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进针角度皮下注射胸腺肽α1对患者局部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法,先后采用常规斜刺进针法和垂直进针法对80例慢性乙肝患者皮下注射胸腺肽α1,观察并比较两种注射法患者的局部疼痛程度和注射部位皮肤反应。结果:垂直进针法患者局部疼痛程度低于常规斜刺进针法(χ2=22.86,P<0.05),且局部皮肤反应轻于常规斜刺进针法(χ2=5.77,P<0.05)。结论:采用垂直进针法皮下注射胸腺肽α1可减轻患者局部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进针角度皮下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病人局部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法,50例慢性肾衰竭行皮下注射EPO治疗病人先后采用常规斜刺注射法和垂直注射法.观察并比较两种注射法的效果,包括局部疼痛程度、血常规检查结果(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积).[结果]采用垂直注射法病人的局部疼痛程度低于常规斜刺注射法(P<0.05).[结论] 采用垂直注射法皮下注射EPO可减轻病人局部疼痛程度,优于常规斜刺注射法.  相似文献   

3.
腹壁皮下注射肝素钙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2年以来对80例病人1174次腹壁皮下注射,由原来的直刺进针,局部压迫。改为斜刺进针,非局部压迫。总结发现,腹壁皮下注射肝素钙,斜刺进针,非局部压迫疼痛轻,瘀血少.吸收快,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比较皮下注射不同进针方法患者产生的疼痛反应,探讨减轻接受皮下注射者疼痛程度的进针方法。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选取接受皮下注射者90例(440例次),分别采用侧握式(以下称传统注射法)和执笔式(以下称改良注射法)(各220例次)分别进行皮下注射。采用自身对照法,奇数日采用传统注射法,偶数日采用改良注射法。用长海痛尺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结果与传统注射方法比较,接受改良注射法的220例次中,中度疼痛72例次(占总数的32.7%),明显低于接受传统注射法的150例次(占总数的6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31,P〈0.01)。结论执笔式进针法进行皮下注射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垂直空气皮下注射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需皮下注射的患者按单双日分为斜刺进针法组(斜刺组)和垂直进针法组(垂直组)各注射300次。斜刺组采用常规皮下注射法,垂直组采用垂直空气少量皮下注射法,比较2组患者的自我感觉及皮肤反应情况。结果垂直组患者的疼痛程度、皮肤反应明显低于斜刺组。结论垂直空气皮下注射法可减轻患者疼痛,和皮肤不良反应,减少药液浪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对患者疼痛的影响.方法 纳入150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绷紧皮肤垂直注射法为A组,提捏皮肤垂直注射法为B组,传统注射法为C组.比较各组患者的疼痛程度.结果 3组间疼痛程度有差异;其中A组与B组患者之间重度疼痛患者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B组间比较,重度疼痛患者比例有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绷紧皮肤垂直注射法或提捏皮肤垂直注射法能减轻患者的疼痛感,优于传统注射法.  相似文献   

7.
改进胰岛素注射方法的研究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改进胰岛素注射方法。方法:对62例患者进行了随机对照单盲法研究。分两组,一组垂直皮下注射;一组斜刺皮下注射。结果:垂直注射组疼痛感觉轻、中者分别为22.6%、70.1%,而斜刺注射组则分别为6.4%、38.7%,垂直注射组略高于斜刺注射组(P>0.05);而疼痛感觉重度者,垂直注射组6.4%,明显低于斜刺注射组54.8%(P<0.05)。结论:与斜刺注射法比较,垂直注射法可显著减轻疼痛。  相似文献   

8.
