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喂养方法对早产儿喂养耐受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喂养方法对住院早产儿喂养耐受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为早产儿喂养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将66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三组,实验A组:输液泵持续输注24h;实验B组:输液泵持续输注30min,间歇1.5h,交替进行;对照组:持续推注3~5min,1次/2h。观察三组早产儿喂养耐受性,体重、头围、身长增长情况。结果实验A、B两组喂养耐受性均较对照组好,且实验A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低于实验B组(P<0.01)。住院10d、20d三组间平均体重增长差异无显著意义,且实验A、B两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实验A、B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输液泵输注法是早产儿较为理想的喂养方法,其喂养耐受性及生长发育情况均较好,其中输液泵持续输注法,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最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两种喂养方法对早产儿喂养耐受性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将48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4例。试验组采用输液泵持续输注法,持续输注24h;对照组采用注射器推注法,推注时间3。5min,1次/2h。观察两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性、体重增长及营养状况情况。结果试验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体重增长优于对照组,前白蛋白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输液泵持续输注法是早产儿较为理想的喂养方法,可提高早产儿喂养耐受性,促进其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对低出生体重儿喂养耐受性的治疗效果。方法 48例低出生体重儿采用在静脉营养基础上加早期微量喂养(早期微量喂养组),于出生后6~12h开奶,按微量喂养从0.5~4.0ml·kg-1·d-1开始;常规喂养组44例采用在静脉营养基础上,于生后48~72h或病情稳定后开奶,奶量从10~20ml·kg-1·d-1开始,并对2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早期微量喂养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喂养组(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能刺激胃肠道的生长发育并促进胃肠功能成熟,减少可能发生的喂养问题,改变单一静脉营养的依赖性,较快地达到全胃肠道喂养。  相似文献   

4.
正人类早期营养和生长状况对后续生命健康具有深远影响~[1],早产儿(胎龄37周)由于肠壁循环调节功能和屏障功能不成熟,各种消化酶不足,胃肠动力和肠道免疫防御功能差,吸吮和协调功能发育相对迟缓,容易发生喂养不耐受。因此,早产儿的喂养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是决定早产儿成活率及生活质量的关键~[2]。如何保证生存能力较差的早产儿能够得到科学合理的喂养,提高喂养耐受性,一直是护理人员关注的焦点。本文对国外早产儿喂养耐受性的  相似文献   

5.
唐淑云  魏春兰  赖汝萍 《全科护理》2012,(31):2902-2903
[目的]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极低体重早产儿(VLBWI)体重的影响。[方法]将90例VLBWI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经口胃管喂养,观察组采用经口饲或滴管加口胃管喂养。比较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胎便排尽时间、体重增长、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胎便排尽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体重增长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VLBWI出生后早期采取经口饲或滴管加口胃管喂养,能减少VLBWI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二胎政策"开放,高龄产妇数量增多,早产儿的发生率由7% 上升至9 .9% [1 ].由于早产儿医学救治技术和护理措施不断进步,早产儿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逐年提升.嗅觉刺激作为一种新兴、安全和经济的护理措施,在国外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已被广泛应用.早产儿在子宫时,能嗅到羊水的气味;出生后,母乳或环境中的气味会对早产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喂养干预对早产儿及低体重儿胆红素和血糖的影响。方法:将80例新生儿科早产儿及低体重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早期常规喂养,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喂养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的胆红素和血糖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恢复到出生体重时间、住院时间、尿潴留消失时间和腹胀消失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胆红素低于干预前(P0.05),且干预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血糖值高于干预前(P0.05),且干预后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喂养干预可促进早产儿及低体重儿为肠道功能的恢复,尽快降低胆红素水平、升高血糖,防止高胆红素血症和低血糖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方式与体重增长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方式与体重增长关系。方法选择 98例早产儿 ,分成三组 ,一组采用静脉内营养 ,其余两组在消化道喂养同等条件下 ,对其中一组采取头高脚低 (成 2 0°角 )斜坡位。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体重增长有明显差异 (P <0 .0 5) ;消化道喂养组与静脉内营养组比较体重增长无明显差异 (P >0 .0 5)。结论通过对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方式的改进 ,配合全面的综合护理 ,可防止生理性体重下降和维持正常体重的增长。  相似文献   

