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循环杂志》2015,(10)
高血压造成的靶器官(心、脑、肾)损害已为心血管医生所熟悉。心肌肥厚、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与斑块、血管重构、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慢性肾功能不全等高血压所致的靶器官损害的征象均有诊断标准。早期微血管靶器官损害或亚临床靶器官损害的识别有助于早期干预靶器官损害,把靶器官损害阻止在不可逆病理改变出现之前。近年来,有研究显示视网膜血管病变与尿白蛋白两指标同时存在,则高血压致终末期肾病的风险达到16倍以上;而肱动脉内皮调节的血管扩张障碍,可以预测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发生。这些指标操作简便,需要规范操作流程及大规模临床试验验证,以便在临床上推广应用,使高血压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对靶器官损害的早期预测.方法:筛选无糖尿病和其他致动脉硬化性疾病的EH患者149例(EH组),以及同期健康体检者48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其体质指数、空腹血糖、血脂、肾功能,并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及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测量,计算出AASI,最后进行AASI与ACR以及IMT等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EH组尿ACR、微量白蛋白尿发生率、IMT、颈动脉异常率以及AASI均增高(P<0.05~0.01),且EH患者的AASI与ACR以及IMT呈显著正相关.结论:EH患者的AASI与肾脏损害及颈动脉内膜损伤程度相关,可作为动脉硬化程度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3.
4.
氨氯地平对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长期服用氨氯地平的安全性和对靶器官损害的作用.方法:106例高血压病2级及3级患者服用氨氯地平平均 2.5±0.3 年,观察其顺从性、安全性以及对靶器官是否有良好影响.结果:患者血压持续稳定于理想水平,左室肥厚逆转,心脏舒张功能改善,尿蛋白排泄量下降,眼底变化亦有明显改善.结论:长期服用氨氯地平不论从顺从性、安全性及对靶器官复原的作用上是有明显好处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态脉压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影响。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46例,按24 h平均脉压(MPP)分为2组:24 h MPP≥60 mm Hg(1 mm Hg=0.133 kPa)为A组(60例),24 h MPP<60 mm Hg为B组(86例);另选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C组,30例)。所有患者均行血清肌酐、动态血压、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检查;计算肌酐清除率(Ccr)、24 h平均收缩压(M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MPP、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LVEF、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与C组比较,A组和B组患者24 h MSBP、24 h MPP、LVMI、IMT、左心室肥厚、左心室功能受损、脑损害、肾功能受损、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升高,Ccr、LVEF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与B组比较,A组患者Ccr、LVEF水平明显降低,24 h MSBP、24 h MPP、LVMI、IMT、靶器官损害发生率均明显升高(P<0.05,P<0.01)。24 h MPP与心脑肾和颈动脉损害相关(P<0.05)。结论动态脉压增大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靶器官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相关;动态脉压越大,靶器官损害越严重。 相似文献
6.
静息心率增高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RHR)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5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RHR水平分为<65次/min组(A组),52例;≥65~< 80次/min组(B组),51例;≥80次/min组(C组),47例.对入选患者分别行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及头颅CT或MRI检查,测定RHR、血压、血糖、血脂、体质指数、肌酐、尿素氮、尿酸,进行分组研究.结果随着RHR水平的增加,收缩压、舒张压、脉压、体质指数、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尿酸有上升趋势;颈动脉内膜厚度、左室肥厚病例数增加;左室重量指数、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升高,左室射血分数、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随RHR的增高,发生心脑血管损害的机会也在增加,RHR可能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后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对白大衣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影响。方法门诊患者119例,根据24 h动态血压和诊室血压分为正常血压组(NT)和白大衣高血压组(WCH)。其中白大衣高血压组根据24 h收缩压变异程度分为:白大衣高血压血压变异性低组(WCH-L),白大衣高血压血压变异性高组(WCH-H)。心脏和颈动脉超声检查:计算二尖瓣环心肌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Em)与舒张晚期峰值运动速度(Am)比值(Em/Am),评价左心室舒张功能及颈动脉损害的发生率。结果 (1)NT组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发生率(21.87%,7例/32例)、颈动脉损害的检出率(18.75%,6例/32例)与WCH-L组(31.11%,14例/45例;22.22%,10例/45例)相近,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0、0.711);(2)WCH-H组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发生率(52.38%,22例/42例)、颈动脉损害的检出率(42.85%,18例/42例)明显高于NT组(P=0.008、0.028)和WCH-L组(P=0.044、0.0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压变异性较大的白大衣高血压患者具有较高的靶器官损害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9.
