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系统评价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174G/C多态性与中国人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HD)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查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BM、VIP、Wanfang Data和CNKI,搜集关于IL-6基因-174G/C多态性与中国人群CHD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16年5月。由两名作者同时进行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1篇,包括2460例CHD患者,2758例健康对照。Meta分析结果显示,IL-6基因-174G/C多态性与中国人群CHD之间的相关性在等位基因模型(C vs.G:OR=1.41,95%CI:1.27~1.57)、纯合子模型(CC vs.GG:OR=2.06,95%CI:1.65~2.56)、显性基因模型(CC+GC vs.GG:OR=1.33,95%CI:1.17~1.52)和隐性基因模型(CC vs.GG+GC:OR=1.94,95%CI:1.57~2.40)中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Meta分析表明,IL-6基因-174G/C多态性可能会增加中国人群CHD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572C/G多态性与中国人群缺血性脑卒中(IS)风险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BM、CNKI和Wan Fang数据库,查找关于IL-6基因-572C/G多态性与中国人群IS发病风险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5年12月。由2位评价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提取资料和方法学质量评价后,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8个病例-对照研究,共包括1870例IS患者和1915例健康对照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IL-6基因-572C/G多态性可能会增加中国人群IS发病风险(G vs.C:OR=1.38,95%CI:1.14~1.67;GC vs.CC:OR=1.50,95%CI:1.26~1.78;GG+GC vs.CC:OR=1.53,95%CI:1.26~1.85)。根据种族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该风险在汉族人群中更为显著,但可能会降低维吾尔族人群IS发病风险。结论 IL-6基因-572C/G多态性可能会增加中国人群IS发病风险,尤其是汉族人群。鉴于纳入研究的数量限制,该结论尚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IL-17A基因多态性与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AID)易感性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数据库,收集有关IL-17A基因多态性与AID易感性病例-对照研究,文献相关数据进行Meta分析,以病例组与对照组IL-17A基因多态性不同位点各种基因模型的比值比(OR)及95%CI为效应指标,并根据研究病种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共14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Meta分析表明IL-17A rs2275913G/C多态性与AID易感性无明显相关性[AA vs GG:OR=0.963,95%CI:0.862~1.076,P=0.508;GA vs GG:OR=0.913,95%CI:0.741~1.126,P=0.395;GA/AA vs GG:OR=0.960,95%CI:0.868~1.062,P=0.431;AA vs GG/GA:OR=1.015,95%CI:0.916~1.124,P=0.781]。亚组分析表明IL-17A rs2275913G/C多态性与炎性肠疾病易感性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IL-17A rs2275913G/C多态性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572C/G多态性对冠心病(CHD)发病易感性及血清IL-6水平的影响。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测定245例CHD患者(CHD组)和260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的IL-6基因-572C/G多态性,探讨其与CHD的相关关系;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研究人群血清IL-6水平,观察基因型对血清IL-6水平的影响。结果:IL-6基因-572C/G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2组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HD组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相对于CC基因型,暴露于CG、GG基因型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46(95%CI:1.01~2.10,P<0.05)和5.19(95%CI:1.69~15.89,P<0.01);不同基因型患者间血清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6基因-572C/G多态性可能是中国汉族人群CHD发病的遗传危险因素之一,但该多态性对血清IL-6水平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脂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启动子-634C/G基因多态性是否为高脂血症的遗传因素。方法筛选高脂血症患者197例,健康志愿者200例。采用酚-氯仿法提取外周血DNA,PCR-RFLP技术检测IL-6基因多态性。结果高脂血症组CC、CG和GG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51.3%(101/197),37.6%(74/197)和11.1%(22/197),与正常对照组〔CC:65%(130/200);CG:28.5%(57/200);GG:6.5%(13/200)〕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关联分析显示G等位基因是高脂血症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OR=1.736,95%CI=1.257~2.397)。高脂血症组中,CG及GG基因型者的总胆固醇(TC)水平明显高于CC型,GG基因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低于CC型。