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有限元分析探讨强化螺钉骨水泥髓内钉固定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Evans Ⅱ型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 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中心2020年10月5日收治的1例重度骨质疏松性Evans Ⅱ型左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CT资料。患者女,73岁,身高160 cm,体质量56 kg。将患者髋部及股骨的CT数据在Mimics 20软件和 Geomagic Wrap 2017软件中进行提取、优化,得到右侧股骨三维模型;运用Solidworks 2017软件画出内固定模型并参考标准的手术技术进行股骨模型装配。将装配好的模型在3-Matic软件中进行截骨得到Evans Ⅱ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模型,截取螺钉近端周围的部分松质骨设置为骨水泥部件,分别构建A模型[普通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模型]、B模型(钉道强化PFNA内固定模型)及C模型(强化螺钉内固定模型)。按照患者CT数据及内固定的材质标准赋予相应的参数、条件,以及人体力学在股骨的受力及患者的体质量赋予载荷值分别储存,并利用ansys 2019软件中的Explicit Dynamics模块进行分析。观察指标:对比3种模型螺钉在股骨近端的切割程度、股骨颈向内翻角度、股骨颈内旋角度、应力在股骨的分布情况,以及股骨头近端移位情况。结果 3种模型螺钉在股骨近端骨水泥表面均由螺旋刀片四周向远端发生切割、形变、沉陷,程度由轻到重依次为C、B、A模型。股骨颈骨块内翻角度和股骨颈旋转角度,A、B模型均分别为0.37°和0.16°,C模型稍占优势分别为0.32°和0.15°。A模型应力主要集中在螺旋刀片和主钉交接处,B、C模型相较于A模型发生了应力转移,分散向骨水泥部位;C模型股骨骨折部分发生最大移位的距离为5.8 mm,相较于A、B模型(均为6.7 mm)减小。结论 强化螺钉内固定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Evans Ⅱ型骨折较普通股骨PFNA及钉道强化PFNA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强化螺钉治疗老年人重度骨质疏松EvansⅡ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最佳骨水泥量。方法选取2020年10月5日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例73岁女性左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双侧髋部及股骨CT资料, 导入Mimics 20和 Geomagic Wrap 2017软件构建右侧股骨三维模型。使用Solidworks 2017软件建立强化螺钉模型, 并将右侧股骨三维模型与强化螺钉模型按照常规标准手术技术进行装配、组合;使用Geomagic Wrap 2017软件在组合后的模型上模拟EvansⅡ型骨折, 在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骨水泥量强化螺钉固定模型与EvansⅡ型骨折模型组装完成后, 施加载荷。截取强化螺钉近端周围部分松质骨重新定义为骨水泥部件, 按包裹水泥量的不同分别建立A模型(2 mL)、B模型(3 mL)、C模型(4 mL)、D模型(5 mL)、E模型(6 mL)5个模型组, 设置材料参数、边界条件、施加载荷后储存为K文件, 分别导入Ansys 2019软件中进行有限元分析。观察对比不同骨水泥量强化螺钉固定模型中骨水泥表面对股骨头近端松质骨的切割情况, 股骨颈内翻、内旋角度, 强化螺钉应力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强化螺钉治疗老年人重度骨质疏松EvansⅡ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最佳骨水泥量。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5日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例73岁女性左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双侧髋部及股骨CT资料,导入Mimics 20和 Geomagic Wrap 2017软件构建右侧股骨三维模型。使用Solidworks 2017软件建立强化螺钉模型,并将右侧股骨三维模型与强化螺钉模型按照常规标准手术技术进行装配、组合;使用Geomagic Wrap 2017软件在组合后的模型上模拟EvansⅡ型骨折,在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骨水泥量强化螺钉固定模型与EvansⅡ型骨折模型组装完成后,施加载荷。截取强化螺钉近端周围部分松质骨重新定义为骨水泥部件,按包裹水泥量的不同分别建立A模型(2 mL)、B模型(3 mL)、C模型(4 mL)、D模型(5 mL)、E模型(6 mL)5个模型组,设置材料参数、边界条件、施加载荷后储存为K文件,分别导入Ansys 2019软件中进行有限元分析。观察对比不同骨水泥量强化螺钉固定模型中骨水泥表面对股骨头近端松质骨的切割情况,股骨颈内翻、内旋角度,强化螺钉应力分布情况,以及股骨近端位移情况。