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面积脑梗死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系统栓子或二者协同引起脑动脉主干狭窄闭塞致脑组织大面积坏死。大面积脑梗死是脑梗死中较严重的一类,由于梗死面积大往往引起脑水肿、颅内高压,患者多出现意识障碍,且易发生出血性梗死,部分病例易误为“脑出血”。此病约占脑梗死的10%。我院神经内科2000-08~2004-08收治大面积脑梗死98例,现将其临床诊治过程及CT或脚表现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梗死继发脑疝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对50例死于脑梗死继发脑疝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0例患者均表现有意识障碍、瞳孔异常、偏瘫或四肢瘫。发病至出现脑疝时间平均(3·36±1·12)d,脑疝至死亡时间20h~7d,平均(1·5±0·98)d。病理解剖见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和/或椎-基底动脉闭塞致大面积脑梗死,其中脑栓塞致出血性脑梗死25例,脑血栓形成致缺血性脑梗死25例。梗死部位:大脑半球31例,脑干15例,幕上幕下并存4例。50例继发多种类型脑疝,其中海马回疝36例,小脑扁桃体疝36例,中心疝18例,扣带回疝17例,蝶骨嵴疝27例;35例(70%)患者有多种脑疝并存,其中2种11例,3种10例,4种9例,5种5例。结论脑梗死继发脑疝主要见于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闭塞导致大面积脑梗死;脑疝多发生在疾病早期,且以海马回及小脑扁桃体疝多见,常多种并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对在我院住院治疗的4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CT血管造影(CTA),观察其诊断效果。结果 CT平扫初步诊断阳性率为55%,二次CT平扫复查阳性率为100%。CT表现为:22例为血管阻塞引起的大面积梗死,表现为片状低密度影,或表现浮云征、脑回征或假肿瘤征;12例为血栓脱落引起的大面积脑梗死,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密度较均匀,边界较清楚,并且阴影沿血管走行;6例为外伤所致脑梗死,表现为在损伤基础上的大片状低密度影,且往往累及灰白质。CT血管造影示大脑前动脉严重狭窄或者闭塞患者7例,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或者闭塞患者18例,两动脉同时闭塞患者5例,颈内动脉末端闭塞2例,病变血管支配的脑实质范围比CT平扫所见梗死范围明显增大。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对大面积脑梗死诊断准确、省时,联合CT血管造影能够清楚显示病变血管狭窄程度及病变位置,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利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大面积脑梗死多见于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闭塞,常继发严重的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常规内科治疗病死率高,我科自2002年1月~2007年1月对68例大面积脑梗死并发脑疝病人行去大骨瓣减压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小脑梗死是由小脑上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等闭塞所致,常有眩晕、恶心、呕吐、眼震、共济失调、站立不稳、肌张力降低、脑干受压及颅内压增高症状。占全部脑梗死的5%~10%,因梗死部位、病灶大小而症状各异,特别是大面积小脑梗死,形成占位效应,临床症状及体征缺乏特异性,诊断困难,易误诊为前庭神经疾病、脑干梗死、高血压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  相似文献   

