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供者来源性感染对肝移植受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75例行肝移植供、受者临床资料。根据供者器官灌洗液培养结果,将受者分为阳性组(26例)和阴性组(49例)。观察阳性组和阴性组受者围手术期相关临床指标,对肝移植受者痰液、腹腔引流液进行培养,观察受者术后感染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受者术后1.5年的生存曲线。结果阳性组受者门静脉狭窄和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组受者(P0.05)。75例肝移植受者中,发生术后感染者33例(44%),受者发生感染的部位以肺部和腹腔为主,阳性组和阴性组的感染率分别为7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中,痰液、腹腔引流液培养阳性分别为10例、11例,其中4例受者痰培养结果与其供者器官灌洗液培养结果一致,6例受者腹腔引流液培养结果与其供者器官灌洗液培养结果一致。经过抗感染治疗后,阳性组中2例受者分别于术后5、12 d死亡,其余受者的培养结果均转阴。阴性组中,痰液、腹腔引流液培养阳性分别为7例、6例,经抗感染治疗后培养结果均转阴,2例受者因移植物肝衰竭分别于术后1个月、1年死亡。阳性组和阴性组受者移植术后1.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供者来源性感染对肝移植受者早期预后的影响不可忽视,但对中晚期预后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胰肾联合移植供、受者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31例胰肾联合移植供、受者的临床资料。供、受者标本采用VITEK-2分析仪进行病原菌鉴定,K-B法进行药敏试验。分析供受者标本病原菌来源分布与构成比、多重耐药菌分布特征、受者感染发生情况及病原菌耐药特征。结果 供者1 294份标本共培养出395株病原菌,检出率为30.53%。革兰阴性菌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主要为白假丝酵母菌。受者10 507份标本共培养出2 690株病原菌,检出率为25.60%。革兰阴性菌以嗜麦芽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以屎肠球菌为主,真菌主要为白假丝酵母菌。供者395株病原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15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阳性耐药菌16株、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8株、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21株、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2株、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1株;受者2 690株病原菌中,ESBL阳性耐药菌73株、CR-PA 44株、CR-AB 31株、MDR/PDR-...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者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肾移植受者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412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者及对应803例受者临床资料,所有供者均行气道分泌物、尿液、血液及供肾灌洗液培养,观察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者感染发生率、病原菌分布和构成比,根据供者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腹部外伤情况、体液培养结果等因素进行评分,受者根据评分采用不同的感染预防方案,分析供者来源性感染(DDI)的发生率及受者预后。结果 412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者中共有243例存在感染,感染率59.0%,共分离出病原菌456株,病原菌主要来源于气道分泌物(71.7%)。革兰阴性菌以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为主,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主要为酵母型真菌。共有3例受者(分别接受来自2例供者的肾脏)发生DDI,发生率0.4%。结论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者感染率较高,对供者感染风险进行分级评分,根据评分采取合理预防方案,可有效预防DDI。  相似文献   

4.