结论 IL-6-634 CG及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携带者具有高脂血症易感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白细胞介素(IL)-6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居民动脉粥样硬化(AS)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按照综合的检索策略在万方、CNKI、维普、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全面检索关于IL-6基因多态性与AS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应用Stata11.0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15篇相关文献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经过Meta分析,发现IL-6-174G/C多态性与AS无关;IL-6-572C/G多态性与AS显著相关:携带GC基因型个体患AS的危险性是CC基因型个体的1.68倍(95%CI=1.47~1.93,P<0.001);携带GG基因型个体患AS的危险性是CC基因型个体的2.45倍(95%CI=1.78~3.37,P<0.001)。结论 IL-6-572C/G多态GC和GG基因型是AS发生的风险基因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评价G蛋白β3亚单位(GNB3)基因825C/T多态性与中国人群原发性高血压(EH)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由两名评价者独立检索PubMed、EMbase、CNKI、CBM和WanFang数据库,收集探讨GNB3基因825C/T多态性与中国人EH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3年9月30日。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后,对纳入文献按NOS进行质量评价,然后采用Stata12.0软件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30个病例-对照研究,包括EH患者5054例,对照人群556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GNB3基因825C/T多态性与中国人EH发病风险间无统计学差异[TT vs.CC:(OR=1.13,95%CI:0.89~1.43,P=0.33);TT vs.CT+CC:(OR=1.04,95%CI:0.86~1.26,P=0.70);CT vs.CC:(OR=1.08,95%CI:0.98~1.19,P=0.11);TT+CT vs.CC:(OR=1.11,95%CI:0.96~1.29,P=0.15);T vs.C:(OR=1.06,95%CI:0.95~1.20,P=0.30)]。结论当前证据表明中国人群GNB3基因825C/T多态性与EH发病无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因-519A/G多态性与冠心病发病风险。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BM、CNKI、Wan Fang Data、VIP数据库,查找与主题相关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6年7月。两位作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然后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个病例-对照研究,共计2027例患者,1654例对照。Meta分析结果显示,MMP-1基因-519A/G多态性在等位基因模型(G vs.A:OR=0.68,95%CI:0.49~0.94,P=0.02)、杂合子模型(AG vs.AA:OR=0.62,95%CI:0.40~0.95,P=0.03)、显性模型(GG+AG vs.AA:OR=0.61,95%CI:0.40~0.94,P=0.03)和隐性模型(GG vs.AA+AG:OR=0.76,95%CI:0.59~0.97,P=0.03)中降低冠心病发病风险,而在纯合子模型中无统计学意义(GG vs.AA:OR=0.59,95%CI:0.35~1.00,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降低冠心病的风险在亚洲人群中更加突出。结论当前证据表明,MMP-1基因-519A/G多态性可能会降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尤其是亚洲人群。由于纳入研究的数量限制,该结论尚需进一步开展研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基因61A/G多态性与结肠癌风险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ABSE、CJFD、CBM、CNKI、VIP及WanFang Data,检索时间截止至2013年2月28日,收集关于EGF 61A/G基因多态性与结肠癌易感性的病例-对照研究。由2位评价者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独立选择文献、提取资料、评价质量,采用RevMan5.1和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个病例-对照研究,839例患者和844例对照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3个遗传模型中EGF基因61A/G多态性与结肠癌风险的相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GG+AG vs AA:OR=1.43,95%CI:1.10~1.84;GG vs AG+AA:OR=1.67,67%CI:1.10~2.53;GG vs AA:OR=2.17,95%CI:1.54~3.06],而在AG vs AA遗传模型中,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6,95%CI:0.89~1.53)。结论 EGF 61A/G基因多态性与结肠癌易感性相关,基因型GG和AG+GG可增加罹患结肠癌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系统评价ADD1基因Gly460Trp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查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BM、VIP、Wanfang Data和CNKI,查找关于ADD1基因Gly460Trp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15年8月。由两名评价员同时进行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43篇,包括12 30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3 833例对照。Meta分析结果显示,ADD1基因Gly460Trp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之间的相关性在等位基因模型(T vs.G:OR=1.10,95%CI:1.03~1.17)、显性基因模型(TT+GT vs.GG:OR=1.10,95%CI:1.00~1.20)、隐性基因模型(TT vs.GG+GT:OR=1.17,95%CI:1.07~1.29)和纯合子模型(TT vs.GG:OR=1.20,95%CI:1.06~1.35)中有统计学意义,尤其是在亚洲人群中。结论本Meta分析表明,ADD1基因Gly460Trp位点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风险有相关性,尤其是亚洲人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整合素和金属蛋白酶域33(ADAM33)基因S1(rs3918396 GA)和S2(rs528557 GC)多态性与哮喘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检索CBM、维普、万方、CNKI、Pub Med、Embase、Google学术、Web of Science等电子数据库,检索范围从建库至2013年8月,采用STATA 12.0软件计算优势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结果共计纳入10项病例对照研究,包括5 777例哮喘患者和6 800例健康对照人群。