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心房纤颤施行同步复律治疗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它具有安全、疗效高、作用快和简便的优点。我院1990年至19%年对67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置换术后合并慢性房颤患者应用同步电复律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1临床资料67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后合并慢...  相似文献   

2.
<正> 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合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复律是临床上经常遇到的问题,如何选择适应症,用何种药物及方式复律,如何预防及处理奎尼丁晕厥,复律后窦性心律的维持等都值得讨论。本文介绍我院1975年元月至1987年4月电复律治疗85例次风心病房颤的情况,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张旭苗 《中外医疗》2013,32(9):48-49
目的探讨电复律联合胺碘酮对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术后持续性心房颤动的治疗效果,并对比分析其对治疗所起的作用及意义。方法从该院行二尖瓣术后出现持续性心房颤动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中抽取6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使用电复律前分别使用胺碘酮和安慰剂,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持续性房颤的转复及窦性心律的维持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在使用胺碘酮后电复律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律后房颤相比对照组患者明显较少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术后出现持续性心房颤动的患者进行电复律治疗前,联合使用胺碘酮,可以有效提高电复律的成功率,并明显减少其房颤的复发几率,具有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同步直流电复律(以下简称电复律)治疗心房纤颤(房颤),一般认为相当安全。但亦有报告术后延迟发生心室纤颤以及猝死者。我科近日遇到一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慢性房颤患者,电复律后19小时发生急性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经有效处理后,保持窦性心律出院。现将经过摘要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用超声心动图观察非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转复前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复律后心室腔明显扩大。建议治疗非风心病所致房颤时,复律后预防且药应注意考虑心室腔增大的问题。选择能控制心律失常及缩小心脏内径尤其是心房内径的药物。  相似文献   

6.
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后房颤复律4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经PBMV术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并房颤患者49例进行复律治疗。结果;药物转复5例,同步直流电转复成功41例,总转复成功率93;8%。认为复律时机宜选在PBMV术后半年进行。临床上可根据PBMV术后左房缩小程度,心功能改善情况,选择性施行电复律。  相似文献   

7.
对122例风湿性心脏病并发脑栓塞(简称风心病脑栓塞)进行临床分析,发现二尖瓣病变121例占99.2%.瓣膜病变导致心功能不全或心律失常、尤其是房颤(AF)的发生易引起血栓形成。一旦有诱发因素致心脏负荷加重,就可能产生血栓脱落及脑栓塞。为减少风心病脑栓塞的发生,应注意风心病早期诊断和治疗,防治并发症;对房颤患者应及早转律以改善心功能。减少诱发因素的发生减轻心脏负荷是其关键。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33例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患者行左心导管检查以研究心房纤维颤动(房颤组)和窦性心律(窦律组)的血液动办学区别。结果说明窦律组的血液动力学测值接近正常值的高限,而房颤组的各项测值均明显异于窦律组。其中CI较窦律组降低28.7%,SVI降低78.7%。pm增加29.3%,TPR增加41.4%,PAR增加57.3%。临床显示房颤组心功能较差,左房增大的比例大,心胸比例大,办膜病以二尖办双病变占多数。本文并对血液动力学改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心房纤维性颤动100例临床分析杨秀仁杭州铁路医院急诊科310009我院1980年以来收集的老年人心房纤维性颤动(以下简称房颤)100例作一简要分析。1临床资料100例老年人房颤均系入院或住院过程中出现房颤者,排除风心病、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呼吸衰...  相似文献   