9.
腹部按摩改善早产儿喂养耐受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早期促进肠道蠕动对早产儿喂养耐受性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6月上海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早产儿病房患儿123例,入选104例。根据入院日期将入选病例方便分为对照组50例及观察组54例,两组在胎龄、出生体质量、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等方面基线一致。对照组采用静脉营养联合经肠道早产儿液体配方乳喂养,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每日一次的腹部按摩。通过比较两组胎粪排尽时间、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经肠道内喂养每日摄入热卡达到501.6 k J/kg(全肠道喂养)的时间,来评估早产儿喂养耐受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胎粪排尽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542,P0.001);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76,P=0.006);经肠道内喂养达到每日摄入热卡501.6 k J/kg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47,P0.01)。结论对早产儿进行腹部按摩的干预方法能显著减少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情况的发生,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具有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阐明不同喂养方式对早产儿体重增长的影响,通过对我院出生的100名早产儿三个月、六个月时的随访,观察其用母乳喂养、混合喂养、人工喂养三组早产儿六个月内体重增长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三组喂养方式的早产儿体重增长存在明显差异,母乳喂养的早产儿体重增长优于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的早产儿.结论 母乳喂养对早产儿体重增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减少了早产儿发生消化不良性腹泻及其他感染性疾病的机会,从而促进体重的增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口腔运动干预对早产儿喂养进程及喂养表现的影响。[方法]选取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产科出生并入住儿童重症监护室(NICU)且符合标准的96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将早产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早产儿常规发展性照护,干预组实施发展性照护+口腔运动干预,每天1次,直至早产儿完全经口喂养。每天观察记录早产儿的医嘱奶量、经口喂养奶量、进食初5 min摄入奶量、喂养时间、开始经口喂养时间及完全经口喂养时间等,计算早产儿的喂养进程、喂养成效、摄入奶量比及喂养效率。[结果]干预组早产儿喂养进程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后第3天、第4天及第5天的喂养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腔运动干预有助于早产儿经口喂养。  相似文献   

12.
崔传英  郭淑梅 《护理研究》2005,19(20):1836-1837
[目的]寻求一种有利于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方法,解决管饲喂养的不足.[方法]观察组采用经口喂养法,对照组应用管饲方法,观察两组患儿胃肠功能、并发症发生及体重增长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发生腹胀、呕吐者明显减少(P<0.05),黄疸持续时间、吸吮动作出现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但两组体重增长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口喂养法经济方便,并且可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进行不同的鼻饲喂养方式,比较其优缺点,寻找最适合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鼻饲喂养方式。方法将收住NICU的64例胎龄在30~34周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A,B,C组。 A组:采用注射器间断鼻饲注入喂养,每2 h1次;B组:输液泵间断鼻饲输注喂养,使用电子微量输液泵持续鼻饲按2 ml/kg&#183;h,间歇2 h后再继续;C组:输液泵持续鼻饲输注喂养,使用电子微量输液泵24 h持续输注;观察3组患儿喂养过程中体重增长、胃管平均留置时间、喂养耐受情况、黄疸持续时间及患儿的平均住院天数。结果输液泵间断鼻饲输注喂养组喂养耐受性最好,黄疸消退时间和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较快。结论输液泵间断鼻饲输注喂养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最低,可提高进奶量,减少吐奶、残奶例数与胃管平均留置时间,增加早产儿体重,此方法优于单纯的间断鼻饲注入喂养或输液泵持续鼻饲输注喂养,有利于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和胃肠功能完善。  相似文献   

