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直肠肛门瘘手术前后肛肠的动力学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直肠肛门瘘手术前后肛肠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对37例肛瘘患手术前后用直肠肛管测压法检测直肠肛门反射(RAR)、肛管最大收缩压(AMCP)、肛管最长收缩时间(ALCT)、直肠静息压(RRP)、肛管静息压(ARP)5项技术指标。对肛瘘手术前后及其低位、高位手术前后、低位与高位术后进行比较,并与30名正常人进行对比。结果 术后RAR完全恢复并敏感率提高(P<0.01),与正常人无差异(P>0.05)AMCP与术前无差异(P>0.05),比正常人明显降低(P<0.01);ALCT与术前无差异(P>0.05),比正常人延长(P<0.05);RRP术后降低(P<0.01),与正常人无差异(P>0.05);ARP术后降低(P<0.01),比正常人亦显降低(P<0.01)。结论 肛瘘疾病及肛管内外括约肌损伤的严重程度对肛门的闭紧功能产生直接影响,尤其是高位肛瘘可能引起部分患的气体或液体失禁。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低位切开高位虚挂线术治疗高位肛瘘的疗效。方法:选取94例高位单纯性肛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行低位切开高位虚挂线术治疗,对照组接受低位切开高位常规挂线术治疗。进行3个月的随访,分别于出院时、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测定肛门直肠压力,包括:直肠静息压(RRP)、肛管静息压(ARP)、肛管最长收缩时间(ALCT)、肛管最大收缩压(AMCP);记录治愈时间(d)、治愈率及复发情况。结果:出院时,治疗组RRP、ARP、ALCT和AMCP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ARP和AMC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治疗组RRP、ARP、ALCT和AMCP与对照组RRP、ARP、ALCT和AMC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ARP和AMC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后,治疗组RRP、ARP、ALCT和AMCP分别为(3.53±0.72)kPa、(19.87±3.82)kPa、(35.16±5.12)min和(25.36±5.93)kPa,对照组RRP、ARP、ALCT和AMCP分别为(3.23±0.68)kPa、(17.24±3.61)kPa、(36.25±4.83)min和(22.65±5.12)kPa,治疗组RRP、ARP和AMCP高于对照组(P0.05),ALC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91.49%vs 89.36%,P=0.537),且治疗组平均治愈时间短于对照组[(28.43±2.78)d vs(33.62±3.27)d,P=0.003];对照组复发1例。结论:低位切开高位虚挂线术能显著保护高位肛瘘患者的肛门功能。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肛瘘切开悬浮挂线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对采用肛瘘切开悬浮挂线术(47例,治疗组)与肛瘘切开引流术(21例,对照组)治疗的68例患者手术前后直肠肛门反射(RAR)、肛管最大收缩压(AMCP)、肛管最长收缩时间(AL—CT)、肛管静息压(ARP)、直肠静息压(RRP)进行测定,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68例肛瘘患者术后RRP和ARP较术前明显降低;治疗组ARP和AMCP较对照组明显增高,ALCT较对照组明显延长。结果表明,肛瘘手术对肛管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肛瘘切开悬浮挂线术优于肛瘘切开引流术,对肛管直肠功能影响较小,能更好地保护肛门功能。  相似文献   

4.
为通过肛肠动力学检测探讨侧位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肌裂对肛门功能的影响,采用侧位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肛裂60例,术前术后进行直肠肛管测压,测毓直肠肛门反射(RAR)、肛管最夫收缩压(AMCP)、肛管最长收缩时间(ALCT)、直肠静息压(RRP)、肛管静息艇(ARP),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最示,本组6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患者ARP显著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CP、ALCT、RRP与术前比较差异尤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肛裂患者行侧位内括约肌切断术后町引起一定的肛肠动力学变化,但肛门自制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于通过肛肠动力学检测探讨两种术式治疗慢性肛裂埘肛门功能的影响。将120例肛裂患者分别采用侧位内括约肌切断术(试验组60例)和后侧位内括约肌切断术(对照组60例)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直肠肛门反射(RAR),肛管最大收缩压(AMCP),肛管最长收缩时间(ALCT),直肠静息压(RRP)和肛管静息压(ARP)等指标情况。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肛管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两组均取得良好效果,无明显的并发症;试验组ARP较对照组下降显著(P〈0.01),两组间术前术后ALCT、RRP和AMC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肛裂手术后可引起一定的肛肠动力学变化,但肛门自制功能基本维持正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肛门直肠压力监测对肛瘘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08例肛瘘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肛瘘位置分为低位肛瘘组52例、高位肛瘘组56例,另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所有参与者均进行肛门直肠压力监测,比较其各项测压指标。结果 108例患者术前肛门功能均正常,术后12例出现肛门失禁,发生率11.11%;其中低位肛瘘组肛门失禁率7.69%,高位肛瘘组发生率14.29%,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低位肛瘘、高位肛瘘患者术前及术后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直肠静息压测定结果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高位肛瘘组术前肛管收缩压与低位肛瘘术前结果差异不显著,此外高位肛瘘术前及术后三项指标测定结果均明显低于低位肛瘘组(P0.05)。