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马腾飞  陈恩强  冯萍 《四川医学》2021,42(1):101-103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33岁,因发现HIV感染5月余,反复发热4月余于2019年7月10日入我院。入院5月前患者于当地医院确诊为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基线HIV-RNA定量:2.77×105copies/ml,CD4+T细胞绝对计数15 cell/μl,并开始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治疗,治疗方案为替诺福韦(TDF)+拉米夫定(3TC)+依非韦伦(EFV)。入院4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发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HIV感染者使用替诺福韦(TDF)+拉米夫定(3TC)+依非韦伦(EFV)方案初始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48周CD4/CD8比值变化及影响比值标准化的因素。方法 收集使用TDF+3TC+EFV方案初始ART 48周的HIV感染者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48周比值标准化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门诊282例HIV感染者,均经性传播,其中男男同性传播组(MSM组)196例,异性传播组(非MSM组)86例。HIV感染者基线CD4/CD8比值<1.0有278例(占98.6%),ART 48周CD4/CD8比值<1.0有246例(占87.2%)。治疗48周CD4增长(157.00±136.33) 个/µL,CD8下降(337.95±489.86) 个/µL,CD4/CD8比值增长(0.35±0.31)。治疗前MSM组与非MSM组CD4/CD8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8),治疗48周两组比值增长分别为(0.32±0.29)和(0.43±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比值标准化的因素:感染途径MSM[OR=0.33,95%CI(0.140~0.779)]、基线CD4<200 个/µL[OR =0.171,95%CI(0.034~0.865)]、基线CD8>750 个/µL [OR=0.255,95%CI(0.092~0.701)]、基线比值≤0.4[OR=0.167,95%CI(0.062~0.453)]。结论 HIV感染者CD4/CD8比值倒置普遍,经TDF+3TC+EFV初始治疗48周,CD4/CD8比值倒置改善;感染途径为MSM、低基线CD4、高基线CD8、低基线CD4/CD8比值的感染者ART治疗48周比值不易达到标准化,尽早启动ART,以促进免疫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尿β2微球蛋白(尿β2-MG)与长期服用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DF)致艾滋病病毒感染者(HIV感染者)肾脏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在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门诊治疗的HIV感染者建立前瞻性研究队列,初始并持续TDF+3TC+EFV(TLE)方案抗病毒治疗(ART)≥2年,随访观察共30个月,每3个月随访1次。收集患者基线及随访期间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尿β2-MG等资料。TDF相关肾脏损伤定义为eGFR下降超过基线的25%或者eGFR<90 ml/(min·1.73m2),计算肾损伤的发生率。分析尿β2-MG与TDF相关肾脏损伤的关系。结果 纳入ART中位3.19年的HIV感染者100例,随访期间患者eGFR中位值波动在114.9~120.3 ml/(min·1.73m2),较基线125.2 ml/(min·1.73m2)均有轻度下降(P<0.05)。肾损伤发生率从2%(2/100)累积增加至26%(26/100)。尿β2-MG呈波动上升,研究后期(第18~30个月)尿β2-MG水平及异常率均高于前期(第0~15个月)。尿β2-MG水平与肾损伤累积发生率呈正相关(r=0.668,P<0.05)。eGFR下降程度超过40 ml/(min·1.73m2)时,尿β2-MG中位值最高(0.8 mg/L)(P<0.05)。结论 长期服用含TDF的抗病毒方案可致HIV感染者eGFR下降及肾脏损伤发生率增加。尿β2-MG与肾脏损伤有一定相关性,有助于早期判断TDF相关肾脏损伤,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TDF+3TC+EFV作为HIV/AIDS成年患者初始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方案治疗48周的主要不良反应。方法建立前瞻性研究队列,纳入300例HIV/AIDS成年患者,给予TDF+3TC+EFV初始HAART 48周,监测治疗期间的主要不良反应。结果 TDF+3TC+EFV初始HAART 48周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99. 30%(283/285),不同类型的发生率依次为神经系统症状84. 21%(240/285)、胃肠道反应18. 95%(54/285)、肝功异常16. 14%(46/285)、皮疹12. 28%(35/285)、肌酐清除率下降1. 75%(5/285); HAART 2、4、8、12、24、48周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1. 23%(260/285)、21. 05%(60/285)、13. 69%(39/285)、9. 47%(27/285)、11. 23%(32/285)、9. 22%(26/282),在接受HAART开始的4周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随着HAART治疗时间的延长,不良反应发生率下降;大部分不良反应较轻微,可自行缓解,因不良反应更换HAART方案的仅有1. 