP、CITP浓度较择期PCI治疗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ICP:(7.76±1.47)ng/mL vs.(10.73±1.67)ng/mL,P﹤0.05;PⅢNP:(11.17±4.72)ng/mL vs.(37.80±6.83)ng/mL,P﹤0.05;CITP:(31.18±6.78)ng/mL vs.(45.10±9.70)ng/mL,P﹤0.05]。术后30 d直接PCI治疗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低于择期PCI治疗组[(46.57±6.10)mm vs.(52.63±6.50)mm,P﹤0.05;(34.25±4.86)mm vs.(37.33±3.56)mm,P﹤0.05;22.8%±3.4%vs.28.2%±6.8%,P﹤0.05]。结论直接PCI治疗可有效地挽救濒死的心肌,减轻心室重构,保护心功能,改善患者远期预后。检测血清心肌胶原浓度能作为预测心室重构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时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于2016年4月至2018年8月间我院心血管内科接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4例,按手术治疗时间不同分组,对照组应用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研究组对患者实施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对比不同手术时机对患者心功能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的LVSEd(左室收缩末径)、LVDEd(左室舒张末径)、LAd(左房内径)的心功能指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m MPG(二尖瓣压力差)、mPAP(肺动脉平均压)血流动力学水平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较择期手术更好,可有效改善心功能、血液流变学水平,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后适应对老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首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65例,分为缺血后适应组(适应组)及对照组,均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e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对照组行常规PCI.测定两组术前及术后肌酸激酶及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测量术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观察术后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适应组术后肌酸激酶及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水平明显减低;术后3个月左心室容积减小,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升高[(65.2±6.7)ml/m2与(70.4±6.3)ml/m2,P<0.05],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升高[(31.4±3.2)ml/m2与(35.6±3.5)ml/m2,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0.52±0.03与0.49±0.02,P<0.05);但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减低、住院期间病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肌缺血后适应可以改善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体征,对梗死后心肌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I)评价高血压患者(HT)左房功能。方法选取北京军区总医院心内科2007年5月至2012年8月门诊及住院二维超声心动图图像清晰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5例,男性44例,女性41例,年龄36~68岁,平均年龄(53.7±9.6)岁。根据左室质量指数(LVMI)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LVN组(46例)和LVH组(39例)。选择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PWT)、E/A比值和左房最大容积(LAVmax),左房最小容积(LAVmin),计算左室心肌质量、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左房容积指数(LAVI)和左房总排空分数(LATEF)。应用STI获取左房纵向应变曲线,记录房壁各节段收缩期峰值应变及应变率(SSL、SRs)、舒张早期峰值应变率(SRe)、舒张晚期峰值应变率(SRa),计算其平均值(m)。结果与对照组和LVN组比较,LVH组LAVI升高,分别为[(22.8±7.3)ml/m2 vs.(32.6±6.1)ml/m2]和[(26.7±6.2)ml/m2 vs.(32.6±6.1)ml/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VH组较LVN组LVMI[(135.3±18.7)g/m2 vs.(98.9±13.8)g/m2]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LVN组m SRs[(1.6±0.5)/s vs.(1.8±0.6)/s]升高,LVH组m SRs[(1.6±0.5)/s vs.(1.0±0.4)/s]降低,LVN组和LVH组m SRe均降低,分别为[(-1.9±0.5)/s vs.(-1.4±0.4)/s]和[(-1.9±0.5)/s vs.(-0.9±0.4)/s],m SRa均升高,分别为[(-1.3±0.4)/s vs.(-1.7±0.5)/s]和[(-1.3±0.4)/s vs.(-2.0±0.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LVN组比较,LVH组m SRs[(1.8±0.6)/s vs.(1.0±0.4)/s]、m SRe[(-1.4±0.4)/s vs.(-0.9±0.4)/s]降低,m SRa[(-1.7±0.5)/s vs.(-2.0±0.5)/s]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左房的管道功能下降,辅泵功能增加,左室肥厚患者左房的储备功能下降。STI能无创及定量评价高血压患者左房整体的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心肌灌注分级 (MBG)的方法判断前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AMI PCI)后的无再流现象 ,并评价其对局部、整体心室收缩功能和同步性的影响。方法2 0 0 0年 5月~ 2 0 0 2年 12月首发前壁AMI并于 6~ 12小时内行直接PCI的患者 12 8例 ,应用MBG方法将患者分为无再流组 (MBG 0~ 1级 )和有再流组 (MBG 2~ 3级 ) ,其中无再流组 36例 (男 2 2例 ,女 14例 ) ,平均年龄 (6 6 2 3± 13 17)岁 ,有再流组 92例 (男 5 8例 ,女 34例 ) ,平均年龄 (6 3 18±11 73)岁。