老年高血压患者危险因素分析及其对靶器官损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多重危险因素的聚集和其对靶器官损害的特征。方法选择老年高血压患者416例,根据合并危险因素的个数分为:A组(单纯高血压)24例,高血压合并1、2、3及≥4项危险因素分别为B组75例、C组125例、D组127例和E组65例,综合评估危险因素及其对靶器官损害的情况。结果与A组比较,D、E组患者体重指数、血糖、TG、LDL-C、肌酐、尿酸等指标明显升高(P<0.05),且需要更多的降压药物种类(P<0.05),C、D、E组患者左心室重量指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尿微量白蛋白/肌酐均明显升高(P<0.05),内生肌酐清除率明显下降(P<0.05),并发冠心病、脑血管病和慢性肾脏疾病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以多重危险因素聚集为特征,危险因素越多,靶器官损害和并发症的发生越多,需要更多抗高血压药物联合应用以控制血压。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 探讨肥胖相关性高血压患者靶器管损害程度及中心动脉压(CBP)对靶器管损害的影响。方法 纳入徐州市中心医院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收住入院的高血压患者150例。根据高血压患者体质量指数,将样本分为正常体重高血压组(BMI<24Kg/m2)、超重高血压组(24 Kg/m2≤BMI<28 Kg/m2)、肥胖高血压组(BMI≥28 Kg/m2)。比较三组患者靶器管损害的差异及其与中心动脉压、24小时动态血压的相关性。结果 (1)与正常体重高血压组、超重高血压组比较,肥胖高血压组BMI、腰围、空腹血糖、同型半胱氨酸(HCY)、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左心室质量(LVM)、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尿微量白蛋白(mALB)较高(P<0.05)。(2)高血压患者c-fPWV与中心动脉脉压差(CPP)呈正相关(r=0.580,P=0.001);LVMI与中心动脉收缩压(CSBP)呈正相关(r=0.279,P=0.004);mALB与CSBP呈正相关(r=0.333,P=0.001)。结论 体重增加可进一步加重高血压患者靶器管损害,中心动脉压较24小时动态血压对高血压患者靶器管损害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比较单纯高血压、代谢性高血压和高血压合并代谢异常患者的一般状况及其靶器官受损情况,评估靶器官受损危险因素。方法纳入住院高血压患者152例,按其是否合并代谢性疾病及高血压与代谢性疾病的先后关系分为单纯高血压组(n=51)、高血压合并代谢异常组(合并组,n=55)、代谢性高血压组(n=46)。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左室结构,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尿β2-微球蛋白含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引起三种靶器官受损的危险因素。结果代谢性高血压组患者左室质量、左室质量指数及尿β2-微球蛋白均值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组(P〈0.05)和合并组(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合并组患者左室质量、左室质量指数及尿β2-微球蛋白水平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之间血肌酐、颈动脉I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是导致IMT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体重指数(BMI)和腰围(WC)是左室肥厚(LVH)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单纯高血压、高血压合并代谢异常及代谢性高血压均可导致一定程度的靶器官损害,尤以代谢性高血压产生的靶器官损害最为严重;年龄BMI和WC均是导致靶器官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靶器官损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原发性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很多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得到了良好的控制,但是最终还是发生了靶器官损害等多种并发症,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人们逐步认识到,脉压(PP)没有得到适当的控制是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就脉压及其对靶器官的影响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脉压的影响因素1.1每搏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增加使大动脉所承受的张力增加,所以收缩压明显升高。由于血流加快和舒张期较收缩期长,到舒张期末大动脉内存留的血量增加并不多,所以舒张压升高幅度不如收缩压大,因而PP增大,反之,PP减少。1.2心率在搏出量和外周阻力不变的情况下,心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夜间高血压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肾脏损害的影响。方法:入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2例,根据夜间平均血压是否120/70 mm Hg(1 mm Hg=0.133 k Pa)分为两组,即夜间出现高血压者(120/70 mm Hg)为观察组89例,夜间未出现高血压者(120/70 mm Hg)为对照组93例。测定常规血生化指标及尿微量白蛋白(m ALB)、尿足细胞标志蛋白podocalyxin及血清胱抑素C水平。结果:(1)血压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夜间平均收缩压(138.05±6.33)mm Hg vs(102.51±8.76)mm Hg、夜间平均舒张压(84.11±6.32)mm Hg vs(70.03±4.56)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肾功能损伤标记物水平比较:观察组患者尿m ALB水平、尿足细胞标志蛋白podocalyxin水平、血清胱抑素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m ALB水平(13.60±0.69)mg vs(10.04±0.73)mg、尿足细胞标志蛋白podocalyxin水平(5.35±1.69)ng/ml vs(2.05±0.88)ng/ml、血清胱抑素C水平(1.35±0.69)mg/L vs(1.02±0.44)mg/L,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均0.05)]。(3)相关性分析:观察组患者尿足细胞标志蛋白podocalyxin水平与尿m ALB水平(r=0.675,P0.05)、血清胱抑素C水平(r=0.734,P0.05)、夜间血压水平(r=0.830,P0.05)、患者患病年限(r=0.688,P0.05)均呈正相关。结论:夜间高血压患者较昼间血压升高患者更易发生肾损害,联合检测尿m ALB、尿足细胞标志蛋白podocalyxin及血清胱抑素C有利于对高血压肾损害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4.
