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5):74-76
脾胃湿热理论的完善,经历了历代医家的探索与实践。脾胃湿热理论萌发于秦汉时期,以《黄帝内经》为代表论述了脾胃与"湿邪""热邪"之间的关系。金元时期渐见雏形,众多医家进一步探讨了脾胃功能与"湿热"的相关性,期间朱丹溪首次提出"脾胃湿热"一词。明清至民国时期,温病学说的发展促进了脾胃湿热理论的衍变,关于湿热证发病机理的论述渐以脾胃为中心。建国后随着中医诊疗标准的不断更新,正式确定了"脾胃湿热证",并详细归纳总结其证候特点,对中医规范诊疗有重要意义。在当今社会,相关研究表明脾胃湿热证型多见,不仅局限于脾胃病系,还涉及多系统疾病,脾胃湿热致病特点及治疗倍受关注,脾胃湿热理论体系逐渐形成。脾胃湿热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凝集了众多医家的传承总结,其理论不断被充实,最终形成独立的以脾胃为中心的湿热理论体系,对推动中医脾胃学说的创新和进步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Hp相关性胃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取350例Hp相关性胃病患者为观察对象,按《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分别判定为9种体质类型,按《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胃脘痛的有关内容辨证分型为脾胃虚寒证、胃阴亏虚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瘀阻胃络证,分析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型的关系。结果:1Hp相关性胃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出现的频次为湿热质气郁质阳虚质气虚质平和质血瘀质痰湿质阴虚质特禀质;2中医证型频次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亏虚证瘀阻胃络证;3胃镜征象、组织病理学表现为充血红斑、水肿多见于阳虚质,糜烂多见于痰湿质,阳虚质、气郁质的炎症程度较重,阳虚质、气虚质的萎缩程度较重,气虚质伴肠化生多见;4脾胃虚寒证属阳虚质的较多见,脾胃湿热证属湿热质的较多见,瘀阻胃络证属血瘀质的较多见,胃阴亏虚证属气虚质的较多见,肝胃不和证属气郁质的较多见。结论:湿热质、气郁质、阳虚质和气虚质是Hp相关性胃病的主要体质类型,因体质具有可调性,故对易感体质进行早期干预,可望成为防治Hp相关性胃病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中医湿热证(包括温病湿热,脾胃湿热,大肠湿热,肝胆湿热,膀胱湿热)的造模方法,并联系中医的发病学原理,对不同的造模方法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评价,为不同湿热证实验研究筛选恰当的动物模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陕西中医》2017,(10):1380-138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及其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62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结果: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中以脾胃湿热证最多,占36.26%,其次为脾胃虚弱证及肝胃不和证,而胃络瘀血证最少。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中医体质中以湿热质最多,占19.88%,其次是气郁质,占18.71%,特禀质最少。气虚质、阳虚质患者以脾胃虚弱证为多,平和质、湿热质、痰湿质、血瘀质患者以脾胃湿热证为多,气郁质患者以肝胃不和证为多,阴虚质则以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较多,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虚弱证患者中阳虚质较多,脾胃湿热证患者中湿热质较多,胃阴不足证患者中气虚质较多,肝胃不和证患者中气郁质较多,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时,应辨体、辨病及辨证相结合,通过对患者体质干预及调节,进而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正1概述脾胃湿热是中医脾胃理论的重要内容,脾胃湿热证是临床常见的脾胃实证。元代朱丹溪指出"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湿热证在普通人群中患病率为10.55%[1]。脾胃湿热证涉及中医学7个系统的43种内科疾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四川地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规律,为该病的中医客观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根据课题组前期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规律研究病例报告表,记录四川地区8家子课题临床单位收集的1 0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四诊信息,运用K-means聚类分析的方法,探索慢性乙型肝炎证候特征规律。结果利用K-means聚类分析对1 0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候进行研究,结合专业知识,经专家讨论后,最终确定8类切合临床的证型,由多到少依次为脾胃湿热(326例,30.6%)、肝胆湿热(193例,18.1%)、肝脾湿热(158例,14.8%)、肝郁脾虚(92例,8.6%)、肝郁化热(89例,8.4%)、脾虚湿困(74例,7.0%)、湿热夹肝肾阴虚(73例,6.9%)及阳虚夹血瘀证(59例,5.5%)。结论四川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证型为脾胃湿热、肝胆湿热、肝脾湿热、肝郁脾虚、肝郁化热、脾虚湿困、湿热夹肝肾阴虚及阳虚夹血瘀证。  相似文献   

7.