05%(3/285)。结论 TDF+3TC+EFV作为HIV/AIDS成年患者初始抗病毒一线治疗方案,短期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两种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方案治疗后艾滋病患者空腹血糖的动态变化。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5年12月在贺州市人民医院行HAART治疗的艾滋病患者400例,按照用药方案不同分为A组(TDF+3TC+EFV)和B组(AZT+3TC+EFV),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1、3、6、12个月空腹血糖和治疗前及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以及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和B组治疗前空腹血糖分别为(5.31±0.48)mmol/L和(5.35±0.60)m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治疗后1、3、6、12个月空腹血糖分别为(5.76±0.59)mmol/L和(5.67±0.69)mmol/L、(5.94±0.73)mmol/L和(5.73±0.59)mmol/L、(5.98±0.71)mmol/L和(5.81±0.66)mmol/L、(5.92±0.62)mmol/L月和(5.97±1.06)mmol/L,A组和B组治疗后空腹血糖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3个月和6个月的空腹血糖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个月和12个月的空腹血糖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DF+3TC+EFV和AZT+3TC+EFV均可使艾滋病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升高,且升高程度相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TDF+3TC+EFV作为HIV/AIDS成年患者初始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方案治疗48周的主要不良反应。方法建立前瞻性研究队列,纳入300例HIV/AIDS成年患者,给予TDF+3TC+EFV初始HAART 48周,监测治疗期间的主要不良反应。结果 TDF+3TC+EFV初始HAART 48周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99. 30%(283/285),不同类型的发生率依次为神经系统症状84. 21%(240/285)、胃肠道反应18. 95%(54/285)、肝功异常16. 14%(46/285)、皮疹12. 28%(35/285)、肌酐清除率下降1. 75%(5/285); HAART 2、4、8、12、24、48周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1. 23%(260/285)、21. 05%(60/285)、13. 69%(39/285)、9. 47%(27/285)、11. 23%(32/285)、9. 22%(26/282),在接受HAART开始的4周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随着HAART治疗时间的延长,不良反应发生率下降;大部分不良反应较轻微,可自行缓解,因不良反应更换HAART方案的仅有1. 05%(3/285)。结论 TDF+3TC+EFV作为HIV/AIDS成年患者初始抗病毒一线治疗方案,短期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前1个月常用一线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相关不良反应,并观察清毒胶囊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观察分析380例HIV感染者常用一线HAART方案,即拉米夫定(3TC)+替诺福韦(TDF)+依非韦伦(EFV)前1个月内所致的相关不良反应,并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90例,对照组给予HAART+西医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清毒胶囊治疗,疗程均为15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WHO-HIV生存质量量表、卡氏评分,并对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方案(3TC+TDF+EFV)相关不良反应主要以消化道症状(24.5%)、药疹(20.5%)、中枢神经毒性(3.1%)、肝功能损害(25.3%)、肾功能损害(19.5%)为主。经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8%,换药率为7.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6%,换药率为1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胃肠道症状、药疹、肾功能损害等毒性不良反应,观察组改善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肝功能损害、中枢神经毒性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质量评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结论 清毒胶囊能够有效减少HAART方案(3TC+TDF+EFV)所致的胃肠道症状、药疹及肾功能损害等相关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006—2021年贵港市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ART)免疫学失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从“国家免费艾滋病防治信息系统”收集2006—2021年在贵港市接受ART的HIV/AIDS患者数据,通过寿命表法描述总体免疫学失败情况,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免疫学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HIV/AIDS患者6 903例,其中4 314例(61.28%)出现ART免疫学失败。