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弥散加权成像(DWI)结合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在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及区分炎症活动期、稳定期差异。方法本研究采取2018年6月到2021年6月在烟台市烟台山医院进行诊断治疗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 炎症活动期患者39例, 稳定期患者41例。分别对患者采取DWI结合常规MRI检查, 分析两组患者DWI以及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检查各个参数之间的差异, 及表观扩散系数(ADC)与达峰时间(TTP)、峰值信号强度(Sipeak)、最大上升斜率(MSI)、信号增强比率(SER)的相关性。结果活动组患者的ADC、TTP 、Sipeak、MSI、SER均显著高于稳定组患者, 患者的ADC数值与TTP、Sipeak、MSI、SER呈正相关, 联合检测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诊断特异度显著高于单独检测。结论 DWI结合常规MRI在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具有积极的意义, 通过对患者的影像学诊断转化为量化指标, 对于区分炎症活动期、稳定期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22,(3)
目的探讨膝骨关节炎(KOA)患者的症状、膝关节结构与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2020年6月—2021年4月行手术治疗的81例KO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 男32例、女49例, 年龄44~89(63±9)岁。患者根据Kellgren-Lawrence分级进行分组:2级为轻度组, 3级或4级为重度组。患者术前均行患侧膝关节MR检查、RDW检测。观察指标:(1)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RDW等基本特征;(2)比较2组患者症状的加拿大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 以及膝关节结构指标软骨缺损评分、骨髓病变评分、髌骨指数、髌下脂肪垫体积、髌腱长度、软骨体积等的差异;(3)2组患者的RDW与WOMAC评分、膝关节结构指标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1)重度组患者的年龄、RDW均高于轻度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7、Z=-2.08, P值均<0.05), 2组患者性别、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重度组患者WOMAC评分、软骨... 相似文献
3.
骶前囊肿是位于骶尾骨与直肠之间的囊性或囊实性肿块, 与骶尾骨筋膜、直肠及肛门括约肌等盆底组织关系密切。目前的观点认为其起源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1, 2, 3]。骶前囊肿会压迫直肠或侵蚀直肠, 导致患者排便困难或肠瘘, 因此, 尽管骶前囊肿多数为良性, 其治疗策略仍以手术切除为主[4, 5]。但是, 如果手术时囊壁没有彻底切除, 则会导致复发或骶尾部形成难以愈合的窦道, 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骶前囊肿能否完全切除与手术入路有很大关系, 不适宜的手术入路不仅不能完全切除囊肿, 还容易给患者带来一系列术后并发症, 如肠粘连、肠瘘、肛门失禁、性功能障碍等。本文将根据骶前囊肿的位置, 探讨相关的手术入路及解剖, 以及并发症的处理。 相似文献
4.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22,(5)
目的探讨椎动脉颅内段重复变异的发生率、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表现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1年1月—2020年12月聊城市人民医院38 503例患者和体检者的头颈联合或颅脑三维(3D)时间飞跃法(TOF)MRA扫描及最大密度重建(MIP)资料, 其中男21 048例、女17 455 例, 年龄2~96(63±8)岁;行头颈联合3D TOF MRA检查35 546例, 行颅脑3D TOF MRA检查2 957例。观察并统计椎动脉颅内段重复变异的发生率, 进而分析椎动脉颅内段重复变异的MRA特点, 测量椎动脉重复分支的路径长度, 同时记录伴随的头颈部其他血管异常。结果 38 503例受检者中, 共发现椎动脉颅内段重复变异36例, 检出率为0.093%。左侧13例, 右侧23例;重复分支均汇入基底动脉17例, 分别汇入基底动脉及对侧椎动脉19例;重复近侧分支的行径长度为(0.64±0.32)cm, 远侧分支路径长度为(1.06±0.57)cm。6例合并头颈部其他血管变异:2例合并开窗变异, 其中1例开窗发生在重复分支, 1例发生在对侧椎动脉;2例合并左侧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患者ASXL1基因变异的发生情况及其与其他基因变异和部分临床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149例MDS患者ASXL1、U2AF1、SF3B1、DNMT3A、TET2、IDH1/2、NPM1、FLT3-ITD、C-KIT等基因的变异情况。结果 在149例患者中,ASXL1基因变异的检出率为24.8%(37/149),变异率> 5%的基因分别是U2AF1(22.8%)、TET2(11.4%)、DNMT3A(9.4%)、NPM1(8.1%)、SF3B1(6.0%)。ASXL1变异最常见的共存变异基因为U2AF1(27.0%,10/37)及TET2(18.9%,7/37)。ASXL1变异组与野生组患者在中位年龄、MDS亚型、染色体核型、外周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水平及骨髓原始细胞计数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29例ASXL1变异患者进行了有效的随访,其中11例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白血病转... 相似文献
6.