Meta分析结果表明:ADAM33基因S2多态性与哮喘易感性增加有关(G vs.C:OR=1.17,95%CI:1.10~1.24,P0.001;GG+GC vs.CC:OR=1.35,95%CI:1.20~1.53,P0.001),但S1多态性与哮喘易感性无明确统计学关联(G vs.A:OR=0.92,95%CI:0.71~1.18,P=0.502;GG+GC vs.CC:OR=0.76,95%CI:0.45~1.27,P=0.295)。根据种族不同进行亚组分析发现,ADAM33基因S2多态性与亚洲人群和欧美人群哮喘易感性增加均有关联(P均0.05)。然而ADAM33基因S1多态性与不同种族人群哮喘易感性均无显著关联(均P0.05)。结论 ADAM33 S2多态性可能与哮喘易感性增加有关,它可以作为早期诊断哮喘的重要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血清水平和IL-6基因-572C/G多态性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频率及其与AMI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对145例AMI患者和170名健康对照人群进行IL-6血清水平和基因-572C/G多态性检测,IL-6血清水平采用ELISA法测定,基因型检测应用PCR/RFLP方法。结果AMI患者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25.36±19.91)pg/ml比(4.59±2.69)pg/ml,P<0.01]。AMI组CC、CG、GG三种基因型频率为52.41%、41.38%、6.21%;对照组为64.12%、34.70%、1.18%。两组间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前者CG GG基因型频率与G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高于后者(P均<0.05)。CG GG基因型人群患AMI的风险是CC基因型人群的1.62倍(95%CI:1.03~2.55,P<0.05)。不同基因型人群间血清IL-6水平无差异。结论AMI患者血清IL-6水平高,-572CG GG基因型频率高,IL-6基因-572G等位基因可能是中国汉族人群AMI发生的易感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中驱动蛋白6(KIF6)rs20455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CHD)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全面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PubMed、Ebsco、Web of Science、Cochrane数据库,检索年限为建库至2018-07-31,筛选有关中国人群KIF6rs20455基因多态性与CHD关联性的文献,对KIF6rs20455T/C各基因型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7篇研究,共有1 755名健康对照组,1 759例CHD患者。KIF6rs20455各基因型与CHD无显著相关性。等位基因模型:OR=0.96,95%CI(0.87~1.06),P=0.4;隐性模型:OR=1.01,95%CI(0.86~1.18),P=0.91;显性模型:OR=0.92,95%CI(0.79~1.07),P=0.28;共显性模型TC/TT:OR=0.91,95%CI(0.78~1.08),P=0.29;共显性模型CC/TT:OR=0.97,95%CI(0.80~1.17),P=0.72。结论:在中国人群中,KIF6rs20455基因多态性与CHD易感性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综合评价磷酸二酯酶4D(PDE4D)基因SNP83多态性与中国人群缺血性脑卒中(IS)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NKI、CBM、Wanfang Data和VIP,搜集关于探讨PDE4D基因SNP83多态性与中国人群IS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7年1月。由两人独立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数据提取,并对纳入研究按照NOS量表进行质量评价,然后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项病例-对照研究,中文文献9篇,英文文献5篇,包括4119例IS和4286例对照。总体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于中国汉族人群,PDE4D基因SNP83多态性与IS发病风险无相关性(C vs.T:OR=1.13,95%CI:0.95~1.33,P=0.17;CC vs.TT:OR=1.12,95%CI:0.80~1.57,P=0.52;CT vs.TT:OR=1.22,95%CI:0.91~1.63,P=0.23;CC vs.CT+TT:OR=1.10,95%CI:0.81~1.49,P=0.56;CC+CT vs.TT:OR=1.14,95%CI:0.93~1.41,P=0.21)。结论当前研究证据显示,PDE4D基因SNP83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IS发病风险无相关性。由于纳入研究数量的限制,该结论尚需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597G/A及-572C/G多态性对心房颤动(房颤)发病易感性的影响.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测定291例房颤患者(房颤组)和325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的IL-6基因-597G/A及-572C/G多态性,探讨其与房颤的相关关系、对不同病因及不同临床类型房颤的影响,观察其对左心房内径(LAD)、血清IL-6水平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IL-6能力的影响.结果 在研究人群中,-597位点仅发现有GG基因型.-572位点存在3种基因型,房颤组CG+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1.55%和29.9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中分别为35.38%、18.77%;G等位基因携带者患房颤的风险是CC基因型的1.94倍(95% CI:1.41~2.68,P<0.001);校正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后,CG+GG基因型仍然是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63,95% CI:1.05~2.51,P<0.05).孤立性、高血压、冠心病等不同病因以及不同临床类型房颤间-572C/G多态性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CG+GG基因型人群LAD值高于CC基因型人群[(37.51±8.78)mm对(35.26±5.52) mm,P<0.05].不同基因型人群血清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G等位基因携带者PBMC随培养时间的延长上清液IL-6含量高于CC基因型人群(P<0.05).结论 IL-6基因-597G/A多态性可能与中国汉族人群房颤发病易感性无关;而-572C/G多态性可能是该人群房颤发病的易感基因之一,该多态性存在一定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启动子607C/A和137G/C基因多态性和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查找并筛选出相关的病例对照研究。同时查阅检索结果中所附相似文献及参考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17年2月26日。