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探讨针刺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流速度的作用。方法将4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为针刺治疗组20例和常规治疗组20例,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检查TCD,观察针刺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速度的影响。结果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0%和85%,其中针刺组临床治愈率为45%,常规组临床治愈率为35%,两组间疗效及平均治疗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前疾病组椎基动脉流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CD异常率为77.5%(31/40),以椎基动脉流速降低为主要特点。治疗后两组椎基动脉血流速度均有改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针刺治疗组椎动脉流速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针刺治疗可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循环的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Dopplersonography,TCD)检测其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手法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将8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手法治疗组40例与常规治疗组42例,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查TCD,观察手法治疗后血流平均速度的变化。结果:①82例患者治疗前椎基底动脉血流平均速度均明显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常规组治疗前左侧椎动脉(leftvertebroarterialartery,LVA)、右侧椎动脉(rightvertebroarterialartery,RVA)、基底动脉的值分别为(18.2±11.4),(19.2±12.3),(22.7±11.7)cm/s,手法组治疗前的值分别为(17.8±11.6),(19.4±10.9),(23.3±12.1)cm/s(P<0.05)。TCD异常率为75.6%(62/82例)。②治疗后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有改善,手法治疗组比常规治疗组椎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更明显,常规组治疗后LVA、RVA、基底动脉的值分别为(23.6±10.5),(24.4±10.3),(28.8±9.7)cm/s,手法组治疗后的值分别为(25.4±9.7),(26.6±8.9),(29.4±9.5)cm/s(P<0.05)。结论:手法治疗可以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3.
手法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观察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 sonography,TCD)检测其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手法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将8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手法治疗组40例与常规治疗组42例,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查TCD,观察手法治疗后血流平均速度的变化。结果:①82例患者治疗前椎基底动脉血流平均速度均明显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常规组治疗前左侧椎动脉(left vertebroarterial artery.LNA)、右侧椎动脉(right vertebroarterial artery,RVA)、基底动脉的值分别为(18.2&;#177;11.4),(19.2&;#177;12.3),(22.7&;#177;11.7)cm/s,手法组治疗前的值分别为(17.8&;#177;11.6),(19.4&;#177;10.9),(23.3&;#177;12.1)cm/s(P&;lt;0.05)。TCD异常率为75.6%(62/82例)。②治疗后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有改善,手法治疗组比常规治疗组椎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更明显。常规组治疗后LVA、RVA、基底动脉的值分别为(23.6&;#177;10.5),(24.4&;#177;10.3)。(28.8&;#177;9.7)cm/s,手法组治疗后的值分别为(25.4&;#177;9.7),(26.6&;#177;8.9),(29.4&;#177;9.5)cm/s(P&;lt;0.05)。结论:手法治疗可以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4.
齐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的TCD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 ,治疗方法较多 ,目前对此病疗效评估多根据临床症状改善来判断 ,缺少客观指标。为此 ,我们在选用齐刺治疗方法的基础上 ,采用彩色经颅多普勒 (transcranialdoppler,TCD)检测齐刺治疗 7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 ,为量化评估中医齐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了一种新的、科学的评估方法。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 70例患者均满足以下条件 :①以头痛、眩晕等为主要症状 ;②满足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1] ;③颈椎X片提示有颈椎异常改变。所有患者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针刺组 40例 ,男 2 1例 ,女 19例 ;年龄 2 8~ 7…  相似文献   

5.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采用配对设计研究方法.对41例椎动脉型颈椎病(SA)住院患进行经颅多昔勒超声(TCD)检测分析。结果发现CSA组.TUD检测异常率为68.29%.统计学处理,其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及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正常对照组显减慢(P<0.01~0.001)。这证实CSA患存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亦表明TCD检测能够为CSA的诊断提供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客观依据。本还发现.CSA组TCD检测正常转头状态下TCD频谱显示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改变,这表明转头可使其椎动脉的刺激和压迫加重。提示对CSA患尚需考虑不同头位的TCD检测。部分CSA患的TCD检测.其推动脉和基底动脉呈动脉硬化性改变,但统计学处理其血管搏动指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性差异(P>0.05),提示TCD检测尚不能代替临床血压。血脂,眼底动脉及心电图等检查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穴位手法推拿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眩晕、颈肩痛、头痛症状的改善状况,并以经颅多普勒检测其血液流变学变化为量化评估标准进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比较。方法:实验于2001-01/2003-12在佛山市中医院推拿科完成。选择诊断明确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采用穴位手法推拿治疗。