脾胃湿热证是临床常见的实证,属湿热病证的范畴。随着社会进步、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等原因,脾胃湿热证逐渐增多,脾胃湿热证亦成为慢性胃炎的常见证。因此加强对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的探讨,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8.
湿邪为中医病因学说六淫之一,分为外湿和内湿。湿邪致病广泛,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证型有肝胆湿热证、脾胃湿热证、肠道湿热证、寒湿困脾证等。湿邪所致病症多缠绵难愈,对人们的健康有极大的影响,因此,阐明湿邪的致病机理,有极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对于湿证的研究成果颇丰,现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患者中医体质及中医症候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分布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34例慢性胃炎患者病例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划分为9类体质类型,根据《探索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中来辨证,共分为7种证型分别是肝胃不和、脾胃气虚、脾胃湿热、胃阴不足、湿浊中阻等。分析不同中医体质及证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结果:(1)检测Hp阳性的慢性胃炎患者总共204例(比例为87.9%),检测HP阴性的慢性胃炎患者30例(比例为12.1%)。(2)慢性胃炎患者中最多见的中医体质为湿热质(25.9%),气虚质(19.0%),阴虚质(17.2%)。中医证型以脾胃湿热(29.05%)和脾胃气虚(23.93%)例数最多,两者共计约52%;湿浊中阻(18.8%),肝胃不和(15.38%),肝胃郁热(6.83%)、胃阴虚(4.27%),胃络瘀血(1.7%)比例最低。(3)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中医体质湿热质占比最多(26.5%),中医证型中脾胃湿热证比例最高(29.14%)。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中医体质气郁质占比最多(23.3%),中医证型中脾胃气虚证比例最高(42.85%)。结论:湿热体质最易感幽门螺杆菌慢性胃炎,而气郁质在幽门螺杆菌阴性慢性胃炎患者中最多见,提示可对偏颇体质进行调整,对目标人群进行干预,通过中医体质学说及中医证型来防治慢性胃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延边地区IBS中医证候特点及分布规律。方法应用德尔菲法制定规范化的《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候调查表》,依照调查表内容采集患者性别、年龄等相关信息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中医证型占前五位的依次为脾胃湿热、肝郁脾虚、脾肾阳虚、肝郁气滞、寒湿困脾,且延吉市、龙井市、图们市、敦化市、和龙市和汪清县的中医证候分布均不同。结论脾胃湿热是延边地区IBS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不同地区的中医证候分布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1.
糜烂性胃炎中医分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 :分析糜烂性胃炎的中医证型以及幽门螺杆菌 ( H p)的感染情况。方法 :对 12 4例胃镜诊断糜烂性胃炎患者的症候表现进行总结 ,按中医辨证方法分为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脾胃气虚型 ,同时观察各型 Hp感染的情况。结果 :糜烂性胃炎的三个中医证型中 ,脾胃湿热型占 61.3% ,肝胃不和型占 2 1% ,脾胃气虚型占 17.7% ,三者比较有显著差异 ( P<0 .0 5 ) ,Hp阳性率以脾胃湿热型最高 ,占 76.3% ,有显著差异 ( P<0 .0 5 )。结论 :由此证明 ,糜烂性胃炎的中医分型有一定的科学性 ,脾胃湿热是本病的主要证型 ,且 H p感染率最高 ,提出湿热之邪与 Hp在病因学上是同一种致病原的观点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聚类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四川地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规律,为该病的中医客观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根据课题组前期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规律研究病例报告表,记录四川地区8家子课题临床单位收集的10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四诊信息,运用K—means聚类分析的方法,探索慢性乙型肝炎证候特征规律。结果利用K-means聚类分析对10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候进行研究,结合专业知识,经专家讨论后,最终确定8类切合临床的证型,由多到少依次为脾胃湿热(326例,30.6%)、肝胆湿热(193例,18.1%)、肝脾湿热(158例,14.8%)、肝郁脾虚(92例,8.6%)、肝郁化热(89例,8.4%)、脾虚湿困(74例,7.0%)、湿热夹肝肾阴虚(73例,6.9%)及阳虚夹血瘀证(59例,5.5%)。结论四川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证型为脾胃湿热、肝胆湿热、肝脾湿热、肝郁脾虚、肝郁化热、脾虚湿困、湿热夹肝肾阴虚及阳虚夹血瘀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将244例经胃镜、~(14)C尿素呼气试验诊断为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肝胃不和证,统计比较不同证型感染幽门螺杆菌患者所占比例。