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治疗Ⅲ-Ⅳ度环状痔的手术技巧。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5月至2008年6月行PPH术的90例Ⅲ~Ⅳ度环状痔患者临床资料。结果89例患者均吻合击发一次成功,切除直肠黏膜环完整,术毕脱出痔核团大部分回缩入肛门内。手术时间10-20min,平均14min。术中漏切1例,但钉合完整,痔核团回缩满意;术中出血2例,术后1d内出血1例;术中吻合器击发时下腹短时疼痛15例(12.5%),尿潴留20例(22.2%),肛门疼痛6例,外痔团回缩不完全5例,吻合口狭窄1例。无大便失禁、排便障碍、直肠阴道瘘等并发症。90例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4d。结论PPH是治疗Ⅲ-Ⅳ度环状混合痔的有效方法,只有正确选择病例、提高手术操作水平,并根据不同的病情采用不同的手术技巧才能提高疗效,预防和减少PPH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治疗环形混合痔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8例环形混合痔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外切内扎术(MMH)进行处理.PPH组采用环形痔吻合器行PPH治疗.对2组的临床效果(手术时间、出血量、伤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便后出血、术后疼痛、肛缘水肿、肛门分泌物及瘙痒、尿潴留)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PPH组手术、住院时间更短,伤口愈合更快、术后并发症更少,但住院费用相对更高(均P<0.05).结论 PPH术在治疗环形混合痔方面具有手术时间短、伤口愈合快、住院时间短和术后并发症少等特点,可作为环形混合痔治疗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8):1874-1876
探讨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钉合术(TST)治疗脱垂性痔病的临床疗效。将98例符合脱垂性痔病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钉合术(TST)组50例及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组48例,通过观察对比两组疗效及手术用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便血、肛门疼痛、,急便感、肛门狭窄及肛门功能等指标,评估TST在治疗脱垂性痔病的临床疗效。TST治疗脱垂性痔病疗效与PPH相似;术后切口疼痛、伤口水肿、术后便血及肛门狭窄的发生等方面均优于PP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ST治疗脱垂性痔病疗效可靠,术后并发症少,创伤小,是一种治疗脱垂性痔病安全可靠、微创的新术式,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痔疮是人体多发病、常见病,重度痔疮需要手术治疗。传统的外切内扎手术治疗痔疮,痛苦大,恢复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采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来治疗痔疮,痛苦小,恢复快,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我院从2006年以来采用国产的常州康迪KYGZ-35.5型号的吻合器治疗重度痔疮,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TST与PPH治疗痔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痔疮患者134例,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7例。实验组行TST治疗,对照组行PPH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实验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ST治疗痔病效果显著,可明显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混合痔应用改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环状混合痔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PPH术式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改良PPH术式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两组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但恢复时间、疼痛评分以及住院费用短(低)于对照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PPH术治疗环状混合痔治疗,疗效显著,可减轻术后疼痛,缩短恢复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术)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32例痔上黏膜环切术患者的护理,内容包括: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后护理.结果 3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出血少,疼痛较轻,平均住院3~5 d,并发症少,术后疼痛2例,尿潴留2例.结论 通过PPH手术前后的心理疏导、术前准备、术后饮食指导、排便等护理干预,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缩短住院时间,增强患者信心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9.
10.
欧阳莉华 《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2):100-102
目的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7例Ⅲ、Ⅳ期痔手术患者进行术后病情变化观察、排便护理、饮食指导、心理护理。结果术后患者疼痛轻微,住院时间明显缩短。16例患者痔块完全回缩,1例术后出血。结论重视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后24h内病情观察和术前心理护理、排便护理对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治愈率,提高患者舒适度,增强患者信心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痔上黏膜环切吻合术(Procedure for prolapsing haemorrhoids,PPH)前应用帕瑞昔布钠的镇痛效果。方法将60例在骶管阻滞下行PPH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麻醉前15分钟静脉注射2ml帕瑞昔布钠40 mg,对照组麻醉前15分钟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 ml。术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疼痛情况,并记录要求使用镇痛药的患者例数。结果术后2、4、8、12、24小时试验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使用镇痛药患者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小时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可明显减轻PPH患者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2.
13.
音乐疗法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及功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是一种乐音运动的形式,音乐疗法作为一种医学手段由来已久,并且已广泛地用于临床.随着整体护理模式的开展和多元文化护理概念的不断深入人心,音乐护理在临床上的应用亦越来越广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音乐疗法对肠镜检查患者焦虑干预的效果.方法 将门诊100例结肠镜检查患者按肠镜检查顺序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患者按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用音乐疗法干预.评价两组患者检查前和检查中焦虑程度、血压及心率变化和对检查中不适的耐受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检查过程中血压、心率更趋于平稳,耐受性明显提高,焦... 相似文献
15.
音乐治疗对胃癌患者术前焦虑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音乐治疗对缓解胃癌患者术前焦虑的作用.方法 将60例早期胃癌患者随机分成音乐组和对照组.音乐组在给予支持性治疗的基础上,于术前4d开始每日进行音乐治疗,每次20~30 min,每日2次,直至手术日停止;而对照组的患者只给予解释、指导、鼓励、安慰等支持性治疗,不给予音乐治疗.同时,应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亲人音乐疗法对脑梗死昏迷患者促醒效果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梗死昏迷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按常规治疗和护理;实验组患者按常规治疗护理的同时给予音乐干预;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分别于音乐干预开始时、2周后、4周后及结束时对2组患者进行效果评价,干预的时间为2个月。结果干预开始时及2周后2组患者的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及结束时,实验组患者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梗死昏迷的患者进行亲人音乐疗法,有利于促进患者苏醒,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音乐疗法对血液透析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音乐疗法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忧郁情绪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2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6例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音乐疗法治疗;对照组36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结果:透析前后观察组SD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透析后观察组SD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抑郁程度得到改善(P<0.05),血压、心率较稳定,波动少(P<0.05).结论:合适的音乐疗法能减轻血液透析患者的抑郁情绪.因此,可以考虑将音乐疗法贯穿于治疗过程中,使之发挥减轻患者焦虑忧郁情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采用音乐疗法减轻患儿吸痰时的烦躁、哭闹,减轻氧的消耗,缓解缺氧情况。方法 采用实验性研究设计,选择北京儿童医院ICU病房住院的52名需吸痰患儿为研究对象,选择背景音乐为节奏舒缓的钢琴曲。记录有与无背景音乐时吸痰前后患儿的经皮氧饱和度和心率的变化。结果 对同一患儿进行了干预前后的分析比较,有与无背景音乐下吸痰患儿经皮氧饱和度、心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音乐疗法对于缓解ICU吸痰患儿缺氧是一种有效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20.
Hui-Chi Li Hsiu-Hung Wang Chu-Yun Lu Tai-Been Chen Yu-Hua Lin I Lee 《Geriatric nursing (New York, N.Y.)》2019,40(5):510-516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music therapy on reducing depression for people with dementia during different intervention intervals. 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The databases surveyed include AgeLine, CINAHL, MEDLINE, PsycINFO, PubMed, and Cochrane. Seven studies were included in this review. The result revealed that music therapy significantly reduced depression at six, eight, and 16 weeks. This study also supported that music therapy significantly improved depression when the results of six studies with medium-term interventions were pooled. However, no evidence of effect of music therapy on depression was observed at three, four, 12 weeks, and five months during intervention, and one and two months after the cease of music therapy. Music therapy without a music therapist involved did not significantly reduce depression at any time. Medium-term of music therapy might be appropriate in reducing depression for people with dementia. 相似文献