第1、第5、第10年免疫学失败累积发生率分别为57.9%、67.3%、68.6%。基线CD4+T细胞计数在200~350个/μL和>350个/μL(以<200个/μL为参照,HR=1.098,95%CI=1.011~1.192,P=0.027;HR=1.112,95%CI=1.001~1.236,P=0.048)、基线WHO临床分期Ⅲ期(以Ⅰ期为参照,HR=1.156,95%CI=1.058~1.263,P=0.001)、使用AZT+3TC+NVP治疗方案(以TDF+3TC+EFV为参照,HR=1.538,95%CI=1.394~1.696,P<0.0...  相似文献   

9.
背景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使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患者寿命得以延长,但ART后患者长期免疫功能重建状态数据有限。近年来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CD8+T淋巴细胞(简称CD8细胞)比值(CD4∶CD8比值)作为免疫状态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准确了解患者ART后免疫重建情况至关重要,为临床医师管理及治疗提供可供参考的指标。目的 探讨HIV感染者/AIDS患者ART后免疫功能重建情况。方法 连续收集2014年7月就诊于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感染科门诊,并使用替诺福韦酯(TDF)+拉米夫定(3TC)+依非韦伦(EFV)方案完成ART 48个月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98例,分析基线及ART 6、12、24、36、48个月免疫标志物变化,对观察终点CD4∶CD8比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基线、ART 6、12、24、36、48个月,患者CD4细胞计数、CD8细胞计数、CD4细胞恢复率、CD4∶CD8比值、CD4∶CD8比值正常化、多重T细胞重建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CD4细胞计数≤200、201~349、≥350个/μl患者中,不同基线及各随访时间点CD4∶CD8比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基线及各随访时间点CD4∶CD8比值正常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RT 48个月,CD4细胞计数≥500个/μl、CD4∶CD8比值正常化、多重T细胞重建分别占59.8%(58/97)、22.7%(22/97)、19.6%(19/97)。ART 48个月后,CD4∶CD8比值与基线CD4细胞计数(rs=0.269,P=0.01)、基线CD4∶CD8比值(rs=0.592,P<0.01)呈正相关,与基线CD8细胞计数(rs=-0.355,P<0.01)呈负相关,与年龄(rs=0.129,P=0.21)、HIV确诊至ART启动时间(rs=-0.141,P=0.17)、HIV-RNA病毒载量(VL)(rs=0.145,P=0.15)无关。结论 长期ART成功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仍存在免疫功能重建不良。CD4∶CD8比值与基线免疫水平相关,未来仍需大样本长时间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干扰素λ4(IFNL4)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替诺福韦(TDF)+拉米夫定(3TC)+依非韦伦(EFV)抗病毒治疗应答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20年1月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门诊及住院确诊的HIV感染患者共137例,并予TDF+3TC+EFV抗病毒方案治疗12个月以上,定期门诊随访。对IFNL4的2个SNP位点进行基因分型,比较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12个月后基因分型之间的免疫应答和病毒应答情况。结果 位点rs4803221-GC基因型占8.8%,CC基因型占91.2%,rs12971396-GC和CC基因型分别为97.8%和2.2%。IFNL4-rs4803221、rs12971396不同基因型的患者相比较,基线CD4+、CD8+T细胞计数、CD4+/CD8+T细胞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rs4803221=0.074、-0.612、0.701,trs12971396=1.896、1.682、-0.568,P均>0...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以不同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方案疗效及对CD4+T细胞和病毒载量的影响。方法 将2015年6月—2020年6月广安市人民医院收治150例HIV/AIDS为研究对象,依据HAART方案分为替诺福韦(TDF)组和齐多夫定(AZT)组各75例。