结论肛门直肠压力监测对肛瘘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诊断可提供客观依据,在肛瘘患者手术治疗中具有重要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百多邦联合康复新液对低位肛瘘术后患者创面愈合及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11月本院普外科收治的160例低位单纯性肛瘘切除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n=80,予百多邦联合康复新液治疗)及对照组(n=80,采用常规凡士林纱条换药)。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疗效、创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创面愈合情况及肛门功能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2.5%,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疼痛评分均显著下降,研究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创面愈合时间及新生上皮出现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创面面积缩小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术后创面分泌物及创缘水肿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ALCT、AMCP、RRP及AR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治疗至切口愈合时,与治疗前相比,研究组和对照组ALCT、AMC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RRP显著降低(均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ARP显著降低(均P0.05),研究组RRP及AR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采用百多邦联合康复新液治疗单纯低位肛瘘术后患者可促进创面愈合,减轻疼痛及保护肛门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经肛门结肠直肠套入式吻合对患者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江油市人民医院接受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术的76例患者资料,以其中39例采用经肛门结肠肛管吻合术(改良Parks手术)为对照组、37例采用经肛门结肠直肠套入式吻合方案治疗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肠道功能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盆腔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患者术前美国纽约纪念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MSKCC)肠道功能问卷得分、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最大收缩时间、肛管直肠抑制反射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MSKCC肠道问卷总分、便频、便急及排便感觉异常得分、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经肛门结肠直肠套入式吻合能够有效保护患者肠道功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直肠肛门瘘手术前后肛肠的动力学改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直肠肛门瘘手术前后肛肠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对37 例肛瘘患者手术前后用直肠肛管测压法检测直肠肛门反射(RAR) 、肛管最大收缩压(AMCP) 、肛管最长收缩时间(ALCT)、直肠静息压(RRP)、肛管静息压(ARP)5 项技术指标。对肛瘘手术前后及其低位、高位手术前后、低位与高位术后进行比较,并与30名正常人进行对比。结果 术后RAR 完全恢复并敏感率提高( P< 0-01) ,与正常人无差异( P> 0-05) ;AMCP与术前无差异( P> 0-05) ,比正常人明显降低( P< 0-01) ;ALCT 与术前无差异( P> 0-05) ,比正常人延长( P< 0-05) ;RRP术后降低( P<0-01),与正常人无差异( P> 0-05) ;ARP术后降低( P< 0-01),比正常人亦显著降低( P< 0-01)。结论 肛瘘疾病及肛管内外括约肌损伤的严重程度对肛门的闭紧功能产生直接影响,尤其是高位肛瘘可能引起部分患者的气体或液体失禁。  相似文献   

10.
肛门功能评估在高位复杂性肛瘘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肛门功能评估在高位复杂性肛瘘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肛门功能评估的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72例,根据行肛瘘手术次数分别纳入0组、1组、2组、3组和4组。回顾性分析肛管直肠压力测定所得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肛管舒张压、括约肌功能长度、直肠肛门收缩反射、抑制反射和排便弛缓反射、直肠初始阈值及最大耐受量等指标,其中43例通过电话和门诊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1.4±7.5)个月,比较术前和术后远期肛门失禁评分(Wexner法)。结果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肛管直肠压力测定的各项指标需要综合分析。四组患者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肛管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直肠肛管抑制反射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提示上述指标的降低及差异与手术次数有关。直肠肛管收缩反射和弛缓反射异常率及直肠感觉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3例获得随访的患者Wexner评分入院时0~6分,平均(2.4±0.2)分;随访时0~10分,平均(4.9±1.2)分(P<0.005)。结论应重视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的肛门功能评估,尤其是术前肛管直肠测压评估应得到推荐。  相似文献   

11.