于PCI后即行左心室造影 ,测定心室容积、压力参数和室壁运动积分 (WMS) ;AMI后 1周时行平衡法核素心室造影 ,测定左室整体和局部收缩功能、舒张功能和收缩同步性参数 ;AMI后 6个月随访时重复行心室造影和核素心室造影检查测定上述参数 ,同时随访并记录术后 6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 (MACE)的发生率。结果  (1)AMI PCI后 6个月随访时 ,无再流组左室收缩末容积指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WMS和左室舒张末期压均较有再流组明显增高 [(5 0 35± 7 2 4 )ml/m2 比 (39 6 4± 7 15 )ml/m2 ,(86 4 7± 11 77)ml/m2 比 (77 19± 9 2 9)ml/m2 ,(10 11± 1 94 )比(7 92± 1 6 6 ) ,(16 38± 3 2 1)mmHg(1mmHg =0 133kPa)比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左西孟旦联合重组人脑钠肽(rh-BNP)治疗陈旧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2012年12月~2014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CCU的陈旧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共60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49~78岁,平均年龄(68.2±13.1)岁。所有入选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加用左西孟旦,联合治疗组加用左西孟旦和rh-BNP。以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Pi 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所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7 d后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脑钠肽(BNP)水平,进行6分钟步行试验(6MWT)评估心功能,观察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72 h后的CO、CI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提高,而ITBVI、EVLWI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治疗组CO、CI、ITBVI、EVLWI明显优于对照组,分别为[(4.43±0.36)L/min vs.(3.44±0.13)L/min]、[(4.57±0.64)L/min·m~2 vs.(3.45±0.24)L/min·m~2]、[(0.72±0.08)L·m~2 vs.(0.96±0.07)L·m~2]、[(5.70±0.32)ml/kg vs.(7.39±0.76)ml/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治疗组的每日液体出入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7 d后的LVEF、6MWD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而LVEDD、BNP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联合治疗组LVEF、6MWD增加,LVEDD、BNP降低,数值为[(36.71±3.24)%vs.(39.51±3.19)%]、[(236.75±58.39)m vs.(267.94±42.13)m]、[(54.3±2.4)mm vs.(51.6±3.8)mm]、BNP[(2936.81±1052.47)pg/ml vs.(2438.65±824.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左西孟旦联合rh-BNP改善陈旧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优于单独应用左西孟旦,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效果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9年12月~2014年1月我院行冠脉造影确诊为CTO病变患者96例,分为PCI组(75例)和常规治疗组(21例)。观察PCI治疗效果,治疗前后两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cTnT)、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变化及超声心动图变化,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本组75例CTO患者经PCI治疗后成功开通64例(85.3%)。治疗后1周后两组CK-MB、cTnT和NT-proBN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PCI组治疗后CK-MB[(16.28±4.12)U/L比(14.26±7.12)U/L]、cTnT[(0.32±0.14)ng/ml比(0.22±0.12)ng/ml]和NT-proBNP[(1029.27±332.86)pg/ml比(879.73±332.86)pg/ml]水平降低更显著(P0.05或P0.01)。治疗后3个月后超声心电图显示,与常规治疗组比较,PCI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79.4±20.1)ml/m2比(68.2±22.4)ml/m2]、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49.1±17.2)ml/m2比(39.2±16.3)ml/m2]显著降低,左室射血分数[LVEF,(44.2±8.0)%比(46.8±8.2)%]显著升高(P均0.05);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胸痛时间3年、心肌梗死病史、合并三支病变、靶血管开口闭塞是影响CTO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OR=0.442~0.992,P均0.01)。结论:PCI治疗可以改善CTO患者冠脉血流灌注、心功能和心室重构,而胸痛时间、心肌梗死病史、合并三支病变、靶血管开口闭塞是影响CTO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氧化应激反应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6月在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6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85例(介入组)与静脉溶栓治疗84例(对照组)。观察2组在治疗后半个月及6个月肌钙蛋白Ⅰ(cTnⅠ)、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LVEF及症状体征等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6个月,介入组NT-proBNP、LVEF、症状体征改善评分优于对照组[(227.2±52.5)ng/L vs(443.3±59.2)ng/L、(44.7±6.2)%vs(38.2±5.3)%、(5.7±1.4)分vs(10.4±2.7)分,P=0.000]。