《器官移植》2021,12(6)
目的探讨供者来源性感染(DDI)对肾移植受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者及其148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供肾灌洗液培养结果,将受者分为供肾灌洗液培养阳性组(阳性组,92例)和供肾灌洗液培养阴性组(阴性组,56例),根据受者是否发生DDI,分为DDI组(19例)和未发生DDI组(129例)。分析供肾灌洗液培养阳性菌株分布及构成比,总结受者术后感染情况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发生DDI组与未发生DDI组受者围手术期情况,分析DDI受者的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 148例肾移植受者中,92例供肾灌洗液培养阳性,共分离出病原菌131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占41.2%(54/131),革兰阴性杆菌占48.9%(64/131),真菌占9.9%(13/131)。148例受者中52例发生感染,其中阳性组有45%(41/92)的受者发生感染,阴性组有20%(11/56)的受者发生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52例感染受者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为手术部位,其次为泌尿系统。共有19例受者发生DDI,发生率为12.8%,病死率为16%,与未发生DDI组受者比较,DDI组受者移植物丢失率和病死率更高、术后住院时间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8例发生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传播感染受者应用替加环素和(或)多黏菌素、碳青霉烯类药物治疗后有3例死亡,3例行移植肾切除;另外8例发生CRKP传播感染受者中,2例单独应用头孢他啶-阿维巴坦(CAZ-AVI),3例应用CAZ-AVI联合碳青霉烯类药物,3例先应用替加环素联合碳青霉烯类药物,而后应用CAZ-AVI进行挽救性治疗,经过治疗后受者均长期存活。结论 DDI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早期针对性抗菌治疗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肝移植受者术后胆汁培养中的病原菌分布和耐药表型进行分析,为肝移植术后病原菌感染的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274例肝移植受者术后胆汁标本的培养结果以及病原菌的药敏试验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74例胆汁标本培养结果显示,有195例标本的病原菌检验呈阳性,阳性率71.2%.共检出病原菌269株,其中阳性球菌168株,以肠球菌(117株)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50 株)为主;阴性杆菌99株,以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为主;检出烟曲霉菌2株.无论阳性球菌还是阴性杆菌,都具有严重的多重耐药性.结论 肝移植受者术后胆汁培养中病原菌的检出率高,耐药性强,耐药范围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肾移值供者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率及移植抗HCV阳性供肾对受者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肾移植供、受者的抗HCV;巢式多聚酶链反应(Nest-PCR)法检测HCVRNA;根据供、受者HCV状态将受者分为4组,对各组受者进行1年以上的随访研究。结果 (1)供者HCV的感染率为4.35%;(2)抗HCV阴性的受者,接受抗HCV阳性供肾移植后,有62.5%的抗HCV及HCVRNA转为阳性,术后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和肝功能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无HCV感染组;(3)将抗HCV阳性的供肾移植给抗HCV阳性的受者,与抗HCV阴性的受者接受抗HCV阳性供肾移植以及与抗HCV阳性的受者接受抗HCV奶性供肾的临床效果相同。结论 (1)移植抗HCV阳性供肾能传播HCV,可影响受者的肝脏病变,但这种影响程度较轻;(2)将抗HCV阳性供肾移植给抗HCV阳性的受者,既不增加传播HCV的危险性,又有扩大供肾来源,是解决我国供肾短缺的一项值得考虑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肾移植术后口服伐昔洛韦预防巨细胞病毒性肺炎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口服伐昔洛韦(valaciclovir)预防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CMV)性肺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研究121例肾移植的临床资料,其中供、受者血清CMV-IgG均为阳性(D+R+组)肾移植63例,供者血清CMV-IgG阳性、受者血清CMV-IgG阴性(D+R-组)肾移植58例。上述两组受者随机再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预防组口服伐昔洛韦,对照组不给予抗病毒药物。观察肾移植术后1年内CMV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预防组的受者对口服伐昔洛韦有良好的耐受性。预防组CMV性肺炎发生率为8.06%,对照组为22.