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氏名雪,字生白,自号一瓢。清代乾隆年间吴县人,所著《湿热病篇》据王孟英《温热经纬》所载共四十六条,对湿证,尤其是湿热病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条分缕析,作了精辟的论述。笔者通过对《湿热病篇》的学习研究,认为薛氏在本篇中的学术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重脾胃,分虚实表里薛生白指出,“湿热证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人与外界环境息息相通,生理、病理与四时五气相应,脾胃在五行中属土,湿也属土,湿土同气。正如章虚谷指出的:“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湿热病常以脾胃为病变重心,初起邪虽在表卫,但已兼有湿邪障碍脾胃气机的  相似文献   

2.
湿热病为温病常见类型,由外感湿热邪气所致。因湿土之气,同类相求,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所以,湿热病易造成上、中、下三焦同时出现症状而以脾胃为中心。因此,对本病的治疗,明以前医家多从脾胃论治,至叶天士始开分消湿热之法,将宣肺法引入湿热证治,后经薛生白、吴鞠通等温病大家的临证总结发挥而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3.
肾小球肾炎大多属中医“水肿”范畴 ,其病因病机与湿热、风邪至关密切。急性肾炎属湿热类型者非少见。近年来我们观察了 45例慢性肾炎患者 ,与湿热有关者达 2 5例 ,这是否与湿性腻滞、致病缠绵有关。因此 ,进一步阐明湿热病邪的致病和演变机理 ,对防治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有现实意义。1 湿热伤表 ,阻遏肺气 ,通调失司湿热之邪以脾胃受病居多 ,从表卫侵袭者间或有之 ,故薛生白有“湿热之邪 ,从表伤者 ,十之一二”的论述。章虚谷注释道 :“是湿随风寒而伤表 ,郁其阳而变热 ,如仲景条内之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是也。”《湿热论》是指广义湿热为病立…  相似文献   

4.
对湿热病的治疗,医家们多宗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作为湿热病之专著(湿热病篇)(下称《湿篇》),其对湿热病的辨证治疗,除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的内容外,更有依病邪侵犯的浅深层次而进行辨证施治的内容。探讨(湿热病篇)的湿热病辨证规律,既能加深了解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方法在湿热病辨证施治中的作用,又能开拓、启迪湿热病辨治的思路。1对湿热病邪馒犯的浅深层次的认识“湿热之邪,不自表入里,故无表里之分”,言湿热之邪侵袭人体的途径不是由表入里,是与伤寒相比较而言的,但虽说湿热病邪侵犯人体“无表里之分”,却正如…  相似文献   

5.
重理脾胃治肝炎江苏省东台市中医院(224200)冒肖南【关键词】肝炎调理脾胃运脾笔者经过多年临床观察和治验。细析了肝炎之主症后,通过审症求因,认为肝炎之病因,当以湿热为患;病家属阳体者,则热象偏重,属阴体者,则湿邪偏多。然湿热之邪,一是外湿侵袭,郁久...  相似文献   

6.
温病按其病症的性质可分为温热,湿热两大类。湿热类温病中的湿温病多见于夏秋雨湿较盛的季节。发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脾胃证候显著。湿热病邪是这类湿病的主因,祛湿清热为其主治。湿为阴邪,得阳(温药)则化;热为阳邪,得阴(凉药)则清。温燥祛湿之药,易于助热助火,耗伤阴液;寒凉清热之品,易于损伤脾胃,“留湿致困”,所以正如陈光淞说:湿热病“所感之气最杂,湿多热多,治法迥异,化热化燥,传变无定。清热太过,留湿致困”,“开之以温,则又助其热”,  相似文献   

7.
鼓胀病因较多,基本病理是气滞、血瘀、水停腹中.阴虚鼓胀,则是在气、血、水三者的基础上,又夹有阴虚这一病变机制,阴虚、气滞、血瘀、水停四方面相互影响.水湿停聚腹中,气机不畅,形成气滞;血液运行障碍,形成血瘀.气机不畅,瘀血阻滞更影响津液的输布,加重水液停聚.水停日久,阴液亏乏,形成阴虚.水(湿)停聚,更易化热,形成湿热,湿热进一步加重气滞血瘀,阴液更亏,形成虚实错综复杂.初期以邪盛为主,气滞、血瘀、水停、湿热等病邪盘踞腹中;后期则正气亏损,阴津阳气不足,阴阳互损,形成阴阳两虚.阴虚鼓胀以后期为多.治疗以养阴、行气、活血、利水为主.  相似文献   

8.
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病机为外感湿热毒邪,或饮食不节,或脾胃虚弱,或情志失调,或劳倦太过而致脾胃受损,湿热留滞大肠,血络受损而为病。脾虚湿蕴是病机关键,脾虚为本,湿蕴为标,二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久之累及肾脏,以致脾肾两虚。采用辨证论治、专方专药、中药灌肠、针灸和预防调护等方法治疗,能增强免疫力,改善肠黏膜微循环,增加肉芽组织血供,最终达到溃疡修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湿温是一种由感受湿热之邪而引起的外感热病。其临床表现特点是:身热缠绵,胸痞身重,苔腻不渴,病程缓长,后期易化热化燥而致神志昏蒙等危候。其病以中焦脾胃为中心,多发于夏秋雨湿季节。  相似文献   

10.
湿温是由湿热病邪侵袭人体引起的急性热病。四时皆有,但多发生在雨湿较多的夏秋季节。天暑下逼,地湿上腾,人处气交当中,则易感受湿热病邪。壮者气行则已,怯者着而生病。临床表现具有湿热两方面交杂证候。辨证要在湿热之偏盛程度。该证变证颇多,便血最为常见。传统认为湿温便血病机乃湿热化燥化  相似文献   