14.
极低体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极低体重早产儿是指出生体重≤1500g的早产儿。由于不成熟的胃肠道机能,胃肠道蠕动较慢,胃肠道消化酶及生长因子合成有限,胃肠喂养不耐受可反复多次出现,常表现为开奶后奶量不能完成或者出现呕吐、腹胀、加奶困难、胃潴留等。通过合理喂养、早期护理干预,可提高早产极低体重儿的存活率,促进生长发育,减少喂养不耐受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10):1775-1776
目的观察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口腔按摩刺激对早产儿经口喂养的影响。方法选取产科出生的66例早产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实施肠外营养、抗感染、鼻饲等支持治疗,试验组加以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口腔按摩刺激。比较两组早产儿喂养结局(经口喂养起始时间、留置胃管时间、腹胀消失时间、3个月后体质量),以及3周内早产儿口腔感染及喂养不耐受(呕吐、腹泻)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早产儿经口喂养时间、留置胃管时间、腹胀消失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个月后体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早产儿3周内呕吐、腹泻、口腔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口腔按摩刺激为早产儿的有效辅助喂养方式,可有助于提高早产儿吸吮功能,缩短鼻饲至经口喂养的过渡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袋鼠式护理对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喂养、行为及体格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极低出身体质量早产儿162例,按照实施的护理干预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各81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本研究袋鼠式护理,比较两组喂养相关指标,分析干预后两组体格发育情况及干预后两组NBNA神经行为测定结果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平均加奶速度大于对照组(P<0.05),达全肠内营养日龄早于对照组(P<0.05),母乳喂养率大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体格发育指标中,身长增长、体重增长及头围增长情况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NBNA神经行为测定结果中,行为能力、被动肌张力、主动肌张力、非条件反射、一般反应能力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的袋鼠式护理,能有效的提高患儿母乳喂养效率,促进机体体格及行为能力发展,且干预过程中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在经口喂养早产儿护理中实施重力喂养与口腔按摩联合干预对患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医院收治的100例早产儿,按组间基本资料匹配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重力喂养与口腔按摩联合干预。比较两组早产儿的喂养能力、喂养进程、喂养表现、体质量增长情况及喂养不耐受情况。结果 经重力喂养与口腔按摩联合干预后,观察组早产儿的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PIOFR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的喂养进程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与完全经口喂养时的喂养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同时喂养成效与摄入奶量比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完全经口喂养时的体质量及体质量增长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力喂养与口腔按摩联合干预在早产儿经口喂养护理中的应用不仅能提高其喂养能力,缩短喂养进程...  相似文献   

18.
初新  陈东芳  张婷婷 《全科护理》2021,19(12):1643-1646
目的:观察重力喂养及非营养性吸吮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体重及胃肠道发育的影响。方法:纳入医院产科出生的86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均给予暖箱保暖、肠外营养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儿予以间断鼻饲喂养,观察组予以重力喂养及非营养性吸吮。对比两组患儿喂养相关指标(每日胃残余奶量、鼻胃管留置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体重达2000 g时间、每日睡眠时间、住院时间),出生后4周内每周体格发育相关指标(体重增加值、身长增加值、头围增加值),胃肠道发育情况(每日排便次数、每日排便量、胎便排尽时间、潴留量、达到完全肠道喂养时间)以及喂养不耐受情况[腹胀、呕吐、便秘、胃潴留、胃食管反流、呼吸暂停、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每日胃残余奶量、鼻胃管留置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体重达2000 g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患儿每日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出生后4周内观察组患儿每日体重增加值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每日身长增长值、头围增长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每日排便次数、每日排便量大于对照组,胎便排尽时间、潴留量、达到完全肠道喂养时间则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腹胀、呕吐、便秘、胃潴留、胃食管反流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呼吸暂停、NEC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实施重力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可提高喂养耐受性,减少喂养并发症,对患儿胃肠道发育以及体格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王晶 《当代护士》2018,(7):93-95
目的探讨改良按需喂养和腹部按摩在早产儿喂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9月在本院出生的10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对早产儿进行常规喂养,观察组对早产儿进行改良按需喂养和腹部按摩。比较两组早产儿喂养效果。结果观察组喂养过度时间短于对照组,喂养效率、喂养成效、摄入奶量比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生体质量恢复时间、喂养耐受率、呼吸暂停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早产儿喂养中应用改良按需喂养和腹部按摩能够加快早产儿喂养进程,提升喂养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口腔刺激训练联合非营养性吮吸对早产儿管饲喂养向经口喂养过渡的影响。方法对49例出生胎龄34周的早产儿由电脑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4例,采用常规喂养方法。观察组25例,在常规喂养的基础上配合口腔刺激训练联合非营养性吮吸,直至管饲喂养完全过渡到经口喂养。记录两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的纠正胎龄、完全经口喂养的纠正胎龄、管饲喂养的时间及住院时间,并计算从经口喂养到完全经口喂养的过渡时间。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的纠正胎龄为(33.15±0.68)周、完全经口喂养的纠正胎龄为(35.18±1.16)周、过渡时间(11.91±4.07)d、管饲喂养时间(24.52±3.13)d、住院时间(34.21±3.38)d,对照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的纠正胎龄为(33.20±0.56)周、完全经口喂养的纠正胎龄为(36.21±1.24)周、过渡时间(14.10±3.15)d、管饲喂养时间(29.11±5.28)d、住院时间(37.44±5.51)d,两组比较,除开始经口喂养纠正胎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项观察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刺激训练联合非营养性吮吸能有效促进早产儿从管饲喂养向经口喂养过渡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