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农村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分析我国农村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营养健康状况的影响,为解决农村留守家庭问题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与实证依据。方法:基于1991—2009年中国农村健康和营养调查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父母外出务工对0~6岁留守儿童的营养健康状况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可以显著提高6~12岁儿童的体重水平,12~18岁留守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比非留守儿童明显迟缓;其次,相对女性而言,男性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身体健康指标均没有明显差异;相比之下,父母外出务工对女孩身体健康状况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结论:对我国农村留守家庭成员而言,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家庭留守成员照顾儿童饮食起居方面的时间增加,对留守儿童营养健康状况有显著改善。逐渐取消造成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是从本质上解决留守儿童健康问题的关键;另外,政府出面组织预防保健、营养膳食等活动也可缓解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农村4~9年级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方法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的方式,对农村4~9年级512名留守学生进行调查,评估其心理健康状况。结果性别、年级不同的留守儿童,其心理健康的状况也有所差异,父母一方外出务工以及监护人的不同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影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农村留守儿童表现出读书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和冲动倾向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父母外出务工,造成儿童长期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状况和心理健康水平, 为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宝鸡市农村618名儿童, 使用儿童孤独感量表(Children's Loneliness Scale, CLS)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hinese Middle School Student Mental Health Scale, MSSMHS)对其进行孤独感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 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发生率为85.64%, 非留守儿童为68.22%, 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P<0.01);性别和父母外出情况对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儿童MSSMHS中的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心理不平衡6个因子及总分高于非留守儿童(P<0.01);儿童孤独感与心理健康的各因子均呈现正相关。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和心理健康水平堪忧。  相似文献   

4.
目的留守儿童是一类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照顾,在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产生各种健康问题。本研究旨在了解全国范围内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探讨留守因素对儿童心理抑郁情绪的实际影响。方法采用2016年北京大学中国家庭追踪调查项目全国儿童调查数据,以分组变量为因变量,协变量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模型,计算符合留守条件儿童的倾向指数得分,然后按照倾向指数得分进行组间卡钳匹配,对匹配后的数据进行抑郁状况分析。结果经倾向指数卡钳匹配后,儿童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父母的文化程度和家庭人均年收入等协变量达到了均衡,均P0.05;留守组儿童的抑郁得分为(6.270±3.075)分,非留守组儿童的抑郁得分为(5.800±3.164)分,留守组儿童抑郁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5,P=0.027。对于父母外出不同类型进行倾向匹配后,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父母均外出(t=2.12,P=0.03)、仅父亲外出(t=2.32,P=0.02)和仅母亲外出(t=2.94,P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父母外出对儿童心理抑郁方面造成了负面影响,并且母亲外出比父亲外出对儿童心理抑郁上造成更严重的影响;倾向指数法能有效均衡组间偏倚,从而对留守带来的影响作出正确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父母外出务工对0~3岁儿童早期发展的影响。方法利用2013年在山西省和贵州省农村贫困地区的调查资料,共收集2 648名0~3岁儿童及其看护人的信息,使用WHO的儿童生长发育标准和《年龄与发育进程问卷-第三版》评价儿童早期发展状况。结果只有父亲外出务工的儿童的生长迟缓和低体重发生风险为非留守儿童的0.60和0.68倍,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儿童的沟通、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解决问题能力和总可疑发育迟缓的风险是非留守儿童的1.95、1.57、1.67、1.61和1.39倍(P0.05)。父母均外出务工的儿童在过去3 d内进行读书、讲故事、唱歌、带出户外、一起玩、认东西等早期刺激活动的可能性约为非留守儿童的三分之一,拥有图书的比例为非留守儿童的0.63倍,而受到暴力管教和看护人抑郁的风险是非留守儿童的1.49和1.71倍。结论父母双方外出务工不利于0~3岁儿童早期心理行为发育,父亲一方外出务工对0~3岁儿童早期体格发育有正面影响。父母外出务工能通过改变看护人的养育行为和看护人的精神状态来影响0~3岁儿童早期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农村在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于2012年11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麻城2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小学(只6年级)、初中(1~3年级)、高中(1~3年级)各1所学校共1 925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结果留守儿童725人(37.66%),心理健康得分为(128.58±39.25)分,非留守儿童1200人(62.34%),心理健康得分为(127.76±37.2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8);有心理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除社会能力、目标与志向因子外,其他因子及总分均明显低于无心理问题留守儿童(P0.05);不想念父母的留守儿童MMHI-60心理健康得分最高(153.58±44.88)分,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对父母外出务工持支持态度的留守儿童MMHI-60心理健康得分最低(121.18±38.04)分,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不同每月零用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每月零用钱50元的留守儿童MMHI-60心理健康得分最低(125.53±41.19)分,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级、对父母外出务工的态度及心理弹性是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结论心理弹性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高年级及对父母外出务工的态度淡漠是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其成长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而邢台县大部分地区地处山区,父母外出务工,导致家庭教育职能弱化,亲子情感交流欠缺,教育方向不正确,隔辈监护,给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带来诸多负面影响,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多问题.