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创伤失血性休克是创伤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创伤后“可预防性死亡”的首要原因。因此,及时、快速控制出血,纠正失血性休克对严重创伤的救治至关重要,不仅可以有效减少严重创伤后继发性损伤所致的并发症,还可以大大降低“可预防性死亡”[1]的发生。为了更好的规范我国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中国人民解放军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北京急诊医学学会、  相似文献   

2.
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救护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指机体受到创伤后大量失血、失液、有效循环不足,微循环灌注不足,使组织和器官缺血、缺氧,产生多器官功能障碍、代谢紊乱等病理变化的综合征[1]。创伤后大出血导致死亡的最大危险在伤后第一个24h。原因是低血容量、体温降低、酸中毒和凝血障碍引起的恶性循环。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危急综合征,现结合近年相关文献,将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急救与护理进展综述如下。院前救护早期补液的时机在院前急救中对于失血性休克早期补液是否有益目前尚有争议:若早期补液,则可造成转运时间延迟,易再出血,从而增加失血;若不进行早…  相似文献   

3.
<正>创伤患者的死亡绝大多数发生在创伤后1h内,即所谓的"黑色时间"内,致死的主要原因是严重创伤后失血性休克。研究表明,通过创伤后早期的正确处理,可明显减少创伤的死亡率,其中失血性休克的复苏是救治的关键环节。自1980年Velasco等[1]首次报道用小剂量高渗氯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病例回顾性分析,研究低体温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的影响及护理。[方法]选择2003年5月—2013年1月我院救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诊断病人100例,根据创伤后体温记录是否出现低温分为低温组33例和无低温组67例。分析两组创伤严重度评分(ISS)、乳酸、pH、凝血酶原时间、失血量、补液量及24h尿量、体温、血压监测及保暖措施等状况。[结果]两组ISS评分、院内出血量、6h输血量、24h补液量、24h尿量和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创伤病人体温监测频次明显低于血压的监测频次;保暖措施中95%病历记录采用了棉被保暖,其中15%合并采用了保温毯保温。[结论]临床护理工作中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的体温观察缺乏规范,易出现护士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低体温认识不足、监测力度不够、未能及时发现处理的情况,而且保暖方式单一,保温效果不理想。加强对护理工作流程的规范对于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低温的预防、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创伤早期液体复苏的利弊   总被引:44,自引:5,他引:44  
原著观点 :失血性休克维持血压正常是否有害 ?IanRobertsMD等 (英国流行病及公共健康研究所Cochrane创伤调查组 )据预测 ,2 0 2 0年全球因创伤致死亡人数将高达 84 0万 ,其中二分之一死于失血性休克。急性失血造成组织低灌注和缺氧 ,以至乳酸酸中毒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而今 ,对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是维持血压水平来增加组织灌注 ,提升血压以预防休克的发生 ,但结果却增加了创伤出血 ,也影响血液的凝集。过去 5 0年中 ,几个重要的复苏策略均以维持创伤病人血压 ,直至出血制止为出发点。WHO资助Cochrane创伤调查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采用不同温度液体复苏时对失血性休克兔中心温度的影响 ,筛选较为适宜的抗休克补液温度。 [方法 ]将实验兔 (n =3 0 )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n =7)、温热组 (n =8)、常温组(n =7)、低温组 (n =8)。温热组、常温组、低温组复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后 ,给予 3倍失血量的平衡液及自体血复苏 ,液体温度分别控制在3 9 .5℃± 1.3℃、2 0 .6℃±1.3℃、10 .7℃± 1.6℃。选择休克前 (T1)、休克模型形成后 3 0min (T2 )及液体复苏后 1h(T3 )、2h(T4)、4h(T5)时间点观察中心温度的变化。 [结果 ]液体复苏后1h、2h、4h温热组中心温度保持相对稳定 ,而常温组、低温组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常温组与低温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温热溶液可保持失血性休克兔中心温度相对恒定  相似文献   

7.
创伤性未控制出血性休克液体复苏原则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创伤性休克是一个古老而仍具挑战性的课题。随着休克病理生理、发病机理的不断深入,早期复苏的成功率已明显提高,但休克的病死率仍很高。有人认为,在直接因创伤致死的患者中,除了严重的颅脑损伤和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外,主要是由于早期复苏不力而死于“难治性休克”[1] 。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都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危急综合征,有报道它是1~4 4岁年龄段的第一位死因[2 ] 。近年来,对创伤性休克,特别是未控制出血性休克液体复苏提出了新的观点,本文就复苏的原则综述如下。1 复苏时机的选择对于失血性休克,传统观念认为应立即积…  相似文献   