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治疗后不同时间血浆病毒载量和CD4+T细胞变化,采用WHO生存质量艾滋病专用量表简表(WHOQOL-HIV BREF)测试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的生存质量,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TDF组总有效率为93.33%(70/75),AZT组总有效率为89.33%(67/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DF和AZT组治疗前HIV病毒载量<40 copies/mL分别为4例(占5.33%)和5例(占6.67%),经治疗12个月 HAART,患者 HIV病毒载量明显下降,<40 copies/mL分别为65例(占86.67%)和60例(占80.00%),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81,99.866,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12个月HIV病毒载量在<40、40~<200和≥200 copies/mL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DF和AZT组治疗前、治疗12个月CD4+T细胞分别为(250.22±88.12)个/μL和(244.89±83.97)个/μL、(394.44±155.28)个/μL和(373.17±146.61)个/μL,TDF和AZT组治疗12个月CD4+T细胞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63,9.636, P<0.05),两组治疗前、治疗3、6和12个月CD4+T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DF和AZT组分别治疗12个月,WHOQOL-HIV BREF 8个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两组白细胞下降、肝功能异常、疲倦乏力、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腹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诺福韦(TDF)+拉米夫定(3TC)+依非韦伦(EFV)、齐多夫定(AZT)+拉米夫定(3TC)+依非韦伦(EFV)两种不同HAART方案治疗HIV/AIDS均具有良好疗效,能够降低血浆HIV病毒载量,提升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四川省西昌市2008–2018年初始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死亡和脱失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从艾滋病基本防治信息系统选取2008–2018年在西昌市首次开始抗病毒治疗(ART)的HIV感染者,分析抗病毒治疗者的死亡和脱失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影响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病死率和脱失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计2 723例HIV感染者进入队列,总体病死率为1.92/100人年,总体脱失率为2.49/100人年。在开始抗病毒治疗的第1年内病死率和脱失率分别为10.83/100人年、13.89/100人年。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主要的死亡风险是年龄≥40岁(HR=2.30,95%CI:1.53~3.48)、男性(HR=1.94,95%CI:1.14~3.30)、ART前一年内结核感染(HR=1.92,95%CI:1.01~3.65)、ART前三个月出现艾滋病相关疾病/症状(HR=2.44,95%CI:1.50~3.99)、ART前乙肝感染(HR=2.50,95%CI:1.32~4.71)、CD4+T淋巴细胞计数< 200 cells/ul(HR=1.79,95%CI:1.12~2.86)。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主要的脱失风险是年龄≥40岁(HR=1.53,95%CI:1.07~2.18)、男性(HR=5.60,95%CI:2.60~12.08)、静脉吸毒(HR=2.18,95%CI:1.46~3.27)、初始抗病毒治疗方案为EFV+3TC+TDF(HR=2.57,95%CI:1.32~5.01)。结论 西昌市HIV感染者的抗病毒治疗效果显著,但在开始治疗的第1年内病死率和脱失率较高。抗病毒治疗工作需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重点要减少静脉吸毒人群刑满释放后的脱失,从而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依非韦伦(EFV)对初治艾滋病(AIDS)患者血脂及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3月该中心初治的46例AIDS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2组,各23例。2组均接受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TDF)、拉米夫定(3TC)治疗,在此基础上,低剂量组给予EFV 400 mg/d,高剂量组给予EFV 600 mg/d, 2组治疗48周。比较基线及抗病毒治疗48周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及血浆AIP的变化特点。结果 2组间比较,治疗48周CD4细胞、血脂指标及AIP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低剂量组治疗48周LDL、HDL较基线降低,AIP较基线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FV 400 mg治疗初治AIDS患者可获得与600 mg相似的疗效。