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供者血清CMV-IgG阳性、受者血清CMV-IgG阴性或供、受者血清CMV-IgG均为阳性的肾移植,受者预防性口服伐昔洛韦可以安全有效地降低术后CMV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开胸手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2006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行开胸手术后下呼吸道感染患者118例(男89例,女29例;平均年龄64.6岁),留取下呼吸道病原菌标本,采用一次性无菌集痰器或纤维支气管镜防污染毛刷吸取气管分泌物,立即送检,标本在接种前行细胞学筛选。按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并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检出下呼吸道病原菌共201株,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126株(62.7%),革兰氏阳性球菌66株(32.8%),真菌9株(4.5%)。2006~2009年间分离率排在前4位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依次为不动杆菌34株(27.0%),铜绿假单胞菌28株(22.2%),克雷伯菌属19株(15.1%)和大肠埃希菌19株(15.1%);2006~2008年间分离率排在第1位的革兰阴性杆菌是铜绿假单胞菌,但在2009年分离出不动杆菌9株(40.9%),跃居第1位。2006~2009年间革兰氏阳性球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35株(53%);革兰氏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最为敏感,革兰氏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无耐药。结论开胸手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革兰氏阴性杆菌多见,且耐药率高;加强病原菌耐药监测,有助于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65例潜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者的临床资料.所有供者均行气道分泌物、尿液和血液培养.总结供者感染发生率、病原菌来源和构成比,并进行主要革兰阴性和阳性菌耐药性分析.结果 465例供者中330例存在感染,感染率为71.0%.供者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识别介导肾移植术后严重排斥反应的抗供者HLA抗原IgG类抗体的准确性,建立补体依赖-流式细胞术-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Flow-CDC)实验方法。方法62例等待肾移植受者的血清,分别与33份供者淋巴细胞进行100次经典补体依赖微量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NIH-CDC)及Flow-CDC实验,依照受者移植前PRA分为PRA阴性组(25例)和PRA阳性组(75例),比较方法学差异;并观察5例PRA阳性受者的NIH-CDC、Flow-CDC及临床肾移植效果。结果PRA阴性组NIH-CDC与Flow-CDC均为阴性;PRA阳性组中,NIH-CDC阳性24例(32.0%),Flow-CDC阳性31例(41.3%),2种CDC方法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4,P=0.016)。100例CDC中,NIH-CDC与Flow-CDC结果吻合率93%,相关系数0.80。4例接受NIH-CDC和Flow-CDC均阴性的供肾PRA阳性患者,术后未发生排斥,近期效果良好;另1例PRA阳性患者接受了NIH-CDC阴性Flow-CDC阳性肾移植,术后发生加速排斥反应而丧失移植肾。结论Flow-CDC能特异性识别针对供者H...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颅内感染患者脑脊液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的特点。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送检的脑脊液标本328份,根据外伤史分脑外伤组与非脑外伤组,分析两组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结果脑外伤组中,分离出病原菌38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15株,革兰阴性杆菌23株;非脑外伤组中,分离出病原菌24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18株,革兰阴性杆菌6株。革兰阴性杆菌前六种常用体外药物敏感试验显示:阿米卡星总敏感率最高,为87.4%;其次为环丙沙星,总敏感率83.3%。革兰阳性杆菌前六种常用体外药物敏感试验显示:万古霉素总敏感率为100.0%;其次为米诺环素,总敏感率86.7%。结论脑外伤颅内感染患者与非脑外伤颅内感染患者的脑脊液病原菌构成不同,脑外伤颅内感染患者常见革兰阴性杆菌感染,非脑外伤颅内感染患者常见革兰阳性球菌感染。随着病原菌不同,抗生素敏感率也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肾移植受者术后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肾移植的94例受者临床资料。供肾均采用Lifeport行低温机械灌注,并向灌注液中加入头孢哌酮舒巴坦钠以预防供者来源感染。