8.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目前对于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 ,临床上主张在彻底控制大出血前快速大量输注液体 ,尽可能地将血压恢复到正常水平 ,这种观念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因为这可能会严重扰乱机体对失血的代偿机制 ,并加速机体内环境的恶化。近几年来 ,随着对失血性休克病理生理过程的深入研究 ,人们发现对于有活动性出血的创伤失血性休克 ,早期的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使机体代偿机制和液体复苏作用都得到较充分的发挥 ,从而改善预后。1 限制性液体复苏概述限制性液体复苏亦称低血压性液体复苏或延迟液体复苏 ,是指机体处于有活动性出血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时 ,通过控…  相似文献   

9.
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血性休克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休克类型,通常由于大失血引起机体循环血量骤减而发生,大多继发于创伤或其他疾病。对于失血性休克患者,传统复苏方法往往要求:快速、充分、正压、复温、复苏,即主张在失血性休克发生后快速给予大量液体,恢复有效血容量,并使用正性肌力或血管活性药物以尽快恢复血压,维持血压在正常水平,保证器官组织灌注,保持机体正常体温,防止休克的进一步发展。但是,目前医学界对液体复苏时机、采用何种液体复苏、复苏原则等问题,均存在较大争议。为此,本文对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策略进行简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王仙园  周娟  董燕  程红缨 《护理研究》2004,18(8):663-664
高原地区由于低氧、低气压和低温的影响,如发生失血性休克时,缺氧和失血的复合作用使休克的全身反应更为严重,病情进展快,救治极为困难,存活时间短,死亡率高[1] 。只有充分认识高原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特点、发病机理,采取针对性强的救治和护理措施,才能取得较好的救治效果。1 高  相似文献   

11.
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失血性休克是创伤病人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如果不积极有效地治疗,将会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如败血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脏器功能衰竭综合征,甚至死亡[1~3 ] ,失血性休克能引起运氧功能降低,组织灌流不足,能量代谢障碍以及有害物质产生。及时有效地复苏对失血性休克的预后有重大影响。但随着对失血性休克病理生理及各种复苏液体对休克影响的研究不断深入,对传统的积极、即刻、常温复苏的方法提出了许多挑战。现就这方面进展进行综述。1 失血性休克急救复苏液体的选择众所周知,正常血容量在维持机体正常的功能和代谢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急救护理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社会中交通事故、工伤和群体伤等意外创伤不断增加,创伤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公害,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文献报道:现代创伤总数的1/2~2/3为骨科创伤,因此,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十分重要,急救措施正确和时间及时与否,对于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现就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护理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王仙园  周娟  董燕  程红缨 《护理研究》2004,18(9):756-758
[目的 ]探讨高原创伤失血性休克氧疗效果 ,为临床用氧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模拟高原环境 ,制作失血性休克兔模型 ,给予不同浓度氧疗加补液 (Ⅰ、Ⅱ、Ⅲ组 )、氧疗 (Ⅳ组 )和单纯补液组(V组 ) ,休克 1h后进行治疗 ,观察平均动脉压 (MAP)、中心静脉压 (CVP)、血气分析、存活时间 ;再设计理想浓度氧疗加补液 (T组 )和单纯补液对照 (C组 ) ,观察心功能指标。 [结果 ]Ⅰ组、Ⅱ组MAP回升与Ⅳ组有差异 (P <0 .0 5 ,P <0 .0 1) ;Ⅰ组CVP回升与Ⅳ组、Ⅴ组比较有差异 (P <0 .0 1) ;治疗 1hⅣ组HCO3 -下降与Ⅰ组比较 ,P <0 .0 5 ;I组成活时间最长 ;治疗后T组、C组左室收缩压 (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压力上升及下降的最大速率 (±dp/dtmax)的提高与休克 1h比较均有差异 (P <0 .0 1) ;C组mPAP升高较T组明显 (P <0 .0 5 )。 [结论 ]氧疗是高原失血性休克扩容救治条件下必不可少的护理措施 ,在安全范围内选择高浓度持续给氧 ,有利于改善心功能和有效循环血量 ,减轻酸中毒 ,延长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4.
周博  刘云  何先弟 《护理研究》2013,(28):3078-3080
创伤是1岁~34岁年龄段的主要死亡原因[1],创伤后常见的死亡原因是创伤失血性休克,占30%~40%[2]。创伤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因严重创伤而引起的低血容量性休克,系指机体受外界有害致病因素和(或)受机械性创伤而引起的人体组织结构连续性破坏和神经-体液因子失调,以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使重要器官组织灌流不足,导致以急性缺血、缺氧为特征的全身性伤害。目前,创伤失血性休克致死率仍保持一个相对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创伤失血性休克主要发生于严重创伤,尤其是伴有内脏损伤和大量失血的患者,多见于交通事故伤、挤压伤、高处坠落伤、自然灾害伤(如地震)以及较大的手术打击等。临床上,创伤失血性休克伤情多较严重、复杂,是创伤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交通道路、汽车制造业和建筑业的迅速发展,创伤已成为一大公害,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抢救已成为医院急诊科急救的主要工作。随着急救医学的发展,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现将近年来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70年代中期我国对创伤已有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当前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的研究仍然是热点之一。2001年4月在日内瓦WHO总部召开暴力与损伤会议,专家们共同讨论了对全球道路交通伤预防策略,随着陆、海、空立体交通工具膨胀性发展,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交通事故已被各国公认为当今“世界的第一公害”且是青壮年死亡的第一位原因。仅1998年全球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达117.1万人[1]。我国每年因创伤致死人数至少有10余万人,伤数4万人,更让人担忧的是,专家们预测,21世纪中,创伤人数可能会成倍增长[2]。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大多数因来不及抢救而死于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液体复苏对初进高海拔地区重度失血性休克犬氧合功能的影响.方法 13只成年杂种犬由海拔1 510 m地区用1 d时间被运至3 780 m的高海拔地区,随机分为3组.每只犬麻醉后经颈静脉放置漂浮导管进行氧合功能监测,经股动脉放血使平均动脉压(MAP)维持在(35±5)mm Hg(1 mm Hg=0.133 kPa).建立重度失血性休克模型.对照组:制模后不进行液体复苏;乳酸林格液(LR)组:制模1 h输1.5倍失血茸的LR;羟乙基淀粉(HES)组:制模后1 h输入等失血量的6%HES 贺斯);然后B组模型犬均输以5 ml·kg-1·h1LR作为维持量,在不同时间点观察氧合功能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犬在制模后2 h全部死亡.休克1 h,两个液体复苏组氧消耗(VO2)、氧输送(DO2)、氧摄取率(O2ER)、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均较放血前明显降低,而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肺泡一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较休克前明显升高(p均<0.05).复苏2 h,LR组VO2、DO2、O2ER、SaO2均较休克1 h显著升高,而A-aDO2则显著降低(P均<0.05);HES组VO:、DO2、O2ER均较休克1 h显著升高.而SvO2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 对初进高海拔地区的重度失血性休克犬如果不进行有效的液体复苏,死亡率达100%;输入1.5倍失血量的LR后2 h氧合功能达到了预期的复苏指标;而输入等失血量的6%HES后2 h氧合功能没有达到预期的复苏指标.  相似文献   

