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措施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健康行为改善情况。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于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高血压患者120例,其中男性63例,女性57例,年龄41~75岁。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采用社区分级管理干预;对照组(60例)未采用社区综合干预。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和疗效,患者进行相应的健康知识考评,在干预前后进行问卷调查,比较患者的管理前后健康行为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收缩压与舒张压均下降分别为[(138.1±16.2)mm Hg vs.(127.7±12.0)mm Hg],(1 mm Hg=0.133k Pa)[(92.3±10.8)mm Hg vs.(81.3±9.5)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显效、有效、无效的比例为33.3%、40.0%、26.7%,观察组为40.0%、56.7%、3.3%。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7%vs.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疾病预防知识掌握优良比例高于对照组,及格和较差比例低于对照组,为(61.7%vs.28.3%)、(36.7%vs.30.0%)、(35.0%vs.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社区高血压患者分级管理干预可以改善人群心血管健康行为,有效控制患者高血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自测血压方式在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自2010年5月~2012年9月于北京市丰台区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56例,其中男性143例,女性113例,年龄65~83岁,平均(72.23±10.34)岁。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28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高血压规范化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自测血压方式。比较干预1年后两组患者的血压情况、遵医行为及用药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观察组收缩压下降[(145.35±9.54)mm Hg vs.(133.85±7.52)mm Hg],舒张压下降[(85.62±5.73)mm Hg vs.(81.28±6.41)mm Hg],(1 mm Hg=0.133k 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干预后较对照组服药依从率、高血压知晓率及血压控制达标率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干预后维持初始剂量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加量比例和退出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7.81%vs.1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结论采取自测血压的干预方式能够显著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社区医院中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社区服务居民的高血压干预效果与治疗依从性。方法选择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确诊高血压患者240例,男性126例,女性114例。将2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干预组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社区干预,对照组仅采取常规高血压治疗。记录患者的高血压症状改善情况,分别在患者干预前后进行问卷调查,比较患者健康行为情况与治疗依从性。结果干预组采用社区干预,高血压控制的总有效率为98.3%,而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仅为76.7%,干预组降压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收缩压与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128.4±12.0)mm Hg vs.(138.2±16.1)mm Hg]、[(82.5±9.4)mm Hg vs.(92.2±10.7)mm 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高血压认知、健康信念及健康行为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组的依从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通过社区干预可以提升患者的高血压认知、健康信念以及改善健康行为,提高治疗依从性,血压得到有效的控制,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运动干预对高血压伴糖尿病前期患者氧化应激及糖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69例高血压伴糖尿病前期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为期6个月的系统运动干预,对照组药物治疗同前,并保持平静生活方式,观察两组体质指数、血压、血清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一氧化氮、血糖等的变化。结果 6个月后,干预组和对照组结果比较显示:体质指数[(21.3±5.6)kg/m2 vs.(24.8±6.1)kg/m2]、收缩压[(135.9±6.7)mm Hg vs.(142.1±5.2)mm Hg](1 mm Hg=0.133k Pa)、舒张压[(81.7±6.2)mm Hg vs.(85.1±4.9)mm Hg]降低,血清丙二醛[(7.46±1.5)μmol/L vs.(8.24±1.3)μmol/L]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98.72±10.8)U/ml vs.(87.05±14.2)U/ml]、一氧化氮[(81.65±14.2)μmol/L vs.