肛瘘手术对直肠肛门反射影响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直肠肛门瘘患者手术前后直肠肛门反射的变化。方法:用直肠肛管测压法检测30例正常人和37例直肠肛门瘘患者手术前后直肠肛门反射曲线的肛门外括约肌收缩压(EASCP),肛门内括约肌舒张压(IASDP),肛门外括约肌收缩压与肛门内括约肌舒张压的压力差(PD),直肠肛门反射时间(RART)包括直肠肛门收缩反射时间(RACRT)和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时间(RAIRT)。结果:30例正常人均能导引直肠肛门反射,37例直肠肛门瘘患者手术前后的肛门外括约肌收缩压(EASCP),肛门内括约肌舒张压(IASDP),肛门外括约肌收缩压与肛门内括约肌舒张压的压力差(PD),直肠肛门收缩反射时间(RACRT),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时间(RAIRT),直肠肛门反射时间(RART)除肛门内括约肌舒张压和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时间外均明显小于正常组,两组间有极显著的差异(P<0.05~0.0001);直肠肛门反射、直肠肛门收缩反射的等级比例正常人与肛瘘患者手术前后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5)。结论:直肠肛门瘘患者手术前后的直肠肛门反射、直肠肛门收缩反射、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均比正常人明显减弱,尤其是术后患者。从直肠肛门反射及反射时间和直肠肛门反射定性的等级比例等指标说明肛瘘患者病变时与肛管括约肌功能障碍及术后括约肌损伤高度相关,亦可能是肛瘘患者术后引起排便障碍而致气体或液体,甚至是固体失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微创与传统手术方式治疗高位肛瘘对于肛门外形与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50例高位肛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式,研究组采用微创手术方式。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的肛管静息压、最大收缩压、漏气漏液比率和肛管锁眼畸形比率。结果研究组术前与术后肛管静息压以及最大收缩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肛管静息压以及最大收缩压均较术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肛门漏气漏液比率和肛管锁眼畸形比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创术式治疗高位肛瘘,能更好地保护肛门的功能和外形,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术(TST)和外切内扎术治疗重度混合痔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70例重度混合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5例。观察组行TST术,对照组行外切内扎术。比较两组手术基本情况、手术疗效、肛门功能及术后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恢复工作时间及疼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手术时间、总体疗效及住院期间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手术前后肛管静息压(ARP)、直肠静息压(RRP)、肛管收缩压(SA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术后ARP和SAP均低于术前(均P0.05)。观察组术后创面渗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TST和外切内扎术治疗重度混合痔总体疗效相近,前者有助于改善术后肛门功能及减少创面渗血的发生,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肛门直肠测压在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前评估肛门功能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肛肠动力检测系统(ARM)记录107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手术前的直肠肛管压力指标,采用向量测压软件分析系统临床数据。结果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肛管静息压比健康者轻度升高,直肠最小感觉阈值、初始排便阈值比健康者明显升高;不同性别患者的肛管长度、肛管最大收缩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及低位直肠癌患者的肛管最大收缩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组和≥60岁组的直肠癌患者的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性别、年龄、肿瘤位置都是直肠癌患者肛门功能的影响因素。肛门直肠测压可以了解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肛门内外括约肌的情况和评估患者的持便控便能力。  相似文献   

15.
骶神经电刺激治疗盆底痉挛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骶神经电刺激(sacral nerve stimulation,SNS)治疗盆底痉挛综合征(spastic pelvic floor syndrome,SPFS)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3-12月接受SNS治疗SPFS的患者36例,观察SNS治疗的临床效果、肛门测压及排粪造影变化.结果 经一个疗程的SNS治疗后,3个月时随访,治愈12例,好转2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4%.治疗后患者排便不尽感、排便困难、肛门疼痛、肛门梗阻感较治疗前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患者直肠肛门反射( rectal anal reflex,RAR)阈值容积上升,肛管最大收缩压(anal maximum contraction pressure,AMCP)、肛管静息压(anal rest perssure,ARP)显著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肛管最长收缩时间(anal longest contraction time,ALCT)、直肠静息压(rectal rest pressure,RRP)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用力排便时肛直角增大,耻骨直肠肌压迹较治疗前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SNS治疗SPFS的效果确切,症状改善明显,是值得临床推广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低位直肠癌患者内括约肌切除术后肛门功能的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低位直肠癌内括约肌切除保肛手术对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访2005-2007年间27例低位直肠腺癌患者,手术前经MRI和腔内超声检查明确肿瘤为T0~T2期,距肛缘均<5 cm(3~5 cm),行经腹和肛门内括约肌切除,结肠肛管直接吻合术.