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急腹症,好发于早产儿,早产和败血症是易感因素,易导致肠坏死和肠穿孔。由于NEC的早期诊断和有效的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水平的提高,NEC抢救成功率显著提高,但NEC导致的并发症随之增加。肠狭窄是NEC后最常见的继发性病变,发生率约为11.0%~35.0%。肠狭窄的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易于漏诊或误诊,继而引起生长发育迟缓、营养不良甚至出现穿孔、败血症和死亡等后果。  相似文献   

2.
尽管认识到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一种特殊的疾病已有90年,但有关其病因、预防和治疗方面的一些问题仍未获得解决。许多临床医师认为一些预定因素是很重要的,包括产前併发症如产期中窒息、羊膜早破、毒血症、前置胎盘、分娩产伤或难产;产后併发症如呼吸窘迫综合征、脐血管插管、换血和红细胞增多症。 NEC多见于有产期中窒息的早产儿。目前,在分娩时,已广泛采用Apgar记分记录器监护胎儿的情况,然而胎儿在子宫内若已经历严重缺氧性损伤,在分娩时仍可显示正常的记录曲线。产前和产时胎心率(FHR)图型的记录是探测产前胎儿情况的一种比较精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多见于有窒息史的早产儿。腹胀、呕吐和血便为其主要临床表现。病理特征为肠壁出血性坏死伴肠壁积气。十九世纪就有类似病例报道,但作为独立疾病被提出来不过三十余年。确切病因目前仍不清楚,人们普遍接受的看法是:NEC的发病是肠壁缺血性损害、细菌异常增殖和肠道内有细菌利用的物质这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早产儿复苏成功率的提高,本病的检出率亦在增多,已成为西方国家最常见的新生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2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诊治与疗效。方法:62例中早产儿及足月未成熟儿32例,足月儿30例。手术10例,其中肠切除肠吻合4例,肠造瘘6例;52例行保守治疗。本组病例均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静脉高营养(TPN)疗法。TPN液经周围静脉输入。应用TPN时间为6~30d。在实验室监测情况下用TPN。结果:治愈56例,治愈率为90.3%。死亡6例,占9.7%。结论:新生儿NEC应早期诊断,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TPN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52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早产儿及足月未成熟儿28例,足月儿24例。发病时间为生后2 ̄7d,52例均有拒奶,呕吐38例,腹泻46例,发热29例。X线表现肠腔扩张肠间隙加宽30例,肠壁积气6例,门脉积气4例,肠梗阻5例,肠穿孔3例。本组52例中手术10例,其中肠切除肠吻合4例,肠造瘘6例。其中42例行保守治疗。本组病例无论手术或非手术治疗均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静脉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疗效。方法:31例中低体重儿21例,未成熟儿7例,足月儿3例。手术11例,保守治疗20例。本组无论手术或非手术病人均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静脉高营养疗法。结果:治愈26例占84%,死亡5例占16%。结论:新生儿NEC应早期诊断,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静脉高营养疗法,满足了患儿机体生长发育的需要,提高抗病能力,肠蠕动减慢,消化液分泌减少,有利于肠道病变的恢复。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张玉霞 《护理学杂志》1990,5(4):145-147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一种严重威胁新生儿生命的疾病。本文通过7例临床病例分析,总结了早期诊断,积极治疗的体会,并对护理重点和措施做了重点阐述,如早期症状的发现;腹胀、腹泻、血便的观察与处理;呕吐的观察与处理;禁食;胃肠减压;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及补充营养;体温控制;口腔与臀部护理;中毒性休克的观察与抢救等。特别是预防缺氧而致的肠道供血不足,肠粘膜损害,对于降低发病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腹腔引流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NEC 61例,临床分期为改良Bell Ⅱ期.2002年1月至2006年3月34例行保守治疗,2006年4月至2008年12月27例行腹腔引流术.结果:保守治疗组和腹腔引流组治愈率分别为55.9%(19例)、81.5%(22例),肠穿孔的发生率分别为32.4%(11例)、7.4%(2例),肠狭窄的发生率分别为35.3%(12例)、11.1%(3例),腹腔内脓肿的发生率为14.7%(5例)、7.4%(2例),分别有38.2%(13例)和7.4%(2例)行手术治疗.腹腔引流组死亡率、肠穿孔、肠狭窄和中转手术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保守治疗组.结论:早期应用腹腔引流可提高Bell Ⅱ期NEC的治愈率,可避免肠坏死、穿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早期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早期NEC新生患儿的临床诊治资料。结果 26例患儿中23例入院诊断为NEC,22例经过治疗后痊愈出院。1例1个月后发生肠粘连肠梗阻再次手术治愈。3例发展为晚期NEC,予肠造瘘或肠切除吻合术,其中1例全小肠广泛坏死,术后放弃治疗死亡。结论应重视新生儿早期NEC高危因素的筛查。对于早产儿、缺氧窒息、感染,腹胀、便血等高危患儿,应重点观察,及时给予大便潜血检查,反复复查腹片和彩色多普勒。