身为教师,关注留守儿童,积极搭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平台,成为我们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的差异并初步探寻解决方案。方法:随机抽取我镇8个幼儿园共200名学龄前儿童,采用SDQ问卷调查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情绪、品行、多动、同伴交往和亲社会行为以及一般情况。结果:两组儿童在情绪、同伴交往和亲社会行为三项因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留守儿童在品行和多动两项因子方面的评分要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留守儿童在品行和多动两个方面产生的问题明显多于非留守儿童,父母应尽量避免双亲同时外出务工,必须外出务工的父母则应定期安排回家的时间间隔,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留守儿童生存质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及留守儿童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为改善留守儿童生存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7年9月-2020年9月抽取本地区某小学四年级至六年级208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用儿童生存质量普适性核心量表(PedsQL4.0)评价留守儿童生存质量,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评价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留守儿童生存质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留守儿童生存质量的因素。结果 留守儿童PedsQL4.0量表结果总分为(80.52±9.58)分,MHT测验结果显示总分为(8.27±0.99)分。留守儿童生存质量得分与心理健康得分均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留守儿童生存质量总分的因素有照顾者受教育程度、有无兴趣爱好、与父母联系频率、父母外出务工时间(β=3.122、4.057、2.524、-2.018,P<0.05)。结论 留守儿童生存质量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照顾者受教育程度、有无兴趣爱好、与父母联系频率、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等因素均能影响留守儿童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与负性生活事件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于2019年1-2月随机抽取山东省淄博、青岛、滨州、潍坊及枣庄5个地市的6所中学497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留守儿童181例,非留守儿童316例。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其进行调查。分析农村留儿童孤独感发生情况,及其与负性生活事件的相关性。结果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住校留守儿童的孤独感高于住校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与负性生活事件有正相关性关系(P0.05)。结论缺少父母照顾和陪伴,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孤独感。因此,社会应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程度,可以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创办留守儿童活动中心,让孩子们有自己的活动空间。且可建造留守儿童学校,让孩子可以在父母所在地区上学,培养父母与子女的感情,减少或消除孩子的孤独感,使其能更好地应对负性生活事件,从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安徽省蒙城县留守儿童生长发育状况,了解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抚养态度。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蒙城县299名7岁及以下的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1∶1配对选择非留守儿童为对照,测量其身高、体重、头围等生长发育指标,并用高铁血红蛋白法测定血红蛋白含量;问卷调查监护人信息及其抚养态度。结果儿童的身高、体重、BMI、头围、胸围等生长发育指标在留守与非留守儿童间均无统计学意义,但留守儿童各年龄段平均身高均低于相应的WHO推荐的参考值,某些年龄段留守儿童平均体重均低于WHO标准。留守儿童贫血患病率为3.7%,与非留守儿童贫血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次调查地区79.5%的留守儿童监护人为隔代监护人,95.7%的监护人在照顾孩子的意愿方面都表现积极,64%的监护人没有感觉父母外出对孩子有什么不利。仅5.4%监护人感到在抚养留守儿童的心理方面存在困难,24.2%的监护人认为父母外出会造成父母与儿童的情感隔阂,10.8%的监护人认为父母外出会影响孩子的教育、学习和生活照顾。结论留守儿童贫血患病率较低,但其平均身高、体重与WHO推荐的参考值存在一定差距;隔代监护人照顾孩子的意愿是积极的,可能存在高估抚养能力和低估儿童需求的问题。因此,应增加农村社区有关留守儿童家长的教育项目,改变外出父母及监护人的教育方式及观念;同时,应提高农村地区儿童卫生保健服务水平,为儿童健康服务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的差异并初步探寻解决方案。方法:随机抽取我镇8个幼儿园共200名学龄前儿童,采用SDQ问卷调查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情绪、品行、多动、同伴交往和亲社会行为以及一般情况。结果:两组儿童在情绪、同伴交往和亲社会行为三项因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留守儿童在品行和多动两项因子方面的评分要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留守儿童在品行和多动两个方面产生的问题明显多于非留守儿童,父母应尽量避免双亲同时外出务工,必须外出务工的父母则应定期安排回家的时间间隔,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池州市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状况及影响因素,为今后制定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1 512名3~5岁池州市农村学龄前儿童,使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和Conners 父母用量表对其家长进行调查,分析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状况及影响因素。 结果 池州市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学龄前儿童的31.9%,其焦虑因子得分(0.36±0.34)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0.32±0.31)(P<0.05),农村学龄前男童的焦虑因子得分(0.31±0.32)低于国内常模(0.60±0.61),女童的焦虑因子得分(0.35±0.32)低于国内常模(0.51±0.59)。主要照看人为父亲或母亲、主要照看人职业为企事业单位工作/商业服务、父母仅一方外出、父母外出打工的起始年份在2011年及之前、父亲和(或)母亲在儿童出生前开始外出打工、儿童为非独生子女、消极应对方式的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焦虑因子得分较高(P<0.05)。 结论 池州市学龄前农村儿童焦虑因子得分均低于国内常模,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焦虑水平明显高于学龄前农村非留守儿童,其焦虑水平受主要照看人类型及其职业、父母外出类型及起始年份、父母外出时儿童月龄、儿童是否独生子女、应对方式的影响,应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当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行为问题,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抽样调查,对照研究。选取长治市3县区共983名初一到初三的学生采用儿童行为问题父母评价量表及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行为问题。结果当地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明显,检出率为59.7%,非留守儿童组行为问题检出率为50.0%。两者比较,以留守儿童组为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5.591,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外出时间长、文化水平低等为初中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结论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严重,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留守儿童父母应避免双方长时间外出打工,外出期间应多与子女沟通,关注其心理、行为健康。