15.
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节律和脉压对靶器官损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们通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不同动态血压节律和脉压的观察,进一步了解其与靶器官损害程度的关系。1资料与方法选择2001年6月~2003年5月本院内科住院患者109例,其中男77例,女32例,年龄60~86(71.03±7.02)岁,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按1999 WHO/ISH标准,确诊为高血压,除外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老年人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特点与老年人高血压的特点密不可分。随着年龄的增长,衰老和高血压同时对靶器官造成损伤,而且老年人常合并多种代谢异常,如血脂异常、糖尿病等患病比例高,因此老年高血压靶器官损伤发生率高,损伤的靶器官多,损伤程度重。有报道14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共检出靶器官损害77例,其中两个以上靶器官损害41例,占总病例的28.9%,占靶器官受损病例的53.2%;总器官受损数108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高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靶器官损害的特征,为靶器官损害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118例高龄住院患者,平均年龄(86±6)岁,分为高血压病组(EH,35例)、糖尿病组(DM,39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EH+DM,44例),比较3组患者颈动脉阻力指数、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左心室重量指数、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清除率等检测结果。结果与EH组、DM组比较,EH+DM组颈动脉阻力指数均显著升高,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明显增厚。EH+DM组患者斑块指数明显高于单纯EH组、DM组。DM、EH及EH+DM组患者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收缩期升主动脉内径(AOD)有显著差异,其中EH+DM组患者LVMI、AOD高于其余2组;EH+DM组尿微量蛋白高于EH组和DM组,内生肌酐清除率低于EH组和DM组。结论高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靶器官损害危险性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8.
老年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增加对靶器官损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静息心率(RHR)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入选老年EH患者206例,按RHR水平分为RHR1组<70次/min(56例),RHR2组70次≤RHR<80次/min(84例),RHR3组RHR≥80次(66例)三组。对人选患者做以下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肌酐清除率以及尿微量白蛋白。结果(1)RHR2组和RHR3组的颈动脉内膜厚度(IMT)、颈动脉内径(CAD)、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以及尿微量白蛋白定量(MAU)均高于RHR1组(P<0.01),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肌酐清除率小于RHR1组(P<0.01)。(2)RHR与IMT、CAD、LVMI、MAU呈正相关(r分别为0.312、0.289、0.630、0.576,P<0.01),而与LVEF、肌酐清除率呈负相关(r分别为-0.563、-0.510,P<0.01)。(3)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对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力衰竭、脑血管意外和肾功能损害有不同程度的影响(P<0.05或P<0.01),其中SBP和RHR的作用更大。结论RHR可能是老年EH患者靶器官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动态脉压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将221例高血压患者按脉压值分为A、B、C组,对患者的一般资料及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左心室射血分数、肾功能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不同脉压组在病程和血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随着脉压的增加,高血压病患者的舒张期二尖瓣口血流频谱A峰与E峰峰值流速比(PVA/PVE)、室间隔厚度(IVST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d)、尿微量白蛋白(UmAlb)均增加,肌酐清除率(Ccr)下降.结论:高血压患者脉压增宽与靶器官的损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