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免疫诱导方案应用于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肾移植受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完成的121例DCD肾移植受者临床资料。根据免疫诱导方案的不同分为3组:巴利昔单抗组(61例)、兔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组(rATG组,18例)和抗人T淋巴细胞兔免疫球蛋白组(ATG-F组,42例)。观察3组受者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感染发生情况,以及受者和移植肾1年存活率。 结果121例DCD肾移植受者中,17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巴利昔单抗组10例(16.4%),rATG组2例(11.1%),ATG-F 5例(11.9%),3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P>0.05)。共32例受者术后出现DGF,巴利昔单抗组16例(26.2%),ATG组6例(33.3%),ATG-F组10例(23.8%),3组DGF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P>0.05)。3组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4.8%,22.2%,2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2,P>0.05)。共7例出现CMV感染,rATG组3例,ATG-F组4例,3组受者CMV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5,P<0.05),ATG组和ATG-F组高于巴利昔单抗组。3组受者和移植肾1年存活率分别为96.7%和95.1%、100.0%和100.0%,95.2%和95.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89和0.91,P均>0.05)。 结论对于低免疫风险的DCD肾移植受者,ATG、ATG-F及巴利昔单抗3种免疫诱导方案有效性无明显差异,但与巴利昔单抗相比,ATG、ATG-F可能增加CMV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标准双剂巴利昔单抗与单剂巴利昔单抗在肾移植中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研究对象为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接受同种异体尸体肾移植的121例患者。按接受巴利昔单抗的方式分为两组。标准双剂巴利昔单抗组(双剂组),53例,按产品说明书分别于术前和术后第4日静脉注射巴利昔单抗20 mg;单剂巴利昔单抗组(单剂组),68例,术前应用巴利昔单抗20 mg。监测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急性排斥反应、肺部感染]和人、肾存活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相比,术后第5日两组患者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均为P0.05),同时与单剂组相比,双剂组的细胞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均明显受抑制(均为P0.05);与术后第5日相比,术后第15日两组患者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均不同程度恢复,但仍较术前明显降低(CD3、CD4、Ig M、Ig A),部分指标显示持续抑制水平,较术后第5日仍持续下降(CD8、Ig G)。双剂组和单剂组患者的DGF发生率分别为8%、7%,随访1年内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12%,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9%、10%,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双剂组和单剂组患者的1年人存活率分别为94%、98%,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3%、96%,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肾移植中应用单剂或双剂巴利昔单抗同样有效,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1年人、肾存活率相当。围手术期检测免疫功能可以有效指导个体化免疫诱导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巴利昔(商品名:舒莱)单克隆抗体体外对异基因反应T细胞和造血祖细胞的作用;探讨该抗体在预防HLA不相合骨髓移植中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疗效。方法实验观察分两组。(1)巴利昔组:白血病患者72例,接受单倍型相合未去T细胞的骨髓移植,用巴利昔单克隆抗体预防GVHD;(2)对照组:2000年11月前进行上述相同骨髓移植的白血病患者15例,未用巴利昔单克隆抗体预防GVHD。用有限稀释方法检测巴利昔单抗对细胞毒介导的靶细胞前体(CTLp)的反应能力,在半固体造血祖细胞培养体系中检测巴利昔单抗对粒巨噬系祖细胞(CFUGM)、红系祖细胞(CFUE)及巨核系祖细胞(CFUMK)集落增殖的影响。结果巴利昔组72例骨髓移植后均取得造血重建,骨髓植活直接证据检测证实为完全供者造血,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巴利昔组和对照组移植后急性Ⅱ~Ⅳ度GVHD发生率分别为12.5%(9例)和33.3%(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两组的慢性广泛型GVHD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移植后18个月内动态观察免疫细胞重建,CD3、CD8、CD19、NK细胞及CD56细胞在12个月内可恢复至正常水平,CD4细胞在移植后18个月内恢复。随访中位数时间22个月,无病生存42例,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估计2年无病生存达58.3%。巴利昔组和对照组比较,无病存活和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供者骨髓单个核细胞进行实验,显示巴利昔单抗能明显降低CTLp细胞生成,降低的数量在10~100倍,但不影响正常造血祖细胞CFUGM、BFUE和CFUMK集落的增殖。