(71.82±13.3)μmol/L]含量升高,空腹血糖[(4.87±1.92)mmol/L vs.(6.54±2.48)mmol/L]、餐后2 h血糖[(7.63±3.72)mmol/L vs.(9.73±2.63)mmol/L]、糖化血红蛋白[(4.78±2.54)%vs.(6.12±1.68)%]降低,(均为P0.05)。结论运动干预能降低高血压伴糖尿病前期患者体质指数、血压,还可改善患者氧化应激及糖代谢异常,延缓、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临床护理路径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中的影响效果。方法抽选我院心血管内科2015年4月-2016年4月78例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入院当日首先进行服药依从性的问卷调查,了解其服药依从性,依从性高的患者不列入研究范围。然后采用系统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两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的作为对照组,进入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干预的作为干预组。结果干预组患者舒张压水平(92.6±4.2)mm Hg,收缩压水平(132.5±10.5)mm Hg,对照组患者舒张压水平(101.8±6.9)mm Hg,收缩压水平(141.8±15.3)mm Hg,比较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护理治疗依从性有效率分别为89.7%、51.3%,比较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护理路径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药中的干预效果非常理想,有利于提升患者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对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198例诊室血压正常的女性高血压患者作为高血压组,同时选择女性正常血压者200例作为对照组。2组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测定24h动态血压和生化指标。结果高血压组冠心病(48.5%vs 39.5%)、脑血管病(51.0%vs 40.5%)和肾病(15.2%vs 8.5%)及颈动脉硬化(65.7%vs 26.0%)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高血压组IMT明显高于对照组[(1.18±0.31)mmvs(0.81±0.24)mm,P=0.003]。高血压组夜间平均收缩压[(159.1±13.2)mm Hg)vs(141.3±11.3)mm Hg,1mm Hg=0.133kPa],夜间收缩压标准差[(15.9±3.1)mm Hg vs(9.5±1.2)mm Hg]及夜间收缩压血压负荷[(41.4±2.2)%vs(21.3±2.6)%]明显增高,夜间舒张压标准差[(9.1±4.1)mm Hg vs(6.2±2.3)mm Hg]及夜间舒张压血压负荷[(34.7±11.2)%vs(22.6±11.5)%]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血压变异性增大,夜间血压增高及血压负荷的增加是女性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伴广泛性焦虑患者给予心理干预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对血压的控制作用。方法入选2011年8月至2014年3月期间于北京礼士路社区居住的老年高血压伴广泛性焦虑的患者28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龄61~84岁,平均(72±6)岁。在常规降压治疗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并加服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疗程12周。干预12周后观察血压变化、焦虑评价量表(SAS)评分等指标。结果 28例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干预后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分别为[(136.2±9.1)mm Hg vs.(164.6±8.9)mm Hg](1 mm Hg=0.133k Pa),[(81.3±8.8)mm Hg vs.(105.7±9.4)mm Hg];SAS评分干预后较干预前下降,为[(38.22±6.64)分vs.(56.63±12.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心理干预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可以改善老年高血压伴广泛性焦虑患者血压和焦虑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综合干预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500例诊断为高血压且具有下列至少1项可干预的危险因素的患者:(1)血脂异常(总胆固醇≥5.7 mmol/L);(2)糖尿病[空腹血糖≥7.0 mmol/L或(和)餐后2 h血糖≥11.1 mmol/L];(3)肥胖(体质量指数≥28 kg/m2)。按随机平行对照临床试验,将入选患者分成综合干预组(n=220)及一般治疗组(n=280)。监测并比较两组血压、靶器官功能损害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严格干预两年后,综合干预组的血压控制效果优于随意治疗组[收缩压(140.09±15.18)mm Hg vs.(145.90±16.8)mm Hg;舒张压(79.12±13.38)mm Hg vs.(81.90±13.63)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干预组靶器官功能损害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血清肌酐和尿蛋白浓度)均明显好于一般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综合干预组心脑血管事件(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脑出血、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一般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社区综合干预治疗高血压是延缓靶器官功能损害及预防脑出血、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事件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对高血压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3年2月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老年科就诊的1级、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37例,完成本研究127例,随机分为氢氯噻嗪组60例及厄贝沙坦氢氯噻嗪67例。