根据受者术后3个月内体液培养结果,将94例受者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采用卡方检验比较感染组和对照组受者性别、灌注液培养阳性比例和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发生率。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两组受者年龄、移植前血清肌酐水平和住院时间。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术后3个月内94例受者中41例受者血、尿、痰及引流液标本中培养出病原菌,感染率为43.6%(41/94),且感染多发生于术后1周至1个月内,占34.0%(32/94)。41例受者共发生58例次感染,病原菌多来源于泌尿系统感染,占51.7%(30/58),其次为手术部位和血液系统感染,分别占32.8%(19/58)和13.8%(8/58),呼吸道感染占比最低,为1.7%(1/58)。27例受者为单一病原菌感染,14例为2种及以上病原菌感染。41例受者共分离出66株病原菌,其中细菌占89.4%(59/66),真菌占10.6%(7/66)。截至2019年7月10日,94例受者均存活,所有感染经治疗后均好转,未出现严重感染性疾病或因感染发生移植物丢失。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感染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移植前血清肌酐水平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206、χ2=0.628、z=-0.599、z=-0.031,P均>0.05);两组受者灌注液培养阳性比例及DGF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0.031和0.274,P均<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灌注液培养阳性是引起肾移植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肾移植受者术后感染发生率较高,感染部位主要为泌尿系统,灌注液培养阳性是肾移植术后感染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肾移植供者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率及移植抗HCV阳性供肾对受者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肾移植供、受者的抗HCV;巢式多聚酶链反应(Nest-PCR)法检测HCVRNA;根据供、受者HCV状态将受者分为4组,对各组受者进行1年以上的随访研究.结果(1)供者HCV的感染率为4.35%;(2)抗HCV阴性的受者,接受抗HCV阳性供肾移植后,有62.5%的抗HCV及HCVRNA转为阳性,术后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和肝功能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无HCV感染组;(3)将抗HCV阳性的供肾移植给抗HCV阳性的受者,与抗HCV阴性的受者接受抗HCV阳性供肾移植以及与抗HCV阳性的受者接受抗HCV阴性供肾的临床效果相同.结论(1)移植抗HCV阳性供肾能传播HCV,可影响受者的肝脏病变,但这种影响程度较轻;(2)将抗HCV阳性供肾移植给抗HCV阳性的受者,既不增加传播HCV的危险性,又能扩大供肾来源,是解决我国供肾短缺的一项值得考虑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利用FISH及PCR法研究肝和肾移植受者的血液嵌合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证实肝、肾移植受者末稍血中存在供者细胞,证明血液嵌合性的成立。方法:女性活体肝移植受者9例、肾移植受者38例。供者均为男性。利用FISH法检测Y染色体;利用PCR及nested PCR法检测Y染色体上特异的基因片断SRY和DYZ-1。结果:使用FISH法,肝、肾移植受者均未发现Y染色体的存在。利用PCR法检测,9例肝移植受者Y染色体特异的基因片断SRY和DYZ-1均为阳性。肾移植受者SRY阳性32例(84.2%),阴性6例(15.8%);DYZ-1阳性35例(92.1%),阴性3例(7.9%)。结论:长期存活的肝、肾移植受者,血液嵌合性是成立的,且出现频率差异无显著性。FISH法检测末稍血中的Y染色体是困难的,须采用灵敏度很高的PCR方法或其他方法。  相似文献   

15.
肾移植术后供者特异性抗体对移植肾近期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肾移植术后供者特异性抗体(Ds-Ab)对移植肾近期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02年7月间进行尸肾移植的92例受者,使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受者血清中HLA抗体水平,随访1年。结果 16例(17.4%)受者术后出现供者特异性抗体。抗体阳性组急性排斥发生率(56.3%)高于抗体阴性组(11.9%),P=0.000;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发生率(12.5%)与抗体阴性组(9.2%)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102;供者特异性抗体阳性组受者发生急性排斥后,移植肾肌酐水平高于抗体阴性组或无急性排斥组。