18.
创伤失血性休克时,由于严重创伤造成大量失血导致细胞水平的氧输送不匹配,一旦失血持续不能被抑制,将很快导致患者死亡。严重创伤失血导致的死亡仍属于全球性的卫生问题,据统计,美国每年有超过6万例的患者死于创伤失血性休克,而全球范围则超过了150万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液体复苏对初进高海拔地区重度失血性休克犬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13只成年杂种犬由海拔1510 m地区用l d时间运至3780 m的高海拔地区,随机分为三组(n=13).每只犬麻醉后经颈静脉放置漂浮导管,开放股动、静脉通道,经股动脉放血,使MAP维持在(35±5)mmHg,建立重度失血性休克模型.对照组(n=3):休克模型复制后1 h不进行液体复苏;LR组(n=5):休克1 h后输入1.5倍失血量的LR;6%HES组:休克1 h后输入等失血量的6%HES(n=5):三组犬休克模型复制后每小时以5 mL/ks的速度输注LR作为维持量,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对照组犬在休克模型复制后2 h内全部死亡,较休克1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两组液体复苏后2 h时:LR组MAP,CO,PAWP,CVP,LVSWI,RVSWI较休克1 h显著升高(P<0.05),而HR,SVR,PvR较休克l h显著降低(P<0.05);6%HES组CO,PAP,PAWP,CVP.SVR,PVR较休克1 h显著升高(P<0.05),而MAP,HR,CI,LVSWI,RVSWI较休克1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初进高海拔地区的重度失血性休克犬,如果不进行有效的液体复苏,死亡均为(3/3);输入1.5倍失血最的TJR是安全有效的;输入等失血量的6%HKS容易导敛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不同液体复苏方式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小肠黏膜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32只SD大鼠 ,制成未控制性重度失血性休克模型 ,随机分成对照组、NF组 (无液体复苏组 )、NS4 0组 (限制性液体复苏组 )和NS80组 (快速大量液体复苏组 ) ,检测和比较失血 /复苏 /急救后各组存活大鼠小肠黏膜细胞凋亡的发生情况。结果 早期液体输注可显著降低大鼠的早期死亡率 ;各组大鼠中存活者的小肠黏膜细胞均有大量凋亡发生 ,其中与NF组和NS4 0组相比较 ,NS80组存活大鼠的小肠黏膜细胞凋亡显著增加 (P <0 0 1)。结论 在上述液体复苏方式中 ,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显著降低未控制性重度失血性休克大鼠的早期死亡率和小肠黏膜细胞凋亡 ,这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