依非韦伦400 mg长期使用对血脂指标存在不良影响,血浆AIP升高提示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增加,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初治的低病毒载量不确定期慢乙肝患者采用一线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4月期间在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96例初治低病毒载量不确定期慢性乙肝患者,根据使用药物不同将患者分为恩替卡韦组(ETV组)、富马酸替诺福韦酯组(TDF组)和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组(TAF组)。在持续用药的第12周、24周、48周观察3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差异。  结果  经抗病毒治疗48周后,总共96.88%(93/96)患者HBV DNA获得完全病毒学应答(complete virologic response,CVR,定义为HBV DNA < 100 IU/mL),3组的CVR率为:ETV组96.97%(32/33),TDF组96.97%(32/33),TAF组96.67%(29/3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997)。治疗48周时HBsAg水平较基线均有显著下降,但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348)。TAF组较ETV组(P = 0.013)、TDF组(P = 0.047)显著提升eGFR水平,AFP水平较ETV组(P = 0.008)和TDF组(P = 0.007)显著下降。48周ALT复常率:TAF组(70%)和TDF组(45.45%),ETV组(60.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135)。治疗期间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  治疗48周后3组CVR率均达96%以上,AFP水平下降及eGFR水平改善TAF组优于ETV组及TDF组,对ALT升高、低病毒载量慢乙肝不确定期患者行抗病毒治疗可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海南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HIV/AIDS)参加抗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在治与脱失的现状,分析治疗脱失的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选取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抗病毒治疗子模块中海南省2005—2022年启动ART治疗的HIV感染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4 286例研究对象,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其脱失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4 286例研究对象中,男性3 718例(86.7%),性别比为6.55∶1;未婚者占58.4%;年龄为(39.68±13.17)岁;同性性传播占49.8%;WHO临床分期Ⅰ期占84.3%;治疗方案含依非韦伦(efavirenz, EFV)方案占71.7%。共随访19 677.44人年,总体脱失率为0.80/100人年,开始抗病毒治疗第1年内脱失率为21.10/100人年。Cox回归分析显示,开始治疗时间为2016—2022年(AHR=2.40,95%CI:1.40~4.10...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住院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抗病毒治疗现状,为指导合理抗病毒治疗和优化抗病毒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住院病历采集2013年1-6月于我院住院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抗病毒治疗情况,统计其抗病毒治疗率及其与患者特征间的关系。结果住院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共447例,符合抗病毒治疗适应证者422例,抗病毒治疗率为84.1%(355例),在全部治疗方案中恩替卡韦治疗的构成比最高(43.4%)。初治患者和经治患者抗病毒治疗率分别为79.6%和93.0%(P〈0.05),初治患者采用ADV、LAM单药治疗的比例高于经治患者,联合治疗(NA+IFN或NAs)的比例低于经治患者(P〈0.05)。患者性别、年龄、病史、家族史及不同诊断之间抗病毒治疗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住院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抗病毒治疗正在逐渐规范化,但总体抗病毒治疗率仍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我国现有一线抗HIV治疗方案(齐多夫定+拉米夫定+依非韦伦与司他夫定+拉米夫定+依非韦伦)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方法对2005年9月~2010年4月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门诊接受一线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抗病毒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共收治362例患者,其中接受齐多夫定(AZT)+拉米夫定(3T C)+依非韦伦(EFV)治疗的患者231例(AZT组),接受司他夫定(D4T)+3TC+EFV的患者131例(D4T组)。两组基线情况无差异。治疗6个月时AZT组与D4T组的有效率分别为70.8%和75.2%(P>0.05);治疗1年时AZT组与D4T组的有效率分别为50.8%和59.8%(P>0.05)。