并立即给予禁食、胃肠减压,使用多巴胺改善微循环以及营养支持、抗感染、对症处理,可以避免发展为中晚期NEC,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和先天性心脏病(CHD)之间存在着内在关联,特别是左室流出道疾病和单心室畸形引起的循环功能紊乱、心脏手术和体外循环产生的应激反应、循环中内毒素和促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升高等因素都参与了NEC的发病机制.现就先心病小儿NEC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报道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21例,治愈16例,占76.2%;好转2例,占9.5%;死亡3例,占14.3%。结合文献,重点讨论了NEC的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新生儿特有的一种肠道急性炎症性疾病,早产儿多见。根据病史和体征,结合影像学检查多可得到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对确有手术指征者,要及时手术干预。根据肠管病变范围选择恰当的手术方案,以提高生存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简称NEC)是新生儿期的多发病,且死亡率高。我院2000年1月至2007年6月共收治52例,综合治疗疗效护理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小儿外科常见的急腹症,具有发病迅速、早期诊断困难、病死率高、术后并发症多等特点。目前临床争论主要集中在两方面:第一,手术时机及方式的选择问题;第二,如何尽可能多的保留肠管,防止术后短肠综合征发生。笔者就目前NEC外科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寻求启发与解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特点,提高治愈率。方法回顾性总结46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资料,其中早产及低体重儿38例,足月儿8例,手术12例,保守34例。结果治愈40例(占87%),死亡6例(占13%)。结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应早期诊断,在禁食胃肠减压的基础上综合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及婴幼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已成为严重威胁生命的一种临床独立疾病。我院近年遇到4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4例术后NEC中,年龄最小者7天,最大者7个月。1例为7月早产(双胎),3例系足月顺产。入院诊断分别为颅骨凹陷骨折,右腋下及前胸壁软组织感染,新生儿皮下坏疽(背部)及头部蜂窝组织炎。入院后1例做颅骨凹陷骨折切开复位、血肿清除术。3例做脓肿切开引流、坏死组织清除术。手术期间均使用氨基醣苷类和青霉素类广谱抗生素。周围静脉维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西咪替丁联合培菲康防治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7月~2012年7月在儿科病房治疗的120例NEC早产儿资料进行回顾。将患儿按照临床症状发生时间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每天给予西咪替丁5mg/kg,口服培菲康散剂0.5~1.0g/次,2~3次/天,对照组仅给予培菲康散剂。两组患儿均予抗生素抗感染性治疗,同时给予肠道外营养以及保证酸碱平衡,调节水、电解质平衡。治疗3天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研究组在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O5);研究组患儿治疗过程中,安全性能良好。结论:西咪替丁联合培菲康防治NEC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19.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NEC)是新生儿的主要死亡原因和常见并发症 ,其致病的细胞学机制不明 ,曾考虑诱生型环氧合酶 COX- 2可被核转录因子 NF- κB所激活 ,这一过程可能在炎症的发生中发挥作用。为此作者从分子学机制上观察 COX- 2和 NF-κB在 NEC的发病原因。取 Texas大学医疗分支机构等单位的 NEC切除标本的石蜡块 ,作常规 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 ,另取 6例婴儿非炎症病变的肠切除标本作对比。所用试剂有血小板活化因子、COX- 2和 COX- 1特异性单抗、IκB和 β-肌动蛋白抗体、NF- κB寡核苷酸。先取 SwissWebster鼠作动物实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腔内置管负压引流术治疗高位肛周脓肿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70例高位肛周脓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5例。观察组行腔内置管负压引流术,对照组行常规切开引流挂线术。比较两组手术基本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手术安全性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残留疤痕面积、术后疼痛及Wexner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复发和肛瘘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手术安全性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内置管负压引流术用于高位肛周脓肿患者疗效满意,与切开挂线引流术相比,有助于减轻术后疼痛及促进术后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