7.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22,(5)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术(PSO)中选择不同的下端融合椎(LIV)对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术后骨盆投射角(PI)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06年3月—2014年9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94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83例、女11例, 年龄19~59(34.7±8.5)岁。患者均行后路PSO, 依据LIV的选择将患者分为2组:A组69例, LIV选择L4或L5, 其中20例远端固定至L4、49例远端固定至L5;B组25例, LIV选择S1, 远端均固定至S1。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0天及术后2年时全脊柱最大后凸角(GK)、矢状面垂直轴(SVA)、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的变化情况。结果 (1)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等基线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术后恢复良好, 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2)组间各项指标比较:术前除S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6, P=0.001), GK、PI、PT、S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SO)联合卫星棒技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6年9月—2021年6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9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 其中男26例、女3例, 年龄18~55(35.5±9.9)岁。本组患者均采用单节段PSO联合卫星棒技术治疗。根据围截骨区单侧或双侧使用卫星棒固定, 将患者分为2组:单侧组13例, 双侧组16例。观察指标:(1)基于患者站立位全脊柱X线侧位片测量和观察患者的矫正效果, 比较2组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矢状面平衡(SVA)、腰椎前凸角(LL)、全脊柱后凸角(GK), 以及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时的截骨角(OVA)、融合节段角(AFS)。(2)比较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重点观察力学并发症断棒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随访时间、截骨水平等基线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9例患者手术均顺利, 术后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12~72(26.4±10.7)个月。(1)组内比较:单侧组术前SVA、GK、LL分别为(162.1±53.3)mm、79.7°±... 相似文献
9.
背景:MRI DWI序列是一种简单易行、特异性较强、敏感度较高且能早期诊断活动性骶髂关节炎、监测其活动性的检查方法之一,但DWI序列对骶髂关节显示的最佳b值尚无统一标准。
目的:通过比较10-20岁健康志愿者骶髂关节MRI不同b值时DWI及表观弥散系数差异,寻找MRI DWI序列显示骶髂关节的最佳b值。
方法:随机选择21名10-20岁无骶髂关节疾病的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行骶髂关节轴位T1WI、STIR及DWI扫描(b值为0,300,600,900 s/mm2),观察不同b值对骶髂关节的显示情况,对图像进行评价;同时,分别测量双侧骶髂关节的骶侧、髂侧关节旁骨髓的表观弥散系数,对不同b值双侧骶髂关节旁骨髓表观弥散系数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21名健康志愿者42个骶髂关节在b值为300,600 s/mm2时,图像显示清晰,对比度好,能清晰显示骶髂关节关节。b值为900 s/mm2时,图像伪影较大,图像质量模糊,对比度差,无法完成表观弥散系数值的测量。b值为600 s/mm2时,双侧骶髂关节旁骨髓所测得的表观弥散系数值变化范围小,而b值为300 s/mm2时,表观弥散系数值差异性较大。结果显示600 s/mm2是MRI DWI序列显示骶髂关节的最适宜b值,不仅能清晰显示双侧骶髂关节,而且所测得关节旁骨髓的表观弥散系数值精确度较高。 相似文献
10.