2组患者每日晨起分别口服氢氯噻嗪25 mg及厄贝沙坦氢氯噻嗪1片,连续12个月。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指标,以及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氢氯噻嗪组和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组治疗后收缩压[(156.49±9.10)mm Hg vs.(126.37±8.12)mm Hg,(157.26±8.91)mm Hg vs.(124.46±8.07)mm Hg]、舒张压[(98.73±5.54)mm Hg vs.(77.65±5.42)mm Hg,(99.54±5.38)mm Hg vs.(76.36±5.71)mm Hg]均降低,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治疗前比较,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组患者治疗后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5.37±0.91)%vs.(6.79±1.08)%,P0.01]提高,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16±0.25)mm vs.(1.03±0.20)mm,P0.05]降低。与氢氯噻嗪组患者治疗后比较,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组患者治疗后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5.56±0.99)%vs.(6.79±1.08)%,P0.01]提高,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15±0.19)mm vs.(1.03±0.20)mm,P0.05]下降。结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降压的同时可以改善肱动脉内皮功能、减少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的临床治疗效果与服药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4年12月于西城区大栅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男性66例,女性54例,年龄33~82岁。所有患者根据随机原则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口服氨氯地平5 mg/d加缬沙坦80 mg/d;对照组(60例)口服氨氯地平5 mg/d,1/日,连续服用4个月。治疗前后测量血压并进行疗效评价。随访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治疗4个月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下降,数值为[(137.1±16.7)mm Hg vs.(126.7±12.3)mm Hg],[(93.5±10.5)mm Hg vs.(80.4±9.8)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4个月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vs.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较单用氨氯地平可以更有效控制血压,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亚极量运动时血压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4年12月~2015年7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就诊的原发性1、2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82例和健康体检者(正常组)54例。观察高血压患者亚极量运动时血压变化,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运动前血压、脉压及踝臂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 PWV)等因素与亚极量运动收缩压的关系。结果与正常组相比,高血压组亚极量运动收缩压较高[(190±13.2)mm Hg vs.(136.7±15.3)mm Hg,(1mm Hg=0.133k Pa)P0.05],上升幅度较高[(39.0±12.1)mm Hg vs.(21.7±10.4)mm Hg,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运动前收缩压、ba PWV及脉压与亚极量运动收缩压线性相关(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亚极量运动时血压升压反应高于正常人,其亚极量运动收缩压与运动前收缩压、ba PWV及脉压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夜间血压与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他危险因素对阵发性房颤的影响。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11例,其中阵发性房颤组159例,窦性心律组252例,所有患者采集病史、体格检查、行动态血压、常规生化等检查。结果阵发性房颤组非杓型血压比例(96.2%vs83.7%)、夜间收缩压[(132.23±16.50)mm Hg vs(122.38±17.70)mm Hg,1 mm Hg=0.133kPa]、夜间脉压[(62.74±16.67)mm Hg vs(50.83±14.52)mm Hg]明显高于窦性心律组(P<0.01)。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非杓型血压(r=0.191,P<0.01)、夜间收缩压(r=0.254,P<0.01)、夜间脉压(r=0.353,P<0.01)与阵发性房颤呈正相关;调整年龄、血脂、餐后2h血糖、24h血压、昼间血压等危险因素后,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杓型血压、夜间收缩压升高、年龄是阵发性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非杓型血压、夜间收缩压升高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阵发性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阵发性房颤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家庭随访指导康复训练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患者术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102例,其中男性72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随访组各51例。