结论巴利昔单抗可选择性的限制和减少异基因反应T细胞,从而减少严重急性GVHD的发生率;白血病患者骨髓移植后造血重建未受影响,不增加复发率和感染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T细胞多克隆抗体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deceased donation,DD)供肾移植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甘美医院自2015年8月20日至2020年2月28日符合研究标准的共324例肾移植受者资料,将其分为使用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rabbit anti human...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剂量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rabbit anti-human thymocyte globulin, rATG)用于儿童肾移植诱导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1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应用低剂量rATG诱导方案的儿童肾移植受者临床资料。观察术后1年受者/移植肾存活率、肾功能恢复情况、AR及不良反应。采用Friedman检验分析术后肾功能变化;根据术前基线资料分层, 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分析术后AR及不良反应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77例儿童肾移植受者, 术后1年内共有16例(20.78%)受者出现AR, 且均发生在术后前6个月;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 graft function, DGF)的发生率为14.29%(11/77)。移植术后严重感染的发生率为18.18%(14/77), BK病毒感染发生率为25.97%(20/77),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为32.47%(25/77)。术后1年受者/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7.40%(75/77)和94.81%(73/77)。卡方检验结果显示, 体重≤...  相似文献   

6.
免疫球蛋白在肾移植后肺部感染治疗中的辅助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在肾移植后肺部感染治疗中的辅助作用。方法 肾移植后发生肺部感染的14例患者,在常规针对病原体治疗基础上辅以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其中8例给予大剂量免疫球蛋白(A组)7~10 d,6 例接受小剂量免疫球蛋白组(B组)3~7 d;另有12例肾移植后发生肺部感染者仅接受针对病原体的治疗(C组)。观察各组重症肺部感染发生率,A、B组治疗前后血清IgG、IgA、IgM的浓度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 A、B、C组重症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0、66.7 %和66.7 %,死亡率为0、16.7 %和25.0 %;A组治疗后血清IgG浓度升高(P<0.01),并明显高于B组(P<0.01);A、B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联合静脉注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作为一种辅助治疗,能阻止肾移植后肺部感染的进一步发展,降低重症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肾移植受者中应用两种不同生物制剂进行免疫诱导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4月,在解放军第452医院泌尿外科暨成都军区泌尿外科中心应用生物制剂进行免疫诱导治疗的78例尸体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应用免疫诱导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单克隆抗体组(A组,35例,接受巴利昔单抗治疗)和多克隆抗体组[B组,43例,接受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治疗]。另以同期在该院未接受免疫诱导治疗的肾移植受者作为对照组(C组,32例)。分析3组受者术后12周内的人、肾存活情况。监测3组受者术后7、14、30、60 d血清肌酐(Scr)水平变化。比较3组受者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后12周,3组受体人、肾存活率分别为A组100%和100%,B组97.7%和97.7%,C组100%和96.9%,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7、14 d,与C组比较,A组和B组的Scr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C组比较,A、B两组受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组受者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受者术后感染发生率高于A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免疫诱导治疗在肾移植受者中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单中心儿童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 AR)发生情况和对移植物及受者存活的影响及AR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2014年5月1日至2022年5月20日行儿童肾移植155例的临床资料, 排除12例术后1周内发生移植肾血栓受者后, 最终纳入143例。根据是否发生AR分为AR组(29例)和无AR组(114例), 比较两组供受者的基本资料和移植肾/受者存活率, 采用逻辑回归分析AR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143例儿童肾移植中, 130例(90.9%)来自尸体供肾, 其中儿童供肾120例(83.9%)。27例(18.9%)为婴幼儿受者(年龄<3岁)。中位随访时间为33.0(14.0, 58.6)个月, 29例(20.3%)出现34次AR。AR组的再次移植、儿童供肾和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rabbit anti-human thymocyte globulin, rATG)诱导比率分别为27.6%(8/29)、96.5%(28/29)和79.3%(23/29), 均显著高于无AR组的7.9%(9/114...  相似文献   

9.