治疗后半个月,介入组cTnⅠ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1.15±0.29)μg/L vs(2.41±0.36)μg/L,P=0.000],2组SOD、GSH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6个月,2组SOD、GSH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介入组的半年再住院率为23.53%,总体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再住院率高达46.43%,总体有效率仅为71.43%,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有利于降低体内氧化应激反应,逆转左心室重构,有利于心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预后情况,减少再住院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成人房间隔缺损(ASD)介入治疗前后右心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确诊为ASD并行介入治疗的患者(观察组)40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39.2±11.3)岁。同时选择成年健康志愿者4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40.1±10.9)岁。两组性别和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行介入治疗,在介入治疗术前、术后1 d、术后6个月时超声心动图测量右心室舒张末期面积、右心室收缩末期面积、三尖瓣收缩期峰值速度以及三尖瓣收缩期位移,计算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RVFAC)。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前右心室舒张末期面积、右心室收缩末期面积、三尖瓣收缩期峰值速度、三尖瓣收缩期位移均增加,RVFAC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前比较,观察组术后1 d和6个月右心室舒张末期面积[(27.88±7.54)cm~2 vs.(23.86±6.52)cm~2 vs.(21.02±5.46)cm~2]、右心室收缩末期面积[(16.22±5.30)cm~2 vs.(14.12±2.36)cm~2 vs.(11.02±2.12)cm~2]、三尖瓣收缩期位移[(2.98±0.76)cm vs.(2.38±0.44)cm vs.(2.34±0.54)cm]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术后1 d和6个月时三尖瓣收缩期峰值速度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术后1 d的RVFAC值低于术前,术后6个月的RVFAC值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房间隔缺损的患者介入治疗后右心室舒张及收缩功能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超声心动图在缺血性心肌病(ICM)患者介入治疗后左心室功能评价中的应用。方法将73例缺血性心肌病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药物治疗组3 7例,采用单纯药物治疗,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组36例,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联合药物治疗。超声心动图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12个月的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容量(LVEDv)(并换算成容积指数ml/m2)、左室射血分数(LVEF),对两组数据做统计学处理,比较有无显著差异。结果经超声心动图观察PCI治疗组左心功能改善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P0.05)。结论在传统药物治疗基础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够明显改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左心室功能,超声心动图在左心功能的评价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入选2013年7月至2014年3月北京军区总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住院的资料完整心力衰竭患者66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15例。按照血运重建方式分为PCI组(n=35)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组(31例)。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NYHA心功能分级、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比较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前降支近端病变、2支血管病变以及3支血管病变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前相比,PCI组术后左室射血分数[(39.8±5.2)%vs.(53.9±6.0)%]、NYHA心功能分级[(3.1±0.7)vs.(1.2±0.4)]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增加[(222.5±126.9)m vs.(514.2±71.1)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CABG组术后较术前左室射血分数[(39.45±5.3)%vs.(54.4±5.6)%]升高,NYHA心功能分级[(3.2±0.7)vs.(1.3±0.6)]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增加[(215.4±125.3)m vs.(511.2±78.1)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CI提高了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与CABG疗效相当,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骨髓干细胞动员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4 8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动员组 (2 5例 )和对照组 (2 3例 ) ,动员组连续 3d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 30 0 μg/d ,用2 0 1Tl静息—再分布心肌显像比较两组第 6d、 30d的梗死面积 ,超声心动图观察 72h内和 3个月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 (LVEDVI)、收缩末期容积指数 (LVESVI)、室壁运动指数 (WMSI)、射血分数(LVEF)。