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目的:监测高危儿神经精神发育状况,积极探讨脑损伤早期干预最佳时间。方法:对323例高危儿随访1年,异常者及时给予早期干预,定期评价神经精神发育水平。结果:大约73.2%脑损伤儿童在生后6个月以内出现神经精神发育异常表现,积极干预者83.8%的儿童在1岁时恢复到正常发育水平。结论:生后4~6个月是脑损伤早期康复训练的最佳时间,干预效果确切,能显著减少脑瘫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早期系统干预对高危儿神经发育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184例高危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在1岁时进行神经发育检查(CDCC),探讨其神经发育预后及其影响因素,并将102例有系统干预的分为一组,为干预组,82例没有系统干预的分为一组,为对照组,分析2组的神经发育状况.结果 干预组的高危儿神经发育正常率为88.2%,对照组的为65.9%,影响高危儿神经发育的因素为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多重高危因素、NBNA评分低、未进行干预、双胎.结论 高危因素可能造成脑损伤,特别是有早产、极低出生体重、有多重高危因素、NBNA评分低、双胎等因素的高危儿.应该对高危儿进行早期系统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高危儿管理和早期干预网络,降低高危儿智力低下、营养不良的发生率.方法 新生儿出院前家长在辖区保健机构办理儿童保健手册时,医生依据分娩记录对新生儿进行高危因素筛查,筛查出的高危儿依托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网络及时上报并根据高危因素的不同进行分层、分级管理和早期干预,参照鲍氏早期教育资料进行干预,并辅以科学喂养相关知识的指导.结果 通过对设立的高危儿干预组、高危儿未干预组和健康对照组婴儿1岁时进行测评的结果显示:干预组的儿童智能发育指数为90.62±9.18,明显高于未干预组的发育平均指数83.43±15.95(t=7.190,P<0.01),与健康对照组的91.04±13.11基本接近(t=0.419,P>0.05);未干预组的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的发生率(18.37%)明显高于干预组(4.00%)(χ2=8.652,P<0.05).结论 通过健全的高危儿管理网络对高危儿进行管理和早期干预可以提高儿童智能发育指数和体格发育水平,减少智力残疾和中、重度营养不良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高危儿早期干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高危儿早期干预的效果。方法:将560例围产期高危儿随机分为干预组(280例)和对照组(280例),并设正常儿组(100例),仅对高危儿干预组实施干预,定期体检、神经运动检查及智能发育测试。结果:干预组智力发育指数及运动发育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及正常组;干预组无1例出现脑损伤后遗症,而对照组有15例出现脑损伤后遗症,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早期干预可促进高危儿的智能发育,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对脑损伤儿系统管理,多项评价,综合治疗的效果。方法对所有出生儿童进行脑损伤高危因素筛查,对脑损伤高危儿进行神经精神发育纵向监测,对出现“脑损伤征候群”中的各种障碍均进行全面评价,联合多学科的相关诊疗技术进行综合干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统计分析用χ2检验。结果脑损伤儿中,脑瘫、智力低下、癫痫、听觉障碍、视觉障碍的患病率分别为2.01‰、2.58‰、0.44‰、0.44‰、4.71‰。本研究1岁组小儿脑损伤的患病率低于0岁组小儿脑损伤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脑损伤儿置于有效的医学监控中,对脑损伤高危儿系统管理,定期进行神经精神发育纵向监测,可以早期发现脑损伤各种征候群,赢得早期干预的时机。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系统干预管理对脑损伤高危儿神经发育及脑瘫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足月脑损伤高危儿198例,按家长意愿随机分为干预组103例和对照组9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按医院-家庭管理模式给予系统化早期干预管理。比较两组高危儿3、6、12、18月龄时原始反射异常、肌张力异常发生率,以及6、12、18月龄时的发育商及脑瘫发生率。结果 两组高危儿在3月龄时原始反射异常率、肌张力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2、18月龄时,干预组原始反射异常率(13.59%)、肌张力异常率(5.83%)、脑瘫发生率(0.0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6、12、18月龄时干预组智力发育指数(MDI)、运动发育指数(PD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01)。结论 系统干预管理有助于促进脑损伤高危儿神经发育、提高智力发育水平,降低脑瘫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有出生高危因素小儿规范管理模式及早期干预下对其智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2016年河北区管辖高危儿24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出生12个月之内于高危儿门诊随访给予指导≥3次者为研究组、3次者为对照组。建立三级管理制度,设立高危儿门诊,定期给予儿童早期发展指导,定期随访评估。