随访组通过随访接受指导的康复训练运动,服药以及生活方式的健康宣教,常规组仅接受出院指导。出院时、出院1年后检测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的变化情况;记录患者出院1年后的吸烟、饮酒、低盐饮食、低脂饮食的比例和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出院1年后,与常规组比较,随访组TC、血压下降,HDL-C升高,[(5.26±1.12)mmol/L vs.(4.30±0.94)mmol/L]、[(137.6±11.6)mm Hg vs.(129.8±10.3)mm Hg]、[(84.2±9.3)mm Hg vs.(75.9±10.0)mm Hg]、[(1.20±0.19)mmol/L vs.(1.37±0.15)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出院1年后,与常规组比较,随访组的吸烟比例(23.53%vs.3.92%)、饮酒比例(31.37%vs.7.84%)均降低,低脂饮食比例(92.16%vs.74.51%)、低盐饮食比例(94.12%vs.70.59%)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组患者出院1年内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9.80%vs.25.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随访指导康复训练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患者术后的生活习惯、血脂、血压改善具有积极意义,并且降低术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国老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与脑小血管疾病(SVD)的关系。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6例,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SVD包括腔隙性脑梗死(LI)和脑白质病变(WML)。根据WML级别分为低级别WML组52例和高级别WML组54例。根据LI数目分为非LI组22例,单发LI组22例,多发LI组62例。根据血压类型分为杓型血压组10例,非杓型血压组96例。结果与低级别WML组比较,高级别WML组夜间收缩压、昼间舒张压、夜间舒张压、24h舒张压明显升高(P0.05,P0.01)。多发LI组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较非LI组和单发LI组明显升高[(135.5±13.5)mm Hg vs(125.6±9.0)mm Hg,(129.1±19.6)mm Hg,(67.0±8.7)mm Hg vs(61.8±5.8)mm Hg,(59.9±7.9)mm Hg,1mm Hg=0.133kPa,P0.05],夜间血压下降幅度较非LI组和单发LI组明显减小[(-3.8±6.9)%vs(3.1±6.5)%,(1.7±8.2)%,P0.01]。非杓型血压组多发LI发生率显著高于杓型血压组(62.5%vs 20.0%,P=0.024)。结论中国男性老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异常的血压昼夜节律可能是SVD的一种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老年高血压合并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动态血压的特点。方法连续选择2015年6月~2016年5月在我院老年科接受住院治疗的4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VCI作为VCI组,同时选取相同时间段就诊的仅患有原发性高血压的老年患者56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对象均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进行评分,并进行24h动态血压及颈动脉超声测定。结果 VCI组合并斑块比例(97.8%vs 64.3%,P=0.000)、24h收缩压[(137.95±14.86)mm Hg vs(130.61±14.84)mm Hg,1mm Hg=0.133kPa,P=0.010]、日间收缩压[(138.02±14.50)mm Hg vs(131.13±15.00)mm Hg,P=0.020]、夜间收缩压[(137.31±17.52)mm Hg vs(129.45±17.58)mm Hg,P=0.030]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血压增高是VCI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例,均进行12周的有氧运动,观察有氧运动前后患者血压、睡眠不足所占比例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的变化。结果有氧运动12周后,患者收缩压为(138±7)mm Hg,舒张压为(83±7)mm Hg,低于有氧运动前的(149±8)mm Hg、(95±7)mm Hg(P0.05);治疗后睡眠不足者所占比例和S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有氧运动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具有调节作用,且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可以作为部分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尤其是早期患者单独选用的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UACR)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12年2月~2015年2月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住院126例1级、2级高血压患者,根据UACR分为:正常对照组(UACR30 mg/g)46例、微量蛋白尿组(30 mg/g≤UACR300mg/g)43例、临床蛋白尿组(UACR≥300 mg/g)37例,3组均给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降压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末UACR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正常对照组、微量蛋白尿组、临床蛋白尿组3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128.93±8.77)mm Hg vs.