由两名评价员单独进行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采用Stata SE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以及其他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 IL-18启动子607C/A在亚洲人群中,拥有等位基因A的人群冠心病的发病风险(OR=0.628,95%CI:0.533~0.740,P0.001)较低,在高加索人群中未发现此相关性(OR=0.950,95%CI:0.803~1.124,P=0.548)。使用显性基因模型进行分析发现IL-18启动子607C/A基因的AA/CA基因型人群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呈负相关(OR=0.431,95%CI:0.326~0.570,P0.001),在高加索人群中未发现此相关性。另外,IL-18启动子137G/C基因的多态性与亚洲人群(OR=0.843,95%CI:0.577~1.231)和高加索人群(OR=1.071,95%CI:0.807~1.421)的冠心病发病风险均无统计学相关性。结论 IL-18启动子607C/A基因的多态性位点A对亚洲人群冠心病有保护性作用,而137G/C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发病无相关性。本研究结果仍需更多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T786-C和4b/a多态性与中国人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NKI、万方、VIP,搜集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群冠心病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7年10月10日。由两名作者独立提取数据及评价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8个病例-对照研究,共4585例患者,4555例健康对照人群。Meta分析结果显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T786-C多态性能够显著增加中国人群冠心病的患病风险(C vs. T:OR=1.67,95%CI:1.45~1.92;CC vs. TT:OR=2.35,95%CI:1.43~3.85;TC vs. TT:OR=1.68,95%CI:1.44~1.97;CC+TC vs. TT:OR=1.73,95%CI:1.49~2.02;CC vs. TC+TT:OR=2.02,95%CI:1.23~3.30);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4b/a多态性能够显著增加中国人群冠心病的患病风险(a vs. b:OR=1.54,95%CI:1.34~1.77;aa vs. bb:OR=3.55,95%CI:2.15~5.86;ab vs. bb:OR=1.32,95%CI:1.12~1.55;aa+ab vs. bb:OR=1.48,95%CI:1.27~1.72;aa vs. ab+bb:OR=3.32,95%CI:2.01~5.49)。结论基于当前证据,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T786-C和4b/a多态性均与中国人群冠心病发病风险增加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因G-238A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疾病(CAD)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检索Pub Med、Embas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收集探讨TNF-α基因G-238A多态性与CAD风险的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4年5月13日。由两名研究者独立选择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使用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10篇文献共11项病例-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表明G-238A多态性与CAD风险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A vs.G:OR=1.08,95%CI:0.89~1.30,I2=34.33%;AA vs.GG:OR=1.15,95%CI:0.59~2.25,I2=0%;GA vs.GG:OR=1.14,95%CI:0.88~1.48,I2=54.34%;AA vs.(GG+GA):OR=1.09,95%CI:0.56~2.14,I2=0%;(GA+AA)vs.GG:OR=1.11,95%CI:0.90~1.38,I2=41.92%]。敏感度分析显示研究结果稳定性较好。亚组分析同样得到了类似结果。未检测到发表偏倚。结论 TNF-α基因G-238A多态性与CAD易感性可能无相关性,建议开展高质量研究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唐山地区汉族部分人群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572C/G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118例首次新发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154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IL-6基因-572C/G多态性位点频率,分析基因型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组患者-572位点CC、CG、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0.85%、41.53%、7.63%;对照组CC、CG、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5.58%、31.82%、2.60%。脑梗死组和对照组-572位点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71.61%、81.49%;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8.39%、18.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G、GG基因型人群患脑梗死的风险分别是CC基因型的1.683倍(95% CI:1.012~2.800,P0.05)和3.788倍(95% CI:1.11 8~12.83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572G等位基因是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唐山地区汉族部分人群中存在IL-6基因-572C/G多态性,可能与脑梗死有关,-572G等位基因可能是脑梗死发病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20.
高宝霞  浦江  张国顺  高华  冯福民 《肝脏》2012,17(10):700-703
目的探讨汉族成人IL-6基因多态现象与乙型肝炎慢性化的关系。方法收集118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和61例急性乙型肝炎(AHB)患者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方法进行IL-6-572C/G和-597G/A基因分型。结果 CHB组IL-6-572G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AHB组(χ2=8.627,P=0.003)。与CC基因型相比,CG和GG基因型携带者发生慢性化的危险性升高(ORCG=2.024,95%CI:1.009~4.065;ORGG=3.367,95%CI:1.169~9.709)。结论 IL-6-572基因位点多态性与乙型肝炎慢性化有关,携带-572GG基因型的乙型肝炎患者易发生慢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