结果 :动员组治疗后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减少 (0 383± 0 0 77vs 0 5 6 1± 0 0 96 ,P <0 0 1) ,LVESVI减少 [(2 7 4 7± 7 86 )ml/m2 vs (34 5 0± 8 0 8)ml/m2 ,P <0 0 5 ],WMSI减少 (1 10± 0 11vs 2 2 6±0 14 ,P <0 0 1) ,LVEF增加 (0 5 9± 0 0 7vs 0 4 8± 0 0 7,P <0 0 1)。结论 :应用G CSF动员AMI患者自身骨髓干细胞可明显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及有效防治左室重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再通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患者左室心肌重塑的影响。方法纳入自2015年9月~2017年6月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确诊为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同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再通成功的患者62例,对其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采集纳入对象的一般资料及再通前后的心脏彩超及血清学数据,应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基线水平相比,再通后1年患者体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295.25±468.90)pg/ml vs.(492.90±840.25)pg/ml,P=0.001]、低密度脂蛋白(LDL)[(1.94±0.65)mmol/L vs.(2.41±0.93)mmol/L,P0.001]、三酰甘油(TG)[(1.33±1.02)mmol/L vs.(1.52±1.02)mmol/L,P=0.018]、总胆固醇(TC)[(3.25±0.79)mmol/L vs.(4.15±1.12)mmol/L,P0.001]水平较前明显降低,其差距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基线水平相比,再通1年后单支血管病变亚组NT-pro BNP明显低于多支血管病变亚组[(254.9±381.6)pg/ml vs.(515.2±600.5)pg/ml,P=0.027]、无侧枝循环亚组NT-pro BNP值明显低于有侧枝循环亚组[(210.65±279.05)pg/ml vs.(457.65±559.48)pg/ml,P=0.040]。结论 PCI再通可明显改善冠状动脉CTO患者左室心肌重塑,提高患者心功能;单支血管病变、无侧枝循环的冠状动脉CTO病变患者更能从CTO-PCI中获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术前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无复流现象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96例择期PCI术患者。按照完全随机化分组法,患者被随机均分为正常剂量组(接受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和强化组(接受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校正TIMI帧数(CTFC)、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容积指数(LVESVI)、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VEDVI)以及无复流发生率。结果:与正常剂量组比较,PCI术后1个月强化组右冠脉[(36.96±5.48)比(29.87±6.03)]、左前降支[(37.57±6.31)比(30.25±5.74)]、左回旋支[(37.01±6.04)比(26.52±5.73)]CTFC以及平均CTFC[(37.03±6.21)比(29.24±6.02)]、无复流发生率(16.67%比4.17%)、LVESVI[(37.23±10.49)ml/m2比(30.46±11.53)ml/m2]和LVEDVI[(80.02±14.38)ml/m~2比(71.34±16.52)ml/m~2]显著降低,LVEF[(43.11±5.23)%比(47.37±7.57)%]显著升高,P0.05或0.01。结论:术前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有效降低PCI术后无复流发生率,改善患者心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脉介入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心室重塑与B型钠利尿肽(BNP)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6年8月我院接诊的92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使用冠状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BNP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ESV)低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d、7d时,观察组BNP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3d、7d时,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死亡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行冠脉介入治疗效果显著,可改善心室重塑,降低BNP水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并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侧支循环在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朝阳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接受急诊PCI的老年(60岁)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206例为研究对象,分为侧支循环发育良好组(n=82)和发育不良组(n=124)。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手术相关指标与预后情况。结果侧支循环发育良好组患者心绞痛病程[(18.4±9.2 vs. 10.4±7.9)月,P0.001]显著长于侧支循环发育不良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86.4±23.1 vs. 112.8±42.4)ng/ml,P=0.021)]和肌钙蛋白I(cTnI)峰值[(6624.2±1893.4 vs. 8724.2±2314.1)pg/ml,P=0.034]显著低于侧支发育不良组。与侧支发育不良组比较,侧支循环发育良好组PCI相关心肌梗死发生率(14.6%vs. 30.6,P=0.012)和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更低(13.4%vs. 26.6%,P=0.025),术后校正的TIMI帧数[(20.1±10.0 vs. 24.7±14.6)帧,P=0.033]显著低于侧支发育不良组。