肾移植中生物免疫制剂应用与术后肺部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肾移植中巴利昔单抗(舒莱)、抗Tac单抗(赛尼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等生物免疫制剂应用与术后肺部感染的关系。方法2003年至2005年间肾移植患者417例,男249例,女158例。年龄17~64岁,平均41岁。比较分析生物免疫抑制剂组、环孢素组和他克莫司(FK506)组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以及不同生物免疫制剂组间肺部感染发生率的差异。结果417例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38例(9.1%)。环孢素组(n=224)、FK506组(n=118)和生物制剂组(n=75)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8.0%、9.3%、12.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舒莱组(n=25)、赛尼哌组(n=14)、ATG诱导组(n=16)和ATG治疗组(n=20)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8.0%、7.1%、6.3%、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排斥组与未出现排斥组肺部感染发病率分别为20.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单纯应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组(n= 19)与ATG治疗组(n=20)间肺部感染发病率分别为15.8%,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免疫制剂舒莱、赛尼哌和ATG并不增加肾移植后肺部感染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对高致敏受者再次进行肾移植的方法。方法 3例高致敏受者再次肾移植术前选择合适的供者,包括亲属活体供肾,供受者间HLA配型良好,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试验结果均为1%,供者特异性抗体检测阴性。免疫抑制方案采用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三联方案并分别联合利妥昔单抗、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巴利昔单抗治疗。脱敏方案采用血浆置换或免疫吸附或血浆置换+低剂量静脉用免疫球蛋白。结果 3例手术均成功,受者无排斥反应发生,术后1~3 d血清肌酐降至正常。3例受者随访29~42个月人肾均存活,术后未发生病毒感染及肺炎,无肝功能损害发生。结论良好的HLA配型和避免供者特异性抗体是高致敏患者再次肾移植成功的关键。采用巴利昔单抗、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利妥昔单抗及脱敏治疗可以减少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肾移植后应用兔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 rATG)和白细胞介素2(IL-2)受体拮抗剂诱导治疗时并发感染的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701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去除其中移植后2周内因严重并发症死亡和移植肾切除的病例,以及未使用抗体类制剂诱导治疗的病例.符合纳入条件者549例,其中429例应用rATG(ATG组),120例应用IL-2受体拮抗剂(单抗组,使用巴利昔单抗者86例,使用达利珠单抗者34例).以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临床诊断)作为诱导治疗有效性指标,在此基础上主要分析术后感染发生率、感染发生时间、治疗感染的住院时间、重症感染率和病死率等指标.两组术后均采用他克莫司(或环孢素A)+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部分病例采用更昔洛韦+联磺甲氧苄啶预防感染.结果 ATG组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15.9%(68/429),单抗组为10%(12/12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TG组感染发生率为11.9% (51/429),其中13.7% (7/51)为重症感染,病死率为7.8%(4/51),住院治疗时间为25.8 d;单抗组感染发生率为15.0%(18/120),其中11.1% (2/18)为重症感染,病死率为5.6%(1/18),住院治疗时间为19.1 d,两组间感染发生率、重症感染率和病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单抗组住院治疗时间明显短于ATG组(P<0.05).死亡病例均未接受正规感染预防,且年龄超过50岁.