结果 12个月时,应用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进行评估,研究组5个功能区及总发育商(DQ)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干预可以促进高危儿智能发育,应建立健全三级管理体系及高危儿门诊,对高危儿进行长期随访,以帮助高危儿在出生后及时得到干预,提高智能发育水平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高危儿、早产儿规范化的早期干预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在婴幼儿发育最快的早期接受丰富的视、听、感、触觉训练塑造最优的大脑皮层,促进婴幼儿大脑发育和重组结构功能的效果。方法:利用家庭的功能作用,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教会家长育儿知识,从语言、运动、认知、生活、交往能力几方面对高危儿进行有计划的干预,重点进行按摩和婴儿操训练,异常儿童留院强化训练。结果:早期干预组婴儿在出生体重、胎龄、NBNA评分、5 min Apgar评分与常规育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经过1年的治疗,异常神经征象消失,只有1例出现脑瘫,发生率为0.38%,常规育儿组脑瘫发生率高达7.89%。结论:早期干预可有效地提高高危儿的智力发育指数和运动发育指数,降低脑瘫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唐琪  苏维 《中国妇幼保健》2014,(29):4774-4775
目的:探讨规范管理和早期综合干预对高危儿智能的影响,为临床高危儿干预提供重要参考。方法:随机选取2011~2012年高危儿80例(高危儿干预组)和2011年之前重点护理病房高危儿300例(高危儿对照组),同期选择进行常规检查的正常儿童160例(正常对照组)。高危儿干预组儿童进行规范管理和早期综合干预,高危儿对照组儿童不进行干预。结果:高危儿干预组儿童智能发育水平优于高危儿对照组(P<0.05)。高危儿干预组儿童与正常对照组儿童智能发育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危儿规范管理和早期综合干预能使高危儿智能正常发育,降低后遗症发病率,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妇幼卫生信息系统在高危儿干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妇幼保健信息数据库筛选的高危儿作为实验组,以日常门诊就诊筛选的高危儿作为对照组,设置高危儿的随访流程及干预模式,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智力发育指数(MDI)、运动发育指数(PDI)比对照组高,异常儿童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在早期发现异常、进行早期干预的时间上实验组均比对照组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妇幼卫生信息系统进行高危儿干预,对切实减少高危儿的伤残,提高其生存质量有决定性意义,并有利于高危儿专案管理的全面覆盖.  相似文献   

11.
婴儿脑损伤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高危儿监测在早期发现婴儿脑损伤的作用以及神经发育疗法治疗脑损伤的效果。方法:采用高危家庭监测和高危儿筛查进行高危儿监测,目的是早期发现脑损伤患儿。对婴儿脑损伤进行早期诊断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以临床疗效和M法进行疗效评估。结果:高危儿监测对早期发现婴儿脑损伤有意义,共15.5%的脑损伤患儿是由家长发现而就诊的,78.5%患儿由门诊筛查发现而被诊断。高危因素中以产前高危因素为主,前5位主要高危因素依次是早产、孕期先兆流产、高胆红素血症、缺氧缺血性脑病,产时窒息。2岁以内脑损伤的诊断以中枢协调障碍(85.7%)和发育落后(8.2%)为主。治疗以神经发育疗法为主的综合疗法,20天1个疗程。316例2岁以下脑损伤患儿治疗效果:显效47.7%,好转48.7%,无效4.2%,总有效率为95.8%。1岁以下患儿疗效显著优于1岁后的脑损伤患儿,疗程长、疗效好。结论:高危儿监测(包括高危儿家庭监测、高危儿筛查)能够早期发现脑损伤可疑儿,为脑损伤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创造了条件,适合在医疗保健机构以及基层医疗单位应用。CCD和发育落后作为婴儿脑损伤早期诊断名称是可行的。治疗以神经发育疗法为主,治疗得早,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妇幼卫生信息系统在高危儿干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妇幼保健信息数据库筛选的高危儿作为实验组,以日常门诊就诊筛选的高危儿作为对照组,设置高危儿的随访流程及干预模式,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智力发育指数(MDI)、运动发育指数(PDI)比对照组高,异常儿童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在早期发现异常、进行早期干预的时间上实验组均比对照组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妇幼卫生信息系统进行高危儿干预,对切实减少高危儿的伤残,提高其生存质量有决定性意义,并有利于高危儿专案管理的全面覆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危儿早期干预模式,并进行疗效分析。方法:以我院出生的高危儿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和未干预组,并以同期出生的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干预组采用临床、保健和健康教育相结合的高危儿早期干预模式,3组小儿定期随访,并于1岁时采用婴儿智能发育量表(CDCC)作评估。结果:干预组患儿在1岁时,其智力发育指数(MDI)、运动发育指数(PDI)均较未干预组为高,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可达对照组水平(P>0.05)。干预组的后遗症发生率为5.6%(3/53),而未干预组的后遗症发生率为23.5%(8/34),两组在预后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临床、保健和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早期干预模式具有非常好的康复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高危儿监测     