两种不同方式皮下注射胰岛素对减轻疼痛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艳荣 《现代临床护理》2008,7(11):20-21,13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方式皮下注射胰岛素对减轻疼痛的效果,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方法将62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垂直皮下注射)和对照组(斜刺皮下注射),每组各31例,每例注射6次,共注射372例次,2d后观察两种不同方式皮下注射患者局部疼痛情况、皮肤不良反应及治疗后的血糖值。结果与斜刺皮下注射比较,垂直皮下注射患者重度疼痛发生率较低(P〈0.01),治疗后注射部位皮肤不良反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血糖无影响(P〉0.05)。结论垂直皮下注射胰岛素既可保证疗效,又可减轻注射时患者疼痛的程度,可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两慢一快垂直进针技术在胰岛素皮下注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98例糖尿病需皮下注射胰岛素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9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两快一慢注射方法,观察组采用两慢一快垂直进针注射技术,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及拔针后滴液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中度、重度疼痛发生率及拔针后滴液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两慢一快垂直进针注射技术可以明显减轻注射疼痛,避免药液浪费,防止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旋转退针分次注射法在肌内注射中对疼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60例肌内注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当天8:00和16:00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用两种注射方法,即常规注射法和旋转退针注射法,每次注射1 ml甲氧氯普胺,连续6 d。应用脸谱疼痛评估方法对患者进行疼痛评分记录并分析。结果60例患者共360次采用旋转退针分次注射时,有155次示轻度疼痛,占43.06%;125次示中度疼痛,占34.72%;80次示重度疼痛,占22.22%。采用常规肌内注射方法时,有83次示轻度疼痛,占23.06%;142次示意中度疼痛,占39.44%;135次示重度疼痛,占37.50%。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983,P<0.01)。结论旋转退针分次注射法在肌内注射操作中的临床效果良好,疼痛反应较常规操作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三乙醇乳膏(比亚芬)预防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皮肤反应的效果。方法将110例采用直线加速器放疗的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55)和对照组(n=55),治疗组于第1次放疗后给予比亚芬乳膏涂抹照射野皮肤,对照组只做常规护理,不涂任何药物。观察两组在20Gy、50Gy和70Gy照射剂量时皮肤反应程度。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20Gy照射剂量时,皮肤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25,P〉0.05);当放疗剂量达到50Gy时,治疗组皮肤反应以Ⅰ度为主,占67.27%,而对照组则以Ⅱ度(45.45%),为主,另有14例出现Ⅲ度皮肤反应,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16.37,P〈0.01);当放射剂量达到70Gy时,治疗组仍以Ⅰ,Ⅱ度为主(81.82%),而对照组有70.91%的患者达到Ⅲ度,且有4例因出现极严重的皮肤反应而被迫中止放疗,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0.57,P〈0.01)。结论比亚芬乳膏能有效地预防鼻咽癌放疗后皮肤反应的发生,能减轻患者痛苦,使放射治疗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胸腺肽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00例,随机分成2组。2组患者化疗均采用基于顺铂的联合治疗方案,分别为长春瑞滨加顺铂(NP)、紫杉醇加顺铂(DP)方案和吉西他滨加顺铂(GP)方案。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胸腺肽治疗。分别在化疗前、化疗后7 d以及化疗后28 d观察2组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变化,观察化疗过程中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毒性反应。结果在化疗后7、28 d后,2组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骨髓抑制的发生率为2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3%(P0.05)。观察组患者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为6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8%(P0.05)。结论化疗联合胸腺肽可以显著提升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免疫能力,减少抗癌药物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非霍启金淋巴瘤患者DA(剂量调整)-EPOCH方案(依托泊苷、泼尼松、长春新碱、环磷酰胺、阿霉素)方案化疗中采用便携式微电脑化疗注药泵的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4-2016年在泰州市人民医院治疗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DA-EPOCH化疗。按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便携式微电脑化疗注药泵进行输注,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输液泵进行输注,比较两组患者输液速度符合率、患者的舒适度、满意度及出现的不适感。结果观察组患者输液速度符合率为100%,而对照组为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83,P0.05)。观察组患者在活动、就餐、如厕、外出携带方便、打电话等方面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患者中有2例患者发生腰背酸痛,占8.0%;有5例患者发生疲劳,占20.0%;而对照组中有15例患者发生腰背酸痛,占60.0%;有18例患者发生疲劳,占7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使用便携式微电脑化疗注药泵能够保证输液管理的质量,并为患者带来舒适和便捷,提高护患者满意度,减轻长时间输液带来的不适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神经外科介入治疗术后约束带使用效果,完善介入治疗术后护理,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将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125例介入治疗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约束带,加压固定止血;对照组仅加压止血,未使用约束带。