先于风池、风府穴施用按、揉、指掐等手法,约5min,接着于肩井穴施用滚法、拿法,约5min,再于双侧太阳穴施用环揉手法约3min,并点按百会、按揉翳风约3min,最后结合按、揉、滚等手法作用于颈项肩背部,待肌肉放松后,行颈椎关节拔伸手法,约5min,1次/d,3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进行自拟的临床症状评分(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不能坚持工作为重度均计3分,影响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但能坚持工作为中度计2分,对工作生活影响不大为轻度计1分,无计0分)评估其眩晕、颈肩痛及头痛症状改善情况;经颅多普勒检查评估基底及左、右椎动脉血流变化情况,测量参数为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末期最大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时间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量。60例患者均知情同意。结果:实验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检查资料完整的有40例,20例由于资料不完整未进入结果分析。①临床症状评分结果:治疗后眩晕、颈肩痛、头痛计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1.0&;#177;0.6,2.4&;#177;0.5;0.9&;#177;0.6,2.3&;#177;0.7;0.8&;#177;0.8,2.1&;#177;0.6,P&;lt;0.05,P&;lt;0.01)。②基底动脉血流变化结果:治疗后基底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时间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明显增高[(57&;#177;9,50&;#177;11;37&;#177;8,33&;#177;7;25&;#177;6,22&;#177;6)cm/s,P&;lt;0.01)[,舒张末期最大血流速度与治疗前相比增高不明显[(27&;#177;7),(25&;#177;9)cm/s,(P&;gt;0.05)]。③椎动脉血流变化结果:治疗后左侧椎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末期最大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时间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58&;#177;11,42&;#177;12;22&;#177;7,17&;#177;6;30&;#177;8,23&;#177;6;16&;#177;4,14&;#177;4)cm/s,(0.09&;#177;0.03,0.08&;#177;0.04)L/min,(P&;lt;0.01)]。右侧椎动脉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末期最大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时间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53&;#177;12),(44&;#177;16);(20&;#177;7).(16&;#177;8);(29&;#177;9),(22&;#177;8);(16&;#177;5),(13&;#177;5)cm/s;(0.08&;#177;0.04),(0.07&;#177;0.04)L/min,P&;lt;0.01或P&;lt;0.05]。结论:穴位手法推拿治疗可提高基底动脉和椎动脉的血流速度和血流量,从而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眩晕、颈肩痛和头痛症状。  相似文献   

7.
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经颅多普勒超声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宏杰  王亚东  夏军 《现代康复》1999,3(5):580-580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多发病,其主要病因是由于颈椎、椎间盘退行性变化及关节突关节、韧带退变导致椎动脉受挤压、腔内狭窄、血管受牵扯、血流不畅.使脑供血不足。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可固体位改变而致短暂性晕厥.常伴有耳呜、眼眠失眠等症状。目前其治疗方法很多,应用推章、理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老年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及疗效评定价值。方法 按临床诊断标准收集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36例,平均年龄53.6岁,对照组为年龄相近的健康人28例。采用MT-1000型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仪于治疗前后对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大脑后动脉(PCA)、大脑前动脉(ACA)和大脑中动脉(MCA)的血流峰速度(Vp)、血流平均速度(Vm)及血流频谱图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疾病组椎基底动脉(VBA)流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疾病组TCD异常率为80.6%(29例/36例),以VBA流速降低为主要特点。治疗后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度明显改善(P<0.05)。结论 TCD可作为老年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诊断及疗效评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脑电仿生电刺激结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的眩晕量表评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变化,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0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均在针灸治疗基础上,分别加脑仿生电刺激和牵引。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后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进行评估,观察脑仿生电刺激结合针刺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患者血流速度及眩晕症状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2组总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2组患者ESCV、椎动脉血流动力比较均有提高,且治疗组ESCV评估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TCD指标显示治疗组较对照组的RVA、LVA、BA血流速度明显加快(P0.05)。结论;脑电仿生电刺激结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改善脑血流量,从而缓解其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心理干预治疗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疗效。 方法将40例老年CS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电针及心理干预治疗,对照组仅单纯给予电针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情况,采用SF-36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程度。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液流速及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生活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及精神健康4个维度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电针联合心理干预可显著改善老年CSA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液流速及生活质量,并且在生活质量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单纯电针治疗。  相似文献   

11.