每一位准妈妈都希望自己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宝宝。但是在胎儿的整个发育过程中以至出生到新生儿时期都会受到各种危险因素的影响,脑损伤占高危儿的8~9%。高危儿保健的主要措施就是高危儿监测,通过监测早期发现脑损伤,早期康复治疗是减少高危儿残障的关键。1、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高危儿出生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儿童智能发育筛查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发育异常的原因,以采取针对性措施。方法采用0~6岁儿童智能发育筛查测验(DST)量表对来诊的系统管理儿童及高危儿分别进行智能发育筛查及原因分析。结果高危儿组73人中异常儿发生率32.88%,可疑儿发生率17.81%;正常系统管理儿童组80人中异常儿发生率5.00%,可疑儿发生率11.25%。两组儿童发育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儿组中发育商(DQ)异常24名,其中孕期及分娩期因素占91.66%,新生儿期疾病因素占8.33%;系统管理组中DQ异常4名,其中社会家庭因素占75%,新生儿期疾病因素占25%。结论应建立高危儿出生即管理的制度,对高危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早期发展与训练指导,减少高危儿的运动及智力发育异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深圳市福田区高危儿系统管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通过对高危儿系统管理模式的研究,探讨对高危儿的早期干预,促进脑结构修复和脑功能代偿,以消除或最大限度地减少脑损伤的措施.方法 成立福田辖区高危儿管理干预中心,建立全区高危儿管理网络及流程,进行社区高危儿童管理技术的指导及培训,对有高危因素的儿童进行诊断及干预.结果 从2007年成立福田区高危儿管理干预中心以来,全区每年进行社区儿保医生高危儿技术培训1次,培训达270人次,筛出高危儿6 048人,转诊4 858例,转诊率80.3%;干预4 679人,干预有效率85.00%.结论 高危儿系统管理模式的建立提高了社区儿保医生对高危儿的初筛率和转诊率;提高了社区儿童保健的专业水平;建立了以区级中心为指导单位的多个社区干预网点,进一步加强了对高危儿家长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围产医学及新生儿重症技术的提高,围生期高危因素所引起的脑损伤发生率明显增高[1].因此对高危儿进行系统管理及早期干预治疗是目前国内外学者所关注的焦点.但早期干预主要针对儿童的各系统发育,忽略了在干预过程中父母心理健康所带来的影响,进而可能影响诊治的顺利进行.本文对父母心理状况及高危儿早期干预效果进行了有效性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早期干预对高危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108例高危儿作为观察目标,按照计算机数字法分为参照组(n=54,给予常规护理)和观察组(n=54,给予早期干预),采用Gesell发育量表对两组神经行为发育情况进行评比。结果:观察组半岁、1岁、2岁的社交能力、精细运动、适应行为、大运动、语言评分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2岁时的发育与正常儿童水平无差异,但参照组发育商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儿童,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干预可促进高危儿脑损伤快速恢复,提高运动功能,促进神经行为发育,改善预后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借鉴和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早期干预对脑瘫高危儿运动发育预后的影响, 探讨早期干预降低脑瘫发生率及提高运动发育程度的可能性。方法 对307例脑瘫高危儿进行随访。并对其中140例有脑损伤早期表现患儿进行干预。以Gesell测试的大运动及精细运动两个能区作为评价指标。结果 140例脑损伤早期表现患儿的大运动及精细运动在早期干预前后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随访结束后, 正常组儿童在大运动及精细运动方面均明显优于脑瘫组(P<0.01)及对照组(P<0.01);脑瘫组和对照组在精细运动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大运动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家庭干预对提高脑瘫高危儿运动发育水平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脑瘫的严重程度, 尤其是在精细运动方面。  相似文献   

20.
高危儿监测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研究高危儿监测的方法和管理,以期能早期发现婴儿脑损伤,进行早期康复治疗,达到降低儿童残障发生率,提高儿童健康水平的目的.[方法]高危儿监测要解决监测方法和组织管理两个关键.通过高危儿家庭监测、高危儿筛查等方法,从高危儿人群中筛查发育临界儿,进行脑损伤的进一步诊断.家庭监测采用“高危儿家庭监测10条”,医疗保健门诊采用“高危儿筛查”5项检查.在各市县内依托原有的妇幼保健组织,建立“家庭-社区-医院”监测网,进行高危儿监测.[结果]在全省42个单位开展了高危儿监测工作.结果发现:发育临界儿297例中,由家长发现而就诊者46例,占15.5%,由门诊筛查发现者233例,占78.5%,由于明显异常表现而转诊或就诊者18例,占6.0%.首发地点为市县医院212例(71.5%),区乡医院39例(13.0%),家庭46例(15.5%).近期疗效:显效149例,占50.2%,好转141例,占47.5%,无效7例,占2.3%,总有效率97.7%.[结论]高危儿监测技术是行之有效的适宜技术,在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可以实施的.通过技术培训,在各地建立“家庭-社区-医院”监测网,早期发现发育临界儿和进行早期医学干预,是降低婴儿脑损伤患病率、减少小儿残疾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