结果 A、B、C、D模型组骨水泥表面对股骨头近端松质骨切割最轻微,E模型组切割程度最严重。A、B、C、D、E模型组中股骨颈内翻角度分别为5.2°、6.0°、4.5°、5.1°、2.6°,股骨颈内旋角度分别为1.1°、1.4°、0.9°、1.0°、0.4°,其中E模型组股骨颈内翻角、内旋角均最小。A、B模型组骨水泥量模型应力主要集中在螺钉和主钉连接处; C、D模型组骨水泥量模型应力大部分集中于螺钉和主钉连接处,应力有向主钉分散的趋势;E模型组骨水泥量模型应力主要分布在强化螺钉的尾端,6 mL骨水泥量强化螺钉模型载入股骨转子间骨折模型后,在股骨大粗隆处出现新的骨折。A、B、C、D、E模型组中,股骨近端位移分别为7.7、8.4、8.2、8.1、13.7 mm;其中E模型组股骨近端位移最大,出现了骨水泥漏,且在强化螺钉模型载入股骨转子间骨折模型后,在股骨大粗隆处出现新的骨折。结论 强化螺钉治疗老年人重度骨质疏松EvansⅡ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使用2~4 mL骨水泥量,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效应。  相似文献   

4.
背景:对于A3.3型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是首选治疗方式,但术后骨折端的稳定性欠佳,而骨水泥钉道强化可以起到很好的稳定作用。目的:运用有限元分析法模拟不同程度骨质疏松下骨水泥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基于CT图像及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右侧正常股骨有限元模型,同时按照AO31-A3.3分型在Solidworks 2017中将股骨分割成股骨近端、小转子及股骨体3个骨块,分别建立普通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12种不同骨质疏松程度的股骨模型(实验组),以及骨水泥钉道强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12种不同骨质疏松程度的股骨模型(对照组)。股骨头表面模拟单腿站立位的受力情况,在ANSYS中观察各组内固定下股骨最大位移、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最大位移、股骨最大应力及股骨颈内翻角度上的变化。结果与结论:(1)相同骨质条件下,对照组股骨头位移、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位移及股骨颈内翻角度均低于实验组,股骨最大应力值高于实验组;(2)随着股骨骨质疏松程度的增大,以实验组为基础,对照组股骨头位移变化率减少了2.94%-5.89%,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位移变化率减少了3.23%...  相似文献   

5.
7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病患者随机将39例采用DHS进行内固定分为为观察组,其余用PFNA进行内固定分为对照组.采用Harris评分系统对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进行分析比较.观察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手术过程短、出血量少、手术切口小,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DHS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文题释义:骨质疏松:是骨量减少导致骨微结构破坏、进而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疾病,它不仅是导致髋部骨折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导致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失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股骨转子间骨折: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现主要是手术治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失效时有发生,其原因可能与骨质疏松、骨折类型、尖顶距值、复位质量等密切相关。 背景: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在临床应用广泛,但仍有部分术后内固定失效病例,股骨近端骨质疏松被认为是一个重要原因。Singh指数是评价股骨近端骨质疏松严重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基于Singh指数探讨不同骨质疏松程度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转子间骨折疗效的影响,对减少内固定失效概率,增加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探讨不同骨质疏松程度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转子间骨折疗效的影响,为临床治疗转子间骨折提供新思路和实验基础。 方法:选取1例左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CT资料,导入Mimics 19.0和Geomagic studio 2017软件中进行提取、优化得到右侧股骨三维模型。