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湖北省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现状。方法选用人口学资料问卷和儿童孤独量表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结果① 92名(27.63%)留守儿童孤独感偏高(得分≥40);②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有无交流对象(t=0.36,P0.05)""有无求助对象(t=0.36,P0.05)""活动中受关注度(t=0.55,P0.05)""孤独感主观感受(t=0.63,P0.05)"四个孤独感条目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总体孤独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6,P0.05)。结论湖北省农村儿童孤独感得分处于中等水平;建议从改善交流、增加支持系统和业余活动、提高受关注度几个方面采取相应措施,减轻留守儿童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差异,探讨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以四川省未受地震影响的经济水平、外出务工情况具有代表性的某县548名农村初中一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心理健康量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聚类分析将初中生分为高心理弹性高社会支持留守儿童组、中心理弹性中社会支持非留守儿童组、中心理弹性中社会支持留守儿童组、低心理弹性低社会支持组(内含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4组,不同组别学生心理健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50,P<0.01)。高心理弹性高社会支持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中心理弹性中社会支持非留守儿童组、中心理弹性中社会支持留守儿童组、低心理弹性低社会支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无明显差异,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能很好地预测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7.
岳颂华  陆小云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1):1662-1664
了解东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差异,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江苏和贵州两地农村小学四到六年级743名儿童,使用社会支持量表和儿童孤独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不同留守状态儿童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只有东部儿童中存在差异(P值均<0.05),表现为双亲外出儿童社会支持低于单亲外出儿童和非留守儿童(40.68±4.62,45.34±6.33,45.22±6.54),孤独感高于单亲外出儿童和非留守儿童(32.18±10.83,27.85±8.06,26.36±7.61);区域、留守状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与孤独感均相关(r值分别为0.517,0.198,-0.469,P值均<0.05);东部和西部不同留守状态儿童孤独感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25,0.85,P值均>0.05),但各留守状态的儿童其孤独感存在区域差异(x2值分别为18.07,23.66,54.74,P值均<0.01).结论 留守儿童社会支持和孤独感存在区域差异,西部儿童所获社会支持更低,孤独感总体水平及高孤独感的发生率均高于东部儿童.  相似文献   

18.
汉川市农村不同类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父母外出打工的差异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开展健康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多阶段随机分层抽样方法 ,抽取汉川市6所中小学生2548名(留守儿童1284名,非留守儿童1264名),使用SCL-90心理健康测量量表比较组间差异。结果不同打工类型的留守儿童焦虑和敌对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父母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在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及总分、总症状指数、阳性项目数、阳性症状痛苦水平均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父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因子的得分显著低于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母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阳性症状痛苦水平高于非留守儿童(P0.05);焦虑、敌对因子得分低于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能主动向老师倾诉心事的留守儿童比例低于2%。结论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会造成心理上的伤害,如有一方家长在家作为抚养人(特别是母亲),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9.
摘 要 目的 分析宁夏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社交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9年10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选取宁夏农村地区5所小学3到6年级990名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主要包括社会生活状况、儿童社会交往焦虑测评量表。结果 留守儿童有仅4.18%父母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有36.70%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外出打工是一段痛苦的经历。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t=3.608,P<0.05),生活起居方式不同其留守儿童社交焦虑总得分存在差异(F=4.108,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级、有无兄弟姐妹以及父母外出打工是否对学习成绩产生影响是留守儿童社交焦虑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社交焦虑水平要高于非留守儿童,其影响因素复杂;父母应多方面关注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状况,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皖南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健康的影响,寻找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促进措施.[方法]从皖南某两个县各抽取1所小学和初中,共计1098人,分别测量身高、体重、血压、皮脂厚度等指标,并比较父母外出打工对儿童有关身体发育指标和营养状况的影响.[结果][1]有51.7%的调查对象的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2]父亲外出务工组和父母亲都外出务工组舒张压低于无外出务工组舒张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统计量分别为:t=2.93, P=0.0034; t:2.36, P=0.0182,协变量为年龄和性别);父亲外出务工组皮脂厚度低于无外出务工组皮脂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1, P<0.0001;协变量为年龄和性别);[3]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发生率为20.90%,超重发生率为14.12%,肥胖的发生率为5.19%,其中低体重发生率在父母有无外出务工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57, P=0.023).[4]因心情不适而请假天数和父母外出务工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01, P<0.01).[结论]加强对留守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关注,对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营养和心理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