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TCD和BAEP观察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 观察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变化,从血流速度及神经电生理角度探讨手法治疗的作用机理。方法 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为手法治疗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检查TCD和BAEP,观察手法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速度及脑电生理的影响。结果 (1)2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6.6%和90%,其中手法组临床治愈率为46.6%,常规组临床治愈率为33.3%,2组间疗效及平均治疗时间无统计学差异。(2)治疗前疾病组椎基底动脉(VBA)流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CD异常率为76.7%(46/60例),以VBA流速降低为主要特点。BAEP异常率为80%(48/60例),以脑干型异常为主。(3)治疗后2组VBA血流速度均有改善,手法治疗组比常规治疗组椎动脉流速改善更显著(P<0.05)。治疗后2组神经传导功能均有改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手法治疗组V波PL,Ⅲ-Ⅴ和Ⅰ-ⅤIPL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 手法治疗可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循环的血流速度及脑干神经传导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穴位手法推拿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眩晕、颈肩痛、头痛症状的改善状况,并以经颅多普勒检测其血液流变学变化为量化评估标准进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比较。方法:实验于2001-01/2003-12在佛山市中医院推拿科完成。选择诊断明确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采用穴位手法推拿治疗。先于风池、风府穴施用按、揉、指掐等手法,约5min,接着于肩井穴施用滚法、拿法,约5min,再于双侧太阳穴施用环揉手法约3min,并点按百会、按揉翳风约3min,最后结合按、揉、滚等手法作用于颈项肩背部,待肌肉放松后,行颈椎关节拔伸手法,约5min,1次/d,3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进行自拟的临床症状评分(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不能坚持工作为重度均计3分,影响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但能坚持工作为中度计2分,对工作生活影响不大为轻度计1分,无计0分)评估其眩晕、颈肩痛及头痛症状改善情况;经颅多普勒检查评估基底及左、右椎动脉血流变化情况,测量参数为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末期最大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时间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量。60例患者均知情同意。结果:实验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检查资料完整的有40例,20例由于资料不完整未进入结果分析。①临床症状评分结果:治疗后眩晕、颈肩痛、头痛计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1.0±0.6,2.4±0.5;0.9±0.6,2.3±0.7;0.8±0.8,2.1±0.6,P<0.05,P<0.01)。②基底动脉血流变化结果:治疗后基底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时间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明显增高犤(57±9,50±11;37±8,33±7;25±6,22±6)cm/s,P<0.01)犤,舒张末期最大血流速度与治疗前相比增高不明显犤(27±7),(25±9)cm/s,(P>0.05)犦。③椎动脉血流变化结果:治疗后左侧椎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末期最大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时间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犤(58±11,42±12;22±7,17±6;30±8,23±6;16±4,14±4)cm/s,(0.09±0.03,0.08±0.04)L/min,(P<0.01)犦。右侧椎动脉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末期最大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时间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犤(53±12),(44±16);(20±7),(16±8);(29±9),(22±8);(16±5),(13±5)cm/s;(0.08±0.04),(0.07±0.04)L/min,P<0.01或P<0.05犦。结论:穴位手法推拿治疗可提高基底动脉和椎动脉的血流速度和血流量,从而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眩晕、颈肩痛和头痛症状。  相似文献   

13.