运用Solidworks 2017软件画出内固定模型并与股骨模型按照标准手术技术装配,以STEP格式导入Hypermesh 14.0软件中截骨得到AO 2.1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模型,参照Singh指数1-6划分应力骨小梁得到A-F模型,设置材料属性参数、边界条件、施加载荷,分别储存为K文件导入LS-DYNA软件求解。 结果与结论:①当股骨头受力时,Singh 6-Singh 1股骨头颈骨块中螺旋刀片产生切割,普通骨小梁消失,包裹螺旋刀片的应力骨小梁不但没有消失,且承载和分散了部分应力,使得螺旋刀片仍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和把持力,维持着骨折的复位,减少了股骨头颈骨块的内翻和旋转;②从Singh 6-Singh 1,随着应力骨小梁的消失,骨质疏松越严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就越容易失效;③股骨近端海绵状的丰厚骨小梁,特别是应力骨小梁,通过抵抗、缓冲弯曲应变而在维持股骨的弹性稳定起着重要作用,是股骨近端弹性稳定的重要结构。 ORCID: 0000-0002-4097-2790(黄培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背景: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是治疗骨质疏松性反转子间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案,其中骨水泥增强可减少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切出与切穿的概率,但目前没有相关生物力学研究证明骨水泥的含量及位置对骨折端应力及位移的影响。目的:通过有限元方法分析骨水泥增强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中骨水泥含量及位置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反转子间骨折应力、应变及位移的影响。方法:采用Mimics软件建立健康成年女性右侧股骨模型,并在Geometric软件中进行光滑处理,利用Solidworks软件分别建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无骨水泥、头端球形1 mL骨水泥、头端球形2 mL骨水泥、头端球形3.4 mL骨水泥、螺旋刀片周围圆柱形5 mL骨水泥)5种类型内固定方式及股骨反转子间骨折(AO分型31-A3.1型)模型,装配后,在Ansys软件中比较5种模型内植物的总应力分布、应力峰值及位移。结果与结论:(1)无骨水泥与头端球形1 mL、头端球形2 mL、头端球形3.4 mL、螺旋刀片周围圆柱形5 mL骨水泥增强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内植物的应力峰值分别为571.07 MPa(位于螺旋刀片与主钉交界处),495.45 MPa(位于螺旋刀片与主钉...  相似文献   

8.
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PFN)治疗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体会。方法从2005~2009年4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按Evans-Jesen分型,Ⅱ型8例,Ⅲ型26例,Ⅳ型10例,Ⅴ例4例。经闭合复位,C臂下置入PFN。结果病人3周下地活动,随访12~18月。有2例出现"Z"效应,1例术中出现股骨远端骨折,按照X线评定标准,92.4%疗效满意。结论 PFN治疗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骨水泥钉道强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高龄Seinsheimer Ⅴ型股骨转子下骨折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1名志愿者的CT资料导入Mimics 19.0和Geomagic studio 2017软件中进行提取、优化,得到右侧股骨三维模型;运用Solidworks 2017软件画出内固定模型并与股骨模型按照标准手术技术装配,以STEP格式导入Hypermesh14.0软件中截骨得到Seinsheimer Ⅴ型普通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股骨转子下骨折模型,将螺旋刀片近端周围松质骨重新定义为骨水泥,得到钉道强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模型。设置材料属性参数、边界条件、施加载荷,分别储存为K文件导入LS-DYNA软件求解。结果 ①与普通PFNA模型相比,钉道强化PFNA模型螺旋刀片基本无切割,头颈骨块的内翻和旋转角度较小,虽然局部应力稍大,但整体更趋稳定;②骨水泥强大的锚固力能稳定螺旋刀片,增强三点支撑的内侧作用点,并能传导、分散压力。结论 与普通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相比,钉道强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高龄Seinsheimer Ⅴ型股骨转子下骨折可以有效减少头颈骨块内翻的旋转,避免螺旋刀片切割,更趋稳定。  相似文献   

10.