结论 供者特异性抗体与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有关,可能影响近期移植肾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内镜下鼻胆管胆道减压引流术(ENBD)治疗结石性胆管炎术中及术后第5天胆汁病原菌分布特征,并观察中药养肝利胆颗粒对其构成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将60例结石性胆管炎拟行ENBD术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抗菌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养肝利胆颗粒剂,观察两组ENBD术后第5天的胆汁病原菌构成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共55例胆汁培养阳性,共培养出病原菌98株,8例为混合感染,其中对照组28例(48株),G-菌30株(62.50%),G+菌18株(37.50%);观察组27例(50株),G-菌33株(66.00%),G+菌17株(34.00%)。术后第5天,两组患者共39例胆汁培养阳性,共培养出病原菌47株,无混合感染及交替感染,其中对照组21例(32株),G-菌20株(62.50%),G+菌12株(37.50%)。观察组17例(15株),G-菌10株(66.67%),G+菌5株(33.33%)。结论 内镜下行鼻胆管胆道减压引流治疗结石性胆管炎疗效可靠,能迅速有效改善患者全身状况;胆管结石性梗阻引起的胆道感染仍然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中大肠埃希菌居首位;在常规抗菌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养肝利胆颗粒剂治疗,可明显降低胆汁病原菌培养阳性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群体反应性抗体(PRA)监测对预测肾移植受者排斥反应发生的意义及探讨对高水平PRA受者的临床处理.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法)动态监测肾移植受者的PRA水平,以PRA≥10%为阳性,10%≤PRA<50%为低致敏、PRA≥50%为高致敏,并对37例术前高致敏患者行血浆置换.结果 1527例肾移植受者中,PRA阳性350例(22.9% ),其中高致敏 94例(26.8% );PRA阳性组排斥反应发生率(21.1% )高于PRA阴性组(3.8% , P〈0.01), 术后PRA转为阳性组排斥反应发生率高于PRA无变化组(P〈0.01),行血浆置换受者与未行血浆置换受者排斥反应发生率无差异(P〉0.05),接受过移植、多次妊娠、多次输血受者易致敏,HLA-A、B、DR配型错配抗原〉3个受者急性排斥的发生率(16.9% )明显高于错配抗原≤3个受者(1.7% , P〈0.01).结论 动态监测PRA水平有助于预测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提高交叉配型试验(CDC)对致敏受者肾移植严重排斥反应的预测能力。方法采用Flow-CDC和NIH-CDC技术对96例等候肾移植受者与69份供者进行实验方法比较和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相关性观察。结果方法学分析显示,PRA阴性组(32例)Flow-CDC与NIH-CDC均为阴性,吻合率100%;PRA阳性组(64例)Flow-CDC阳性率38.5%(42/109)与NIH-CDC阳性率23.9%(26/109)之间呈显著性差异(χ2=14.06,p<0.001),两种方法间吻合率为85.3%(93/109),即有16次实验结果是NIH-CDC阴性而Flow-CDC阳性。Flow-CDC阳性率在PRA≤10%、11%~30%、≥30%组中分别为0、38.98%和90.48%。以NIH-CDC阴性为入选标准的34例临床移植中,接受Flow-CDC阴性供肾的受者33例,术后仅1例 5d出现急性排斥经冲击治疗后逆转,Scr平均恢复时间为 6d;接受Flow-CDC阳性供肾1例, 2d发生加速排斥, 10d丧失移植肾。结论Flow-CDC与NIH-CDC两种实验技术结果吻合率的差异与PRA强关联,对于PRA阳性受者来说,Flow-CDC的敏感性比NIH-CDC高14.7%,前者能够识别具有补体结合能力的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更敏感和更准确地预测排斥反应。临床移植效果观察到接受Flow-CDC阴性供肾的33例肾移植受者中1例急排,接受Flow-CDC阳性的1例肾移植受者因加速排斥而丧失了移植物。研究提示,Flow-CDC是一种具有电子化操作、结果客观和直观、可实现SOP等优点的新的交叉配型技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提高对抗供者HLA-IgG类抗体(DSA)的识别能力,建立酶联免疫吸附-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ELISA-CDC).方法:对已知HLA抗体特异性的PRA阳性血清进行ELISA-CDC实验,以比较ELISA-CDC与ELISA-PRA在同一特异性HLA抗体识别上的吻合率.选自ELISA-PRA阳性血清,24例已知HLA抗体的血清和针对性HLA-A、B、DR基因的淋巴细胞ELISA-CDC实验为第一组;24份已知HLA抗体的PRA阳性血清和无针对性HLA-A、B、DR基因的淋巴细胞ELISA-CDC实验为第二组;PRA阴性血清为阴性对照组.结果:PRA阳性血清与包含针对性HLA基因的淋巴细胞ELISA-CDC均为阳性;PRA阳性血清与不包含针对性HLA基因的淋巴细胞ELISA-CDC均为阴性;PRA阴性血清与上述2组淋巴细胞ELISA-CDC亦为阴性,吻合率100%.结论:ELISA-CDC能够表达出与ELISA-PRA一致的HLA抗体特异性.ELISA-CDC实验不需要活淋巴细胞,并且排除了非供者特异性抗体反应和非HLA抗体反应;并且,可以提纯供者HLA抗原低温长期保存,不仅便于移植前多个受者与单一供者交叉配型,而且是便于移植术后使用同一供者HLA基因进行监测DSA的一种简单、客观而且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HBsAg阳性供者对HBsAg阴性受者的肾移植作初步介绍。 4例HBsAg阴性患者接受HBsAg阳性供者的肾脏,并都用硫唑嘌呤和强的松龙作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