影像组学在肿瘤的诊断、预后评估, 以及评价肿瘤对治疗的反应等方面均发挥着关键作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影像组学可以将肿瘤的影像组学表现与其分子表型联系起来, 在脑胶质瘤的分级和治疗反应的预测和预后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它利用常规和先进技术将脑肿瘤与非肿瘤性病变进行区分, 可用于脑胶质瘤的诊断和脑胶质瘤与脑转移瘤的鉴别;半自动和自动化的肿瘤分割技术也被开发用于评估脑胶质瘤的复发情况。主要对多模态MRI影像组学在预测胶质瘤重要分子生物学标志物、胶质瘤分级诊断、与脑转移瘤的鉴别诊断及评估术后复发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纤维化患者病理组织学分级与关节功能的相关性, 为关节纤维化的早期组织学诊断及预后预测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 由于术后关节纤维化导致的关节屈曲或者伸直活动受限而行关节翻修术的病例, 共29例, 女性22例, 男性7例。年龄41~79岁, 平均63岁。进行组织学观察及无菌性淋巴细胞为主型血管炎相关病变(Aseptic Lymphocytic Vasculitis Associated Lesion, ALVAL)评分, 对纤维化及炎性细胞进行分级评估, 并辅助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特殊染色。结果镜下关节纤维化的早期病理改变为肌纤维母细胞及纤维母细胞增生, 后期广泛纤维组织增生伴玻璃样变性。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 Masson染色显示蓝色。淋巴细胞散在分布或灶状聚集。组织学评分显示纤维化以3级居多(26例), 淋巴细胞分级以1级居多(23例), ALVAL评分以中度多见(25例)。纤维化评分和关节活动度呈现极高的相关度。ALVAL评分与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关节炎指数(Weste... 相似文献
12.
《中华病理学杂志》2020,(2)
目的探讨混合性嗜铬细胞瘤(composite pheochromocytoma, CP)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9年1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5例CP, 对5例CP的临床、影像学、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及预后进行观察, 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结果 CP患者中男性4例, 女性1例, 男女发病比例为4∶1, 发病年龄52~68岁(平均年龄59岁, 中位年龄54岁), 肿瘤最大径3~4 cm(平均最大径3.6 cm, 中位最大径3.5 cm);临床表现多为无明显症状的肾上腺肿块;典型的形态为两种成分组成, 一种为瘤细胞呈不规则巢状排列, 瘤细胞胞质细颗粒状、嗜碱性或双嗜性, 核分裂象罕见;另一种为由不规则交叉束状排列的施万细胞及散在分布的神经节细胞组成;免疫组织化学示嗜铬细胞瘤弥漫表达PHOX2B(5/5)、突触素(5/5)、嗜铬粒素A(CgA, 5/5), 支持细胞S-100蛋白阳性(5/5), 节细胞神经瘤弥漫表达S-100蛋白(5/5)、神经丝蛋白(5/5), 其内神经节细胞PHOX2B、突触素、CgA弱阳性;5例均接受手术切除, ... 相似文献
13.
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 传统利尿剂在心衰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同时越来越多的新型利尿药物不断涌现。本文对利尿剂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利尿剂在心衰治疗中的剂量选择、使用策略、局限性及解决方案等进行综述, 以期为临床更好地使用利尿剂治疗心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22,(6)
目的总结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关节旋转中心(HJC)重建方法的相关研究进展。方法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数据库, 分别以"旋转中心""髋""置换"以及"rotation center""hip""replacement"等为中英文关键词, 检索2005年1月—2021年8月关于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重建HJC方法研究的相关文献, 共检索到652篇, 剔除内容不符、质量较低、重复研究、证据等级不高、无法获取全文者, 最终纳入43篇文献, 对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常见的HJC重建的相关解剖标志有大粗隆顶点、小粗隆顶点、髋臼切迹、卵圆窝及髋臼泪滴等, 参考对侧大、小粗隆顶点以及它们至HJC的距离有助于重建股骨头旋转中心, 参考髋臼切迹、卵圆窝及髋臼泪滴等解剖标志有助于重建髋臼旋转中心。3D打印技术通过打印个体化的髋臼模型而准确定位HJC、制作髋臼定位器和股骨头假体定位器, 并能为术者提供模拟手术的机会, 使手术更加精确化和个体化。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分为图像依赖型和非图像依赖型2类, 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定位点对解剖标志进行注册, 建立髋关节模型、定位HJC:前者定位HJC的依据是患者术前的影像学... 相似文献
15.