10.
段翔鹰  李莉 《吉林医学》2006,27(9):1056-1057
目的:探讨风心病持续性心房颤动(AF)患者右房润盘病理变化。方法:选择29例风湿性二尖瓣置换术患者,根据有无持续性心房颤动分为心房颤动组(AF组)和窦律组(SR组),两组之间临床因素没有统计学差异。换瓣术中取右心耳心肌标本,电镜进行心房颗粒的观察及定量分析。结果:两组心房颗粒定量研究无明显差异。结论:风心病慢性AF与SR患者右房心肌细胞心房颗粒无明显差异。显示房颤不是导致心房颗粒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组织纤维化程度,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增殖细胞核抗原的基因表达和蛋白水平,探讨房颤患者心房组织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方法75例风心病接受换瓣手术者分为三组,其中窦性心律组34例;阵发性房颤组11例;持续性房颤组30例,于术中获取右心耳组织约250mg,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1KT—PCR)技术测定心房组织中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mRNA含量,采用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法对心房组织胶原沉积量及分布情况进行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PCNA蛋白水平及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与窦性心律纽比较,阵发性房颤患者患者心房组织中PCNA基因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增加p〈0.001;P〈001);与窦性心律组比较慢性房颤患者心房组织中PCNA基因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增加∞〈0.001;P〈0.001);与阵发性屠颤患者比较,慢性颤患者心房组织中PCNA基因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1;p〈0.05)。结论心房组织中PCNA基因表达上调可能是导致房颤患者心房纤维化的分子机制之一,可能与房颤的发生和维持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心房纤维化程度与房颤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的关系.方法 41例风心病二尖瓣病变患者(房颤29例,窦性心律12例)行心脏外科手术时取右心耳组织.应用V-G法染色法和VIDAS-21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心房组织胶原容积分数(CVF).结果 房颤患者的心房组织CVF明显高于窦性心律患者[(18.89±1.29)vs(10.46±2.30)%,P<0.05].29例房颤患者均转复为窦性心律,随访12个月后,20例患者维持窦性心律,占68.96%,转为房颤的患者9例,占31.03%.房颤复发患者心房组织CVF、房颤持续时间和左房内径明显大于维持窦律组[(23.65±1.27)%vs(14.32±2.43)%,(5.74±2.36)vs(3.02±0.15),(63.14±5.21)vs(53.69±2.32),P<0.05)].结论 心房纤维化程度可能是影响风心病房颤患者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在风心病房颤心房纤维化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将38例风心病二尖瓣病变接受换瓣手术者于术中获取的右心耳分为3组,其中窦性心律组8例,阵发性房颤组10例,持续性房颤组大于或等于6个月20例.应用羟脯氨酸含量测定法检测各组心房组织胶原含量;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各组心房组织中bFGF和 TGF-β1的蛋白表达及分布.结果 bFGF和TGF-β1主要表达在心肌细胞的胞质;与风心病窦性心率组相比,bFGF和TGF-β1表达及胶原含量在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组均显著增加(P<0.01);与阵发性房颤组相比,持续性房颤组中这两种细胞因子的表达及胶原含量继续明显增加(P<0.05).bFGF和TGF-β1与胶原含量进行相关分析,发现bFGF及TGF-β1的表达程度与心房胶原含量均呈正相关,即随心房胶原含量的增加,bFGF(r=0.52,P<0.05)、TGF-β1(r=0.70,P<0.01)表达增强.结论 风心病患者心房组织中bFGF和 TGF-β1的表达上调可能是心房纤维化发生的分子机制之一,在风心病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1病例报告 患者男性,45岁,因反复晕厥1d入院。体查:神志清,心率52次/min,律不齐,可闻及停搏。患者8年前因患“风湿性心脏病”行换瓣(AV,MV人工机械瓣)术,术后长期服用华法令、地高辛等药。初步诊断:(1)阿一斯氏综合征;(2)心律失常;(3)洋地黄中毒?(4)风湿性心脏病换瓣术后。查心电图(如图)示,各导联P消失,出现纤细不规则“f”波,R—R间隔不规则。Ⅱ导联R5R6时间7.85s,Ⅲ导联R2R3时间4.88s,Ⅵ导联R5R6时间7.83s,中间见缓慢室性逸搏。  相似文献   