11.
白塞氏病属中医学"狐惑病"范畴,其发生是在脾胃亏虚的基础上,水湿停滞,易生湿浊,湿浊蕴结于内,日久化生湿毒之邪而致。脾胃亏虚、湿毒内蕴为其基本病机,祛湿解毒应贯穿其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12.
薛生白湿热病提纲中所云"太阳之表"指通常意义上认知的表证,即外受风寒引起的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特点的表证;其"太阴阳明之表"乃是指上受湿热病邪而非夹杂风寒外邪导致的以"胸痞,四肢倦怠,肌肉烦疼"为主,同时也包括恶寒等症状的表证。两者的不同在于:1湿热病邪侵袭脾胃时,所致恶寒多不如太阳表证程度深重,多为一过性,不具典型意义;2恶寒的原因不同,一为阳郁,一为阳微;3湿热病邪所致表证如"胸痞,四肢倦怠,肌肉烦疼"乃正局必见症状,且贯穿始终,这个是太阳表证所没有的。  相似文献   

13.
急性胰腺炎应与中医的腹痛相似,其病因病机,多由感受六淫之邪、饮食不节、情志失畅、胆石、虫积、创伤等因素引起邪阻气滞,肝胆不利,湿郁热结、蕴于中焦,表现或为肝郁气滞之证,或为肝胆湿热之证,或为胃肠热结之证;病位在脾,与心、肝胆、胃肠有关,中医辨证应以实证为纲。  相似文献   

14.
白塞氏病属中医学"狐惑病"范畴,其发生是在脾胃亏虚的基础上,水湿停滞,易生湿浊,湿浊蕴结于内,日久化生湿毒之邪而致。脾胃亏虚、湿毒内蕴为其基本病机,祛湿解毒应贯穿其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15.
1病因、病位、病机的探讨膜原之词首见《内经·疟论》,其言:“邪气内薄五脏,横连膜原.”吴又可《温疫论》首揭湿秽时疫之病“邪伏膜原”之旨,其云:“邪自口鼻而入,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内经所谓横连募原是也.”其后,温病学家续畅其意,如叶天士云:“时令湿热之气,触自口鼻”则“募原先病”,由募原分布三焦;薛生白云:“湿热之邪……邪由上受,……病多归膜原”,“湿热阻遏膜原”;俞根初云:“所伏之邪,在膜原则……病多湿温”,何连臣云:“凡湿火疟……其邪必伏于膜原.”.  相似文献   

16.
在中医文献中,湿热既指病因,又指病症。薛生自在《湿热病篇》中将“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作为湿热病提纲。《温病条辨》云:“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自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日湿温”。叶天士首次系统地总结了湿热病的治则与治法,提出湿热为患,首当祛其湿。叶氏在《温热论》中指出:“渗湿于热下,不与热搏,势必孤矣”,并对湿热的治疗提出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时,分别采用开上、宣中、导下之法,并举出分消三焦湿热而用的杏、朴、苓三味药。吴鞠通认为,湿热之邪多犯上焦脾胃,治疗须遵循“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原则,提出“惟以三仁汤清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化。”薛生白在《湿热病篇》中说:“湿伏中焦,宜藿梗、蔻仁、杏仁、  相似文献   

17.
陈慈煦教授用通降解毒法治疗食道癌,胃癌临床经验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食道癌、胃癌多属中医“噎膈”、“反胃”、“胃肤病”、’‘症瘤”、“积聚”等病范畴。其病多由饮食不节。情志不遂、正气;7}4虚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成。盖饮食不节则积热消阴,络伤气滞,津液变痰,痰郁化热;清志不遂则肝郁气滞,疏泄失职,脾胃纳运不健,津液不能输布,气血生化不足,反致酿湿生痰,痰滞经络,气滞血瘀,痰、气、瘀血交阻,蓄而化热,聚成癌毒,停积于冒院食道。久之正气消蚀,精气日亏。加以脾胃受纳运化不健,化源日少,正气驱邪无力,邪毒日盛;邪毒日甚,气滞更深,痰瘀日益胶着,胃纳越来越少甚至几手断谷,生…  相似文献   

18.
清热透毒治疗急性肝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肝炎属中医"黄疸"、"胁痛"范畴,多因感受时气疫毒之邪,或饮食不节,嗜酒无度,劳倦内伤,以致湿热疫毒之邪阻滞中焦,熏蒸肝胆,使肝失疏泄,胆汁泛滥,浸淫肌肤,下注膀胱。临床以胁痛、呕恶、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小便黄赤为主要特征。其病位主要在肝胆,与脾胃、肾有关;  相似文献   

19.
湿温因感受暑湿之邪而发病,又有因外暑内湿相合或湿蕴化热湿热为病者。病变重心在脾胃,治法重在祛湿热,畅气机。不能过用温燥,妄投升散。挟痰的,祛痰化浊,开泄宜通;化燥成实的,及时用下;化燥伤阴的,宜用凉润。  相似文献   

20.
湿热泛指一切由湿热病邪所引起的既是湿象又是热象,表现为双重特性的病证。湿热在慢性肾小球肾炎中的重要地位已得到广泛共识,因湿热病邪的特殊性,其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具有易兼他邪,弥漫三焦,易致血瘀,耗气伤阴,不易消散等特点,使得施治困难。故从湿热论治慢性肾小球肾炎,具体辨治中当分清湿热轻重,审察病位深浅,权衡邪正盛衰,方能执病机之牛耳,除所困之湿热。其辨治要点在于湿热分治,别轻重;审因辨位,治三焦;扶正祛邪,调脾肾;活血祛滞,重气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