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腹部手术后患者院内感染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腹部手术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探讨相关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普外科121例腹部术后院内感染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分析影响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为13.9%,其中以腹部切口感染率最高,达57.0%.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留置导管时间、术前营养状况及是否伴有慢性疾病等.结论 护理人员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责任心与职业道德感及改进护理方法是有效减低腹部手术后院内感染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告开胸手术后患者肺部真菌性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对某医院103例开胸手术患者医院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所调查的103例开胸手术患者中,有37例发生肺部真菌感染,感染率为35.92%。引起开胸手术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长、高龄、严重基础病和机械通气等。结论该医院开胸手术患者医院获得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较高,直接与病人本身状况和呼吸道侵入性操作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切口延期愈合的相关因素,并提出预防性护理措施。方法:对出现切口延期愈合的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对护理措施进行分析总结。结果:38例腹部切口愈合不良患者在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后,愈合时间10~45 d,无其他并发症发生,顺利出院。结论:腹部外科切口延期愈合发生率较高,与多种因素有关,手术后的治疗及护理不容忽视,在临床护理中采取相应对策,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4.
老年肿瘤患者医院真菌感染状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老年肿瘤患者医院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我院老年病科肿瘤患者193例和其中106例发生医院真菌感染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总结,分析其发生真菌感染的病原学、抗生素使用情况、住院时间等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1)老年肿瘤患者真菌感染率为54.92%,其中以下呼吸道感染最多,占66.04%;(2)高龄、住院时间长、使用广谱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进行放化疗及各种侵入性操作的患者并发真菌感染明显增多。结论:积极治疗原发病、重视病原学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认真做好基础护理,加强支持疗法,是减少老年肿瘤患者真菌感染发生的关键。一旦确诊,应早期、足量使用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天疱疮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5月至2010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收治的33例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天疱疮真菌培养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危险因素及护理方法。结果 33例患者中25例经治疗痊愈,治愈率为75.8%。患者无复发,也未见其他部位发生真菌感染。结论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天疱疮真菌感染发生率高。加强皮损护理,合理使用抗生素,正确认识天疱疮真菌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有效的护理干预是预防和减少天疱疮真菌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ICU危重病并发真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年龄、性别、感染部位、肺部基础疾病、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等作为真菌感染的常见因素(P0.05)。ICU危重病并发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多种多样,在其临床护理中加强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情况,促进护理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心脏外科术后真菌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为预防术后真菌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某三甲医院心脏外科手术病区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心脏手术后真菌感染患者32例的临床资料,随机抽取同期心脏术后无真菌感染患者188例作为对照组,运用卡方检验及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索心脏手术后真菌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对32例真菌感染患者的病原菌特点分析发现,主要感染的真菌为念珠菌(90.6%,29/32),其中白假丝酵母菌占56.3%(18/32),近平滑念珠菌占18.8%(6/32));感染来源以血液感染为主,占87.5%(28/32);9例发生真菌合并细菌感染;死亡7例,病死率21.9%。对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发现,住院时间≥30天、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万古霉素、使用抗菌药物≥7天与术后真菌感染相关(P值均小于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调整后,仅发现住院时间≥30天和使用抗菌药物≥7天是术后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其风险比分别为4.98(P=0.001)和6.68(P0.001)。结论住院时间和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延长是心脏术后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念珠菌在术后真菌血流感染病原菌中占主导地位;术后真菌感染病死率高,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8.