结论 两种诱导治疗存在同样的感染风险和感染死亡率,但使用IL-2受体拮抗剂者的感染相对容易控制,规范的感染预防措施是降低感染发生率和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达昔单抗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达昔单抗 (Dac ,赛尼哌 )在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方法  2 92例肾移植患者随机分为达昔单抗治疗组 (94例 )与对照组 (198)例 ,分析 2组移植肾功能、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 结果 术后 1、6及 12个月时达昔单抗组移植肾功能优于对照组 ,术后 12个月时 2组SCr浓度分别为 (133.2± 4 6 .8)和 (16 5 .7± 5 5 .2 ) μmol/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术后 6个月时达昔单抗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 2 3.4 % ,对照组为38.4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术后 2组CD+ 3 与CD+ 4 表达均下降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 结论 达昔单抗可以降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 ,改善移植肾功能 ,对T细胞亚群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抗CD25单克隆抗体(巴利昔单抗)在单倍体未去除T细胞的骨髓移植中防治重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作用以及对免疫重建的影响。方法 1999年2月至2004年3月,对87例白血病患者进行了HLA单倍体未去T细胞的亲缘骨髓移植,其中2000年9月以前移植的15例受者预处理没有使用巴利昔单抗(对照组),2000年11月以后的72例预处理中加用巴利昔单抗(单抗组)。用流式细胞分析仪对受者移植术后1、3、6、9、12、18、24个月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进行动态测定,对两组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移植后单抗组和对照组Ⅱ~Ⅳ度aGVHD的发生率分别为12.5%和33.3%(P=0.045);与aGVHD相关的死亡率分别为6.9%和2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抗组中9例临床诊断为Ⅱ~Ⅳ度aGVHD的患者因激素耐药再次使用巴利昔单抗治疗,缓解6例(66.7%),部分缓解2例,无效1例。移植后两组CD4^+ T细胞的恢复均迟缓。单抗组CD4^+ T细胞>200个/μ1的时间为移植后6个月,在移植后18个月绝对数恢复正常。CD3^+、CD8^+和CDl9^+ B细胞在9~12个月恢复正常水平,两组淋巴细胞亚群的恢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使用抗CD25单克隆抗体预防和治疗受者严重的aGVHD有一定疗效;受者白血病的复发率和移植后的感染率无明显增加;对骨髓移植后淋巴细胞亚群数量的重建无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预防性应用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R)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3年5月至2006年12月期间的肾移植受者655例,分为试验组(84例)和对照组(571例).两组受者在年龄、性别、群体反应抗体(PRA)、HLA配型、常规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试验组受者采取术前1次较大剂量(1.5 mg/kg)和术后短时间小剂量(0.5~1 mg/kg)预防性应用ATG-R;对照组受者仅采用常规免疫抑制方案.分析和比较两组受者术后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发生率、术后6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率、术后6个月内感染发生率及人/肾1年存活率等指标.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DGF发生率分别为2.38%和8.40%,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内AR发生率分别为4.76%和11.03%,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6个月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0.71%和9.8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人/肾1年存活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肾移植受者预防性应用ATG-R能够明显降低DGF和AR发生率,且不增加感染发生率,是一种有效和安全的免疫诱导措施.  相似文献   

15.