6.
大面积脑梗死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脑组织损伤严重,临床病死率、致残率很高。常规给予脱水剂、神经保护剂等药物治疗后其病死率仍高达60%~80%。近年来,亚低温及手术治疗逐渐应用于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下面就大面积脑梗死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1药物治疗大面积脑梗死多为颅内大动脉主干严重狭窄或完全闭塞所致,脑组织损伤范围大。大面积脑梗死常继发严重脑水肿,导致缺血局部侧支循环不良、脑灌注减低,进一步加重脑组织的缺血缺氧。脑水肿亦可使脑组织移位,甚至出现脑疝而危及生命。因此,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原则是改善局部供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单侧颈内动脉闭塞卒中类型.方法 2006-10~2008-10收治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部分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发现48例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为动脉粥样硬化所致, 颈内动脉颈段闭塞28例,脑段闭塞20例.根据MRI分析单侧颈内动脉闭塞卒中类型.结果 显著皮质下梗死20例(41.7%),边缘带梗死13例(27.1%),区域梗死8例(16.7%),弥散小梗死灶7例(14.5%).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单侧颈内动脉闭塞卒中类型多为显著皮质下梗死和边缘带梗死.颈内动脉颈段闭塞组中边缘带梗死、区域梗死的发生率较颈内动脉脑段闭塞组高(42.8%vs 5.0%,28.6%vs 0),脑段闭塞组皮质下梗死的发生率较颈段闭塞组高(80.0%vs 14.3%).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面积外伤性脑梗死(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TCI)的梗死区CT血管造影(CTA)成像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大面积TCI病例资料,采用CTA观察梗死区血管情况。并采取扩容、解痉、高压氧等综合治疗措施。结果 TCI闭塞血管主要为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或大脑后动脉以及基底动脉的远端小动脉或脑深部穿支血管和皮质小血管,未见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或基底动脉的主干血管闭塞。手术治疗28例,保守治疗6例。随访4~28个月,按GOS评分标准,恢复良好12例,中残8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7例。结论大面积TCI闭塞的血管主要为脑深部的穿支血管和皮质小血管,早期采取减压手术等综合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大面积脑梗死9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面积脑梗死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系统栓子或二者协同引起脑动脉主干狭窄闭塞致脑组织大面积坏死。大面积脑梗死是脑梗死中较严重的一类,由于梗死面积大往往引起脑水肿、颅内高压,患者多出现意识障碍,且易发生出血性梗死,部分病例易误为“脑出血”。此病约占脑梗死的10%〔1〕。我院神经内科2000-08~2004-08收治大面积脑梗死98例,现将其临床诊治过程及CT或MRI表现分析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56例,女42例,年龄41~85岁,平均60·8岁。既往有高血压史64例,冠心病史53例,风湿性心脏病史18例,房颤31例,糖尿病史15例,高血…  相似文献   

10.
选择性脑动脉插管溶栓治疗脑梗死的影像学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行脑动脉内溶栓治疗前后不同类型动脉闭塞的影像学变化及与头颅CT扫描结果的比较。方法 2 0例经临床及头颅CT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行选择性脑动脉内溶栓治疗。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 2 0分钟和 72小时各作 1次脑血管造影 ,并于治疗后 1天、1周及 1月再作CT复查。按Theron的闭塞性血管分型观察血管的再通情况 ,并比较不同血管闭塞类型治疗前后头颅CT影像的改变。结果 脑动脉内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与血管闭塞的类型有关 :Ⅰ、Ⅱb、Ⅲa型闭塞的血管再通率高 ,疗效好。CT见治疗后部分病人梗死灶缩小 ;Ⅲb、Ⅲc型再通率低 ,部分病人梗死灶扩大 ,易合并出血 ,疗效差。结论 选择性脑动脉内溶栓治疗对Ⅰ、Ⅱb、Ⅲa型血管闭塞效果好 ,Ⅲb、Ⅲc型效果差且易合并出血。  相似文献   

11.
脑分水岭梗死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0%,其发生除受颈动脉系统狭窄/闭塞影响,还与侧支代偿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探讨脑动脉系统病变引起分水岭梗死的类型及与侧支代偿的关系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面积脑梗死通常是指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主干或皮层支的完全性闭塞,由于梗死面积大,常引起颅内高压危象或脑疝形成,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差,病死率高达80%~90%[1]。2007-06—2012-03我科对23例大面积脑梗死伴脑疝患者进行微创坏死脑组织抽吸手术治疗,效果显著。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男13例,女10例,年龄60~75岁,平均67岁。临床体征:包括昏迷、一侧瞳孔扩大或光反应消失、偏瘫、巴宾斯基征阳性。其中浅昏迷18例,中度昏迷5  相似文献   

13.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与病理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特点的关系。方法 对8例TOBS尸解病例的临床所见与神经病理学进行分析。结果 8例均表现昏迷、眼球固定、四肢瘫、双侧Babinski征阳性,7例去脑强直发作、双瞳孔散大。病理全组均见有脑底动脉粥样硬化(5例重度,3例为轻、中度);均见基底动脉顶端、大脑后动脉及小脑上动脉闭塞,中脑、小脑软化,坏死;多数病例见有丘脑、枕叶及颞叶软化、坏死;全组均有不同类型、不同程度脑疝;6例为出血性脑梗死,2例为缺血性脑梗死。结论 TOBS的主要病因是栓子及副生血栓导致基底动脉顶端、大脑后动脉及小脑上动脉闭塞,致中脑、双侧丘脑、小脑、枕叶、颞叶脑梗死。由此引起突发意识障碍、四肢瘫、去脑强直及眼球固定等临床表现。主要死因为脑疝。  相似文献   