于手术前1周,手术后2周、3、6和9个月时应用肛门测压法对肛门功能进行评估.统计数据采用student t检验和X2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27例患者术后3个月时肛门平均静息压(44±6)mm Hg降至(19±3)mm Hg、最大静息压(60±8)mm Hg降至(33±4)mm Hg、缩榨压(180±19)mm Hg降至(131±16)mmHg和最大耐受容量(165±20)ml降至(55±8)ml,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直肠抑制反射均消失;手术后6个月平均静息压、最大静息压、缩榨压和最大耐受容量明显增加,6例可以引出直肠抑制反射;术后9个月平均静息压、最大静息压和缩榨压分别为:(41±5)mm Hg、(57±8)mm Hg和(173±19)mm Hg,均接近正常水平(P>0.05),最大耐受容量增加至(110±16)ml,但仍较术前低(P=0.0153),11例直肠抑制反射阳性.结论 直肠内括约肌切除术后短期患者肛门功能明显受损,随手术后时间的延长,肛门功能可以完全恢复或接近手术前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臀大肌代肛门括约肌控便手术治疗高位无肛术后大便失禁的疗效。方法 2002年12月-2010年11月,收治25例高位无肛行腹会阴联合肛门成形术后完全性大便失禁患者,采用臀大肌代肛门括约肌控便手术治疗。男11例,女14例;年龄3~22岁,平均10.2岁。术前直肠造影、肛管直肠测压及肌电图检查显示肛门括约肌功能缺失或严重不良。采用Wexner评分、大便失禁生活质量调查问卷(FIQL)、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评定患者生活质量,并行肛管直肠测压、肛管直肠腔内超声检查、动态排便造影检查。结果术后1周2例患者发生直肠切口瘘,其余患者切口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9年,平均6.3年。大便次数由术前每天10余次减少至4~6次。术后1年及术后2年及以上Wexner评分及SRHMS自测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及以上FIQL评分较术前及术后1年明显改善(P<0.05)。肛管直肠测压结果示术后2年及以上患者肛管最大收缩压、收缩持续时间及最大收缩容积较术前及术后1年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臀大肌代肛门括约肌手术能一定程度改善高位无肛术后大便失禁患者的控便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患者外科治疗后肛门功能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进行经腹括约肌间切除(ISR)术的8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手术前后对患者直肠肛管压力、抑制反射以及容量等指标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χ~2)检验,采用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患者术后肛门功能的影响因素。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结果术后患者的平均静息压、最大静息压、肛管缩榨压指标较术前变化不明显。术后患者排便的初始欲望、强烈欲望指标较术前均明显降低,直肠抑制反射阳性患者明显减少(检验值分别为:2.473、2.456、12.762,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排粪失禁情况与其肿瘤与肛缘之间距离、吻合口与肛缘之间距离以及进行新辅助化疗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肛门排粪失禁情况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吻合口与肛缘之间距离低于2 cm、肿瘤距肛缘的距离低于5 cm以及患者进行新辅助放化疗。结论影响低位直肠癌患者外科治疗后肛门功能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吻合口与肛缘之间距离低于2 cm、肿瘤距肛缘的距离低于5 cm以及患者进行新辅助放化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远端结肠造瘘术后腹腔镜辅助二期肛门成形术治疗先天性肛门闭锁的术后疗效。方法将我院2008年10月~2014年10月10例新生儿期在外院行远端结肠造瘘术的中高位肛门闭锁患儿,二期在我院行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设为A组,10例合并直肠尿道瘘,2例合并双侧输尿管膀胱返流,术中游离远端结肠,合并尿道瘘者于瘘管颈部缝扎后离断直肠尿道瘘管,远端结肠下托至肛门口有张力,将远端结肠切除行近端结肠拖出成形肛门。选择2008年6月~2014年6月20例中高位肛门闭锁行经典三期手术(造瘘-腹腔镜辅助下直肠拖出肛门成形术-关瘘)设为B组作为对照,比较2组术后肛肠测压指标,术后1年肛周肌群厚度和Kelly评分。结果 A组随访12~60个月,(35±6)个月;B组随访15~60个月,(46±4)个月。2组肛门直肠组织的形态无明显差异。A、B组肛管静息压分别为(25.85±3.68)、(26.93±4.54)mm Hg,无统计学差异(t=-0.651,P=0.520);A组最大收缩压(35.90±8.44)、B组(41.14±9.60)mm Hg,无统计学差异(t=-1.464,P=0.154);2组肛管持续收缩长度分别为(12.53±0.75)、(12.67±0.78)mm,无统计学差异(t=-0.469,P=0.643);2组直肠内超声观察肛门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的厚度分别为(1.93±0.36)、(2.12±0.43)mm,无统计学差异(t=-1.200,P=0.240);2组肛门排便功能的Kelly评分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Z=-0.334,P=0.738)。结论远端结肠造瘘术后腹腔镜辅助二期肛门成形术治疗先天性肛门闭锁的疗效与经典三期手术相仿,而且方便患儿护理、缩短疗程,可以作为中高位肛门闭锁的手术选择。  相似文献   

20.
探讨高位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应用挂线引流法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创面愈合的影响。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6例高位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挂线引流疗法治疗44例(观察组)、一次性切开挂线疗法治疗42例(对照组),观察两组术后疼痛、创面愈合、肛门功能等指标差异。观察组的创面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创面甲级愈合率95.45%,与对照组的90.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7 d,观察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肛门功能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并发症率9.09%,与对照组的2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位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应用挂线引流法治疗有利于切口愈合、减轻术后疼痛,同时保证术后肛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