近20多年来,随着外科各种新型的侵袭性操作被广泛应用,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日益突出,加上化疗、放疗及免疫抑制剂对人体免疫功能的损害,外科真菌感染不断上升,已成为当前危重患者主要致死原因之一。我院普外科于2004年3月~2006年2月共收治腹部手术后深部真菌感染12例,现就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真菌感染组)继发肺部真菌感染及61例(对照组)无真菌感染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高龄,住院时间长,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的不合理应用,低蛋白血症,医源性侵袭性操作易导致真菌感染,与对照组比较P〈0.05或P〈0.01。结论: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期患者真菌感染高危人群的认识,采取加强呼吸道症状的观察和处理,切断医源性真菌感染途径,配合医师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激素,加强营养,尽量缩短住院天数是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继发真菌感染发生率的有效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胆外科病房深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分析2001年1月-2006年12月肝胆外科病房深部真菌感染58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和护理记录。总结病人院内深部真菌感染原因、临床特点及护理措施。[结果]58例共分离出69株菌株,其中白色念珠菌为主要构成,占44.9%;深部真菌感染的疾病主要有:重症急性胰腺炎、急性梗阻性胆管炎、肝胆胰腺恶性肿瘤、胰漏、胆漏、肝脓肿、肝移植。长期广谱抗生素的使用、机械通气、中心静脉置管、TPN的使用、肝功能障碍、皮质类固醇激素的使用、高龄、糖尿病是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深部真菌感染是肝胆外科病房常见的并发症,给病人的预后带来极大危害。提高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合理使用抗生素,注意观察药物的副反应,减少侵入性操作,加强基础护理,加强无菌观念是防止深部真菌感染的有效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普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普外科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手术后是否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导致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普外科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率为10.98%;年龄≥60岁、手术时间长、女性、体质指数≥24、合并糖尿病、急诊手术、侵入性操作、术后放置引流管、手术切口长度≥10 cm以及Ⅱ,Ⅲ类手术切口是患者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术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是减少患者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保护因素。结论:应加强胃肠道准备,密切手术配合等各项护理措施以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恶性肿瘤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的方法,对本医院住院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恶性肿瘤患者血流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2008年全年住院801例中心静脉置管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血流感染69例,日感染率为3.8‰,例数感染率为8.6%。引起恶性肿瘤患者血流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有抗肿瘤治疗、侵袭性操作、抗生素的使用以及血管内留置导管时间等。选用适宜导管并尽早拔除、加强穿刺技术的规范性、无菌隔离技术、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强化局部护理等措施,可有效降低感染率。结论恶性肿瘤病人血管留置导管血流感染诱发因素主要是侵袭性操作、抗肿瘤药物应用以及置管时间等,可通过加强导管技术和无菌隔离技术以及正确护理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3.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临床分布情况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并分析MRSA感染的高危因素,预防其爆发流行,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期间临床各标本中分离的260株葡萄球菌进行鉴定,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进行MRSA检测,并用K—B法对常用的22种抗茵药物进行药敏鉴定。对MRSA暴露因素进行卡方检验,并对关联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出MRSA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来源于痰液、浓汁、血液及其导管。感染部位主要集中于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手术部位及其泌尿道等。科室主要分布于ICU科、神经外科、普外科、骨科及其烧伤科等。26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有184株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其分离率为70.77%,MRSA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80.0%,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76株,除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外的大多数抗菌药物敏感。患者年龄、住院时间、基础疾病、使用抗生素、侵袭性操作、接受手术六个因素与MRSA感染有关联,并且基础疾病、使用抗生素、侵袭性操为其危险因素。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严重,尤其是MRSA,呈现逐年升高趋势,并且其耐药率严重。基础疾病、使用抗生素、侵袭性操为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腹部外科大手术后患者72 h内的体温变化规律,分析异常体温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并总结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接受腹部外科大手术治疗的700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术前及术后的体温护理资料,绘制体温变化趋势图和分布图,并选择可能与体温变化相关的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00例患者术后72 h内的体温总体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平均体温为(36.57±0.39)℃,术后返回病房时,有426例(60.9%)患者出现低体温,平均体温为(35.74±0.71)℃,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8h及12 h,体温>37.5℃的患者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17.7%和21.3%;至术后72 h,641例(91.6%)患者体温正常,21例(3.0%)患者体温<35℃,38例(5.4%)患者体温>37.5℃.术后72 h低体温和发热患者与体温正常患者在ICU治疗天数、切口及肺部感染率、心律失常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在机械通气时间和肝功能障碍发生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部外科大手术后患者的体温波动幅度较大,低体温和发热患者所占比例较高,并与术后多种并发症的发生有关.为避免异常体温对患者术后恢复的不良影响,应加强术后体温监测并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5.