治疗多少年后两组患者中血糖和三酰甘油升高者的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治疗前比较,抗病毒治疗后两组患者中血糖和三酰甘油升高者的比例均显著增加(P<0.05,P<0.05)。基于AZT治疗组患者中有39例在2年内更换药物治疗,而基于D4T治疗组有19例更换药物治疗,换药患者的比例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2年后更换药物治疗的例数两组则分别为4例和25例,换药患者的比例两组存在(P<0.05),其中D4T治疗组中22例是因为药物不良反应换药,3例为耐药换药,而AZT治疗组则均为药物耐药而换药。结论我国目前常用的一线抗病毒治疗方案的疗效相似,发生血糖和甘油三酯升高的情况相似,但含D4T治疗方案用药2年以上因药物不良反应而换药的比例较高,在临床上应注意监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基于替诺福韦酯(TDF)的联合治疗对既往核苷(酸)类似物(NAs)应答不佳/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NAs应答不佳/耐药的CHB患者予以入组,给予以TDF为基础的抗病毒治疗,一组为NAs组,给予TDF+拉米夫定(LAM)、TDF+恩替卡韦(ETV);另一组为干扰素(IFN)组,给予TDF+IFN、TDF+LAM+IFN、TDF+ETV+IFN。预计疗程48~96周。比较两组患者抗病毒的疗效。结果 入组68例(NAs组41例,IFN组27例)患者基线耐药检测阳性率为77.9%。治疗48周,NAs组和IFN组乙肝病毒(HBV)DNA下降分别为(3.52±2.42)lg IU/ml、(3.62±1.29)lg IU/ml(P=0.832),HBV DNA转阴(〈20 IU/ml)率分别为73.1%、96.3%(P=0.043)。IFN组较NAs组e抗原(HBe Ag)下降更明显[(1.07±1.30)lg COI vs.(0.35±0.98)lg COI,P=0.017]。NAs组和IFN组表面抗原(HBs Ag)下降分别为(0.09±0.61)lg IU/ml、(0.54±1.05)lg IU/ml(P=0.015)。48~96周的延长疗程中NAs组和IFN组分别有1例、3例患者出现HBs Ag转阴。结论 以TDF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在HBe Ag及HBs Ag转阴/转换率方面,IFN组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孕期接受不同HAART药物方案预防HIV母婴传播对母婴的不良影响.方法 64例HIV/AIDS孕妇,其中观察组32例采用AZT+3TC+LPV/r方案治疗,对照组32例采用AZT+3TC+NVP/EFV方案治疗,观察两组孕妇抗病毒治疗期间的毒副反应、孕期贫血、血糖异常、高血压、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窘迫及新生儿贫血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期间毒副反应发生率为18.8%(6/32),对照组无毒副反应(P<0.05);两组孕期贫血、血糖异常、高血压、胎儿生长受限、新生儿贫血等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AART两种抗病毒药物方案在预防HIV母婴传播均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0.
背景 目前研究已证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双重感染者发生肝纤维化的风险比单纯HBV感染者增加,抗HBV治疗可显著改善HBV感染者的肝纤维化。但是,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是否也可以改善HIV和HBV双重感染者的肝纤维化以及不同方案有无差别,目前尚无定论。目的 探讨HAART能否改善HIV和HBV双重感染者肝纤维化及不同HAART方案有无差别。方法 选取2011—2017年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初始治疗HIV和HBV双重感染者128例,合并骨质疏松和/或肾功能不全患者纳入非替诺福韦(TDF)组(38例),治疗方案不含TDF;无骨质疏松且肾功能正常患者纳入TDF组(90例),治疗方案含TDF。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基线指标〔HIV核糖核酸(HIVRNA)、HBV脱氧核糖核酸(HBVDNA)、CD4细胞计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小板计数(PLT),计算基于4因子的肝纤维化指数(FIB-4)〕和随访指标(抗病毒治疗后3、6、9、12、18、24、30、36、42个月和48个月的FIB-4)。采用广义估计方程比较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和不同抗病毒治疗时间点对HIV和HBV双重感染者肝纤维化的影响。结果 TDF组年龄、AST均高于非TDF组(P<0.05)。TDF组患者基线以及治疗后9、12个月的FIB-4均高于非TDF组(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非TDF组和TDF组估算边际均值分别为0.308 3和0.435 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重复测量时间比较结果显示,全部患者基线以及治疗后3、6、9、12、18、24、30、36、42、48个月的估算边际均值分别为0.929 4、0.492 7、0.354 0、0.371 9、0.322 8、0.256 1、0.288 1、0.272 3、0.299 6、0.278 8和0.222 5,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ald χ2=35.078,P<0.001)。结论 HAART具有改善HIV和HBV双重感染者肝纤维化作用,含TDF方案效果较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