背景:骨质疏松和骨折类型是影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后失效的两个重要原因。AO31-A3.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因其骨折累及内外侧壁,极大地增加了骨折不稳定性,加之老年人多为骨质疏松患者,故老年AO31-A3.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失败和术后并发症概率较高。 目的:探讨钉道强化和普通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AO31-A3.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差异。 方法:选取1例75岁女性AO31-A3.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志愿者的CT资料,导入Mimics 19.0和Geomagic studio 2017软件中进行提取、优化,得到右侧股骨三维模型。运用Solidworks 2017软件画出内固定模型并与股骨模型按照标准手术技术装配,以STEP格式导入Hypermesh14.0软件中截骨得到AO31-3.3型普通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股骨转子间骨折模型,将螺旋刀片近端周围松质骨重新定义为骨水泥,得到钉道强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模型。设置材料属性参数、边界条件、施加载荷,分别储存为K文件导入LS-DYNA软件求解。 结果与结论:①与普通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相比,骨水泥钉道强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AO31-A3.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螺旋刀片切割程度更轻,股骨头颈骨块内翻和旋转角度、位移均更小,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效果;②完整的外侧壁可以有效支撑股骨头颈骨块,对抗头颈骨块的内翻和旋转倾向,并作为三点支撑的外侧作用点,有效防止头颈螺钉退出;③骨水泥强大的锚固力能稳定螺旋刀片,增强三点支撑的内侧作用点,并能传导、分散压力。 ORCID: 0000-0002-9519-4797(陈心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背景:对于年轻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大部分内固定方法均能提供有效而坚固的固定;而对于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类型,何种内固定的疗效最佳尚在争论。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收治,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或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纳入标准,最终140例146髋纳入研究,其中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70例(74髋),动力髋螺钉组70例(72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术后下地时间、围手术期血红蛋白丢失量、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等指标以评估疗效。 结果与结论:14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6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相比动力髋螺钉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下地行走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方面均更具优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但两组在围手术期血红蛋白丢失、骨折愈合时间、术后Harris评分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股骨转子间骨折均能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但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具有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平均住院时间短、术后下地时间早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维生素D辅助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远期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4月-2021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6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维生素D辅助治疗,比较两组骨折恢复优良率、Harris髋关节评分、血清骨形态发生蛋白质-7(BMP-7)和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3.54%,高于对照组的83.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6个月后Harri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BMP-7、25(OH)D3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5个月,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45%,低于对照组的1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维生素D辅助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优良率高,可提高患者Harris评分,改善血清BMP-7和25(OH)D3水平,且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 and Asian PFNA (PFNA-II) are the most common internal fixation methods in the treatment of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But stress concentration and failure of internal fixation are still inevitable.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经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治疗后发生医源性外侧壁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郑州市骨科医院2020年12月—2022年12月经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治疗的27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142例、女136例, 年龄56~85(70.6±7.1)岁。术后第2天经X线或CT检查患者治疗后医源性外侧壁骨折的发生情况, 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278例患者中45例术后出现医源性外侧壁骨折, 发生率为16.19%。有、无外侧壁骨折的患者间比较, 年龄、骨折分型及股骨外侧壁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而性别、体质量指数、合并内科疾病、尖顶距、骨密度、受伤至手术时间、受伤原因、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卧床时间等因素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骨折分型A2.2~A3.3型(比值比1.316, 95%可信区间1.016~1.705)、股骨外侧壁厚度(比值比0.546, 95%可信区间0.4...  相似文献   

15.
背景:现在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与动力髋螺钉相比,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具体的优越性目前尚无明确结论。 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将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修复效果进行比较。 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 2011至 2015年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等,搜集有关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选择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切口长度、术后下床行走时间作为 Meta 分析评价的指标,采用 RevMan 5.3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与结论:最终纳入9篇文献,共纳入85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文献发表时间为2011至2015年,均为中文文献。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与动力髋螺钉相比,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可以有效减少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性愈合时间及切口长度,并且术后下地活动时间较早,可获得较好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提示与动力髋螺钉相比,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在患者及所在医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优先选择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不同类型不稳定转子间骨折的疗效的区别,并分析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行PFNA内固定治疗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42例。骨折按复位后股骨近端内外侧壁的完整性分组:A组,外侧壁损伤组;B组,内侧壁损伤组;C组,同时伴发内外侧壁损伤组;D组,内外侧壁支撑稳定组(对照组)。统计分析各组患者内固定失败率、骨折愈合率、1年内全因死亡率及髋关节功能评分等指标差异。结果最终142例患者得到随访(A组27人,B组43人,C组21人,D组51人),平均随访时间(16.3±3.7)个月。C组内固定失败病例数(5例)高于D组(1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其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骨折不愈合病例数(7例)高于D组(2例),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术后1年内死亡病例数(6例)高于D组(1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其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A组(82.84±4.89)分,B组(77.55±5.74)分,C组(74.23±6.35)分及D组(90.06±4.46)分,B组与C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_(bc)=0.286),其余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治疗不同类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有差异。外侧壁损伤及内侧壁损伤均可对转子间骨折愈合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产生影响。同时合并外侧壁损伤及内侧壁损伤的患者疗效可能较差,经复位后内外侧壁支撑稳定的患者疗效普遍较好。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主钉断钉是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后必须翻修的失效类型之一.目前股骨转子间骨折断钉发生的生物力学原因多推断于内固定物的疲劳断裂,但目前仍没有直接的研究或方法来证明断钉发生的力学机制.因此构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限元模型并实现断钉失效的可视化,对研究内固定失效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目的:仿真模拟...  相似文献   

18.