普外科真菌感染84例临床调查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探讨普外科真菌感染的现状及临床特性.为外科手术后真菌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2002年1月-2003年12月本院普外科疑似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概况,对其中经真菌涂片、培养阳性,并伴有临床症状、体征诊断为真菌感染患者的感染类型、危险因素和病原菌分布作进一步分析。结果:①我科2年中共有242株真菌培养阳性的临床标本。其中确诊或疑诊为真菌感染者84例。感染部位以消化道最常见。病原菌以白念念珠菌最常见,占58.2%。其次为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②外科手术、长时间用抗菌药、恶性肿瘤、胃肠外营养是最常见的危险因素,50%以上的患者存在上述情况。③与感染有关的手术类型最多见的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各病种中亦以胰腺肿瘤及炎症最多。④除抗厌氧菌药物外,第三代头孢菌素、亚胺培南、去甲万古霉素是曾有真菌感染的患者最常使用的抗生素。结论:①白念念珠菌仍为外科真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而非白念念珠菌感染呈上升趋势。②我院普外科真菌感染以消化道感染为主。③尽量减少手术创伤、合理使用抗生素、尽早使用肠内营养、规范各类导管操作和护理等均是真菌感染的重要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高龄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并探讨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给予常规护理的320例高龄直肠癌患者列为对照组,统计切口感染率,分析导致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336例高龄结直肠癌患者列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根据2009~2012年切口感染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感染发生率。结果①对照组手术时间>3 h、BMI>24.0 kg / m2、Dixon 手术、术前1 d 应用抗生素、未放置膀胱前引流管、连台手术、合并糖尿病的高龄直肠癌患者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手术时间≤3 h、BMI≤24.0 kg / m2、Miles 手术、术前3 d 应用抗生素、放置膀胱前引流管、非连台手术、无糖尿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ukes 分期切口感染率:A 期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及感染部位的相关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相关临床资料,比较医院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在年龄、合并疾病、肺功能情况、住院时间、病房条件、季节、侵袭性操作、预防抗生素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医院感染发生率为7.81%.感染部位为呼吸道、泌尿道、皮肤软组织、胃肠道、手术切口、血液等.年龄大、住院时间长、合并其他疾病、肺功能差、侵袭性操作、重症病房、春夏季为易感染因素.而预防应用抗生素不能降低医院感染率.结论:呼吸病监护病房重症患者并发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健全落实制度、进行健康教育、加强基础护理、完善病房管理措施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96例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6例继发肺部真菌感染为感染组,未发生真菌感染240例为非感染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使用抗生素种类、抗生素应用疗程,以及应用激素情况;低蛋白血症、侵入性操作、死亡例数情况.通过痰涂片培养结果确定真菌种类.结果 感染组病死率16.1%(9/56)明显高于非感染组6.2% (15/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36,P<0.05);感染组使用抗生素种类(2.6±0.8)种、应用抗生素疗程(15.4±2.6)d、应用激素比例[41.1% (23/56)]、低蛋白血症比例[57.1% (32/56)]、侵入性操作比例[35.7% (20/56)]均大于非感染组[(1.6±0.6)种、(9.6±2.2)d、8.3% (20/240)、12.1%(29/240)、5.4% (13/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非感染组治疗总有效率90.4% (217/240)高于感染组78.6% (44/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48,P<0.05).感染组真菌感染种类主要以白色念珠菌为主.结论 长期使用高档抗生素、应用激素、低蛋白血症及侵入性操作是引起COPD继发真菌感染的主要因素.在抗真菌治疗中,主要针对病原菌治疗,根据痰培养结果选择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患者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有效地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方法回顾性调查178例老年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有27例发生院内感染,发生院内感染以呼吸道、泌尿系、胃肠道、口腔等感染为主,与意识障碍、原有基础疾病、长期卧床、各种侵入性操作及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等有密切关系。结论加强病房管理及生活护理、严格掌握侵袭性操作的指征、严格无菌操作、重视医务人员手的卫生、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措施可有效地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致病诱因。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本院20102012年住院患者发生医院内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院内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发生是多种疾病继发感染的结果,亦与患者年龄、抗生素不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使用和侵袭性操作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预防医院内下呼吸道真菌感染和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