15.
风湿性心脏病换瓣术后心衰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是风湿性炎症过程所致的瓣膜损害,其病因与甲族乙型溶血行链球菌感染有关。瓣膜置换术是慢性风湿性心脏病有效的根治方法。心衰是瓣膜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我们对2003年10月~2006年12月风湿性心脏病换瓣术后出现心衰的11例患者进行护理,取得良好疗效,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检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肌细胞内HCN4蛋白表达量,探讨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房颤的发生机制。方法:选取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房颤患者30例为实验组,同期取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非房颤19例为对照组,通过Westernblot检测心房肌细胞内HCN4蛋白表达量。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中HCN4基因在心房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分别是0.29±0.03和0.13±0.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房颤患者心房肌组织中确实存在HCN4基因的表达上调,提示HCN4基因的过度转录表达可能参与了调控风湿性心脏病房颤的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病变合并心房纤颤(房颤)病人行瓣膜替换加微波消融术后的疗效.[方法]对7例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病变合并持续性心房纤颤史12个月至44年的患者,在行瓣膜置换手术的同时行微波心内膜消融术,观察术毕、术后24h、出院时的心律情况.[结果]术毕7例全部房颤消失,代之为节性心律,其中4例需临时起搏;术后24h房颤复发1例;出院时房颤复发2例.全组均无栓塞等并发症,无术后死亡.[结论]在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病变合并房颤患者行瓣膜替换手术同时做微波消融操作方便,可将房颤心律转为窦性心律,但对有左房血栓、心房壁钙化的病例,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风心病房颤心房纤维化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38例风心病接受换瓣手术者于术中获取的右心耳分为3组,其中窦性心律组8例,阵发性房颤组10例,持续性房颤组20例.对各组心房组织,应用羟脯氨酸含量测定法及Masson染色检测胶原含量及分布;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TGF-β1蛋白表达及分布;应用RT-PCR检测TGF-β1 mRNA水平,应用Western blot检测TGF-β1的蛋白表达.结果 TGF-β1主要表达在心肌细胞的细胞质;与风心病窦性心律组相比,TGF-β1的mRNA和蛋白表达及胶原含量在阵发性房颤组(P<0 05)和持续性房颤组均显著增加(P<0 01);与阵发性房颤组相比,持续性房颤组中TGF-β1 mRNA和蛋白表达及胶原含量继续明显增加(P<0 05).相关分析发现TGF-β1的mRNA、蛋白表达程度与心房胶原含量均呈正相关(r=0.37, P<0 05; r=0.45, P<0 01).结论 风心病患者心房组织中TGF-β1的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可能是心房纤维化发生的分子机制之一,在风心病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风湿性及非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并脑栓塞的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寻找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及非风湿性心脏病两类不同类型的心脏病心房纤颤(AF)致栓塞的危险性,对138例慢性AF并脑栓之病例进行了分析,其中风心病AF组88例,非风心AF组50例,脑栓塞发生率分别为23.86%,6.00%,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AF并脑栓塞的发病除与左房直径大小有关外,风心组尚与心功能有关,非风心组与AF持续时间长短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风湿性心脏病慢性房颤患者心房肌细胞ELK-1、p-ELK-1的表达,探讨房颤发生与ELK-1、p-ELK-1 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12例风心病换瓣患者分为2组:①慢性房颤组(6例)房颤持续时间均>6个月,②窦性心律组(6例)为正常心律.手术中切取少许右心房游离壁组织采用免疫组化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心房肌ELK-1、p-ELK-1的表达与分布.结果 ①免疫组化显示ELK-1主要表达在心房肌细胞质和细胞核,慢性房颤心房肌较窦性心律心房肌表达明显减弱;②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显示ELK-1在窦性心律心房肌细胞核表达相对较高,在房颤心房肌细胞核中表达明显受到抑制;p-ELK-1在房颤心房肌、窦性心律心房肌均表达受抑.结论 转录激活因子ELK-1的表达改变可能在慢性房颤心房肌的分子重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