(157.66±9.23)mm Hg;(130.18±8.56)mm Hg vs.(158.35±8.88)mm Hg;(131.54±9.07)vs.(158.66±9.15)mm Hg]、舒张压[(79.37±6.15)mm Hg vs.(98.93±5.26)mm Hg;(80.64±5.84)mm Hg vs.(99.24±5.35)mm Hg;(80.94±5.59)mm Hg vs.(99.36±5.21)mm Hg]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微量蛋白尿组患者UACR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143.27±55.73)mg/g vs.(167.22±62.84)mg/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和临床蛋白尿组患者UACR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18.67±3.97)mg/g vs.(19.53±4.57)mg/g;(348.61±23.52)mg/g vs.(356.17±27.35)mg/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可有效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并降低微量蛋白尿患者的UACR,对正常范围蛋白尿患者及临床蛋白尿患者的UACR短期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饮食营养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作用。方法 2017年3月~2017年12月期间,于我院选取200例高血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再选取20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两组均给予相同的饮食营养护理干预,分析其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作用,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探讨对比。结果干预前,研究组患者血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收缩压由(161.71±10.13)mm Hg降低至(125.96±9.04)mm Hg、舒张压由(98.72±9.55)mm Hg降低至(80.80±5.66)mm Hg,与同组干预前相比较差异明显(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即研究组患者干预后血压明显下降,与正常人基本相近。结论饮食营养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夜间高血压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肾脏损害的影响。方法:入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2例,根据夜间平均血压是否120/70 mm Hg(1 mm Hg=0.133 k Pa)分为两组,即夜间出现高血压者(120/70 mm Hg)为观察组89例,夜间未出现高血压者(120/70 mm Hg)为对照组93例。测定常规血生化指标及尿微量白蛋白(m ALB)、尿足细胞标志蛋白podocalyxin及血清胱抑素C水平。结果:(1)血压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夜间平均收缩压(138.05±6.33)mm Hg vs(102.51±8.76)mm Hg、夜间平均舒张压(84.11±6.32)mm Hg vs(70.03±4.56)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肾功能损伤标记物水平比较:观察组患者尿m ALB水平、尿足细胞标志蛋白podocalyxin水平、血清胱抑素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m ALB水平(13.60±0.69)mg vs(10.04±0.73)mg、尿足细胞标志蛋白podocalyxin水平(5.35±1.69)ng/ml vs(2.05±0.88)ng/ml、血清胱抑素C水平(1.35±0.69)mg/L vs(1.02±0.44)mg/L,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均0.05)]。(3)相关性分析:观察组患者尿足细胞标志蛋白podocalyxin水平与尿m ALB水平(r=0.675,P0.05)、血清胱抑素C水平(r=0.734,P0.05)、夜间血压水平(r=0.830,P0.05)、患者患病年限(r=0.688,P0.05)均呈正相关。结论:夜间高血压患者较昼间血压升高患者更易发生肾损害,联合检测尿m ALB、尿足细胞标志蛋白podocalyxin及血清胱抑素C有利于对高血压肾损害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住院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压控制的影响因素。方法 169例合并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的T2DM患者给予降压等综合治疗,以出院时血压130/80mm Hg(1mm Hg=0.133kPa)为界限分为达标组(n=97)及未达标组(n=72),比较两组入院时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并通过回归分析观察各种因素对出院时平均动脉压水平的影响。结果全组T2DM入院时收缩压为(143±15)mm Hg,舒张压为(78±8)mm Hg,控制达标率仅17.8%;出院时血压达标率57.4%,降压药物种类平均增加1种。未达标组患者入院时收缩压[(151±15)mm Hg vs.(137±12)mm Hg,P0.05)、舒张压[(80±9)mm Hg vs.(77±7)mm Hg,P0.05]均高于达标组,且血清总胆固醇浓度及24h尿白蛋白排泄率显著升高。回归分析显示,平均动脉压与入院时收缩压、舒张压、血清总胆固醇及高血压病程显著正相关,与年龄负相关;平均动脉压与尿白蛋白排泄率显著正相关(r=0.303,P0.01)。合并糖尿病肾病患者随尿白蛋白排泄率增多而收缩压显著升高,大量蛋白尿者需要多种降压药物联合治疗且血压难以控制。结论 T2DM患者门诊血压控制达标率低;住院T2DM患者血压控制受入院时血压水平、高血压病程、高胆固醇血症、高尿白蛋白排泄率等因素影响;尿白蛋白排泄率增加可能是合并糖尿病肾病患者血压难以控制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