老年人由于全身重要脏器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衰退,故神经系统亦常常出现功能障碍,颈型眩晕(CSA)便是其中一种。老年人(年龄50-75岁)发病率较高,TCD异常率为75.6%,其中发生椎-基底动脉的异常率的87%。现将我院2005年189例老年患者经颅多普勒检测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背景:适宜方向、角度的牵引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选择性血管造影被公认为是确定血管疾病的"金标准",核磁共振血管造影虽为无创性检查,却存在检查时间较长、易受人为因素影响、具有一定侵袭性等不足.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和经颅多普勒加转颈试验,对不同牵引方向和牵引角度治疗前后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参数变化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选择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240例,根据解剖学角度按病变部位(上颈段病变、下颈段病变、混合型)和牵引方式、角度(坐位前倾分1°~10°、11°~20°、21°~30°组,坐位后伸1°~10°、11°~20.、21°~30°组,坐位中立位组)分组,以局部按摩为对照组.通过彩色多普勒加转颈试验检测治疗前后椎动脉最窄部位血管内径、收缩期峰值速度、平均血流速度.通过经颅多普勒加转颈试验测量治疗前后左、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等血流参数,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①根据解剖部位确立了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类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根据病变部位划分为上颈段(C1~C3)、下颈段(C4~C6)和混合型,这从椎骨形态和力学角度等方面为临床牵引治疗提供了指导.②确定了最佳牵引角度.即上颈段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坐位后伸11°~20°牵引疗效较好,下颈段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坐位前屈11°~20°牵引疗效较好,混合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坐位前屈1°~10°疗效较好.③确立了彩色多普勒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是指导椎动脉型颈椎病牵引治疗的简便、无创、安全可靠、重复性好的验证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Maitland手法治疗前、后,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患者椎-基底动脉(VBA)血流速度、血浆内皮素(ET)含量变化,探讨Maitland手法治疗CSA的作用机理和疗效。 方法将60例CSA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卧床休息、静脉注射相同的扩管药物、颈椎牵引、颈部超短波等治疗,治疗组加用Maitland手法治疗,每日1次,共15 d。比较治疗前、后患者VBA血流峰速度(Vp)、平均血流速度(Vm)、ET含量变化和疗效。 结果2组患者经治疗后,Vp、Vm值均明显升高(P<0.05),ET含量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比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优良率分别为73.3%和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Maitland手法辅助治疗VBA可能通过提高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降低血浆ET含量,而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6.
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前屈牵引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洁  王锋 《中国临床医学》2008,15(2):273-274
目的:观察前屈牵引治疗前后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对5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颈椎前屈牵引,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治疗前后椎动脉内径、收缩期最高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时间平均流速(TAV)、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结果:5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后两侧椎动脉内径及血流各项指数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前屈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改善椎动脉的内径及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7.
椎动脉型颈椎病TCD与脑血流量测定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随机选择51例发作期推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及40例正常人作对照,同时做TCD及133Xe吸入法测定脑血流量检查。结果:TCD表现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降低者28例,占54.9%,脑血流量亦相应减少,两者呈正相关,r=0.74;TCDIE常6例,相应脑血流量正常5例;TCD表现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增加17例,占33.3%,其中5例脑血流量正常,12例减少。结论:TCD是评价推动脉型颈椎病血管状态及脑血流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交感型颈椎病患者保守治疗后,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与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140例交感型颈椎病患者,临床采取保守治疗,3个月后复查,依据交感神经症状临床分为:优、良、中、差,同时观察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结果115(82.1%)例患者椎动脉血流没有变化,临床疗效,68例优、24例良(良以上有效率80.0%)、10例中、13例差;25(17.9%)例患者椎动脉血流有变化,临床疗效,2例优、7例良(良以上有效率36.0%)、16例差,两组人数及疗效优、良、差人数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疗效为中的人数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1)交感型颈椎病患者通过保守治疗后,症状可缓解或消失,患者头颈部活动时不易引起椎动脉血流变化;(2)椎动脉血流有无变化可作为评价治疗效果的一项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配对设计研究方法,对41例椎动脉型颈椎病(CSA)住院患者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分析。结果发现CSA组,TCD检测异常率为68.29%,统计学处理,其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及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减慢(P<0.01~0.001)。这证实CSA患者存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亦表明TCD检测能够为CSA的诊断提供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客观依据。本文还发现,CSA组TCD检测正常者转头状态下TCD频谱显示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改变,这表明转头可使其椎动脉的刺激和压迫加重,提示对CSA患者尚需考虑不同头位的TCD检测。部分CSA患者的TCD检测,其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呈动脉硬化性改变,但统计学处理其血管搏动指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TCD检测尚不能代替临床血压,血脂,眼底动脉及心电图等检查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