肝移植后采用巴利昔单抗进行免疫诱导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肝移植后采用巴利昔单抗进行免疫诱导治疗预防急性排斥反应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60例肝移植患者中,47例术后给予两剂巴利昔单抗(20 mg/剂)进行免疫诱导治疗(研究组),另外113例为对照组,不使用巴利昔单抗.所有患者术后均采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和糖皮质激素预防排斥反应.结果 术后1年内,研究组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8.5%(4/47),对照组为22.1%(25/113),二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排斥反应活动指数平均为4,对照组为6,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感染发生率为31.9 %(15/47),对照组为26.5%(30/113),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及移植肝1年存活率分别为95.7%和95.7%,对照组分别为96.5%和94.7%,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其它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以他克莫司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案中,采用巴利昔单抗进行诱导治疗可明显降低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且不增加感染和其它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肾移植后采用巴利昔单抗诱导治疗时的感染发生情况以及采取感染预防措施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肾移植后接受巴利昔单抗诱导治疗者的资料,共有204例患者人选,其中118例采取感染预防措施(预防组),余下86例未行感染预防(对照组).同期440例未接受巴利昔单抗以及其他抗体类制剂的肾移植受者,其中234例未采取感染预防措施(无诱导对照组),206例采取了感染预防措施(无诱导预防组).诱导治疗方案为移植术前2 h和术后第4天各滴注巴利昔单抗20mg,感染预防方案为更昔洛韦+联磺甲氧苄啶.分析感染并发症与抗体治疗的关系以及预防感染的效果.结果 204例应用巴利昔单抗诱导治疗者中,预防组23例(19.5%,23/118)因感染需住院治疗,其中重症病例3例(13.0%,3/23),因感染死亡3例(13.0%,3/23);对照组为27例(31.4%,27/86)因感染需住院治疗,其中重症病例7例(25.9%,7/27),因感染死亡4例(14.8%,4/27);预防组和对照组感染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重症感染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死亡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肾移植后未行抗体诱导治疗440例,无诱导预防组感染发生率为15.0%(31/206),无重症病例,因感染死亡7例(22.6%,7/31);无诱导对照组感染发生率为12.8%(30/234),其中重症病例3例(10.0%,3/30),因感染死亡5例(16.7%,5/30).在未采取感染预防措施的情况下,采用抗体诱导治疗者的感染发生率(31.4%)明显高于无诱导者(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肾移植后应用巴利昔单抗诱导治疗存在感染风险,但不增加死亡率;联合采取感染预防措施可以降低感染发生率和重症感染率,能有效预防感染并发症.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ce of infection and the effect of anti-infection prophylaxis in renal transplanted patients after Basiliximab induction therapy. Methods A total of 204patients who have received renal transplantation and Basiliximab induction therapy from January 1,2001 to December 31, 2010 in our hospital have been retrospective analysed in this study. Thes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a prophylaxis group (118 cases) with Ganciclovir + Sulfadiazine +Trimethoprim therapy and a control group (86 cases) without any anti-infection prophylaxis.Furthermore, 440 transplanted patients in the same peroid without any induction therapy were also analysed. They were also devided into two groups: an anti-infection prophylaxis group (206 cases)and a control group (234 cases) without any anti-infection prophylaxis. Results In the prophylaxis group with Basiliximab induction therapy, there were 23 patients (19. 5 %, 23/118)experienced hospitalization due to infection, 3 cases (13. 0 %,3/23) among them were severe infection, and 3patients (13.0 %, 3/23) died from vital infection. In the non-prophylaxis control group with Basiliximab induction therapy, 27 patients (31.4 %, 27/86) had infection complication, 7 patients (25.9 % ,7/27) among them were severe infection, and 4 patients(14. 8 % ,4/27)died. The incidence of infection between the above two groups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 05). In the prophylaxis group without induction therapy, the incidence of infection was 15.0 % (31/206), there were no severe infection cases but 7 patients (22. 6 %, 7/31) died from infection. In the non-prophylaxis control group without induction therapy, the incidence of infection was 12. 8 % (30/234), 3 cases among them were severe infection(10. 0 %,3/30)and 5 patients died from infection (16. 7 %, 5/30).The incidence of infection in Basiliximab induced patients without anti-infection prophylaxi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patients without induction therapy and anti-infection prophylaxis (31.4 % vs. 12.8 %,P<0.01). Conclusion Basiliximab induction therapy increased the risk of infection, but not the rate of mortality. It is necessary to give anti-infection prophylaxis in renal transplanted patients with Basiliximab induction therapy.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在再次肾移植中采用抗体进行免疫诱导的临床经验,并比较不同抗体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39例再次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39例受者均接受了免疫诱导,其中接受巴利昔单抗(Bax)者12例(Bax组),接受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者8例(ATG组),接受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者19例(ALG组).观察和比较各组间急性排斥反应(AR)、移植物功能丧失、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等发生率,以及术后1年时血清肌酐(SCr)水平和移植肾存活率.结果 Bax 组、ALG组和ATG组分别有41.7 %(5/12)、47.4%(9/19)和12.5%(1/8)的受者发生AR,ATG组AR发生率明显低于Bax组和ALG组(P<0.05),而Bax组和ALG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9例移植肾1年总体存活率为84.6%,Bax组、ALG组和ATG组分别为82.4%、80.5%和90.8%,ATG组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3组术后1年时SCr值分别为(176.8±43.5) μmol/L、(195.4±35.2) μmol/L、(121.3±22.6) μmol/L,ATG组的SCr水平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5),而Bax组与ALG组间SCr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ax组、ALG组和ATG组CMV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6.7%(2/12)、15.8 %(3/19)和25%(2/8),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再次肾移植受者具有较高的免疫风险因素及AR发生率,与Pax和ALT相比,ATG能更好的预防AR,改善移植肾功能,提高移植物早期(1年)存活率,并且不增加感染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8.