随访1月,侧支发育良好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43.7±8.1 vs. 40.4±6.4,P=0.012)显著高于侧支发育不良组,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114.4±22.3 vs.125.2±32.1)ml,P=0.033]和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64.4±16.4 vs. 74.6±20.1)ml,P=0.014]显著低于侧支发育不良组;侧支发育良好组心力衰竭发生率(13.2%vs. 24.2%,P=0.047)和总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28.6%vs. 42.7%,P=0.026)显著低于侧支循环发育不良组。结论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侧支循环发育良好可改善心肌微灌注,抑制心室重构,改善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左西孟旦对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7月于马鞍山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72例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左西孟旦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和NT-proBNP水平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低于对照组[(62.43±2.31)mm vs.(66.45±3.21)mm],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高于对照组[(41.02±4.45)%vs.(37.24±4.24)%,(2.91±0.45)L/min·m2 vs.(2.48±0.38)L/min·m2,(49.21±5.32)ml vs.(44.32±4.45)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NT-proBNP水平低于对照组[(3532.14±64.32)ng/L vs.(5321.55±93.53)ng/L](P0.05)。观察组总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1.67%(33/36)vs.66.67%(24/36)](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56%(2/36)vs.8.33%(3/36)](P0.05)。结论左西孟旦可有效改善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NT-proBNP水平,临床疗效较为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罪犯血管"自发再通后早期介入策略与择期介入策略的远期疗效。方法:108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伴自发再通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54例。早期介入组立即按常规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择期介入组药物治疗7d后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随访1年,主要研究终点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次要研究终点包括无复流或慢血流、心肌缺血复发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随访1年,与早期介入组比较,择期介入策略组死亡(1.9%vs.1.9%,P=0.736);心肌梗死(5.6%vs.1.9%,P=0.763);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4.6%vs.5.6%,P=0.879);无复流或慢血流(2.3%vs.18.5%,P=0.029);左心室射血分数[(60±10)vs.(55±12)%,P=0.005];心肌缺血复发(29.6%vs.11.1%,P=0.031)。结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自发再通血流恢复,心肌梗死溶栓分级(TIMI 3)级的患者采取择期介入策略,可以改善心肌灌注、提高患者远期左心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静脉应用重组人B-型利钠肽(rhBNP)对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术后患者心室重塑和收缩同步性的影响.方法:选择48例12 小时内发病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术后患者,随机分为rhBNP组25例和常规治疗组23例,分别于治疗后1周、4周和24周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舒张末期容积指数、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质量指数,梗死区的局部室壁运动指数.于治疗后1周、24周时行平衡法核素心室造影,了解心室收缩同步性参数.结果:①治疗后1周时,rhBNP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较常规治疗组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常规治疗组升高 (P<0.05).治疗后4周、24周时,rhBNP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4周时,rhBNP组的左心室质量指数,梗死区的局部室壁运动指数较常规治疗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②治疗后1周时心室相角程、半高宽、峰相位标准差在两组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4周时rhBNP组上述3项指标较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脉介入术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rhBNP可进一步阻抑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提高心室收缩同步性,改善左心功能.  相似文献   

20.
意大利Parodi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即使是通过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成功进行再灌注的患者,如合并高血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更易发生心力衰竭。但这类患者心力衰竭发病率的增加与梗死后左室重塑没有明显相关性。该研究共纳入953例患AMI并成功行PCI的患者,其中324例合并有高血压,共随访5年。在血压正常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加[(122±36)ml vs(131±47)ml,P<0.001],而高血压组没有[(127±41)ml vs(128±31)ml,P=0.768],6个月时,左室重塑的发生率2组无差别。5年后,高血压组患者因心力衰竭而住院和NYHA≥2级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