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后,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所占百分比分别为43.0%、35.7%、16.0%、3.7%、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脾胃湿热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慢性胃炎有较为紧密的关系,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湿热生虫"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脾胃湿热证是中医脾胃证候研究的主要基础证型。而中医证候客观化、标准化是实现中医学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目前国内对于脾胃湿热证的量化诊断研究较少,为了更深入地认识、研究该证,兹就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化及相关数理统计方法研究,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与其内镜下分型、黏膜组织学分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分级的方法来描述18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电子结肠镜的内镜特征,黏膜组织学分期,并同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溃疡性结肠炎内镜分型Ⅰ型中,以大肠湿热证和脾胃气虚证为多见,脾虚湿热证少见(P0.05);内镜分型Ⅱ型中,三证型出现几率相当;内镜分型Ⅲ型中,以脾虚湿热证多见,与其他2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溃疡性结肠炎黏膜组织学检查活动期多见于大肠湿热证、脾虚湿热证中,与脾胃气虚证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缓解期多见于脾胃气虚证,脾胃湿热证亦多见,与大肠湿热证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内镜分型、黏膜组织学分期与中医证候有明显的相关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结肠镜检查可作为望诊之延伸应用于临床,为中医辨证提供有力的客观化指标。  相似文献   

16.
张学斌  刘丰  余绍源 《新中医》2008,40(4):61-62
目的:通过对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相关性胃病临床证候流行病学调查,探讨其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方法:对120例NSAIDS相关性胃病,采用多元统计的聚类分析探讨其证型分布.结果:脾虚湿热48例,脾胃湿热26例,脾虚夹瘀12例,脾胃虚弱12例,脾胃气阴虚12例,脾虚气滞10例.结论:NSAIDS相关性胃病以脾虚湿热为主要证型,呈脾虚湿热>脾胃湿热>脾胃虚弱≥脾虚夹瘀≥脾胃气阴虚>脾虚气滞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脾胃湿热证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晓韵  李贺元 《河南中医》2011,31(10):1090-1091
湿热邪气与幽门螺杆菌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湿热环境有利于幽门螺杆菌的生长和繁殖。脾胃湿热证是胃病发生过程中邪气最盛、邪正交争最剧烈的阶段,其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临床治疗脾胃湿热证时当以清热化湿为主,兼理气健脾,可获佳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Helicobacter Pylori Associated Gastritis,HPAG)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方法:将400例慢性胃炎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肝郁气滞、肝胃郁热、脾胃湿热、胃络瘀阻、脾胃虚寒、胃阴不足6个证型,同时检测Hp感染情况。结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hronic Non-atrophy Gastritis,CSG)中医证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胃湿热证肝郁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胃络瘀阻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中医证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胃湿热证胃络瘀阻证肝郁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寒证。各证型Hp感染率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胃湿热证肝郁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胃络瘀阻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脾胃湿热证与其他证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AG临床以脾胃湿热证最为多见。  相似文献   

19.
脾胃湿热证是临床常见病证,相关研究认为其形成与气候、饮食、病原微生物感染以及体质因素有关.为了探讨脾胃湿热证形成的机理,我们对大鼠进行了脾胃湿热证热偏重、湿热并重型造模,并在相应的清香散、苍术白虎汤干预下,分组观察大鼠血浆胃动素、胃泌素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湿热并重组血浆胃动素增高,热偏重组血浆胃动素降低,与正常对照组及苍术白虎汤组、清香散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湿热并重组、热偏重组血浆胃泌素降低,与正常对照组及清香散组、苍术白虎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脾胃湿热证为主线,简单介绍劳绍贤教授学术成就,围绕劳师研究岭南脾胃病湿热证的思想源流,以及脾胃湿热证的病因病机,确立劳师"证为本、病为枢、症为标"的现代中医学临证思维;认真总结其临证治疗脾胃湿热证过程中"强调湿热分解,重在治湿,并以调理脾胃为主,通达气机为要"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