背景:针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是否需要扩髓的问题尚有争议,一些人认为不扩髓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降低高龄患者术中风险,但此举是否会降低髓内钉支撑效果,尚无依据。另一些人认为扩髓可选择直径更粗的髓内钉,获得更好的力学支撑,但基础研究显示此方法存在脂肪栓塞、破坏骨质(尤其高龄骨质疏松患者)等风险。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治疗31-A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时扩髓与不扩髓的力学分布特点。方法:纳入一名健康志愿者,CT扫描其股骨获取DICOM格式文件,顺序导入Mimics、Geomagic Wrap、SolidWorks、Hypermesh、Ansys软件处理文件,得到A3.1型、A3.2型及A3.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模型,分别与9,11 mm直径、170 mm长度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进行装配,赋予材料属性,设定各接触面相互作用关系及定义载荷及边界条件,之后进行求解。观察不同模型中股骨应力分布、内固定应力分布、股骨位移及内固定位移情况。结果与结论:(1)各型骨折采用扩髓髓内钉固定时股骨应力均小于非扩髓髓内钉固定,A3.3型骨折股骨最大应力值大于A3.1型和A3.2型;(2)各型骨折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动力髋部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与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PFN)固定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8对新鲜冰冻人体股骨标本行标准4部分截骨术,每对分别以DHS及PFN固定后分为DHS组及PFN组,行生物力学测试.在持续加载负荷(0.2、0.4、0.6、0.8、1.0、1.2和1.4 kN)后测量骨折端分离移位程度以反映内植物的稳定性.每个标本重复加载5次,计算其平均值后绘制载荷-距离曲线,并计算刚度值.设定最初载荷为1.4 kN,加载速度10 N/s,每次加载600 N,当压力逐渐增加至最高值时停止,维持10 s后压力逐渐减小至0N.记录内固定失败时加载的最大压力值作为内植物最大强度.结果 所有标本均顺利完成测试,内固定物均无断裂.在不同负荷下DHS组位移变化值与刚度值平均值分别为(3.92±2.21) mm和(215.28 ±58) N/mm;PFN组分别为(4.22±1.80) mm和(197.06±34.20) N/mm,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PFN组为钉尾端发生新的骨折;DHS组均为钢板远端皮质螺钉处发生骨折,并无螺钉切出股骨头.PFN组内固定失败时平均载荷为(4 312±560)N,DHS组(3 954±520)N,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FN与DHS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在强度及轴向稳定性上并无本质性差别.临床上需根据具体骨折情况选用合适的内固定材料,治疗中应尽量做到解剖复位,对于难以解剖复位者要力争恢复内后侧骨皮质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20.
背景:近年来动力髋螺钉受到人们的重视,且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改进的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也被逐渐应用于临床,其疗效也得到了广泛的肯定。 目的:分析股骨近端髓内钉及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修复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并发症发生率。 方法:选取禹城市人民医院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7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股骨近端髓内钉置入内固定,试验组给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后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情况。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试验组较对照组手术时间短(t=2.88,P < 0.05)。对照组内固定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6%,试验组内固定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χ2=4.77,P < 0.05)。提示股骨近端髓内钉及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在修复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时均具有创伤小、固定牢固等特点,但与股骨近端髓内钉相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在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内固定后并发症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