预存供体特异性抗体(DSA)阳性是肾移植的禁忌证。预存DSA增加排斥反应发生率,使致敏患者存活率降低,直接影响肾移植结果。本文总结1例预存DSA强阳性患者,在二次肾移植前采用血浆置换、利妥昔单抗输注、持续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滴注,并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等联合用药方案,抗HLAⅡ类抗体滴度显著降低。术后动态监测该受者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和DSA水平,早期发现排斥反应,及时采用地塞米松冲击、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排斥反应,取得良好效果,患者DSA消失。术后随访5个月,移植肾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肾移植后早期应用咪唑立宾( MZR)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将61例首次肾移植受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1)MZR组:33例,应用他克莫司(Tac)+ MZR+泼尼松(Pred)预防排斥反应;(2)吗替麦考酚酯组(MMF)组:28例,应用Tac+ MMF+ Pred预防排斥反应.MZR的用法为:体重<50 kg者为150mg/d,早餐后口服;体重≥50kg者为200 mg/d,分早、晚2次口服.MMF、Tac和Pred按常规剂量服用.2组受者均于术前2h和术后4d接受巴利昔单抗(20mg/d)诱导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受者术后6个月内的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率、移植肾存活率以及高尿酸血症、骨髓抑制、巨细胞病毒感染、胃肠道反应等的发生率.结果 术后6个月内,MZR组AR发生率为15.2%,MMF组AR发生率为10.7% (P>0.05);MZR组移植肾存活率为97.0%,MMF组移植肾存活率为89.3%(P>0.05).MZR组和MMF组间高尿酸血症、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ZR组未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而MMF组则发生4例(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严密监测下,MZR可应用于肾移植术后早期抗排斥反应治疗.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术前预存供体特异性抗体(DSA)受者的肾移植临床效果,回顾性分析2017~2019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例术前DSA阳性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6例受者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DSA均阳性,其中3例为亲属来源受者,围手术期通过利妥昔单抗、血浆置换、丙种球蛋白及大剂量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甲泼尼龙等联合用药方案降低受者体内预存DSA。术后密切关注受者尿量、血肌酐及DSA动态变化。3例亲属肾移植受者中,1例受者术后13 d出现尿量减少,血肌酐升高,怀疑亚临床排斥反应,给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2 d后尿量恢复,血肌酐降至正常水平;其余2例亲属肾移植受者均于术后2周尿量及血肌酐恢复正常水平,DSA降至低危水平。另3例为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来源肾移植(中国Ⅱ类)受者,术前常规激素+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诱导治疗后行肾移植术,术后均发生抗体介导排斥反应(AMR)导致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通过血浆置换、利妥昔单抗、人免疫球蛋白、激素冲击等联合脱敏治疗后,受者体内DSA降低、排斥反应减轻,分别于术后15 d、35 d、27 d移植肾功能恢复。随访至今,6例DSA阳性受者肾功能均恢复良好,中位血肌酐值104(80~131)μmol/L。我中心认为,预存DSA阳性肾移植受者经过有效的术前预处理及围手术期加强免疫抑制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移植效果;预存DSA阳性肾移植具有可行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