14.
结核性脑动脉炎性脑梗死CT与临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脑动脉炎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结核性脑膜炎并发脑动脉炎性脑梗死临床与CT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①病情重,表现多样:意识障碍61.9%;脑神经麻痹42.8%,癫癎28.6%,偏瘫52.4%,脑积水57.14%;②病情反复多38.1%;③死亡率高38.1%。CT特点:合并脑梗死21例(40.4%),其中多发性脑梗死61.9%, 两侧大脑同时梗死57.14%;腔隙性梗死52.4%,大面积梗死19.05%;底节区梗死61.9%,其中两侧底节区同时梗死33.3%;其他部位梗死66.1%。结论:结核性脑膜炎并发脑动脉炎性脑梗死临床发病率高,且多发性脑梗死及两侧大脑同时梗死也为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脑动脉炎性梗死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5.
小脑梗死是由小脑上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等 闭塞所致,常有眩晕、恶心、呕吐、眼震、共济失调、站立不稳、肌 张力降低、脑干受压及颅内压增高症状。占全部脑梗死的5% -10%,因梗死部位、病灶大小而症状各异,特别是大面积小脑 梗死,形成占位效应,临床症状及体征缺乏特异性,诊断困难,易 误诊为前庭神经疾病、脑干梗死、高血压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 足等,延误治疗。现将我院1993-01-2003-10间收治的经头颅 MRI证实误诊的小脑梗死20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6.
实验于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大鼠脑皮质梗死灶周围(梗死侧)和健侧脑皮质及两侧脑皮质移植嗅鞘细胞,观察到嗅鞘细胞向梗死灶迁徙。梗死区域生长相关蛋白43及神经纤维的数目均较移植前明显增多,但差异不明显,以上变化均以双侧细胞移植最为明显。说明嗅鞘细胞在脑梗死大鼠中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健侧脑移植嗅鞘细胞也能起到促进脑梗死大鼠的功能恢复,且双侧移植优于单侧移植。  相似文献   

17.
恶化型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的手术适应证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恶化型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的手术适应症并分析其疗效。方法 15例恶化型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应用标准脑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CT复查均见脑组织从减压窗膨出,中线结构移位减轻,基底池闭塞好转。15例均得到随访,恢复良好3例,轻、中残6例,重残4例,死亡2例,死亡率为13.3%。结论 恶化型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只要出现意识恶化,CT见完全性大脑中动脉梗死,继发脑水肿并有中线移位和基底池受压,无其他器官的严重病变即应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标准脑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能缓解大面积大脑梗死继发的颅内高压,对术前已有脑疝形成的病人行内减压并小脑幕切开术能改善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正>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主要是血栓、栓子等导致的大脑中动脉主干完全闭塞,进而引起严重的脑水肿、脑疝。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意识水平下降等,也是引起脑梗死患者死亡的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或者闭塞后梗死灶体积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收入我院神经内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 mRS 评分判断患者的临床转归情况,采用 ROC 曲线预测患者临床转归梗死灶体积的最佳切点,采用 Logistic 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梗死灶体积的因素。结果梗死灶体积≤29.23 ml 时,其临床转归的效果较好,且灵敏度及特异度较高,ROC 曲线下面积为0.997。梗死灶体积≤29.23 ml 组和梗死灶体积>29.23 ml 组患者,在年龄、NIHSS 评分、白细胞数、血清白蛋白、hs - CRP 、GHbA1c 水平及脑白质疏松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Logistic 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是脑动脉狭窄或者闭塞后梗死灶体积>29.23 ml 的保护因素(P <0.05),GHbA1c 和脑白质疏松程度是危险因素(P <0.05)。结论血清白蛋白、GHbA1c 水平和脑白质疏松程度是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或者闭塞后梗死灶体积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伴认知障碍患者DSA影像学特征。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江门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根据脑梗死急性期蒙特利尔认知评分情况不同分为研究组(97例)、对照组(128例); 收集所有患者性别、年龄、实验室检查及全脑血管造影资料,分析脑梗死急性期伴认知障碍患者DSA影像学表现(颅内外动脉硬化、闭塞、狭窄及侧支循环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关键部位脑梗死、分水岭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及合并脑白质高信号患者更为多见,其MCA、ICA狭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研究组患者侧支循环不良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以关键部位脑梗死、分水岭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及合并脑白质高信号患者更为多见,其脑动脉狭窄率较无认知障碍患者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