中性粒细胞是固有免疫抵抗微生物的主要执行者, 因此中性粒细胞对于维持肠道环境内稳态非常重要。当机体受到外来微生物入侵时, 局部组织发生感染, 中性粒细胞被激活并募集到感染部位, 通过吞噬、脱颗粒、NADPH氧化酶依赖性杀菌等功能发挥作用。有研究表明, 在炎症发生的早期, 中性粒细胞起着重要的抗感染作用, 而在炎症晚期, 中性粒细胞持续存在, 由于细胞凋亡, 细胞内毒素释放入感染部位, 对感染组织持续损伤。然而, 中性粒细胞在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中的相关作用机制目前并不明确。文章总结了近年来中性粒细胞在IBD中的相关研究, 阐述了其在机体发生免疫应答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22,(5)
目的探讨咽升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在颈部颅底区域走行规律及其在血管内外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以10%甲醛固定并用乳胶灌注的8具(16侧)成人颅颈部标本, 自颈总动脉分叉水平向上解剖至颅底骨质, 分离显露咽升动脉及周围相关结构, 观察咽升动脉的起源部位及主要分支, 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依据咽升动脉主要分支与颈动脉鞘的位置关系分为颈动脉鞘内、外2组, 观察2组分支血管的走行规律及解剖分布特点。结果 8具16侧标本中:咽升动脉13侧自面动脉起始点平面以下的颈外动脉发出, 2侧起源于枕动脉, 1侧与枕动脉共干起源于颈外动脉;14侧咽升动脉沿颈内动脉腹侧上行(15.39 ± 3.20)mm后发出主要分支咽干和脑膜干, 2侧变异。脑膜干自咽升动脉主干发出(9.32 ± 3.20)mm后均穿入颈动脉鞘, 上行分叉后经舌下神经管或颈静脉孔或鼓室小管下口或枕大孔入颅;咽干则在颈动脉鞘外走行并分布于咽旁、椎旁等区域。颈动脉鞘内组包括脑膜干和鼓室下动脉, 均穿入颈动脉鞘后沿颈内动脉内侧上行;颈动脉鞘外组包括咽干和肌支, 于鞘外走行。结论咽升动脉及其分支变异显著、走行复杂, 可按照咽升动脉各主要分支与颈动脉鞘的... 相似文献
17.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24,(2)
近期我国急性呼吸道疾病持续上升与多种呼吸道病原体感染有关。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感染是导致1岁以下婴幼儿肺内感染住院的第一原因。在RSV流行高发季节, 80%以上婴幼儿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由RSV感染引起。世界卫生组织数据表明, RSV感染是5岁以下儿童因病毒感染而住院甚至死亡的第一大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4孕周胎儿标本听小骨3.0 T MR影像的解剖形态。方法以1具24孕周流产胎儿冷冻标本为研究对象, 女性, 发育指标正常, 双顶径62 mm, 头围22.3 cm, 腹围18.9 cm, 身长27.5 cm, 体质量580 g。使用西门子3.0 T MR对胎儿标本的双侧颞骨进行扫描, 获取中耳的各向同性薄层MR断层图像。选取山东大学解剖教研室胎儿标本库中的1具25孕周发育指标正常的女性胎儿标本的颞骨CT扫描图像, 以及1例来山东省妇幼保健院就诊的发育正常的2岁儿童颞骨CT图像, 将CT图像与24孕周流产胎儿的MRI进行形态结构对照。观察项目:观察胎儿听小骨的MRI信号特点;比较CT图像与MRI对听小骨的显示效果;经多向调整多平面重组(MPR), 分别显示锤骨、砧骨、镫骨及相关结构的典型断层解剖形态, 标识重要解剖结构;通过最大密度投影(MIP)重组对听骨链进行三维显示。结果 (1)MRI信号特点:胎儿听小骨在MR T2WI上显示为低信号, 其中骨化完全部分呈明显低信号、未完全骨化部分为较低信号;中耳鼓室中充满羊水, 表现为均匀T2WI高信号, 在羊水信号衬托下, 听小骨可清晰... 相似文献
19.
《中华病理学杂志》2020,(3)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T细胞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T-cell lymphomas, TPCNSL)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 并分析其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方法收集2014年9月至2019年9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TPCNSL 3例, 观察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分析其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分子遗传学特点, 收集随访结果, 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经电子病历系统查询, 6 816例脑肿瘤患者中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97例。其中3例为TPCNSL, 男性2例, 女性1例, 年龄60、67、82岁。临床表现多样, 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乏力、麻木, 行走不稳;其中1例伴有烦躁不安、易激惹;1例伴有精神萎靡、嗜睡。镜下肿瘤细胞弥漫分布或围血管生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 可见活跃的核分裂。免疫组织化学3例均阳性表达白细胞共同抗原、CD3、CD43、T细胞胞质内抗原1、穿孔素, 2/3例表达CD5、颗粒酶B, Ki-67阳性指数70%~80%。EB病毒编码的小RNA原位杂交均阴性;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均阳性。随访1~6个月, 术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