应用约束带固定24h后,分别比较观察两组患者失眠、皮下血肿、局部压疮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发生失眠13例,占21.7%,对照组发生失眠28例,占43.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2.23,P〈0.05)。治疗组发生皮下血肿1例,占1.67%,对照组发生皮下血肿4例,占6.1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1,P〈0.05)。结论介入治疗术后常规使用约束带,能提高术后的护理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值得临床护理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前镇痛对肺癌剖胸患者术后疼痛控制满意度及慢性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肺癌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和实验组(n=50)。对照组实施传统镇痛模式,实验组实施超前镇痛模式。手术后48h进行术后疼痛控制总体满意度评价;术后3个月,通过电语回访,记录患者疼痛情况,了解患者慢性疼痛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术后疼痛控制满意度为78.0%高于对照组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16,P〈0.05);实验组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为13.6%,低于对照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9,P〈0.05)。结论超前镇痛能提高肺癌剖胸术后患者疼痛控制满意度,减少慢性疼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的效果和护理要点。方法选择124例AMI行急诊PCI患者,随机分成替罗非班组(68例)和常规组(56例)。两组PCI围手术期均予常规抗血栓治疗,替罗非班组在此基础上术前另予替罗非班应用。比较两组PCI术中梗死相关动脉TIMI血流情况、术后ST段回落程度、出血并发症、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等情况。对替罗非班组做好药物维持期间的护理及健康指导等。结果替罗非班组术后TIMI血流分级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4,P〈0.05);ST段回落不良率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4%比16.1%,)(2=4.78,P〈0.05);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9%比16.1%,X2=5.03,P〈0.05);左室射血分数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7.6±2.3)%比(55.3±1.9)%,t=5.99,P〈0.01];轻微出血率高于常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急诊PCI患者在常规抗血栓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替罗非班能有效改善心肌组织水平灌注和左心功能,减少PCI术后MACE的发生,疗效确切,但可增加出血的危险性,在治疗中实施有效的护理和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可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益并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部皮下注射法与传统的三角肌皮下注射法在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将64例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拟定的标准的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6例和对照组28例,均给予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135μg/次,1次/周,同时口服利巴韦林1 000 mg/d,共治疗48周。实验组采用腹部皮下注射法,对照组给予三角肌皮下注射法。结果:实验组注射部位疼痛程度、皮肤局部红肿、硬结情况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腹部皮下注射法既能达到治疗目的,又可减少疼痛程度、皮下硬结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采用两种皮内进针角度进行青霉素皮试对病人产生的痛感、一次注射成功率及阳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随机将300例住院病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常规组150例采用传统的皮内注射方法进行青霉素皮试,观察组150例采用针尖斜面向下皮内注射法皮试,观察两组病人的疼痛反应、一次注射成功率及阳性反应。结果两组病人疼痛反应及一次注射成功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针尖斜面向下皮试法明显优于常规皮试法,其疼痛反应轻且一次注射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脑震荡伤后症状群发生机制及早期药物治疗的有效作用.方法 选取113例脑震荡患者,随机分为3组早期分别给予灯盏细辛、尼莫地平、能量合剂三种药物治疗,伤后早期、晚期行SCL-90评分及脑电图(EEG)、脑血流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并与常模进行对照,分析各检查结果及不同药物疗效情况.结果 113例患者伤后早期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症状因子SCL-90评分(t=10.78、2.08、9.53、11.09、2.52,P<0.01或P<0.05)及晚期12例后遗症患者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症状因子评分与正常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6.85、3.07、3.14、4.73,P均<0.01),早期EEG检查57.4%异常,TCD检查67.0%异常;晚期EEG检查33.3%异常,TCD检查25.0%异常.伤后14 d灯盏细辛组患者脑震荡症状消失率45.0%,明显高于尼莫地平组23.7%(x2=3.91,P<0.05)及能量合剂组20.0%(x2=5.25,P<0.05);伤后1个月症状消失率能量合剂组40.0%明显低于尼莫地平组68.4%(x2=5.94,P<0.05)及灯盏细辛组75.0%(x2=9.43,P<0.01);伤后3个月后遗症发生率能量合剂组22.9%,明显高于尼莫地平组5.2%(x2=4.77,P<0.05)及灯盏细辛组5.0%(x2=5.15,P<0.05).结论 脑震荡伤后症状群的发生主要源于伤后脑组织器质性损伤,伤后心理因素的变化对症状的发生发展有影响;伤后早期应用扩血管药物治疗可促进脑震荡症状及时康复,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